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机质

有机质

有机质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3年内共计582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园艺、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40篇、会议论文267篇、专利文献2564280篇;相关期刊1286种,包括沉积学报、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等; 相关会议158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等;有机质的相关文献由14176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卫华、周润生、孙山等。

有机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40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26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564280 占比:99.83%

总计:2568687篇

有机质—发文趋势图

有机质

-研究学者

  • 高卫华
  • 周润生
  • 孙山
  • 蔡进功
  • 卢双舫
  • 张莹
  • 吴丰昌
  • 白英臣
  • 关新华
  • 崔承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何文渊
    • 摘要: 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的,地质资源量达151亿t,是重要后备的油气资源。用电子背散射(HDBSD)发现了古龙页岩油储层中纳米孔和纳米缝非常发育,电子探针表明这些纳孔纳缝均被沥青充填。纳米孔的直径多在10~50 nm,中位数在20~30 nm,形态多不规则,多呈多角形,主要是一种E-F纳孔,其次为E-E纳孔,多与纳米缝联结。纳缝宽度多在10~50 nm,中位数也在20~30 nm。它们主要是由黏土片(黏土域)的F-F凝聚形成的。黏土的凝聚与有机质密切相关。黏土胶体由于同晶置换会带负电荷,使得其周围会吸附带正电的金属阳离子,形成一个带正电的黏土团。这种带正电的黏土团又会吸附带负电的腐殖酸(有机质)和初步降解的藻,形成一个有机黏土絮凝体。这种有机黏土絮凝体进入生排烃门限后,由于生排烃有机质体积会收缩,体积收缩最高可达87%。生排出的烃会就近充填在这种收缩形成的孔隙中,又由于纳孔纳缝的毛细阻力(约12 MPa)等使得排出的烃无法运移出去便形成了古龙页岩油的特殊连续原位油藏。
    • 陈浩; 巩合德; 鲁志云; 王高升
    • 摘要: 为探索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的年际、年内及空间变化规律,以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固定样地2005—2015年土壤长期定位土壤养分观测的数据为研究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趋势明显;土壤全磷含量下降趋势不明显,在0~60 cm土层呈缓慢下降趋势,60~100 cm土层则有所上升;土壤全钾含量在0~60 cm土层呈逐渐上升趋势,60~100 cm土层则呈明显下降趋势。(2)与2005年相比,2015年0~1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土壤全磷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为23.45%;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最小,为8.76%;全氮和全钾的含量下降幅度分别为15.40%和14.30%。(3)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3—8月份呈下降趋势,8—11月份又逐渐增加。土壤有效磷在冬春干旱期(12月—翌年6月)逐渐增加,雨季(7—11月)快速下降。土壤速效钾在1—5月份呈缓慢平稳增长状态,5—8月份快速下降,9—12月份又快速上升。研究结果可为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及循环研究提供参考。
    • 骆星宇; 淳野杨; 周东; 刘宗辉; 杜静; 戴书剑
    • 摘要: 为了研究高温作用对黏土抗剪性能的影响,采用高温炉对土体加热至105°C、200°C、300°C、400°C、500°C和600°C,待冷却后重塑制样,通过三轴剪切试验、成分分析测试、粒度分布测试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获得抗剪性能指标及其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05°C与200°C处理土体抗剪性能指标基本不变。200°C后处理的黏土重塑样初始切线模量随着温度增大始终增大。当温度由400°C升高至500°C时,应力-应变关系由硬化型转变为软化型。土体黏聚力c值随温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大,400°C是黏聚力最低值温度。c值降低阶段是由高温作用下土中有机质降解、矿物成分脱水所致,增大阶段是由于高温作用后土粒咬合作用加剧形成表观黏聚力。土体内摩擦角Φ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00°C),分析认为是与高温作用后土粒表面的粗糙程度和土粒咬合作用加剧相关。微观试验表明:105°C土体中具有絮凝结构。400°C土体粒间胶结作用不明显,土粒连接方式由面-面形式过渡到边-边与边-面形式。500°C与600°C土体孔隙减少,土粒间结合更为紧密。
    • 张娜
    • 摘要: 以微生物数量作为衡量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的关键指标,采用试验测试方法分别判断有机质含量、环境温度、水分含量3项指标对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温度将取代水分成为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最主要因子,有机质则一直发挥次要影响作用。温度偏低时,土壤中细菌数量较多,但随着时间延长,细菌数量先增加后减小且逐步趋于稳定,真菌、放线菌数量减幅偏小。
    • 陈扬; 胡钦红; 赵建华; 蒙冕模; 尹娜; 张晓贝; 许格非; 刘惠民
    • 摘要: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四上亚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机质分析、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低压氮气吸附等技术,明确页岩纹层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为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沙四上亚段页岩按照成分可划分出4种在孔隙发育特征上具有差异性的纹层单元,总结出7种纹层组合类型。粒状方解石纹层+混合纹层+有机质纹层组合是沙四上亚段储集能力最好的纹层组合类型,同时发育较多的纳米孔和微米孔,纳米孔主要由混合纹层的粘土矿物晶间孔和粒状方解石纹层中的有机质收缩缝构成,微米孔主要由混合纹层内微裂缝和粒状方解石纹层边界处的微裂缝提供。泥晶方解石纹层+有机质纹层组合储集能力次之,纳米孔主要由泥晶方解石纹层中的脆性矿物粒间孔构成,微米孔主要由纹层间薄弱面形成的微裂缝提供。页岩的储层物性受到埋藏压实作用、粘土矿物转化作用、方解石重结晶作用和有机酸溶蚀作用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同纹层组合的页岩储层物性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 权刚; 仝玉琴; 张洁; 高莹; 杨迪
    • 摘要: 腐殖酸被称为植物生长过程中营养元素和生理活性物质的"储备库",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刺激土壤中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市场上用作肥料的腐殖酸搭配植物生长的其他必须有机质和无机质,含有大量的低分子量有机酸、氨基酸和有机质,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腐殖酸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氮素和磷素,加入土壤后会导致土壤氮含量和磷含量的增加,进而导致土壤酶生物活性的提高。
    • 潘雪敏; 尹春雷; 王立娜; 李茂林; 杨必进
    • 摘要: 为了模拟不同种类有机质入侵红黏土对土体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在红黏土中添加腐殖酸、富里酸、腐殖酸钾3种外掺有机质配制得到了不同种类和含量的人工有机质土,并进行了液、塑限对比试验;然后,对红黏土和重塑有机质土进行室内侧限压缩对比试验,分析了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种类、初始含水率对有机质土体压缩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体比重减小,腐殖酸土液、塑限下降,富里酸土和腐殖酸钾土液、塑限均呈现上升趋势;当养护龄期一定时,有机质含量升高,土颗粒团聚性增强,土体的孔隙率增加,压缩性增强;有机质含量一定时,土体压缩性排序为富里酸土>腐殖酸钾土>腐殖酸土,且初始含水率高的有机质土体压缩性始终大于初始含水率较低的土体。土体压缩性与有机质种类及含量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有机质土改良与计算地基沉降和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 裴宇; 张生银; 房嬛; 陈永欣; 张顺存; 邵明; 雷天柱
    • 摘要: 陆架边缘海是"河口—陆架"体系重要的碳汇,黏土矿物作为主要载体将有机质与金属元素吸附于表面或层间,通常表现为粒度、有机质和金属元素含量之间高度正相关。本文通过分析南黄海中部沉积物粒度、总有机碳、主微量元素,探讨三者之间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进一步开展金属元素、有机质与黏土矿物吸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酸性条件(pH=4)下适量的金属离子(Zn2+、Ni2+、Pb2+)明显促进伊利石对腐殖酸(有机质主要组成部分)吸附,腐殖酸吸附量达到20.06 mg/g,其中金属离子加入使腐殖酸吸附量提高6.25%;同时碱性条件(pH=8)下金属离子也能够促进伊利石对腐殖酸吸附,腐殖酸吸附量达到15.7 mg/g,金属离子加入使腐殖酸吸附量提高38.9%。金属离子的阳离子键桥作用促进伊利石吸附腐殖酸,且酸性环境下腐殖酸的吸附量高于碱性环境。证实了陆架边缘海背下金属元素的参与对黏土矿物吸附腐殖酸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利于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形成边缘海"碳库",同时海洋酸化可能造成海洋溶解有机质降低和重金属离子浓度升高,对陆架边缘海海洋生态系统平衡构成威胁。
    • 刘冰权; 魏星星; 邓锦明; 钟春荣; 冯昌和
    • 摘要: 为了研究有机质对养分元素全量与有效量的影响,通过分析寻乌县长宁吉潭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对土壤中氮、磷、钾、硒的含量进行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氮、磷、钾、硒含量均大于全国土壤背景值;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以中等为主,富硒土壤面积占总面积的58.61%;有机质对土壤养分元素的含量影响显著,其与氮、磷、钾、硒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与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硒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精准施肥和富硒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朱玲; 普布次仁
    • 摘要: 为阐述西藏高原不同种植年限大棚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保护性耕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及相邻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0~20 cm土层土壤的pH值以及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农田土壤相比,蔬菜大棚土壤呈酸化趋势,随着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与农田相比,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全钾含量在种植第1年明显增加,全氮含量在第3年增加至最大,之后随着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全钾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大棚土壤养分出现消耗现象,到种植第4年大棚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全钾含量与对照农田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