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作物产量

作物产量

作物产量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3年内共计3458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6篇、会议论文1469篇、专利文献29830篇;相关期刊589种,包括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农业工程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362种,包括全国第十六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2014年中国马铃薯大会等;作物产量的相关文献由1048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刚、吴文革、高华等。

作物产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6 占比:5.20%

会议论文>

论文:1469 占比:4.45%

专利文献>

论文:29830 占比:90.35%

总计:33015篇

作物产量—发文趋势图

作物产量

-研究学者

  • 陈刚
  • 吴文革
  • 高华
  • 甄丽莎
  • 秦清军
  • 谷洁
  • 陈琳
  • CHEN Gang
  • 徐明岗
  • 周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桂英
    • 摘要: 1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1.1品种选择在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种植中,要选择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水稻品种。在选择水稻品种时,要根据种植地区生产条件和水稻种植前的作物,选择种子发芽率高、生长期适中、稻穗中等、植株高度合适、分蘖能力强、抗倒伏能力强和落粒性适中的高产优质杂交品种。水稻的倒伏除了影响作物产量,还会使机收困难;在使用机械收割时,易落粒的品种在机械作业时,会增加机收损失率,导致水稻丰产不丰收。
    • 王亚婷
    • 摘要: 农业气象灾害向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源于其对作物产量带来的深远影响。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了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及特点,并结合实例深入探讨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杨轩; 贾鹏飞; 侯青青; 朱敏
    • 摘要: [目的]结合大田试验与计算机模型技术,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明确建立粮草轮作模式在产量、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和传统粮食生产模式的差异;阐明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粮草轮作模式和粮食生产模式以上组分的变化规律,探明该地区粮-饲耦合系统的气候变化适应力。[方法]基于山西右玉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田间试验数据对作物模型APIS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进行校准和验证,结合气象数据生产工具ACSGTR模拟、分析研究点基准情景(1980-2009年)及未来情景(世纪中期2040-2069年、世纪后期2070-2099年)多种种植模式的产量,耗水量(ET)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变化。[结果]APSIM模型对研究区玉米(Zea mays L.)、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饲用燕麦(Avena sativa L.)和秣食豆(Glycine max L.)生产模拟的精度较高,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仅为6.25%~15.48%。情景模拟中,随着模拟区间内升温度与降水提高,各作物产量均有所提高,其中秣食豆产量增幅最高,达21.90%~36.07%,马铃薯次之,达15.71%~23.02%。ET方面,马铃薯在2040-2079年、2060-2099年情景下ET相对基准情景增加11.56%~20.83%,幅度最大。WUE方面,2040-2079年、2060-2099年情景下玉米、饲用燕麦与秣食豆WUE提高幅度较大,平均为16.50%、12.10%和23.13%(P<0.05)。[结论]APSIM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可较准确模拟几种主要作物的生产。相较基准情景,2040-2069年、2070-2099年情景下各作物产量,ET和WUE均有提升趋势。由于较高的产量与WUE,可认为玉米-饲用燕麦轮作、拥有较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具备较好的气候适应性;而马铃薯-玉米轮作相对其它轮作模式的耗水量更高但产量变化不显著,适宜中短期旱作生产以保障食物安全;马铃薯与饲用燕麦、秣食豆轮作和玉米-燕麦轮作模式耗水量较低,更适宜恢复土壤水分。研究结果可充实相近地区的长期数据积累与研究空缺,并为农牧业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
    • 张国发; 侯朋福; 章建伟; 周燕; 徐磊; 李刚华; 丁艳锋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氮、磷、钾不同养分限投对稻麦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明确土壤养分的持续供应能力,为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精确施肥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当地主推稻麦品种,以常规施肥模式为对照,设置不施氮肥、不施磷肥、不施钾肥和氮磷钾肥均不施4种周年养分限投模式,开展多年定位试验,研究稻麦轮作农田作物生产的限制养分。[结果]氮是水稻、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的最主要限制养分,不施氮肥和氮磷钾肥均不施处理的作物产量及氮、磷、钾吸收量均较低。水稻产量及氮、磷、钾吸收量均随氮肥限投年限增加而下降,并可分别用多项式方程(y=a-bx+cx^(2),P<0.01)进行描述;而受田间气候条件不确定性的影响,小麦产量及氮、磷、钾吸收量并不随氮肥限投年限增加而规律性下降。水稻养分吸收受钾肥限投的影响,但不受磷肥限投影响。钾肥限投处理的水稻钾吸收量显著低于磷肥限投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降低32%和28%),同时水稻钾吸收量随钾肥限投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y=0.61+0.89lnx,P<0.05)。与水稻表现不同,磷肥限投影响小麦产量,而钾肥限投不影响小麦产量;磷肥、钾肥限投均降低了小麦磷和钾吸收量,磷肥限投使磷和钾吸收量分别减少27%和23%,钾肥限投分别减少17%和38%。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量随磷、钾肥限投年限增加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结论]氮肥投入在作物施肥管理中不可或缺;在一定年限内,土壤养分供应可以缓冲磷、钾限投对作物生产的不利影响,但具体限投养分应针对不同作物区别对待。
    • 白怀瑾; 郑云峰; 岳振平
    • 摘要: 生物质炭基肥,是利用农田废弃物炭化后获得的生物质炭,依据不同作物的需肥比例生产出的有机无机复合肥料,也是农田废弃物炭化还田的新途径。为验证生物质炭基肥的肥效,让种植户认识到施用生物质炭基肥对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丰富纳米孔隙结构的缓释功能,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的效果,濮阳市农业科学院进行生物质炭基肥试验示范。通过青贮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的土样采集,检测生物质炭基肥的利用率,监测青贮玉米关键期相关数据资料,对青贮玉米的产量及品质进行评价,为生物质炭基肥在青贮玉米主要种植区推广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 李双建; 李虎; 李洁; 李桂花; 薛冬梅; 张贵龙
    • 摘要: 为了探究施用生物炭对节肥稳产及减少种植过程氮损失的作用,应用DNDC模型对施用生物炭并减少施肥量条件下的山东金乡大蒜/辣椒套作模式进行了作物产量及氮损失的模拟,并对影响作物产量和氮损失的因素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DNDC模型能较准确地模拟出施用生物炭并减少施肥量后的作物产量,表明DNDC模型在模拟施用生物炭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产量模拟误差在17%以内;施肥量、土壤本底有机碳含量、土壤pH值等是影响作物产量及种植过程氮损失的重要因素;施用生物炭处理在减少10%以上氮磷投入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稳产效果;施用生物炭并减少施肥量使菜地氮损失有效降低了33.88%,其中占氮损失总量97%以上的NH3挥发损失降低了33.92%.
    • 王梦圆; 王慧雅; 李霄; 郭彬彬
    • 摘要: 小麦是全世界栽培面积最大、总贸易额最高和分布范围最广的粮食作物。氮肥施用是小麦生产中最有效的增产举措之一。氮肥能够有效提高植株叶绿素含量,改善作物的光合性能,从而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然而,在小麦生产中存在氮肥盲目施用现象,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地力水平、品种特性及栽培措施的差异,确定适宜本地区的氮肥精确管理措施。
    • 金兰(译)
    • 摘要: 随着地球变暖,全球科学家越来越关注粮食生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根据之前的研究,目前一些耕地的生产力可能会下降。因此,科学家们寻找提高作物产量的新方法。近期,一项关于改良玉米和水稻中的特定基因可以提高其产量的研究成果在《科学》上发表。该成果隶属于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和华中农业大学团队的联合科研成果,阐述了这2种植物的基因组图,并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来研究与谷物产量相关的基因,以提高测试作物的产量。
    • 王维刚; 史海滨; 李仙岳; 孙亚楠; 郑倩; 张文聪; 王国帅; 周慧; 闫妍; 窦旭
    • 摘要: 耕作方式与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河套灌区氮素流失及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与盐渍化水平下硝态氮运移量及作物产量的变化,可为制定合理的灌区耕作措施及盐渍化治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揭示灌区氮素流失控制及不同作物增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验证后的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以河套灌区2种主要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设置不耕作(指不添加耕作管理,CK)、免耕(T1)、少耕(T2)、常规春耕(T3)和模板犁(T4)5种耕作处理,非盐化土(S1)、轻度(S2)、中度(S3)、重度(S4)4种盐分水平,研究耕作方式与土壤盐分对灌区产水量、作物吸氮量、硝态氮淋溶量及运移量、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与土壤盐分对区域总产水量、作物吸氮量、硝态氮淋溶量、硝态氮运移及作物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区域产水量、硝态氮淋溶量、不同水文路径(地表、侧向和地下径流)硝态氮运移量及小麦产量均随耕作混合深度与混合效率的增加逐渐减少;作物吸氮量、玉米与葵花产量均随耕作混合深度与混合效率的增加逐渐增加。与CK相比,模板犁耕作作物吸氮量平均增加11.78%,硝态氮淋溶量平均减少16.5%,有效降低了土壤养分流失和地下水污染。增加土壤盐分通过降低土壤层有效持水量,显著增加了区域总产水量、硝态氮淋溶量(草甸盐土除外)及硝态氮地下运移量,减少了作物吸氮量和作物产量。与非盐化土相比,重度盐化土处理小麦、玉米、葵花产量平均显著减少19.15%、27.31%、26%(P<0.05)。增加土壤盐分相比转变耕作方式更能影响区域产水量、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因此,为更好解决灌区污染严重和作物产量下降等问题,仍需将区域土壤盐渍化防控与治理放在首要位置。
    • 丁明祥; 王振宇
    • 摘要: 2020年以来,吉林省敦化市以落实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为引导,推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行为,提升农户对农业生产托管认知,着力解决好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的农业生产事项,切实保障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产量。截至2021年,全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发展到470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