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混菌发酵

混菌发酵

混菌发酵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48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35163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安徽农业科学、食品与发酵科技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2工业生物过程优化与控制研讨会、第十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等;混菌发酵的相关文献由1229位作者贡献,包括葛谦、马婷婷、元英进等。

混菌发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35163 占比:99.91%

总计:235379篇

混菌发酵—发文趋势图

混菌发酵

-研究学者

  • 葛谦
  • 马婷婷
  • 元英进
  • 孙翔宇
  • 张伟
  • 信丰学
  • 姜岷
  • 李娴
  • 田海娟
  • 章文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世光; 谢东宝; 储欣颖; 张宇; 胡子敏; 葛礼涛; 钱森和; 魏明
    • 摘要: 以茶籽为原料,利用灵芝菌UIM-281与解淀粉芽孢杆菌PI142进行混菌两段发酵制备茶籽多肽(tea seed polypeptides,TSP)并研究其抗氧化作用。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及响应面实验优化发酵条件,采用超滤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级分离,测定茶籽多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混菌发酵制备茶籽多肽的最佳工艺为:茶籽75.23 g/L、葡萄糖4.0 g/L、UIM-281接种量1%、初始发酵pH 9.20、Ⅰ段发酵时间24 h、PI142接种量0.5%、Ⅱ段发酵时间24 h、两段发酵温度恒定40°C、摇床转速120 r/min,该条件下茶籽多肽产量达到8.97 mg/mL。超滤分级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为1~5 kDa的多肽组分T_(s),其ABTS阳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分别为0.358、0.164、3.537 mg/mL。茶籽多肽的抗氧化能力显著优于未发酵茶籽,为茶籽、茶粕资源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 崔亚鹏; 许锐; 陈泽元; 陈双喜
    • 摘要: 采用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和液质联用技术,研究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混合发酵对金银花浸提液多酚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混合发酵后的金银花浸提液中黄酮和多酚含量明显增加。黄酮含量(以芦丁计)由72.04 mg/g提升到79.07 mg/g,提升率10%;多酚含量(以焦性没食子酸计)由47.74 mg/g提升到59.37 mg/g,提升率24.35%。发酵后的浸提液中绿原酸、槲皮素苷、阿魏酰奎尼酸、木犀草素等含量提升显著,特别是绿原酸含量由26.57 mg/g提升到31.34 mg/g,提升率17.95%(P<0.05)。发酵后金银花浸提液的抗氧化性能提高,DPPH自由基清除率由55%提升到71%,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由59%提高到64%,采用混菌发酵的方法能够提升金银花浸提液的品质。
    • 吕明珊; 袁艺洋; 邢军; 王亮; 茹先古丽·买买提依明; 艾合买提江·艾海提
    • 摘要: 为了进一步研究新疆药桑葚酵素发酵过程中发酵动力学变化情况,针对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生长、总酸生成及还原糖基质消耗情况,该研究应用Logistic模型、SGompertz模型、DoseResp模型和Boltzmann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并依据相关系数判断其可靠性。结果表明,在乳酸菌生长动力学模型中Logistic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其相关系数最接近1。在还原糖基质消耗动力学模型中DoseResp模型和Boltzmann模型均可用于定量描述和预测药桑葚酵素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基质消耗情况。在总酸生成动力学模型中Logistic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所选模型拟合发酵过程均为可行,为药桑葚酵素发酵进一步工业化生产和扩大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
    • 金海炎; 王丰园; 鲁云风; 张四普; 牛佳佳; 唐存多; 左卫芳; 杨永峰
    • 摘要: 为改善单一酿酒酵母酿造猕猴桃果酒的风味与口感,研究非酿酒酵母与酿酒酵母共同发酵对猕猴桃果酒的影响。以葡萄园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vineae)与安琪果酒酵母(SY)为试验菌株,猕猴桃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确定混菌发酵猕猴桃果酒的最佳发酵工艺,同时测定·OH、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以此评价混菌发酵猕猴桃果酒的抗氧化活性。优化得到主发酵工艺为:H.vineae提前36 h接种;接种量4%;酿酒酵母与非酿酒酵母接种体积比1∶1.5;初始糖度25°Brix;25°C发酵9 d,在此条件下得到酒香浓郁,花果香淡雅,口感醇厚的猕猴桃果酒,酒精度为13.83%。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均随样品体积的增加而增大,且混菌发酵猕猴桃果酒抗氧化能力整体优于单菌发酵果酒,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
    • 李静
    • 摘要: 以薏米为原料,利用植物乳杆菌与安琪甜酒曲协同发酵薏米酒醪,研究植物乳杆菌的加入对薏米酒醪品质的影响,测定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落、酒精度、还原糖、pH、总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氨基酸态氮和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的加入会显著促进酵母菌生长繁殖。相较于甜酒曲发酵,补充植物乳杆菌混菌发酵工艺能在发酵48h后显著提升酒精度、总酸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分别提升了9.5%、328.81%和51.61%;显著降低pH、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7.28%、52.61%和27.08%。此外,添加植物乳杆菌还可显著提高薏米酒醪的抗氧化活性,将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从67.03%和52.36%提升至76.22%和63.16%。补充植物乳杆菌混菌发酵工艺可使发酵更充分,并提高其保健功效。
    • 许强; 杨素红; 谭溪莉; 黄丹丹; 邹玉峰; 周阳子; 边名鸿
    • 摘要: 该研究采用异常威克汉逊酵母(Wickerhamomyces anmalus)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BO213混菌发酵制备桑葚酒,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感官、微生物、理化指标及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桑葚酒的最佳混菌发酵工艺为:异常威克汉逊酵母与酿酒酵母的接种量均为1.5%,桑葚汁与蒸馏水体积比3:2,初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1°Bx,前发酵温度28°C。采用最优发酵工艺制备的桑葚酒较酿酒酵母BO213单菌发酵的桑葚酒品质更优,感官评分为93.10分,酒精度为11.9%vol,总酯、总酸、挥发酸含量分别为2.42 g/L、7.95 g/L、0.84 g/L,其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均符合相关国标要求。从混菌发酵的桑葚酒中共检出28种主要挥发性成分,较酿酒酵母BO213单菌发酵的桑葚酒多6种,赋予了桑葚酒坚果、樱桃、哈密瓜、草莓等香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桑葚酒的品质。
    • 赵广河; 胡梦琪; 陆玺文; 彭莉婷; 王月蓉; 赵丰丽
    •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酒精度低的发酵果酒越来越受欢迎。该文介绍了发酵果酒的加工历史、健康功效、分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种类和产业规模,综述了果酒发酵工艺及其特点、发酵过程中功能性物质的变化,分析了发酵前/后处理关键技术对果酒品质的影响,探讨了国内发酵果酒产业现存问题,展望了果酒产业的发展前景,以期为发酵果酒的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 史学琴; 张琳; 陈航; 付平; 张雯; 邱树毅; 王春晓; 戴怡凤; 曾祥勇; 韦朝阳
    • 摘要: 铁皮石斛富含多糖、挥发油、生物碱、氨基酸等功能活性成分,具有巨大食用价值。本文以糯米和铁皮石斛为原料,采用实验室筛选出的一株酿酒酵母和一株异常威克汉姆酵母混菌发酵铁皮石斛米酒。以未添加铁皮石斛的米酒为对照组(FJA),添加铁皮石斛的米酒为实验组(FJB),测定混菌发酵铁皮石斛米酒的理化指标、感官品质、活性物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FJB中酒精度为17.48%vol、总酸含量为2.98 mg/mL,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还原糖含量为22.96 mg/mL、总糖含量为40.53 mg/mL、pH为4.94、感官评分为79.60,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多糖、总酚、总黄酮的含量显著提高;此外,FJB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鲜味氨基酸比例上升,苦味和涩味氨基酸比例下降,优化了游离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两组米酒中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风味成分,FJB中43种,比对照组多3种。因此,添加铁皮石斛的米酒营养组成更加丰富、风味成分增加、苦味和涩味降低,米酒品质提升。
    • 徐融融; 卢红梅; 吴震; 陈莉; 袁治浩
    • 摘要: 以铁皮石斛浆和大米糖化液为原料制备食醋,利用单菌及混菌进行酒精发酵,并采用固、液态方式进行醋酸发酵,得到液态单菌发酵铁皮石斛醋(DV1)、液态混菌发酵铁皮石斛醋(DV2)以及固态混菌发酵铁皮石斛醋(DV3)3种醋样。通过测定其理化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气质联用(GC-MS)法分析其有机酸和风味物质,并对样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样品DV3的不挥发酸、总酚、多糖、乳酸、苹果酸、琥珀酸含量最高(分别为0.66 g/100 mL、1.81 g/100 mL、2.55 g/L),乙酸含量最低(37.14 g/L);且其风味物质总数、特征成分数量均最多,分别为75种和36种;且其协调性和滋味较优。不同的发酵方式对铁皮石斛醋的理化指标、有机酸及风味物质的影响较大,结果表明固态混菌发酵最利于铁皮石斛醋风味物质的呈现。
    • 吴燕燕; 王悦齐; 沈颖莹; 陈茜; 李春生; 赵永强; 杨少玲; 潘创; 李来好
    • 摘要: 为探索人工接种、混菌发酵鳜鱼(Siniperca chuatsi)技术,弥补传统发酵鳜鱼较为粗放、经验式的加工方式,提升产品品质,将菌种混合接种于鳜鱼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发酵工艺条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菌种配比和发酵剂接种量)进行优化,测定产品水分、pH、氨基态氮、总酸、硫代巴比妥酸的反应值(TBARS)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并与传统自然发酵鳜鱼产品比较,探究接种发酵对发酵鳜鱼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最佳鳜鱼发酵工艺为:按m[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m[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m[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arnosus)]=1∶1∶3混合,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22°C,发酵时间为4 d。对比自然发酵鳜鱼,接种混菌发酵鳜鱼的水分质量分数和pH分别下降了2.04%和0.46%,在较短发酵时间内其氨基态氮质量分数与自然发酵鳜鱼相近,总酸质量分数增加了29.27%,TBARS和TVB-N质量分数分别下降了35.00%和53.10%。整体而言,接种混菌有助于改善发酵鳜鱼的品质和安全性,缩短发酵时间,控制发酵工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