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砂姜黑土

砂姜黑土

砂姜黑土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9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23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九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暨第三届青年论坛会议、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砂姜黑土的相关文献由1121位作者贡献,包括曹承富、何传龙、李录久等。

砂姜黑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0 占比:66.3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1.44%

专利文献>

论文:223 占比:32.18%

总计:693篇

砂姜黑土—发文趋势图

砂姜黑土

-研究学者

  • 曹承富
  • 何传龙
  • 李录久
  • 赵竹
  • 杜世州
  • 王道中
  • 乔玉强
  • 李玮
  • 郭熙盛
  • 詹其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学林; 吴梅; 何堂庆; 张晨曦; 田明慧; 李晓立; 侯小畔; 郝晓峰; 杨青华; 李潮海
    • 摘要: 【目的】明确作物秸秆分解对土壤无机氮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为不同土壤类型采用合理的氮肥用量,促进秸秆分解、增加土壤可利用养分、减少N_(2)O等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室内采用尼龙网袋法,设置秸秆类型(小麦和玉米)、土壤类型(潮土和砂姜黑土)和氮肥用量(N0:0,N1:180 kg N·hm^(-2),N2:360 kg N·hm^(-2))三因素培养试验,并设置无秸秆无氮肥为对照(CK),测定了土壤无机氮含量、N_(2)O和CO_(2)排放通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等参数。【结果】与CK相比,添加作物秸秆的N0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显著降低,每添加1 g小麦或玉米秸秆平均减少0.8 mg或0.4 mg土壤无机氮。与潮土相比,不同氮肥用量条件下砂姜黑土添加小麦秸秆后土壤无机氮含量降低16%,而添加玉米秸秆后增加41%。与添加小麦秸秆相比,潮土和砂姜黑土添加玉米秸秆后无机氮含量分别增加111%和252%。两种土壤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均促进N_(2)O和CO_(2)排放。与CK相比,添加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的N0处理土壤N_(2)O排放累积量分别增加70%和47%;CO_(2)排放累积量增加346%和154%;全球变暖潜力增加53%和71%。与潮土相比,砂姜黑土添加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后N_(2)O排放通量降低38%和61%,N_(2)O排放累积量降低12%和51%,CO_(2)排放累积量降低28%和16%。与潮土相比,砂姜黑土添加小麦秸秆的全球变暖潜力增加13%,而添加玉米秸秆却降低44%。与添加小麦秸秆相比,潮土和砂姜黑土添加玉米秸秆后N_(2)O排放累积量分别增加88%和6%;CO_(2)排放累积量降低21%和6%。不同氮肥用量和土壤类型条件下添加玉米秸秆的全球变暖潜力比小麦秸秆高91%。与N0和N2处理相比,砂姜黑土添加小麦秸秆或玉米秸秆的同时配施适量氮肥(N1)降低N_(2)O排放量以及全球变暖潜力。与CK相比,两种土壤类型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后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加,而过氧化氢酶和氧气含量降低。与添加小麦秸秆相比,两种土壤添加玉米秸秆后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与潮土相比,砂姜黑土添加作物秸秆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氧气含量增加;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氧气含量均与N_(2)O排放通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小麦和玉米秸秆分解均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促进温室气体排放。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土壤无机氮含量和N_(2)O排放量均高于小麦秸秆;潮土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的N_(2)O排放量高于砂姜黑土;砂姜黑土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并配施适量氮肥不会增加土壤N_(2)O排放和全球变暖潜力。生产上秸秆还田应综合考虑秸秆类型、土壤类型和氮肥用量。
    • 姜涛; 倪皖莉; 朱晓峰; 王嵩; 夏利娟; 谢明惠; 任学祥
    •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在施氮量300、150、60 kg/hm;三个水平下,以24个不同基因型花生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花生单株饱果数、单株生产力、百果质量、百仁质量、产量等农艺性状,根据产量和增幅大小初步筛选出氮高效花生品种。研究结果表明,三组施氮水平中所有参试品种产量均值大小为:中氮水平>高氮水平>低氮水平;编号PZ-008、PZ-010、PZ-011、PZ-020等9个品种为三高效型品种,编号PZ-017是双高效型品种,编号PZ-003、PZ-009和PZ-015等5个品种为单高效型品种,并且氮高效型花生品种都有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
    • 陈月明; 高磊; 张中彬; 郭自春; 邵芳荣; 彭新华
    • 摘要: 砂姜黑土的典型特征就是土体内含有"砂姜"。基于经典统计学及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东西(河南上蔡到安徽泗县)及南北(河南鹿邑到安徽怀远)两条典型样带0~100 cm土层内砂姜含量分布及0~20 cm土壤性质、地形因子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东西样带内从西向东、南北样带内从北向南,砂姜含量逐渐增多,埋深也逐渐变浅;(2)两条样带砂姜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呈增加的趋势,而极大值出现在20~60cm土层,砂姜以2~5mm粒级的占比最大(40%~44%);(3)相关分析表明砂姜含量与蒙脱石组成比例(r=0.321,P <0.01)、年均降水量(r=0.416,P <0.01)、年均温度(r=0.369,P <0.01)呈正相关,而与土壤全钙(r=–0.279,P <0.05)、高程(r=–0.387,P <0.01)、年均蒸发量(r=–0.392,P<0.01)呈负相关。可见,淮北平原砂姜含量受地形、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空间分布格局。
    • 宁琪; 陈林; 李芳; 张丛志; 马东豪; 蔡泽江; 张佳宝
    • 摘要: 腐生真菌被孢霉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丰度很高,为土壤碳及养分转化的关键微生物成员。然而目前关于土著被孢霉在秸秆分解过程中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较少。采用常规平板稀释法从长期施用有机肥的红壤和砂姜黑土中分离真菌菌株,将分离得到的菌株序列与基因库(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比较,鉴定出了两株被孢霉菌株,即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和长孢被孢霉(Mortierella elongata)。通过设置盆栽试验,每盆土接种10 g菌剂,研究两株被孢霉对秸秆降解过程中土壤养分有效性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中,与未接种对照相比,接种高山被孢霉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了29.0%,长孢被孢霉处理下土壤有效氮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5.5%和81.3%。在砂姜黑土中,与对照相比,被孢霉菌株显著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速效氮和有效磷的含量以及β-葡萄糖苷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两株被孢霉在红壤中抑制了秸秆的降解,并显著改变细菌群落组成。而在砂姜黑土中,被孢霉菌株促进了秸秆降解,且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不大。在红壤中,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导致接种处理和对照之间细菌群落差异贡献最大的类群。本研究为土著被孢霉在农业土壤中秸秆分解和养分转化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陈桂斌; 董超; 张立; 王庆杰; 何进; 李洪文
    • 摘要: 针对砂姜黑土区土壤易形成坚硬土块,传统翻耕、旋耕作业后地表大土块过多,严重影响小麦播种质量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对辊挤压式砂姜黑土整地机,可一次性完成土块捡拾、筛分输送、破碎还田和平地镇压等作业。对整机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与分析,确定了入土铲刀、筛分输送装置和破碎装置等部件结构与工作参数,同时分析了土壤在筛分输送装置上的受力和运动过程。采用高速摄影对砂姜黑土土块破碎机理进行研究,得到土块破碎过程中位移载荷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块最大破碎载荷不超过900 N;利用EDEM软件对3种辊齿的碎土能力进行仿真分析,确定破碎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参数。田间试验采用3种作业方式:犁耕+旋耕+捡拾破碎(地块a);犁耕+捡拾破碎(地块b);犁耕+旋耕两次(地块c)。其中,地块a农田土块破碎率为89.5%,较地块c高44.4个百分点;地块b较地块c土块数量少55.3%。a、b、c 3个地块地表平整度标准差均值分别为6.92、11.58、17.23 mm,结果表明地块a作业后地表平整度最佳,地块b作业效果优于地块c,在一定条件下,对辊挤压式砂姜黑土整地机作业效果优于旋耕机。
    • 徐小娟; 陈欢
    • 摘要: 利用流动分析仪测定皖北三县砂姜黑土的全氮、全磷含量。结果显示,标准曲线R2≥0.9999,线性关系良好;10次重复测试的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重复性良好;全氮、全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99.1%和98.8%~101.5%;检出限分别为0.016 mg/L和0.024 mg/L。全氮含量对比结果:涡阳≈蒙城>怀远;全磷含量对比结果:蒙城>涡阳>怀远。流动分析仪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满足实验要求,可用于大批量测试该地区砂姜黑土全氮、全磷含量的分析测定。
    • 徐悦; 陈翔; 王擎运; 罗来超; 张朝春; 李金才; 叶新新; 郜红建; 柴如山
    • 摘要: 为优化管理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土壤磷素,本研究依托皖北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F)、常规施肥+小麦秸秆单季还田(FWS)、常规施肥+玉米秸秆单季还田(FMS)、常规施肥+小麦玉米秸秆双季还田(FWMS)5个处理,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法及Bowman-Cole法分别测定了砂姜黑土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含量,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究了土壤不同磷组分与有效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砂姜黑土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及土壤磷活化系数。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砂姜黑土无机磷组分中磷酸二钙(Ca_(2)-P)、磷酸铝(Al-P)及磷酸铁(Fe-P)的含量,与F处理相比,FWS、FMS和FWMS的土壤Ca_(2)-P含量分别增加32.3%、28.4%和43.8%,Al-P含量分别增加15.3%、10.7%和13.4%。土壤有机磷组分中活性有机磷(LOP)、中活性有机磷(MLOP)和中稳性有机磷(MROP)含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均明显增加。秸秆还田下砂姜黑土闭蓄态磷(O-P)含量无显著变化,FMS和FWMS处理的磷酸八钙(Ca_(8)-P)含量显著增加,磷灰石(Ca_(10)-P)和高稳性有机磷(HROP)含量下降。秸秆还田可显著增加砂姜黑土中Ca_(2)-P所占比例,降低O-P、Ca_(10)-P和HROP的占比。砂姜黑土中Al-P、Fe-P、Ca_(2)-P及MLOP与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Al-P、Ca_(2)-P和MLOP对有效磷的正向直接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小麦-玉米轮作制中秸秆单季或双季还田均可促进砂姜黑土中无效态磷向有效态磷和缓效态磷转化,从而提升土壤磷素有效性,秸秆单季和双季还田处理在砂姜黑土磷素活化效果方面无显著差异。
    • 高建伟
    • 摘要: 耕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宝贵的资源要素,驻马店市作为农业大市,耕地面积达到944653.33 hm2,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和油料生产基地。因此,根据耕地质量现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耕地的内在质量,切实做到“藏粮于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一、耕地质量现状(一)耕地土壤类型驻马店市耕地土壤包括黄褐土、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黄棕壤、粗骨土6个土类,分别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5.70%、39.29%、12.08%、1.21%、0.24%、1.48%。其中:黄褐土、砂姜黑土、潮土主要分布在中、东、北部平原,是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水稻土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黄棕壤、粗骨土集中分布在西部低山丘陵地区,土层浅薄。
    • 蔡洪梅; 吴宇; 于敏; 许波; 代雯慈; 王捧娜; 任驿; 张梦祥; 李金才; 陈翔
    • 摘要: 为探讨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麦-玉两熟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出苗与幼苗生长质量的影响,基于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点,比较分析了秸秆不还田(CK)、玉米单季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T1)、小麦-玉米周年秸秆全量粉碎还田(T2)和小麦单季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T3)4个秸秆全量还田方式间小麦出苗、分蘖、干物质积累及光合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长期秸秆全量还田影响小麦出苗速率,出苗速率表现为CK>T1、T3>T2;秸秆全量还田不同程度降低了小麦出苗率,但影响不显著;长期秸秆全量还田下六叶期小麦单株分蘖数、LAI、地上部与地下部干物重、根冠比、SPAD值、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均增加,冬前群体生长率及光合势分别提高了8.33%~35.29%和4.33%~22.11%。综合来看,在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长期小麦单季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有利于壮苗的培育,是适合在当地进行推广的秸秆还田方式。
    • 杨天军
    • 摘要: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北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宜,但寒冷暑热,旱涝交替;年平均气温12.7~?13.7°C,年平均降水量为581.1~?693.1 mm;土壤类型以潮土和褐土为主,其中潮土面积约275 841.77 hm^(2),褐土面积约103 045.65 hm^(2)。自1984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下简称二普)以来,安阳市的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持续开展,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特别是2006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以来,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开展的土样采集达45 355个,化验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23万余项次,中微量元素1.4万余项次,并逐年进行耕地质量分析,为指导我市群众合理施用肥料、科学利用土壤、保护耕地质量和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019年按照《全国耕地土壤监测管理办法》和《全国耕地土壤监测技术规程》中的要求,又对全市的监测点进行了改造、扩建,平均每6667 hm^(2)设置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基本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目前全市已设置耕地质量监测点41个,其中潮土类24个、褐土类16个、砂姜黑土类1个。耕地地力取样点101个,普及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尖椒、谷子、蔬菜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