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全磷

全磷

全磷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7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1448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十分会场——现代农业工程与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等;全磷的相关文献由1018位作者贡献,包括关红民、张登辉、徐明岗等。

全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8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1448 占比:99.82%

总计:141697篇

全磷—发文趋势图

全磷

-研究学者

  • 关红民
  • 张登辉
  • 徐明岗
  • 李和国
  • 杨孝列
  • 焦晓光
  • 王佳
  • 田宗祥
  • 白军红
  • 刘烨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鹏; 何军; 付亮; 赵帆; 周洁宇; 赵树君; 钟韵; 马煜; 程磊; 张宇航; 钟盛建; 甘学华
    • 摘要: 良好的水肥调控模式有利于土壤与作物之间进行营养元素的交换,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间歇灌溉模式施用缓释肥对稻田土壤肥力、根干重及产量的影响规律。于2019年5-9月在湖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了水稻种植测坑试验,采集淹灌(W1)、间歇灌溉(W2)和传统肥(N1)、缓释肥(N2)交互作用下黄熟期植株样株高、叶绿素SPAD值、分蘖数及稻田土样,分析土壤氮磷含量及黄熟期产量、根干重。间歇灌溉上层(0~20 cm)、下层(20~40 cm)土壤全氮含量较淹灌高2.2%~78.63%,上层土壤全磷含量较淹灌高64.27%~162.86%,下层土壤全磷含量较淹灌低30.80%~43.52%。缓释肥上、下层土壤全氮含量较传统肥低5.06%~79.95%,上、下层土壤全磷含量较传统肥低5.08%~73.92%;下层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肥料类型条件下差异性显著,而上层土壤全磷含量受肥料类型影响极显著。缓释肥条件可以显著提升根干重;间歇灌溉缓释肥(W2N2)处理产量最高,达10 505 kg/hm2,比最低的对照处理淹灌传统肥(W1N1)高8.53%。间歇灌溉较淹灌可以维持促进土壤上、下层全氮含量,对上层土壤全磷含量有维持和促进作用,而对于下层土壤维持作用不如淹灌;缓释肥可以促进水稻根系干物质积累,提高水稻对土壤氮、磷的吸收利用率,对有效穗数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水稻产量。间歇灌溉和缓释肥耦合互作可以提高产量。
    • 张珂珂; 郭斗斗; 宋晓; 岳克; 黄晨晨; 张水清; 黄绍敏
    • 摘要: 以"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的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试验中的5个处理,即1)NK(不施磷肥);2)NPK(施氮磷钾化肥);3)MNPK(NPK化肥+有机肥);4)1.5MNPK(MNPK处理施肥量的1.5倍);5)SNPK(NPK化肥+秸秆还田),分析不同施肥下土壤全磷(TP)和有效磷(Olsen-P)的演变规律,探讨土壤全磷增量、有效磷增量与土壤磷盈亏的关系。结果表明,NK处理土壤磷素一直处于亏缺状态,施磷处理土壤磷素均有盈余,其中1.5MNPK处理作物磷素盈余量最高;MNPK、SNPK处理作物磷素盈余量比NPK处理分别提高了12.01%、10.86%。试验28年后SNPK处理土壤TP、Olsen-P增幅比NPK处理分别提高了3.08、55.34个百分点;1.5MNPK处理土壤的TP、Olsen-P含量增幅最高。随试验年限延长,NPK、SNPK处理土壤TP、Olsen-P含量呈上升趋势;MNPK、1.5MNPK处理土壤TP含量呈上升趋势,年增幅分别为0.022、0.028 g·kg^(-1),土壤Olsen-P含量在试验前13年呈现快速上升,之后2~3年维持平稳,后12年呈下降趋势;施磷处理土壤TP和Olsen-P增量与磷素累积盈余呈正相关,土壤磷素每盈余100 kg·hm^(-1),土壤TP含量提高0.04~0.33 g·kg^(-1)、土壤Olsen-P含量提高1.94~2.97 mg·kg^(-1),其中MNPK处理磷素增加最高。综上,土壤TP和Olsen-P增量随磷素盈亏而变化。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或配施秸秆还田促进作物对磷的吸收。施磷处理均增加土壤TP、Olsen-P含量,且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增加速度最快。
    • 李利霞; 武桂芝; 于宗民; 刘耀辉
    • 摘要: 以青岛市大沽河流域砂壤、河潮土、砂姜土3种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土柱试验,研究土壤pH、温度、含水率等理化性质与生物炭和氮肥配施对土壤有效磷(Olsen—P)和全磷(TP)淋失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农田土壤磷素有效性、减少全磷淋失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种土壤的pH在偏中性或弱碱性时磷素有效性最高,pH偏酸性时,土壤全磷淋失量较大;3种土壤不同土层中的Olsen—P含量随含水率的增加表现为不同的变化规律;3种土壤的磷素有效性均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全磷淋失量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生物炭和氮肥配施(T1~T7)处理下均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作用效果依次为生物炭和氮肥联合施加>单加生物炭>单加氮肥,当氮肥和生物炭比例为2∶1时,土壤磷素有效性最高。生物炭与氮肥联合施加对土壤全磷淋失的抑制效果优于单独施加生物炭,氮肥对全磷淋失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 谢明君; 李广; 闫丽娟; 袁建钰; 刘帅楠; 祁小平; 常海刚
    • 摘要: 为探究黄土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限制及其循环规律,明确水分调控下春小麦叶片及根的内稳态特征,以5个灌水量处理(W_(0)、W_(50)、W_(100)、W_(150)、W_(200))下春小麦成熟期叶片、根和0~4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灌水处理下春小麦植株叶片、根、土壤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揭示春小麦叶片和根随土壤养分变化的稳态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处理下春小麦土壤OC、TN含量均具有表聚性特征,且在0~40 cm土层含量均随灌水量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现出W_(150)灌水量处理最高(1.757 g·kg^(-1)、0.165 g·kg^(-1)),而土壤TP在不同土层及灌水处理下较为稳定,适当灌水(W_(150))有助于提高作物根系OC含量,过度灌水(W_(200))会降低其含量;春小麦土壤、根、叶片化学计量比均值表现为:C∶N(9.56、12.92、15.086),C∶P(11.68、79.66、151.625),N∶P(1.264、7.577、11.903),其中土壤C∶N值在不同土层及灌水处理下较为稳定,同时春小麦叶片C∶N、C∶P值分别低于全球平均值(16.27、595),春小麦N∶P值叶片(11.903)、根(7.577)均小于14(临界值);春小麦与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关系中,叶片、根均具有比较稳定的内稳性。综上所述,春小麦主要受N限制,选择合适灌水处理有助于土壤养分的存留,利于作物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
    • 魏丹萍; 郑光辉
    • 摘要: 反射光谱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土壤属性的估算。作为一种有效估算土壤全磷含量的手段,反射光谱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传统化学测量方法所损耗的人力物力。以江苏滨海土壤为研究对象,在30个采样点采集了共147个土样,测量土壤样品光谱反射率及全磷含量。利用原始光谱反射率数据及6种不同的光谱变换结果,通过随机抽样(RS)、KS、SPXY三种样本集划分方法,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分别建立土壤全磷含量的估算模型,对比分析了三种样本集划分方法对估算结果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原始光谱反射率为数据,PLSR模型,RS方法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模型精度,明显优于KS和SPXY方法;在SVM模型中,采用SPXY方法获得的模型结果最优,KS次之,RS结果最差。(2)不同的样本集划分方法所合适的光谱变换方法不同,对于三种划分样本集方法,PLSR和SVM对应的最优光谱变换分别是对数的倒数和一阶导数(KS方法),原始光谱和一阶导数(RS方法),一阶导数和多元散射校正(SPXY方法)。其中采用KS方法划分样本集,PLSR和SVM均能获得最佳的预测结果。并非所有光谱变换方法都可以提高模型精度,部分光谱变换后PLSR模型预测精度显著降低;(3)在所有的样本集划分方法中,SVM的建模效果优于PLSR,采用RS方法划分样本集,PLSR的预测精度高于SVM,而采用KS和SPXY方法划分样本集,SVM的预测精度整体高于PLSR。综上所述,本研究区域估算土壤全磷含量的最佳模型是基于KS样本集划分方法和一阶导数光谱变换建立的SVM模型,此时拟合优度(R_(p)^(2))为0.82。结果表明反射光谱可以对滨海地区的土壤全磷含量进行有效预测,对土壤磷元素的高效快速反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郑阳; 脱云飞; 杨翠萍; 王倩; 王昭仪; 向萍; 杨启良
    • 摘要: 通过3个控水水平和4个控肥水平正交试验,对2017—2019年泸西县大栗树村三七典型种植区控水控肥条件下微喷灌三七土壤全磷和速效磷运移分布及其储量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全磷以三七植株为中心沿水平方向和土壤深度增大均逐渐减小,水平方向最大值出现范围在0~10 cm,土壤深度最大值出现范围在0~20 cm.速效磷沿水平方向和土壤深度增大均先减小后增大,沿水平方向和土壤深度方向最大值出现范围均在0~20 cm.不同施肥量全磷和速效磷以三七植株为中心沿水平方向和土壤深度增大均先减小后增大,处理W3F2全磷和速效磷水平方向和土壤深度方向最大值出现范围在0~10 cm.不同灌水量全磷和速效磷分布均匀系数均随灌水量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处理W3F2全磷和速效磷分布均匀系数最小,分别为46.77%和62.70%,处理CK全磷偏态系数为负值,其余处理全磷和速效磷偏态系数均为正值.不同施肥量全磷和速效磷分布均匀系数均随施肥量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处理W2F3全磷分布均匀系数最小,为46.83%;处理W2F4速效磷分布均匀系数最小,为68.68%;处理W2F1速效磷偏态系数为负值,其余处理全磷和速效磷偏态系数均为正值.不同灌水量全磷和速效磷储量在土壤表层0~20 cm最大,全磷和速效磷储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不同施肥量全磷和速效磷储量均随施肥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处理W2F3全磷和速效磷储量平均值最大.该研究对三七土壤水肥高效利用和调控提供技术支持,对三七高产优质种植具有指导意义.
    • 徐小娟; 陈欢
    • 摘要: 利用流动分析仪测定皖北三县砂姜黑土的全氮、全磷含量。结果显示,标准曲线R2≥0.9999,线性关系良好;10次重复测试的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重复性良好;全氮、全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99.1%和98.8%~101.5%;检出限分别为0.016 mg/L和0.024 mg/L。全氮含量对比结果:涡阳≈蒙城>怀远;全磷含量对比结果:蒙城>涡阳>怀远。流动分析仪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满足实验要求,可用于大批量测试该地区砂姜黑土全氮、全磷含量的分析测定。
    • 贺旭杨; 肖洋
    • 摘要: 东北典型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黑土聚集区,黑土是世界上重要的土地资源,肥力强,适宜中国主要农作物生长。通过收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2007及2017年东北典型黑土区的土壤养分数据,分析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养分现状。结果表明,虽然现阶段黑土区肥力依旧丰富,但明显相对之前降低很多,土壤pH值下降。建议通过改善不同肥料的施用、优化耕作制度以及对侵蚀沟的治理来减少对土壤养分的流失。
    • 柳文杰; 杨红; 杨文凤; 王忠红
    • 摘要: [目的]探究高原高寒区域种植不同花卉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方法]以西藏东南部米林农场为研究对象,采集花卉种植前后的剖面土壤样品(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结果]花卉种植前,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及全钾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即表现出明显的养分“表聚现象”。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油菜>大花黄牡丹>月季>菊花>野韭菜,全氮平均含量表现为菊花>野韭菜>大花黄牡丹>油菜>月季,全磷平均含量表现为油菜>大花黄牡丹>菊花>野韭菜>月季,全钾平均含量表现为大花黄牡丹>菊花>油菜>月季>野韭菜。花卉种植1年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及全钾含量均有所提高,可见,种植以上花卉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幅度以月季样地最大,即种植月季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增加了10.08 g/kg,以野韭菜样地最小,其增加值仅为5.18 g/kg;土壤全氮含量增加幅度以野韭菜最小,其增加值为0.04 g/kg,其他各样地增加幅度一致,均提高了0.08 g/kg;土壤全磷含量增加幅度以月季最大,即种植月季后,土壤全磷含量平均增加了0.09 g/kg,以油菜最小,其全磷含量增加了0.04 g/kg;土壤全钾含量提高幅度以油菜最高,野韭菜最低,其增加值分别为1.88和0.89 g/kg。就土壤养分垂直空间变异性而言,种植花卉前后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29~0.34和0.35~0.40,土壤全氮空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29~0.32和0.31~0.37,土壤全磷空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23~0.32和0.25~0.39,土壤全钾空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33~0.48和0.34~0.43;由此可见,花卉种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在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而土壤全钾含量在花卉种植前后比较稳定。[结论]在高原高寒区域种植花卉可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肥力,但不同花卉种植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
    • 张寒; 吴琳娜; 欧阳坤长; 冯紫薇
    • 摘要: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河流沿岸土地利用演变对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密度及土壤碳磷比的影响,采集耕地、林地上黄壤和石灰土等土壤样品,运用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土壤类型法、克里金插值法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法,估算都柳江上游沿岸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密度及储量。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13~2019年土地利用演变主要为连续耕地、连续林地和退耕还林。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3.94 kg/m^(2),高于中国典型地区平均水平(3.19 kg/m^(2)),有机碳储量为3.2×10^(6) t;全磷密度平均值为0.124 kg/m^(2),略低于中国表层土壤平均水平(0.166 kg/m^(2)),全磷储量为1.0×10^(5) t。②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演变中,连续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退耕还林6 a有机碳密度较连续耕地增加20%,连续耕地土壤全磷密度最高;随退耕还林时间的增加,土壤碳磷比逐渐增高,退耕还林6 a土壤碳磷比显著高于连续耕地。因此,退耕还林可以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对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具有积极作用;而全磷更多是受耕地施肥作用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