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甘蓝

甘蓝

甘蓝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4429篇,主要集中在园艺、植物保护、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46篇、会议论文107篇、专利文献1576篇;相关期刊567种,包括北方园艺、长江蔬菜、上海蔬菜等; 相关会议56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 、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华中三省(湖北、湖南、河南)昆虫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白蚁防治学术研讨会等;甘蓝的相关文献由7096位作者贡献,包括方智远、戴忠良、张恩慧等。

甘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46 占比:62.00%

会议论文>

论文:107 占比:2.42%

专利文献>

论文:1576 占比:35.58%

总计:4429篇

甘蓝—发文趋势图

甘蓝

-研究学者

  • 方智远
  • 戴忠良
  • 张恩慧
  • 杨丽梅
  • 秦文斌
  • 庄木
  • 许忠民
  • 潘永飞
  • 潘跃平
  • 姚悦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谢琴琴; 左同鸿; 胡燈科; 刘倩莹; 张以忠; 张贺翠; 曾文艺; 袁崇墨; 朱利泉
    • 摘要: 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SI)是指植株的雌蕊对自身花粉和异体花粉进行识别从而抑制自身花粉萌发的特性,PUB(Plant U-Box)蛋白在植物抗逆及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甘蓝自花授粉0~60 min的柱头转录组数据,筛选到1个受自花授粉诱导上调表达的PUB蛋白编码基因BoPUB9.BoPUB9 cDNA序列长度为1368 bp,gDNA序列全长1720 bp,含有1个臂重复结构域和1个U-box结构域.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oPUB9基因在甘蓝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萼片中的表达量最高,花瓣、雄蕊、柱头表达量次之,在花粉花蕾中表达量相对较低,同GUS染色结果保持一致.BoPUB9基因在自花授粉0~30 min内快速上调表达,15 min后为异花授粉后表达量的20多倍,在30 min后达到差异最大,自花授粉后的表达量为异花授粉的40多倍.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oPUB9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且BoPUB9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被成功诱导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51 kD,与预测结果一致.酵母双杂交与poll-down结果显示,SRK胞内域与PUB9蛋白存在相互作用.推测BoPUB9可能是一种参与甘蓝自交不亲和反应过程的新基因,这为甘蓝自交不亲和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内容.
    • 谢琴琴; 左同鸿; 燈胡科; 刘倩莹; 张以忠; 张贺翠; 曾文艺; 袁崇墨; 朱利泉
    • 摘要: 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SI)是指植株的雌蕊对自身花粉和异体花粉进行识别从而抑制自身花粉萌发的特性,PUB(Plant U-Box)蛋白在植物抗逆及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甘蓝自花授粉0~60 min的柱头转录组数据,筛选到1个受自花授粉诱导上调表达的PUB蛋白编码基因BoPUB9。BoPUB9 cDNA序列长度为1368 bp,gDNA序列全长1720 bp,含有1个臂重复结构域和1个U-box结构域。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oPUB9基因在甘蓝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萼片中的表达量最高,花瓣、雄蕊、柱头表达量次之,在花粉花蕾中表达量相对较低,同GUS染色结果保持一致。BoPUB9基因在自花授粉0~30 min内快速上调表达,15 min后为异花授粉后表达量的20多倍,在30 min后达到差异最大,自花授粉后的表达量为异花授粉的40多倍。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oPUB9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且BoPUB9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被成功诱导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51 kD,与预测结果一致。酵母双杂交与poll-down结果显示,SRK胞内域与PUB9蛋白存在相互作用。推测BoPUB9可能是一种参与甘蓝自交不亲和反应过程的新基因,这为甘蓝自交不亲和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内容。
    • 张兆辉; 雷丽; 李雪君; 杨晓峰; 沈海斌; 陈春宏; 邰翔
    • 摘要: 为探讨不同移栽模式对甘蓝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移栽模式下甘蓝的生长发育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露地甘蓝生长过程中,相比CK和T_(2),T_(1)在不影响甘蓝植株生长的情况下,既满足了甘蓝生产的667 m^(2)种植株数,又提高了甘蓝的单株质量及产量,因此,认为该轻简化移栽模式可以在生产中加以应用推广。
    • 陈妍言; 林丽
    • 摘要: 选择甘蓝作为实验材料,以电脑屏幕、96孔微孔板、手机和Image J作为数码成像比色法的主体,进行未知溶液含量的测定、酸碱滴定终点的判断。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接触到朗伯-比尔定律、导数法求解酸碱滴定终点。所有的实验材料均可以在生活中获得或找到对应的替代品。
    • 范建; 杜红莲; 马玉梅; 杨继琼
    • 摘要: 为验证1%苦参碱水剂对甘蓝菜青虫和蚜虫的防治效果,在大棚和露天种植的甘蓝上开展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大棚试验中,3次施药7 d后,1%苦参碱水剂对菜青虫的防效分别为2.52%、63.12%、86.53%,对蚜虫的防效分别为30.76%、51.94%、52.64%;露天试验中,3次施药7 d后,1%苦参碱水剂对菜青虫的防效分别为3.87%、53.74%、67.70%,对蚜虫的防效分别为24.80%、55.02%、63.49%。1%苦参碱水剂对甘蓝菜青虫和蚜虫的药效较慢、速效性较差,适宜用于大棚种植的甘蓝防治菜青虫,适宜与化学药剂搭配防治露天种植的甘蓝菜青虫。
    • 袁伟玲; 陈卫芳; 刘志雄; 陈磊夫; 张文格; 袁尚勇
    • 摘要: 不同作物种类和品种对硒的富集能力有很大差异。为明确不同基因型的结球甘蓝对硒富集能力的差异,筛选富硒能力强的结球甘蓝品种,本试验以长江中下游甘蓝主产区的18个结球甘蓝主推品种为试材,叶面喷施0、300、600 mL·(667 m^(2))^(-1)生物有机硒,比较不同基因型结球甘蓝的富硒能力。结果表明:与不施硒的对照相比,喷施生物有机硒对结球甘蓝单株产量、地上部硒含量、单株硒累积量和硒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均存在品种间差异。叶面喷施600 mL·(667 m^(2))^(-1)生物有机硒效果最好,18个结球甘蓝品种的平均单株产量较对照增加9.01%,其中春秋50的增产幅度最大;地上部硒含量、单株硒累积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27.58、36.69倍;硒利用效率为68.0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甘蓝品种中有7个为硒高积聚品种,7个为硒中积聚品种,4个为硒低积聚品种。
    • 张以忠; 曾文艺; 邓琳琼; 张贺翠; 刘倩莹; 左同鸿; 谢琴琴; 胡燈科; 袁崇墨; 廉小平; 朱利泉
    • 摘要: S位点是芸薹属植物自交不亲和反应的关键位点,控制自交不亲和反应的识别与启动。为明确甘蓝S位点基因SRK和SLG的S域和SP11/SCR编码序列密码子的使用特性,利用Codon W、SPSS软件、Python程序和EMBOSS在线程序分析甘蓝41个SRK、36个SLG和11个SP11/SCR等位基因的偏好性,同时通过中性绘图、ENC-GC3绘图、PR2绘图及多元统计分析探讨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形成原因,并利用不同方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甘蓝SRK、SLG和SP11/SCR基因编码序列富含A/T,密码子偏好以A/T碱基结尾,偏好性较低。自然选择是影响密码子使用模式的主要因素,突变压力为次要因素,还受到二核苷酸丰度的影响。根据RSCU值发现,SRK和SLG基因高表现密码子有4个,SP11/SCR基因有11个。基于RSCU的聚类能够较准确地反应甘蓝SRK、SLG和SP11/SCR等位基因间的关系,并与基于CDS核酸序列的聚类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根据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和聚类关系发现,SRK的S域和SP11/SCR编码序列在密码子偏好性上可能是协同进化的。这为更好理解甘蓝中密码子的分布机制和SRK、SLG和SP11/SCR基因的进化提供新内容。
    • 毕威
    • 摘要: 通过多年探索,从育苗技术、定植栽培以及定植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适宜北方地区早春茬甘蓝栽培技术,为甘蓝的丰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 刘斯超; 王玉宏; 唐丽丽; 董岩; 刘博
    • 摘要: 甘蓝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品类之一,其不仅对生长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且能产生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种植人员在栽培甘蓝的过程中,除要做好相应的种植管理工作外,还要高度重视施肥管理工作,为甘蓝高产稳产奠定基础。同时,要做好甘蓝莲座期与结球期这两阶段的田间管理工作,以保障甘蓝能够健康生长。通过综合阐述甘蓝高产栽培技术,优化甘蓝各生长期的施肥管理工作,多措并举,以保障甘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许园园; 邢苗苗; 严继勇; 宋立晓; 卢昱宇; 曾爱松
    • 摘要: 黑腐病是影响甘蓝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更好地研究该致病菌的致病机制,本研究在全国各地发病田间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害样本,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致病性进行分析,同时测定了来源不同的该菌株基因序列,分析其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以Xcc8004为接种菌,采用喷雾法对11份甘蓝种质资源进行黑腐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黑腐病菌DNA序列存在碱基差异,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相近地区黑腐病菌聚为一类,亲缘关系较近;致病力测试初步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收集到的黑腐病菌致病力较强;供试材料均未表现免疫和高抗反应,不同材料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其中筛选到抗病材料3份,耐病材料3份,感病材料3份,高感材料2份。建立一套有效的黑腐病生理小种划分鉴定方法并筛选高抗黑腐病材料是今后黑腐病抗病育种的重要工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