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黑土

黑土

黑土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61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1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219篇;相关期刊423种,包括土壤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2014年全国生物肥料研究开发暨产业化应用新产品、新设备交流研讨会、中国水利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论坛、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等;黑土的相关文献由3082位作者贡献,包括韩晓增、赵兰坡、朱平等。

黑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1 占比:83.29%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3.11%

专利文献>

论文:219 占比:13.60%

总计:1610篇

黑土—发文趋势图

黑土

-研究学者

  • 韩晓增
  • 赵兰坡
  • 朱平
  • 周宝库
  • 梁爱珍
  • 张晓平
  • 张兴义
  • 刘淑霞
  • 杨学明
  • 魏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姜昭; 马月璇; 闫轶文; 王建民; 刘畅; 佟姗姗; 张智伟
    • 摘要: 试验研究生物有机肥DNBF32对除草剂阿特拉津在玉米田土壤中残留量及玉米生长情况的调控作用,并通过关注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对DNBF32施用响应探讨DNBF32强化阿特拉津消减及调节玉米生长潜在作用机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DNBF32施用量为150 kg·hm-2以上时,玉米成熟期土壤中无阿特拉津检出.上述施用水平的DNBF32可使玉米株高和产量较对照处理相比分别提升7.64%和8.30%.上述结果说明DNBF32具有强化土壤中残留阿特拉津消减及调节玉米生长的能力.此外,当DNBF32施用量为0~225 kg·hm-2时,玉米成熟期农田土壤中可培养细菌菌落总数随DNBF32施用量增加而显著提升,各生物有机肥施用处理与未施肥对照处理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施用量为150 kg·hm-2的DNBF32在提升土壤细菌多样性同时,可调控土壤出现具有污染物降解、光合能力等生态功能的微生物.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NBF32施用可通过调节土壤细菌数量及群落结构强化阿特拉津消减.研究为生物有机肥在黑土污染修复及农业环境保护中应用提供方法借鉴.
    • 张光辉; 杨扬; 刘瑛娜; 王志强
    • 摘要: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强烈水土流失导致的黑土厚度下降及土壤质量退化,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系统分析黑土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对阻控黑土退化、维持土地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黑土区土壤侵蚀环境与侵蚀环境效应、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和未来研究展望。多营力复合、缓坡长坡是黑土区独特的侵蚀环境,黑土厚度下降与坡耕地土壤质量退化是该区最典型的侵蚀环境效应。细沟间、细沟、浅沟、切沟及冻融侵蚀发育的动力机制与主控因素差异明显,输沙耗能驱动的泥沙输移对土壤分离的反馈效应是侵蚀强度沿坡长呈强弱交替的根本原因,浅沟和切沟主要发育在坡耕地,侵蚀强度受耕作方式等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冻融侵蚀强度显著小于水力侵蚀,但可通过降低土壤抗蚀性能和促进坡面径流及壤中流发育影响水力侵蚀。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在小流域尺度上沿坡面呈明显的垂直分带特征,在区域尺度上呈南北与东西递变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黑土区水力侵蚀加强、冻融侵蚀减弱。未来亟需加强黑土厚度及土地生产力对侵蚀响应机理、复合侵蚀动力过程与耦合机制、典型侵蚀类型时空变化与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 谭琴; 李梦寒; 胡才希; 杨家纯; 童蕾
    • 摘要: 黑土的土壤肥力可以由总有机碳(TOC)含量和酶活性来表征,而农业活动又会影响土壤中TOC含量和酶活性的分布。为探究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和灌溉水源对海伦市黑土质量的影响,分析了“长种植年限+地表水灌溉”、“短种植年限+地表水灌溉”、“长种植年限+地下水灌溉”、“短种植年限+地下水灌溉”4种组合条件下土壤中TOC含量和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中TOC含量总体上由表层向下不断降低,在30 cm深度以下达到稳定,深层土壤中TOC含量随水稻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在表层土壤中,种植年限长的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比种植年限短的小,在深层土壤中,地表水灌溉的土壤中DOC含量呈增大的趋势,而地下水灌溉的土壤中DOC含量趋于稳定;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均在表层土壤中较高,分别为5.94~7.46 mg/g和6.24~15.04 mg/g,两种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地表水灌溉的土壤酶活性比地下水灌溉的更高,说明选择长期用地表水灌溉更有利于黑土中TOC的积累以及碳循环相关土壤酶生化作用的进行。
    • 王蕾; 姜昭; 王磊; 李凤兰; 姜佰文; 董守坤; 曹博; 张颖
    • 摘要: 东北黑土是我国珍贵的生产要素与农业资源。落实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根本在于耕地。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区,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大豆连作和不科学施肥等导致的土壤障碍日趋严重,威胁大豆生产的稳定性,成为制约大豆品质提升和产量稳增的瓶颈问题。近年来,有关大豆土壤障碍消减以及黑土地力提升的调控对策已成为黑土区农业生产上的迫切需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护东北黑土,明确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这块宝贵的黑土地。基于以上问题,特提出建议和未来展望,以期为保护黑土地贡献力量。
    • 邹狮; 严君; 陈旭; 陆欣春; 高瑞敏
    • 摘要: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评估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Biolog方法,对比研究长期不同植被类型:自然恢复(GL)、农作物(AL)、人工林(FL)及无植被覆盖(BL)对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5 cm)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变化均表现为GL>AL>FL>BL,且0~15 cm土层的AWCD值均高于对应植被15~35 cm土层。GL、AL和FL处理的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总的碳源利用能力均显著高于BL处理的,GL处理0~15 cm土层的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最高,分别为3.38和6.89。在0~15 cm土层AL和FL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利用相对较高,而GL处理对氨基酸类利用较高;在15~35 cm土层AL和FL处理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利用最高,而GL被对羧酸类利用的最高。通过主成分分析,GL、AL和FL处理在0~1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方式及代谢功能相似;15~35 cm土层下AL和FL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功能相似。因此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差异是植被类型与土层深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植被类型对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大于土层深度的影响。
    • 肖富容; 李东坡; 薛妍; 宋玉超; 张可; 张艺籍; 李永华; 郑野; 张金明; 崔永坤
    • 摘要: 为研发在黑土及黄土上种植水稻专用的新一代高效稳定性尿素肥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添加生物刺激素海带多糖与不同种生化抑制剂的的施用效果。试验以不施氮肥(CK)及单独施用尿素肥料(N)为对照,将海带多糖(L)、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及海带多糖与2种生化抑制剂的组合,分别添加至尿素肥料中制成5种新型高效稳定性尿素肥料作为试验处理,研究不同配方的高效稳定性尿素肥料在黑土和黄土中的氮素转化特征、水稻生长指标、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海带多糖的添加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壤硝化作用,使黑土及黄土的水稻生物产量分别提高13.88%,1.21%,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2.18%,25.83%,氮肥利用效率也有所提高。海带多糖与NBPT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相比NBPT单一施用,黑土及黄土的水稻生物产量分别降低6.87%,1.30%,籽粒产量分别降低8.15%,4.11%,氮肥利用效率也均有所降低。相比DMPP单独施用,海带多糖的添加具有促进水稻生长的效果,在黄土中二者配合施用,水稻生物与籽粒产量分别提高0.63%,2.64%,有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提高,在黑土中二者配合施用,水稻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分别降低10.52%,1.50%,植株吸氮量及氮肥利用效率也有所降低,黑土中二者配合施用存在负效应。建议在黄土地区种植水稻将DMPP与海带多糖结合制成高效稳定性尿素肥料施用,有利于水稻增产及氮肥利用效率的提高。
    • 张兴义; 李健宇; 郭孟洁; 胡伟; 李建业
    • 摘要: 为探究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黑土坡耕地土壤结构的影响以及水土保持效应,通过秸秆覆盖免耕(NT)和传统顺坡耕作(CT)2组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对土壤结构、土壤保水能力、保土效应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NT与CT相应性状比较,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增加(P>0.05),在0—20 cm土层,虽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低,但增加了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水稳性大团聚体(WR_(0.25))含量,WR_(0.25)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分别提高了垄台土壤初始入渗和稳定入渗速率28.8%,24.7%;0—10 cm土层,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减少了产流次数、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分别为11次,86.6%和98.9%,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连续秸秆覆盖免耕是一项有利于土壤结构稳定和遏制土壤侵蚀的黑土地保护措施。
    • 张杰; 金梁; 李艳; 赵士诚; 徐新朋; 魏丹; 张丽娟; 仇少君; 何萍; 周卫
    • 摘要: 【目的】以东北黑土区玉米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籽粒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碳排放的影响,以实现该地区粮食平稳增产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碳排放。【方法】在黑龙江典型黑土区进行了两年玉米田间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不施氮肥(CK);推荐施肥处理(RF);推荐施肥+有机氮替代20%化肥氮(MRF);推荐施肥+秸秆还田(SRF)和农民传统施肥(TF)。通过调查玉米全生育期农资投入,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法,系统分析不同处理下玉米籽粒产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及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与TF处理相比,RF、MRF和SRF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平均提高了1.3%、6.2%、7.6%,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31.3%、82.6%、50.3%(P<0.05),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了29.0%、69.0%、37.0%(P<0.05);各处理籽粒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在不同年际间均无显著变化。玉米整个生长周期内,RF、MRF、SRF及TF处理的碳排放量较C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37.6%、24.0%、38.5%、63.6%(P<0.05),两年试验各施氮处理碳排放量均以MRF处理最低。玉米整个生产周期中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因子是氮肥投入量及氮损失(N_(2)O+NH_(3)+NO_(3)^(-)),贡献率超过70%;其次为农药与柴油投入,贡献率分别约为10.2%、13.6%;磷、钾肥占比最低,贡献率总和不足3%。与TF处理相比,RF、MRF及SRF处理的碳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6.0%、24.7%、16.4%,MRF处理的碳排放量又较RF与SRF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9.9%、10.4%(P<0.05)。【结论】在东北黑土区玉米生产中,氮肥用量及损失量贡献了70%的总碳排放。降低氮磷肥用量、提高钾肥用量可以保证玉米产量稳定。相较推荐施肥和秸秆还田处理,有机态氮代替20%化肥氮处理可以在稳产的同时,更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损失,因而其综合的碳排放最低,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牟廷森; 沈海鸥; 王东丽; 张月; 武佳龙; 黄子炎
    • 摘要: 为探究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对黑土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对不同坡度(3°,5°和7°)下不同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量(0,25%,50%,75%和100%)坡面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措施具有调控径流作用,坡面产流时间延缓,产流率和径流量降低;秸秆还田量越大,产流时间延后越明显,平均径流流速越低;在3°坡面,秸秆粉碎还田25%和100%处理的调控径流效果较好,在5°和7°坡面,秸秆粉碎还田50%和75%处理的调控径流效果较好。同时,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坡面产沙率和土壤侵蚀量,当秸秆粉碎还田量较低(50%)时,随着坡度的增大,其调控侵蚀效果呈增加趋势,在7°坡面,秸秆粉碎还田100%处理的调控侵蚀效果可达72.1%。因此,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结合当地地形坡度,筛选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和还田量。
    • 谭凯亮; 苏远航; 刘滨辉
    • 摘要: 为探明农田防护林带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选取该区坡度、坡长和前茬作物基本一致的有农田防护林带和无林带的坡面(简称有林地、无林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萨维诺夫法测定有林地、无林地不同坡位(坡上、坡中上、坡中、坡中下、坡下)表层(0~20 cm)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有林地与无林地中各粒级风干和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团聚体稳定性总体差异不显著。但林带影响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坡面变化,表现在有林地与无林地相比,坡中上、坡中下的中粒级(粒径0.5 mm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