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114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农业基础科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9篇、会议论文219篇、专利文献255885篇;相关期刊782种,包括农业环境与发展、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155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云南省科学技术论坛 等;面源污染的相关文献由679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宏斌、翟丽梅、王洪媛等。

面源污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9 占比:0.83%

会议论文>

论文:219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55885 占比:99.08%

总计:258253篇

面源污染—发文趋势图

面源污染

-研究学者

  • 刘宏斌
  • 翟丽梅
  • 王洪媛
  • 雷秋良
  • 武淑霞
  • 刘申
  • 杨林章
  • 胡万里
  • 薛利红
  • 范先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马巍; 苏建广; 杨洋; 蒋汝成; 吴金海
    • 摘要: 洱海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集中饮用水源地,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加剧影响,近年来洱海水质呈现旱季较好、雨季超标问题突出、年际波动变化明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步加重等变化特点。从水质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农业面源是影响洱海水质雨季超标的关键环境因子,降雨径流是面源入湖的主要驱动力和载体,水情条件是驱动洱海水质年际变化的关键因子,水位调度是影响水生植被自然恢复的水力驱动因素,水生植被腐释将对洱海年内5—6月期间水质突变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外流域水资源补给条件下,强化农业面源源头治理与末端拦截,优化洱海水位调度,提高水生植物的收割管理水平,可加快洱海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并促进洱海水质的可持续性改善。
    • 章晶; 张新华; 蔡育杰; 金涛; 唐玮
    • 摘要: 空间数据插值方法在面源污染负荷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但不同插值方法对面源污染入河情况反映不同,这会对面源污染入河量的计算产生很大影响.以渠江所在行政单元为例,分别采用普通克里金法和反距离权重法两种最常用的插值方法对研究区面源污染入河系数进行空间插值,再结合输出系数法对3种面源污染源计算出的负荷总量,得到各区县面源污染的入河量,并以渠江出口实际负荷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耕地对污染负荷总量的贡献有51191.23 t/a,占负荷总量的75.8%;在入河情况上,普通克里金法有考虑样点间的相关性的优点,入河量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最小,仅为0.73%,反距离权重法受插值样点密度影响较大,通过对样本数量和分布进行修正后,入河量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从30.89%减小到2.3%.研究结果说明不同插值方法的计算结果虽存在差异,但在面源污染入河量计算上均有一定适用性.
    • 仪凯; 仪小梅
    • 摘要: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然而过量的化肥、农药随着渗漏和径流进入周边水体环境中,带来一系列地表水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防控农业面源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稻田可持续发展。稻田生态种养这种古老传统的农业方式因利用生态系统循环原理,减少化肥农业的投入再次受到人们重视。对目前稻-渔生态种养、稻-蛙生态种养以及稻-鸭生态种养防控面源污染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稻田耕作、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支撑,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 任宏鹏
    • 摘要: 农村污水主要包括农业污水、餐厨污水、畜牧污水等,常有水质复杂多变、水量随时间变化不定等特点,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很容易造成河流和土壤面源污染。农村污水中生产的农业化肥、畜牧业粪便是污水中氮素的主要来源,而氮元素在水中过量累积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这一现象造成水生植物过度生长,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大量鱼虾因缺氧而死亡,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进而导致水环境恶化,因而对农村污水进行脱氮处理尤为重要。污水脱氮处理一般包括物化技术和微生物处理技术,相较于物化技术,微生物处理技术因价格低廉、处理率高等优点,故一般采用微生物处理的方法对农村污水进行脱氮处理。
    • 邓越; 唐代生; 李裕元; 孟岑; 刘欢瑶; 李希; 李情; 吴金水
    • 摘要: 为进一步明确流域河岸带景观尺度范围差异性及对河流磷(P)输出的影响,量化解析河岸带尺度下景观与河流P之间的关系。以亚热带典型农林混合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期水文、水质监测数据,利用冗余分析明确不同河岸带尺度景观格局特征与不同水文季节河流P浓度的关系,并采用变点分析量化导致丰水期、平枯水期河流P浓度突变的核心景观指数的阈值范围。结果表明:(1)河岸带景观格局对河流P浓度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尺度性特征,300,400 m分别是影响丰水期和平枯水期河流磷浓度变化的关键临界尺度。(2)河岸带居民地斑块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_(居))和农田斑块分散指数(SPLIT_(农))分别是影响平枯水期和丰水期河流磷浓度的核心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当SPLIT_(农)>15.76~23.83,LPI_(居)<28.8%~36.5%时,能够降低河流P浓度的突变概率。研究结果可为以缓解P面源污染为目标的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赵杭; 周旋; 王艺哲; 张含丰; 颜波静; 许缘; 曾雯; 张玉平
    • 摘要: 为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强化生物质炭基肥生产应用,以洞庭湖芦荻秸秆热解生物质炭为基质,采用包膜和混合造粒技术,以改性淀粉为黏合剂,辅以膨润土、腐殖酸等材料制备包膜炭基肥(CT)和混合炭基肥(MT)。以生物质炭占比10%(T1),15%(T2),20%(T3),25%(T4)和30%(T5),从微观形态结构、养分释放速率、粒径及抗压强度等基本性质进行择优筛选,将筛选后的炭基肥处理(CT2、CT3、CT4和MT1、MT2、MT3)与普通复合肥(NPK)、不施肥(CK)共8个处理进行室内水稻盆栽试验,对比不同研制方式及生物质炭添加量下水稻土氨挥发及氮素渗漏流失差异。结果表明:炭肥比越大,肥料结构愈紧密,累积氮素释放率愈低,但过量的生物质炭的添加会造成肥料粒径不均匀、抗压强度不达标。包膜生物质炭基肥以15%~25%的生物质炭添加量较适宜;混合生物质炭基肥以10%~20%的生物质炭添加量较适宜。与NPK处理相比,CT2、CT3、CT4处理氨累积挥发量分别降低12.95%,27.96%,23.82%,氨挥发损失率分别降低16.56%,35.67%,30.57%,以CT3效果最好;MT1、MT2、MT3处理氨累积挥发量分别降低33.72%,41.48%,16.06%,氨挥发损失率分别降低43.31%,53.18%,20.38%,以MT2效果最好。2种炭基肥均可减少盆面水铵氮平均浓度,与NPK处理相比,最高降幅分别达20.74%(CT4)和39.90%(MT2);混合造粒炭基肥中以MT2处理的全氮、硝氮浓度降幅最大,分别达5.50%,5.09%,而包膜炭基肥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与NPK处理相比,施包膜炭基肥处理的渗漏水中铵氮与全氮平均浓度分别显著降低8.93%~14.00%,8.84%~16.38%,而各处理间硝氮平均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施混合炭基肥可降低铵氮、硝氮和全氮平均浓度,分别达11.16%~12.42%,3.22%~22.29%,11.14%~15.86%。此外,炭肥比越高,生物质炭的氮减排效应越明显,但添加量过大其氮减排量并无显著性增加。总体而言,2种工艺制备生物质炭基肥均能有效降低氨挥发损失以及减缓氮素径流渗漏损失风险。其中,包膜炭基肥以20%~25%生物炭添加量效果最优,混合炭基肥以15%最优。
    • 余游; 唐凡; 傅薷玉; 肖海华; 沈伟; 刘心可; 罗玉洁
    • 摘要: 为模拟研究典型山地老城区重庆市两江汇流半岛的面源污染情况,以管网资料、地形地理资料、气象资料及土地利用资料等作为基础数据,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模型参数设置,构建了两江汇流半岛的降雨面源污染的SWMM模型。对28291个子汇水区、28530条排水管道、28686个排水节点及27种常见污染物进行了模拟。并选取了历史降雨资料中典型暴雨,对典型子汇水区(S1—S6)、典型管段(L1—L6)及典型污染物(BOD、COD、TP、TN)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雨量最大时,整场暴雨的总径流及总出口流量也达到最大,分别为45095.86 m^(3)/s和1374.45 m^(3)/s,各子汇水区及管段的峰值则相对较晚出现。典型污染物BOD、COD、TP、TN的总负荷分别约为1480260、6487821、205608、1935493 kg。各子汇水区及各管段的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峰值均在降雨量最大的18:00出现。为两江汇流半岛的产汇流情况及各典型污染物浓度及负荷分析提供了参考,大大提升了城市环境管理效率及准确度。
    • 俞伦琴
    • 摘要: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向新征程,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治理逐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根据工作实际,总结了近年来宿松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宿松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 严磊; 吴田乡; 赵素雅; 薛利红; 侯朋福; 徐德福; 杨林章
    • 摘要: 为明确太湖地区麦田氮磷流失特征,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了播栽方式(条播、撒播)和降雨强度(低,30 mm/h;中,60 mm/h;高,90 mm/h)对麦田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产流时间与雨强显著负相关,而径流系数与雨强显著正相关(P<0.01)。径流氮磷浓度在径流初期较高,并随产流时间不断降低,且均可用对数函数描述。氮磷流失率随产流时间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中后期流失率最大。除中雨强下条播处理的氮素流失率最高外,氮磷流失峰值浓度和流失率均随雨强增大而增加。受径流系数和流失率影响,除中雨强下条播处理的氮素流失量最高外,两种播栽方式下氮磷流失量均随雨强增大而显著增加。氮素流失以NO^(–)_(x)-N为主(40%~62%),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50%~71%)。另外,等雨强下条播处理的径流系数和氮磷流失量高于撒播处理。综上,降雨驱动的氮磷流失具有典型阶段特征,径流初期的氮磷浓度较高而中后期流失率较大,且条播麦田对雨强的响应更加强烈。
    • 徐恩兵
    • 摘要: 为对现有的河道护岸形式进行技术改进,形成一种稳固性好、生态性强、景观效果良好并可防治河道两岸面源污染的护岸结构,利用小型自然造孔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及集水沉淀槽为主要结构,采用两级阶梯型布置形式,同时辅以相应的景观挺水植物、矿物石料,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后的COD_(Cr)去除率在70%以上,处理效果良好,且系统运行稳定性较好,未出现较大的波动情况。系统对NH_(4)^(+)-N的去除效果受进水浓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去除率稳定性好,尤其在系统运行50 d后系统出水NH_(4)^(+)-N浓度均低于11 mg/L,NH_(4)^(+)-N的平均去除率为55.94%。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受进水TP浓度波动的影响较小,尤其在系统运行40 d后TP的去除率在70%以上,TP的平均去除率为60.43%。系统对SS的去除效果不受进水SS浓度变化的影响,SS的平均去除率为77.59%。系统通过一系列的结构形成一体化综合反应区,对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两级梯形的构造形式形成了天然的过流水体跌落差,形成天然复氧效果,活根孔的自然生长交替作用延缓了结构堵塞失效的期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