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秸秆覆盖

秸秆覆盖

秸秆覆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6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53333篇;相关期刊295种,包括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机化研究、农机科技推广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秸秆覆盖的相关文献由2859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新华、王龙昌、陈素英等。

秸秆覆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6 占比:1.76%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53333 占比:98.15%

总计:54338篇

秸秆覆盖—发文趋势图

秸秆覆盖

-研究学者

  • 朱新华
  • 王龙昌
  • 陈素英
  • 高亚军
  • 张喜英
  • 郭文川
  • 柴守玺
  • 汪有科
  • 王俊
  • 吴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甜甜; 柴守玺; 李亚伟; 杨佳佳; 程宏波; 赵广才
    • 摘要: 为探明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增产的效果,采用秸秆带状覆盖(M)及无覆盖露地(CK)2种种植方式,其中秸秆带状覆盖设置59%(M3)、50%(M4)、40%(M5)、37%(M6)4个秸秆覆盖度,研究其对小麦小穗败育率、节间长度及株高、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小穗结实率提高0.2%~3.3%,株高增加1.7%~5.3%;除较低覆盖度的M6外,秸秆带状覆盖模式显著降低了小穗败育率。秸秆带状覆盖提高了小麦中后期的灌浆速率,延长了灌浆持续期;秸秆带状覆盖总体较CK提高了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分别提高11.8%和154.5%;花后42 d,CK粒重趋于稳定,而秸秆带状覆盖仍缓慢增加。不同秸秆带状覆盖增产幅度为-0.8%~6.2%,以M3产量提升幅度最高,其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穗数的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旱地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 程鹏; 廖超林; 肖其亮; 彭华; 简燕; 胥爱平; 朱坚
    • 摘要: 为研究南方红壤坡耕地油菜-玉米轮作模式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损失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机制,本文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坡耕地顺坡垄作(CK)、横坡垄作(T1)、横坡垄作+秸秆覆盖(T2)、顺坡垄作+秸秆覆盖(T3)4个处理模式连续2 a对坡耕地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量与氮磷流失总量均呈现出CK>T3>T1>T2,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处理均能有效降低坡耕地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液中氮磷养分含量,其中T2处理对控制地表径流及氮磷损失的效果最好,较其他处理分别降低地表径流量、氮和磷流失总量24.46%~74.90%、39.60%~86.37%和36.84%~79.66%;坡耕地氮素流失以硝态氮为主,不同处理下径流液中全氮浓度与硝态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对减少坡耕地土壤氮、磷素损失效果最好,观测期内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9.42%和21.98%。研究表明,在南方红壤坡耕地上推广横坡垄作+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降低氮磷径流损失风险、提高红壤坡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 高仁才; 陈松鹤; 马宏亮; 莫飘; 肖云; 张雪; 樊高琼
    • 摘要: 【目的】研究秋闲期秸秆覆盖对旱地小麦播前土壤墒情和小麦生产特性的影响以及减少氮肥用量的可行性,为四川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2018年在四川省仁寿县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开展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供试作物为冬小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夏玉米秸秆粉碎覆盖(SM)和不覆盖(NM);裂区为氮肥用量,设不施氮(N0)、减氮(120 kg/hm^(2),N120)和常规施氮(180 kg/hm^(2),N180)3个水平。测定了小麦播前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和墒情、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花后叶绿素含量、开花结实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与NM处理相比,SM处理在0—10 cm土层有显著增墒效应,其2016—2017年土壤储水量提高了8.0 mm,2017—2018年提高了6.7 mm;2016—2017和2017—2018年0—100 cm土层储水量分别提高20.2和9.1 mm。SM处理较NM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花前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花后小麦旗叶、倒2叶、倒3叶叶绿素含量,并有效减缓了上层叶片叶绿素降解;SM处理显著提高了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并降低花前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SM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总小穗数、有效小穗数、总小花数、可育小花数和总结实率;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的两年均值分别较NM提高31.8%、44.4%和92.9%。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氮对小麦叶面积指数、花后上层叶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和产量均有一定降低作用,但秸秆覆盖的效应大于施氮效应,秸秆覆盖后减氮对产量降低作用不明显。【结论】秋闲期秸秆覆盖可提高冬小麦播前0—10 cm土层储水量,利于冬小麦营养生长并延缓花后叶片衰老,从而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改善开花结实特性。减少氮肥投入不利于冬小麦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但秋闲期秸秆覆盖下良好的保水效应可有效抵消减氮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四川旱地冬小麦产区,建议采用秋闲期玉米秸秆覆盖结合120 kg/hm^(2)施氮量的技术模式,以促进冬小麦减氮和增产增效。
    • 高泽超; 潘焰菲; 徐勤学; 张帅普; 付智勇; 陈洪松
    • 摘要: 喀斯特坡地幼龄橘园人为扰动剧烈,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秸秆覆盖是坡地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但其在喀斯特坡地橘园的水土保持效益还不清楚。通过人工土槽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水稻秸秆覆盖对喀斯特坡地幼龄橘园产流产沙的影响,试验设置了2个雨强(60 mm/h和120 mm/h)和4种水稻秸秆覆盖度(0,20%,50%和80%)。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减小地表径流的效果受降雨强度控制。在中雨强(60 mm/h)条件下,秸秆覆盖可以有效降低地表径流系数。在大雨强(120 mm/h)下,只有20%覆盖度可以减少地表径流系数;(2)在中雨强(60 mm/h)条件下,20%和50%的秸秆覆盖显著增加壤中流和地下径流量;在大雨强(120 mm/h)条件下,20%的秸秆覆盖显著增加了壤中流量,50%和80%秸秆覆盖度对壤中流量影响不显著;(3)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土壤侵蚀总量,地表土壤侵蚀总量与秸秆覆盖度呈负相关。(4)秸秆覆盖减弱了地表径流的携沙能力,在50%和80%秸秆覆盖度时地表径流的携沙能力得到显著减弱。结果可为喀斯特坡地幼龄橘园合理布设秸秆覆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张兴义; 李健宇; 郭孟洁; 胡伟; 李建业
    • 摘要: 为探究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黑土坡耕地土壤结构的影响以及水土保持效应,通过秸秆覆盖免耕(NT)和传统顺坡耕作(CT)2组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对土壤结构、土壤保水能力、保土效应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NT与CT相应性状比较,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增加(P>0.05),在0—20 cm土层,虽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低,但增加了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水稳性大团聚体(WR_(0.25))含量,WR_(0.25)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分别提高了垄台土壤初始入渗和稳定入渗速率28.8%,24.7%;0—10 cm土层,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减少了产流次数、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分别为11次,86.6%和98.9%,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连续秸秆覆盖免耕是一项有利于土壤结构稳定和遏制土壤侵蚀的黑土地保护措施。
    • 摘要: 日前,记者在德惠市边岗乡东岗村走访时,注意到家家玉米楼子都是满满的,院落中扒好的玉米堆连堆。玉米种植户都说,今年玉米产量格外高,是因为农户在合作社的带领下,采用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特别是条耕技术增产明显。德惠市文兴农资合作社理事长张文兴介绍,所谓“条耕”,即苗带与秸秆覆盖带相间的一种玉米保护性条带耕作技术。
    • 胡清阳; 曹红霞; 何子建; 丁邦新; 张浥
    • 摘要: 【目的】探讨生育期灌溉淋洗定额与膜间秸秆覆盖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设置4个灌溉水平:W0=80%ET_(c)、W1=120 mm+80%ET_(c)、W2=240 mm+80%ET_(c)和W3=360 mm+80%ETc(120、240 mm和360 mm为生育期灌溉淋洗定额,80%ETc为棉花蒸散量)和2种覆盖方式:膜间裸地(N)和膜间秸秆覆盖(S),共8个处理。探究生育期不同灌溉淋洗定额和膜间覆盖方式对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质积累量、棉花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同一覆盖方式下,W0处理棉花生长指标和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提高灌溉淋洗定额对棉花生长指标和产量有显著促进作用,淋洗定额从0提高到240 mm,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产量分别提高了53.75%、116.91%、110.45%和80.14%,当淋洗定额由240 mm提高至360 mm时,棉花生长指标和产量并没有显著提高,且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淋洗定额为240mm时,棉花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达到了5 972.46 kg/hm^(2)和0.92 kg/m^(3)。【结论】综合考虑节水和棉花高效用水,北疆棉花生育期灌溉定额为240 mm+80%ET_(c)是最适宜当地发展的高效节水控盐策略。
    • 盘礼东; 李瑞; 张玉珊; 黎庆贵; 高家勇; 袁江
    • 摘要: 土壤养分亏缺是限制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制约作物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为提高西南喀斯特区坡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于2018-2019年连续两年在贵州省黔西县开展了野外原位径流小区观测试验。通过该试验探讨不同秸秆覆盖率下土壤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不同秸秆覆盖率下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改良效果。共设6个秸秆覆盖梯度,玉米单作+秸秆覆盖(SM_(0)-SM_(5),0,1111、2222、3889、5556,6944 kg/hm^(2)),其中SM_(0)为对照组(CK)。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不同程度增加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及全磷(TP)含量,总体上随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覆盖量较多的情况下(SM_(4),SM_(5)),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全钾(TK)则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减少。(2)在高秸秆覆盖条件下(SM_(4),SM_(5)),除了N∶P外,两年各土壤养分元素的化学计量比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3)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C∶N、C∶P较低,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矿化分解,同时也说明P的有效性较高。(4)高秸秆覆盖率条件下对作物增产较为显著,其中SM_(4)处理作物产量最高。研究表明覆盖于地表的秸秆作为土壤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可将其作为一种补充手段以补给土壤中被作物吸收和随水土流失而流失的土壤养分。综合主成分、灰色关联度及差异显著性分析,同时结合作物产量,建议在西南喀斯特坡耕地覆盖6000 kg/hm^(2)左右的秸秆以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从而达到较好的土壤增肥、作物增产效果。
    • 吴春东; 刘天祥
    • 摘要: 为了探究冻融期不同秸秆覆盖厚度下土壤水分的差异性,确定保水性最佳的秸秆覆盖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将试验区分为四种处理,分别为裸地、5、10和15 cm厚度整秸秆覆盖。通过中子仪测定不同剖面深度的土壤总含水率,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以改变表层土壤及深层土壤20~60 cm剖面深度含水率的波动幅度,有效提高冻融期土壤水分,对深层100 cm以下剖面深度土壤含水率影响较弱。无论是表层土壤,还是深层土壤,三种覆盖处理下,10 cm整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差异系数最大,其次为15 cm整秸秆覆盖处理,最小为5 cm整秸秆覆盖处理。虽然秸秆覆盖厚度是以5 cm为倍数增加,但是土壤含水率差异系数并未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同时对于土壤含水率的波动幅度的影响也并非呈单调趋势。因此10 cm整秸秆覆盖厚度(12000 kg·hm^(-2))保水效果最好,为最佳覆盖方式。
    • 赵英; 郭旭新; 杜璇; 闫小红; 高志永; 支玉玺
    • 摘要: 为探究秸秆覆盖对猕猴桃园土壤水分的影响,2020-2021年在杨凌猕猴桃园以不覆盖为对照(CK),分别以长度为5 cm,厚度为5、10、15 cm的玉米秸秆(YJ)和小麦秸秆(MJ)为覆盖处理,对猕猴桃生育期10~9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进行动态测定,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猕猴桃园土壤水分的主要活动层在10~40 cm土层,但10~4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较40~90 cm土层含水量低2.54%~4.65%。与CK相比,各覆盖处理均能提高猕猴桃各生育期内10~9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其中YJ10处理在开花坐果期10~90 cm土层的土壤储水量是CK的249.51%;使40~9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在38%以上的天数占果实膨大期总天数的67.8%,保墒能力最强;MJ5处理保墒能力仅次于YJ10。在全生育期内,CK处理的耗水量最大,YJ10处理的耗水量最小且水分利用效率是CK处理的1.33倍,MJ5处理的耗水量仅大于YJ10,二者间无显著差异。陕西关中地区猕猴桃园秸秆覆盖材料首选玉米秸秆,厚度10 cm,次选小麦秸秆,厚度5 cm。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