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磷流失

氮磷流失

氮磷流失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3年内共计30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89737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土壤、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3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暨华东地区农学会年会、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等;氮磷流失的相关文献由107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宏斌、马友华、王克勤等。

氮磷流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6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9737 占比:99.72%

总计:89992篇

氮磷流失—发文趋势图

氮磷流失

-研究学者

  • 刘宏斌
  • 马友华
  • 王克勤
  • 刘前进
  • 卓慕宁
  • 吴磊
  • 张富林
  • 李定强
  • 胡宏祥
  • 范先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鹏; 廖超林; 肖其亮; 彭华; 简燕; 胥爱平; 朱坚
    • 摘要: 为研究南方红壤坡耕地油菜-玉米轮作模式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损失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机制,本文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坡耕地顺坡垄作(CK)、横坡垄作(T1)、横坡垄作+秸秆覆盖(T2)、顺坡垄作+秸秆覆盖(T3)4个处理模式连续2 a对坡耕地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量与氮磷流失总量均呈现出CK>T3>T1>T2,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处理均能有效降低坡耕地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液中氮磷养分含量,其中T2处理对控制地表径流及氮磷损失的效果最好,较其他处理分别降低地表径流量、氮和磷流失总量24.46%~74.90%、39.60%~86.37%和36.84%~79.66%;坡耕地氮素流失以硝态氮为主,不同处理下径流液中全氮浓度与硝态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对减少坡耕地土壤氮、磷素损失效果最好,观测期内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9.42%和21.98%。研究表明,在南方红壤坡耕地上推广横坡垄作+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降低氮磷径流损失风险、提高红壤坡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 杨任翔; 邱凡; 郑佳舜; 赵子贵; 罗骆; 李桂芳
    • 摘要: 为探究南方高强度、高频次降雨下赤红壤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及氮磷养分流失的特征,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原位观测试验,通过测定自然降雨下赤红壤植蔗坡地坡面径流和溶解态氮磷流失量,探讨自然降雨下甘蔗种植对赤红壤坡面径流及溶解态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9年和2020年,径流量分别为1111.3 m^(3)/hm^(2)和3269.4 m^(2)/hm^(2),硝态氮(NO_(3)^(-)-N)流失量分别为1.39 kg/hm^(2)和15.60 kg/hm^(2),铵态氮(NH_(4)^(+)-N)流失量分别为0.37 kg/hm^(2)和1.02 kg/hm^(2),可溶性磷流失量分别为0.20 kg/hm^(2)和0.27 kg/hm^(2)。2019年和2020年植蔗坡地径流及溶解态氮磷流失量均集中在6月份,占流失总量的45%以上,硝态氮(NO_(3)^(-)-N)是径流氮素流失的主要形式,占79%以上。此外,2019年和2020年5月至8月,侵蚀性降雨场次分别为18次和23次,侵蚀性降雨量分别为407.8 mm和668.0 mm。(2)不同侵蚀性降雨条件下,植蔗坡地溶解态氮磷流失量及其浓度波动较大,甘蔗生长前期(5-6月)溶解态氮磷流失量及其浓度呈上升趋势,而生长后期(7-8月)则呈波动下降趋势。2019年和2020年观测期侵蚀性降雨的年内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均集中在6月份,占35%以上。(3)坡面径流量与降雨量和最大30 min降雨强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坡面径流量与径流中硝态氮、铵态氮及可溶性磷流失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明晰南方赤红壤区蔗区坡面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特征。
    • 严磊; 吴田乡; 赵素雅; 薛利红; 侯朋福; 徐德福; 杨林章
    • 摘要: 为明确太湖地区麦田氮磷流失特征,通过田间模拟试验研究了播栽方式(条播、撒播)和降雨强度(低,30 mm/h;中,60 mm/h;高,90 mm/h)对麦田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产流时间与雨强显著负相关,而径流系数与雨强显著正相关(P<0.01)。径流氮磷浓度在径流初期较高,并随产流时间不断降低,且均可用对数函数描述。氮磷流失率随产流时间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中后期流失率最大。除中雨强下条播处理的氮素流失率最高外,氮磷流失峰值浓度和流失率均随雨强增大而增加。受径流系数和流失率影响,除中雨强下条播处理的氮素流失量最高外,两种播栽方式下氮磷流失量均随雨强增大而显著增加。氮素流失以NO^(–)_(x)-N为主(40%~62%),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50%~71%)。另外,等雨强下条播处理的径流系数和氮磷流失量高于撒播处理。综上,降雨驱动的氮磷流失具有典型阶段特征,径流初期的氮磷浓度较高而中后期流失率较大,且条播麦田对雨强的响应更加强烈。
    • 董妹勤; 陈晓冬; 李建强; 傅庆林; 郭彬; 刘俊丽; 李华
    • 摘要: 本文从农田面源污染产生的源头入手,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麦的产量效应和氮、磷流失特征,以寻求优化的南方麦田径流减排模式。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T1)、配方肥+氯脲铵(T2)、缓控释肥(T3)4个处理,分析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产量、径流液总氮、总磷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与不施肥相比增加了径流液总氮、总磷浓度并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缓控释肥处理在径流液总氮、总磷浓度较高时显著降低了其浓度,且能够保持小麦丰产。
    • 冯青郁; 陈利顶; 杨磊
    • 摘要: 我国的面源污染问题逐渐受到政府和科学界的重视,然而面源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多个过程。面源(NPS)污染模型作为解决面源污染相关问题的研究和管理工具,在进行面源污染总量估算和严重程度评价、污染物流失路径和影响因素分析、治理策略制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虽然针对面源污染模型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既包含对基于国外模型的应用与验证,也包含基于观测数据自主研发的模型,但仍然存在模型应用和验证案例不足、已有的模型应用同中国面源污染特征结合不足、模型发展同面源污染机理研究结合不足等问题,而农业政策环境扩展(APEX)模型在应对这些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结合我国面源污染模型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APEX模型模块和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对APEX模型在我国面源污染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涉及的畜禽养殖、复杂耕作系统、特定BMP和水稻田的模拟等相关问题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模型的发展。
    • 廖思远; 秦延文; 刘志超; 杨晨晨; 时瑶; 马迎群; 肖克彦; 林颖美
    • 摘要: 为揭示邛海流域设施葡萄园土壤养分的累积状况与地下水的污染特征,选取邛海北岸典型设施葡萄种植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不同种植年限的设施葡萄园和普通农田表层土壤以及相应区域地下水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葡萄园表层土壤中氮、磷浓度,土壤理化性质与种植年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设施葡萄园表层土壤中速效氮浓度平均为0.702 g/kg,速效磷浓度平均为0.135 g/kg,分别是背景(未耕作)土壤的8.2倍和6.5倍;土壤中总氮和总磷浓度与种植年限呈显著正相关,氮、磷养分会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在土壤中累积,且由于种植过程中磷肥的长期大量施用,土壤中磷素累积显著;设施葡萄园土壤pH与其养分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其养分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氮、磷肥料的大量施用会加重土壤的酸化和盐渍化程度;设施葡萄园土壤养分淋失主要以硝态氮为主,地下水中硝酸盐浓度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升高,对邛海水质存在潜在污染风险。
    • 张淳; 张郝婕; 王蕾
    • 摘要: 以淮北平原农田为研究对象,考察2种类型土壤(砂姜黑土和黄潮土)通过人工降雨试验模拟下渗水量、壤中流TN、TP与土壤类型和土壤深度的相关性,结合野外采样调查分析测定区域水体的氮磷含量指标,分析区域农田氮磷养分流失特征,估算迁移比率。结果表明,壤中流TN、TP含量与土壤类型、土壤深度以及降雨持续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黄潮土中养分流失表现为P素比N素更易迁移流失,砂姜黑土则表现为N素更易迁移;野外实地采样调查数据表明淮北平原农田氮磷流失基本途径为旱地/农田→小沟→大沟/塘,其中大沟水体中TN、TP含量分别为小沟中含量的80.01%和83.23%,可作为区域主要干流河道农田面源入河系数选取参考。
    • 由琴婧; 张化永; 黄头生; 张非凡; 郑宇阳; 周文蛟
    • 摘要: 植被过滤带是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工程措施之一。采用径流槽人工降雨试验,在不同坡度(5°、20°、35°)、降雨强度(30、60、90 mm/h)和植被过滤带设置方式(整块布设、两块布设)组合下,对侵蚀坡面径流和沉积物中的总氮、总磷含量在降雨历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配置组合条件下的植被过滤带坡面总氮、总磷含量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但个别组合之间变化趋势相同;降雨强度、坡度和植被带设置方式3种参数组合对植被过滤带氮磷去除作用的效果产生综合影响,与各单一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实际应用植被过滤带防治坡面水土流失时应与当地气候及地形条件相结合。该结果可为北方小流域侵蚀坡面水土保持治理及植被过滤带的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
    • 张博睿; 蔡影; 刘文雯; 胡宏祥; 李虹川; 俞金涛; 付思伟
    • 摘要: 目的:分析秸秆直接还田对农田径流中氮磷及COD向周围水体迁移情况的影响。方法:分别设置田间试验CK(无秸秆还田+无施肥)、F(常规施肥)、SDF(秸秆覆土还田+常规施肥)、SMF(秸秆覆盖还田+常规施肥)、SFR(秸秆覆盖还田+常规施肥减量15%)等5个处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季农田径流氮磷及COD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处理可显著降低氮素质量浓度,增加磷素和COD的质量浓度;秸秆还田较常规施肥处理组总氮质量浓度下降14.34%~28.09%,总磷浓度升高8.70%~17.39%,COD浓度升高13.32%~32.33%。秸秆还田处理可显著降低农田径流流失量,秸秆还田较常规施肥处理径流量显著降低17.05%~19.08%。秸秆覆土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有效降低农田氮磷的风险,较F处理,SDF处理的总氮流失量下降33.37%,总磷流失量下降6.32%,COD流失量增加了5.24%。结论:秸秆覆土还田配施化肥是一种合理的施肥方式,为秸秆资源合理化利用提供参考。
    • 张丽娟; 秦宇坤; 程慧煌; 李永旗; 罗海华
    • 摘要: 为明确鄱阳湖生态区赣北棉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探究氮肥减施和部分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氮磷流失的影响,采用田间径流池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连续4年进行定位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域暴雨主要出现在5~7月,该时期为径流发生的高风险期;棉田总氮和总磷年度累积流失量分别为7.59~22.49 kg·hm^(-2)和0.43~1.61 kg·hm^(-2),地表径流以颗粒态氮和可溶性磷为主,硝态氮是无机氮流失的主要成分。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时间、流失量与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常规施肥处理下,径流量和氮、磷流失量呈极显著的幂函数相关。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氮20%基础上配施部分(10%)有机肥的施肥措施有利于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径流系数、减少氮流失,且对磷的流失和棉花产量无显著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