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HPLC)
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42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轻工业、手工业、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9篇、专利文献727708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中国法医学杂志、中成药、海峡药学等;
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相关文献由1664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宏南、华永有、徐国旭等。
高效液相色谱(HPLC)—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27708篇
占比:99.94%
总计:728127篇
高效液相色谱(HPLC)
-研究学者
- 黄宏南
- 华永有
- 徐国旭
- 林安娟
- 盛敏杰
- 魏静
- 余增亮
- 李莉
- 林宏琳
- 王亮亮
- 王春燕
- 王相勤
- 石怀彬
- 罗湘林
- 邵春林
- 金鸣
- 高丽娟
- 高洁
- 丁惠
- 丁瑜
- 万红贵
- 丛健
- 于相满
- 任一平
- 何胜
- 侯建军
- 冀东
- 刘华伟
- 刘曙照
- 刘波
- 刘泽龙
- 刘艳
- 刘跃平
- 匡德中
- 叶柏喜
- 向俊
- 向瑞礼
- 吴师
- 吴昊
- 周洋丽
- 回瑞华
- 夏延斌
- 夏立新
- 孙平
- 孙爱东
- 孙青
- 季宏建
- 巩克民
- 庞晋山
- 张其中
-
-
张毅航;
方东路;
仲磊;
胡秋辉;
赵立艳
-
-
摘要:
为探究猴头菇干燥前后风味特征的变化,本研究以新鲜猴头菇为原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测定并比较了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对猴头菇菇盖和菇柄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猴头菇经两种方式干燥后,可溶性糖、5’-核苷酸、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热风干燥样品>新鲜样品;经GCIMS共鉴定出猴头菇鲜样和干样中6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醇类(17种)和醛类化合物(14种),其次为酮类(11种)和酯类(10种)化合物,总体来看,真空冷冻干燥更有利于保留猴头菇中八碳化合物以及其他醇、醛类风味物质,而热风干燥更易于形成酮、酯类化合物。干燥前后猴头菇菇盖中总可溶性糖、总5’-核苷酸及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菇柄(P<0.05),而总有机酸含量呈相反趋势,菇盖和菇柄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的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可为猴头菇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
农新维;
王婵;
黄雄梅;
韦红言;
王熙珍
-
-
摘要:
目的建立银翘散配方颗粒高效液相特征图谱,对银翘散配方颗粒进行整体评价。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以Ultimate AQ-C_(18)(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以乙腈-1 mL·L^(-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0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25°C。结果特征图谱共确立20个共有特征峰,特征色谱峰分别来自于7味药材,对其中13个特征峰进行化学成分确认,10批样品的相似度大于0.90。结论该方法体现了银翘散配方颗粒的整体特征,可用于评价银翘散配方颗粒的质量。
-
-
吴丹丹;
刘艳;
郭鹏飞;
匡海学;
杨炳友
-
-
摘要:
为建立川乌及制川乌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和主成分含量测定和比较3个不同产地川乌炮制前后的差异成分。该文采用HPLC法,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计算相似度,并结合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及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建立了3个产地15批川乌炮制前后的HPLC指纹图谱,分别标定了25个和14个共有峰,并通过对照品指认出6个共有峰,分别为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峰16)、苯甲酰乌头原碱(峰17)、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峰18)、新乌头碱(峰21)、次乌头碱(峰22)、乌头碱(峰23)。(2)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显示,川乌炮制前后的30批样品被明显分为2类,15批川乌被分为3类,15批制川乌被分为3类,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6个成分可能是不同产地川乌炮制前后的潜在差异成分。(3)炮制前后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四川江油所产川乌炮制前后部分成分含量明显高于另外两个产地所产川乌。该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较好,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含量测定分析,可为不同产地川乌炮制前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
段秀梅;
张亚锰;
王鹏飞;
毕小凤;
海丽娜;
秦文杰
-
-
摘要:
目的:建立复方苦参注射液中5-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aters XSelect CSH TM C 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5%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84 nm,柱温20°C,进样量10μL。结果:5-HMF质量浓度在0.022~1.11μg(r=0.9998)范围内质量呈良好线性关系。5-HMF平均回收率为95.6%(RSD=6.70%)(n=9)。结论:本研究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可用于复方苦参注射液中5-HMF的含量测定。
-
-
杨婷婷;
顾丰颖;
刘昊;
邵之晓;
张巧真;
王锋
-
-
摘要: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测定核桃仁中鞣花酸含量,对比分析不同品种及温185核桃仁不同部位中的鞣花酸含量。确定检测鞣花酸的色谱条件为Phenomenex Synergi Hydro-RP C18色谱柱(4.6 mm×250 mm,4μm)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5°C,流速1 mL/min。使用该方法测得山西古县辽河1号、古县绵核桃仁鞣花酸含量分别是(99.26±1.06)、(90.53±4.31)mg/100 g,新疆温185、新2核桃仁鞣花酸含量分别是(51.39±1.72)、(76.46±7.55)mg/100 g;新疆温185核桃仁中约60%鞣花酸来源于种皮,其含量高达(585.93±31.50)mg/100 g种皮,40%来源于脱皮仁,其含量仅为(20.52±0.38)mg/100 g脱皮仁。
-
-
马玉青;
邓秀娟;
赵碧;
刘本英;
孙云南;
潘联云;
曲浩;
梁名志
-
-
摘要:
为探究云南野生多穗柯甜茶和云抗10号的特征化学成分及差异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等方法测定了两者制成的蒸青茶样和红茶样品的常量生化成分和特征甜味成分。并结合国标感官审评方法,明确了野生甜茶特异甜味的化学成分及含量。同时对比分析了野生甜茶与云抗10号制成相对应茶样的内含成分与感官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云南野生甜茶含有的特异甜味成分为二氢查尔酮类化合物,其蒸青样中含量达到11.26%,同时还含有一定量的氨基酸、水溶性糖与多糖,而不含云抗10号中山茶科植物特有的茶多酚、茶氨酸和咖啡碱。甜茶中酪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等几种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云抗10号;试验茶样中不但含有较多的钾、钙、镁、磷等常量元素,还含有铁、锌、锰、铜、铬、镍等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保健价值。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云南野生甜茶制成不同茶类在汤色、香气和滋味等方面都与传统大叶种茶类有较大差异,其滋味主要表现为甜醇甘爽,具有甘草的香气与清甜滋味。本研究初步明确了云南野生甜茶的常量生化成分与特异甜味成分,并与云南代表性茶树品种云抗10号进行了内含成分与感官品质的差异对比分析,两者在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上均有显著差异。
-
-
叶彬;
周涛;
廉杰;
李祎飞;
邹华
-
-
摘要:
以人工湿地典型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探索芦苇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对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混合物(双氯芬酸、布洛芬、吲哚美辛、酮洛芬、萘普生)长期胁迫的响应。首先,优化测定有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然后,构建水培和人工湿地两种体系,于NSAIDs胁迫下(地表水浓度级别,100 ng·L^(-1)),在芦苇幼苗期、展叶期和快速生长期,监测植物的生长生理情况,测定根部累积的NSAIDs浓度,并分析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组分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HPLC方法可以在10 min内分离12种有机酸(草酸、酒石酸、奎尼酸、苹果酸、丙二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丙酸、富马酸和反乌头酸),检测限低于1 mg·L^(-1)。在两种体系中均发现,随着植物的发育,根系释放速率增大的有机酸包括奎尼酸、柠檬酸、丙酸、丙二酸、苹果酸和草酸,且在快速生长期尤为明显,表明芦苇在NSAIDs胁迫下可能通过根系释放特定的有机酸促进根际微生物降解NSAIDs,从而减少根系对NSAIDs的吸收,人工湿地体系中芦苇根部NSAIDs累积量的降低和叶绿素抑制作用的减轻间接支持了这一猜测。研究表明,奎尼酸、柠檬酸、丙酸、丙二酸、苹果酸和草酸具备提高人工湿地处理地表水NSAIDs效率的潜力。
-
-
鲁斌;
张凤明;
蔡正达;
张华;
于富强
-
-
摘要:
目的:本文以梨园块菌Tuber liyuanum为实验材料,优化和确定其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单糖组分进行分析。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和确定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的最适工艺条件;通过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1-phenyl-3-menthy-5pyrazolone,PMP)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析梨园块菌单糖组分。结果:梨园块菌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0°C、提取时间60 min、料液比1:25 g/mL,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10.57%±0.31%。梨园块菌多糖主要由D-葡萄糖和少量的D-甘露糖、D-半乳糖组成,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0.023:0.006。结论:采用水提醇沉法,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能够获得较高的梨园块菌多糖得率,方法简单且稳定可行;使用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梨园块菌多糖中的单糖组成,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和准确度高的优点,可为进一步研究梨园块菌多糖提供理论依据。
-
-
赵强;
薛青青;
董俊青
-
-
摘要: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阿奇霉素颗粒含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及影响其不确定度的因素。方法:建立HPLC法测定数学模型寻找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并对相关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评定。对各分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进行分析得出含量合成不确定度以及扩展不确定度。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奇霉素颗粒含量,在95%置信水平下,k=2时,合成不确定度为0.53%,其扩展不确定度为1.06%,测量结果表示为(99.5±1.06)%。结论:阿奇霉素颗粒含量测定不确定度实验显示,定容体积及测量方法的重复性是相对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
-
袁琳;
单志卓;
桂旖淳;
张毅;
王颖臻
-
-
摘要:
建立了一种基于绿色低共熔溶剂(DES)的漩涡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VA-DLLME)技术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测定食品中苏丹红类色素的方法。结果表明,n(辛酸)∶n(己醇)=1∶1时组成的低共熔溶剂对苏丹红具有最佳的萃取效率。对影响萃取效率的各种参数,包括低共熔溶剂的组成和用量、漩涡时间以及盐浓度等进行了优化。最佳萃取条件为:低共熔溶剂用量50μL,漩涡时间4 min,盐浓度为1 mg/mL。在最优条件下,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8 3,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0~1.5 ng/mL和3.0~4.7 ng/mL。对番茄酱、甜辣酱、西瓜味芬达饮料在加标浓度下测定苏丹红,加标回收率为86.6%~114.8%,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9.8%,具有较好的重现性。该方法能简单、有效地应用于食品样品中苏丹红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