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风味物质

风味物质

风味物质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7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园艺、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5篇、会议论文95篇、专利文献82000篇;相关期刊285种,包括现代食品科技、啤酒科技、食品与发酵工业等; 相关会议67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家禽学术研讨会、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等;风味物质的相关文献由541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岩、冯涛、王莉等。

风味物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5 占比:1.67%

会议论文>

论文:95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82000 占比:98.22%

总计:83490篇

风味物质—发文趋势图

风味物质

-研究学者

  • 徐岩
  • 冯涛
  • 王莉
  • 肖冬光
  • 徐飞
  • 谷风林
  • 乔宗伟
  • 吴群
  • 杨帆
  • 赵谋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毅航; 方东路; 仲磊; 胡秋辉; 赵立艳
    • 摘要: 为探究猴头菇干燥前后风味特征的变化,本研究以新鲜猴头菇为原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测定并比较了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对猴头菇菇盖和菇柄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猴头菇经两种方式干燥后,可溶性糖、5’-核苷酸、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热风干燥样品>新鲜样品;经GCIMS共鉴定出猴头菇鲜样和干样中6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醇类(17种)和醛类化合物(14种),其次为酮类(11种)和酯类(10种)化合物,总体来看,真空冷冻干燥更有利于保留猴头菇中八碳化合物以及其他醇、醛类风味物质,而热风干燥更易于形成酮、酯类化合物。干燥前后猴头菇菇盖中总可溶性糖、总5’-核苷酸及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菇柄(P<0.05),而总有机酸含量呈相反趋势,菇盖和菇柄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的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可为猴头菇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刘豪栋; 杨昳津; 林高节; 马家欢; 倪燮邻; 邵毅恒; 牟志勇; 宋馨; 艾连中; 夏永军
    • 摘要: 酵母与乳酸菌作为被广泛应用的微生物在发酵食品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在发酵体系中的作用方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品质。研究发酵体系中酵母-乳酸菌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有助于揭示微生物与食品功能的关系,对发酵进程的正向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酵母与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发生的协同/拮抗作用、营养代谢产物交换、群体感应及生物膜包被等相互作用模式,探讨了酵母-乳酸菌相互作用对改善发酵食品风味质构、缩短发酵周期、提升产品益生特性等的积极作用。最后,对酵母-乳酸菌作为组合发酵剂进行强化发酵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 姚烨岑; 郭明; 叶博; 许丹丹; 郑云峰; 江涛
    • 摘要: 选取桂花、蜜桃、杨梅和青梅的新型水果黄酒各5个批次得到20个样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检测分析其中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建立时尚黄酒的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GC-MS)指纹图谱,为其质量安全评定提供参考。本研究分析5批次20个样品共鉴定出27种挥发性物质,通过指纹图谱分析选取13个特征指纹峰,分别为苯丙酸乙酯、十六烷、十六酸乙酯、2,4-二叔丁基-6-硝基v苯酚、丁二酸-乙基-3-甲基丁酯、2-己酸乙酯、α-亚乙基-苯乙醛、丁二酸二乙酯、苯乙酸乙酯、苯甲酸乙酯、苯乙醇、甲氧基苯基肟和苯甲醛,计算得到13个特征峰的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72.53%,满足建立指纹图谱的条件。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采用夹角余弦法和相关系数法,20个水果型时尚黄酒样品具有较好的相似性,符合国家黄酒生产标准QB/T 4709—2014和QB/T 4708—2014,且相较于传统型黄酒有一定特殊的风味物质,相关结果能够为这4类水果型黄酒的品质评判提供科学参考。
    • 许琦; 覃先武; 李沛; 李库; 彭颖
    • 摘要: 本研究对凤庆红茶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等进行分析,可知凤庆红茶风味呈花香与甜香,并含有较多的氨基酸、茶多酚、蛋白质、碳水化合物、VE、VB;、钾、镁和钙。以凤庆红茶为原料制作的无糖茶饮料,汤色鲜红、茶味醇厚、香气鲜浓、甘草味和苦味等后味较淡,口感较好。
    • 徐浩; 戴怡凤; 田露琴; 胡丽莎; 邱树毅; 蒲璐璐
    • 摘要: 饮料酒中含有许多手性风味物质,研究表明这些手性物质的不同立体异构体往往对酒体风味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构型的含量与饮料酒的质量和真实性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饮料酒中已检测到的手性风味物质,包括各个立体异构体的风味特征和阈值以及其在酒体中的分布,以期为饮料酒中手性风味物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李升升; 张燕; 赵立柱
    • 摘要: 为研究发酵和后熟对牦牛奶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的影响,分析了牦牛奶、发酵后牦牛奶和后熟后牦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和挥发性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变化,并进行了营养和品质评价。结果表明,发酵显著降低了牦牛奶中的乳糖含量(P0.05);但发酵使牦牛奶中的醇类、醛类和酯类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大幅减少。后熟后的牦牛奶与发酵后的牦牛奶相比,乳糖、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发酵后的牦牛奶相比后熟使牦牛奶中的醇类、酚类、酯类、酮类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大幅增加。综合来看,发酵促进了牦牛奶营养价值的提升,后熟促进了牦牛奶风味物质的积累,发酵和后熟对牦牛奶营养和品质提升有积极意义。
    • 刘婷; 赵良忠; 周小虎; 何初漫; 张艳艳; 张雪娇
    • 摘要: 该文通过在豆奶中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比例的碳源,接种发酵成酸豆奶,以酸度和感官得分作为评价指标,探究其在发酵过程中的底物利用及其大豆异黄酮代谢和风味物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碳源蔗糖、乳糖、葡萄糖比例的增加会显著提升酸豆奶滋味、气味、综合接受程度方面感官评分(P<0.05),而其对质构和色泽方面评分无显著影响。经过微生物发酵之后,添加蔗糖、乳糖、葡萄糖碳源的酸豆奶,糖苷型异黄酮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添加0.03 g/mL葡萄糖酸豆奶的糖苷型异黄酮大豆苷和染料木苷下降率最高,达92.62%和88.13%,而添加0.03 g/mL蔗糖碳源的苷元型异黄酮率先被转化。利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共鉴定出72种化合物,其中17种酯类、16种酸类、15种酮类、11种醇类、4种醛类占主要比例,1-辛烯-3-醇、正己醛等令人不愉悦的风味在乳酸菌的代谢作用下都被代谢到较低或检测不到的水平,并形成了新的具有良好风味的物质。
    • 田源; 商绍琴; 朱国星; 司冠儒; 孔帅; 高传强
    • 摘要: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堆积时间、超高温曲用量、高温曲用量等8项工艺条件对芝麻香面糟酒中风味物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这8项工艺条件中堆积时间和超高温曲用量对风味成分的影响最为显著。延长堆积时间有利于酒醅中酯的积累,而增加超高温曲的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级醇及乙醛的合成,提高酒体的绵柔度,改善面糟酒品质。
    • 胡宇薇; 高梦祥
    • 摘要: 以酿酒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作为发酵剂,探讨白砂糖和黄油对面包感官品质、比容和体积、质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砂糖和黄油可显著改善面包的外观、色泽、组织结构、弹性、气味和口感等;可使面包的体积提高13.80%,硬度降低35.35%,弹性降低37.91%。在挥发性风味物质主成分方面,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白砂糖和黄油使面包样品形成的风味主成分区域几乎无重叠,显著改变面包样品中挥发性物质主成分,对面包中氮氧化物、硫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芳烃化合物、甲烷类和乙醇等化合物的产生影响显著。在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方面,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检测结果表明,白砂糖和黄油显著影响面包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其中,乙酸甲酯、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糠醛等物质的含量明显增加。这些酯类物质既是挥发性风味物质,又是发酵香气成分中的主要呈香物质。综上可知,白砂糖和黄油在改善面包的食味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奚星林; 曾广丰; 谢建军; 周舒瑜; 李双
    • 摘要: 目的:研究苦瓜粉中挥发性特征风味物质。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到各挥发性物质的相对百分含量,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值)方法分析苦瓜粉挥发性物质。结果:85μm PDMS-CRA型萃取头对苦瓜粉挥发性物质提取效果最好,发现六个品牌的苦瓜粉中均含有15种风味物质。结论:2,4-壬二烯醛、苯乙醛、顺,顺,顺-7,10,13-十六碳三烯醛、ALPHA-蒎烯、β-石竹烯、(EZ)-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棕榈酸甲酯、己酸、十四烷为苦瓜粉中关键特征挥发性物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