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系统进化

系统进化

系统进化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824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动物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8篇、会议论文83篇、专利文献3712866篇;相关期刊349种,包括海洋与湖沼、昆虫学报、四川动物等; 相关会议61种,包括第四届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会暨论坛、第十一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十一届优质鸡的改良生产暨发展研讨会等;系统进化的相关文献由3119位作者贡献,包括钟金城、柴志欣、信金伟等。

系统进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8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12866 占比:99.98%

总计:3713677篇

系统进化—发文趋势图

系统进化

-研究学者

  • 钟金城
  • 柴志欣
  • 信金伟
  • 梁日深
  • 姬秋梅
  • 徐文娟
  • 朱文奇
  • 李健
  • 刘萍
  • 宋卫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靳容; 唐忠厚; 蒋薇; 刘明; 赵鹏; 张强强; 李铁鑫; 王丹凤; 范文静; 张爱君
    • 摘要: 单锌指蛋白超家族Dof(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以甘薯泰中6号基因组为参照挖掘得到46个甘薯Dof基因,每个家族成员均具有C2C2-Dof锌指结构,按照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命名为IbDof1~IbDof46.该基因家族可分为4个亚家族(A~D),且不同亚族的基因结构和基序的分布差异显著.基序1和基序2存在于所有亚家族中;基序5和基序9只存在于亚家族A中;基序6、基序7、基序8和基序10只存在亚家族D中.IbDof的进化极为保守,共有12对染色体复制事件和5对串联重复序列事件(IbDof2/IbDof3、IbDof12/IbDof13、IbDof9/IbDof10、IbDof28/IbDof29和IbDof32/IbDof33),分歧时间平均是3552万年前和186万年前,Ka/Ks比值范围从0.07(IbDof12/IbDof13)到0.68(IbDof6/IbDof25),且与甘薯野生近缘种Ipomoea trifida同一染色体上的Dof同源基因对有38对.组织特异性分析表明,IbDof各亚族在各个组织器官中表达强度不同,且亚族内部呈现不同的表达趋势.IbDof启动子序列中包含逆境和激素响应等相关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进一步分析表明,IDof基因受低温、干旱、高盐和H2O2等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比如大部分IbDof受低温调控表达;IbDof10和IbDof14受干旱胁迫诱导表达;IbDof2、IbDof14、IbDof37、IbDof41和IbDof43受高盐诱导表达;而IbDof8、IbDof10、IbDof25和IbDof41则受H2O2诱导表达,这说明IbDof家族成员协同控制了甘薯的生长发育及参与非生物胁迫过程.
    • 刘同金; 徐铭婕; 汪精磊; 刘良峰; 崔群香; 包崇来; 王长义
    • 摘要: 为探究萝卜铝激活苹果酸转运蛋白(ALMT)家族成员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萝卜ALMT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利用转录组数据对其进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萝卜基因组中包含17个ALMT基因,分布于8条染色体。该家族成员外显子数量为5~7个,预测N-端含有5~6个跨膜结构,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不均匀。萝卜ALMT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上有多种激素响应、胁迫响应、组织和器官生长发育与环境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表明萝卜ALMT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受多种条件的调控。对它们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以及对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侵染和重金属(铅、镉和铬)胁迫的响应研究发现,RsALMT1和RsALMT13可能参与抵抗A.tumefaciens的侵染;RsALMT3可能调控叶片气孔的开放,而RsALMT7、RsALMT11和RsALMT14可能调控叶片气孔的关闭;RsALMT15可能参与绿肉萝卜根肉中叶绿素的积累;RsALMT16在抵御铅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上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萝卜ALMT家族成员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功能与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李渊; 王浩展; 蔡紫紫; 刘成; 刘世刚; 张然; 林龙山
    • 摘要: 众所周知鲳科鱼类均为重要的经济种类,在中国沿海仅见鲳属(Pampus)鱼类分布,而低鳍鲳属(Peprilus)和真鲳属(Stromateus)则分布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对海南、广西和广东水产品市场上出现的“南鲳”进行物种鉴定,同时下载该物种的COⅠ基因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纠正GenBank中的错误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南鲳”学名实为中间低鳍鲳(Peprilus medius),为冰冻进口货品,在我国沿海无该物种的分布报道,其与国内已知的6种鲳属鱼类在鳃耙、背鳍、臀鳍等外部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COⅠ基因水平上与鲳属鱼类遗传距离为0.138,分化于中新世晚期。本研究可为水产品市场种类鉴定提供借鉴,也为鲳科鱼类的研究和海洋鱼类分类学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 王梦薇; 周羽; 王树杰; 沈辉; 任喜峰
    • 摘要: 为探究大麦的遗传进化关系,选用91份来源于近东、中亚和我国西藏的野生大麦材料,基于乙醇脱氢酶Ⅲ基因(ADH3)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近东野生大麦的单倍型个数(H=22)和遗传多样性(H_(d)=0.914,π=0.01265)均明显高于西藏野生大麦(H=5,H_(d)=0.753,π=0.01216)和中亚野生大麦(H=8,H_(d)=0.810,π=0.01110)。91份野生大麦材料主要被分成2个类群(Ⅰ和Ⅱ),81%的近东野生大麦和80%的西藏野生大麦聚类于Ⅰ类群;91%的中亚野生大麦与少部分近东和西藏野生大麦混合聚类于Ⅱ类群。同时,群体结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西藏野生大麦与近东野生大麦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与中亚野生大麦的亲缘关系较远。该研究结果明确了近东、西藏、中亚野生大麦的遗传进化关系,可为研究栽培大麦的起源提供分子依据。
    • 刘潮; 韩利红; 盛巧; 陶雾
    • 摘要: 类甜蛋白(thaumatin-like proteins, TLP)被归为病程相关蛋白第5家族,在植物防御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使用Mega X、CodonW及EMBOSS网站在线软件,分析8种植物(莱茵衣藻、小立碗藓、拟南芥、水稻、谷子、高粱、小麦、玉米)类甜蛋白家族进化和密码子使用偏性。结果表明,植物类甜蛋白主要归为10个聚类组,其中聚类组Ⅴ、Ⅵ、Ⅶ中的TLP数目相对较多;5种禾本科作物TLP家族基因主要以G和C作为第3位密码子,密码子具有较强的偏好性,多数类甜蛋白基因ENC值较小,GC3s值分布较集中;8个最优密码子第3位均为G或C结尾,禾本科植物类甜蛋白家族基因密码子偏好G/C结尾。本研究分析了8种植物中类甜蛋白家族基因的进化特征及密码子使用偏性,为该家族基因的分子进化以及转基因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许园园; 邢苗苗; 严继勇; 宋立晓; 卢昱宇; 曾爱松
    • 摘要: 黑腐病是影响甘蓝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更好地研究该致病菌的致病机制,本研究在全国各地发病田间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害样本,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致病性进行分析,同时测定了来源不同的该菌株基因序列,分析其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以Xcc8004为接种菌,采用喷雾法对11份甘蓝种质资源进行黑腐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黑腐病菌DNA序列存在碱基差异,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相近地区黑腐病菌聚为一类,亲缘关系较近;致病力测试初步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收集到的黑腐病菌致病力较强;供试材料均未表现免疫和高抗反应,不同材料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其中筛选到抗病材料3份,耐病材料3份,感病材料3份,高感材料2份。建立一套有效的黑腐病生理小种划分鉴定方法并筛选高抗黑腐病材料是今后黑腐病抗病育种的重要工作。
    • 梁日深; 杨杰銮; 谢瑞琳; 陈厚桦; 李江涛; 秦真东; 林蠡; 李清清
    • 摘要: 为从分子水平阐明巨石斑鱼(Epinephelus tauvina)与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物种有效性及分类地位,本研究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获得巨石斑鱼和斜带石斑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对两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序列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巨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的线粒体全长分别为16787和16798 bp,序列共存在11 bp长度差异。两种石斑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由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段非编码控制区(D-loop区)组成。对两种石斑鱼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及D-loop区等分子标记序列比对分析可知,两种石斑鱼16个基因序列遗传距离差异在5.9%(16S rRNA)~40.6%(D-loop)之间,这揭示了巨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在分子水平上存在较大遗传差异,超出了种以上的分化水平。基于12个蛋白编码基因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显示,巨石斑鱼与蜂巢石斑鱼(Epinephelus merra)聚为一支,斜带石斑鱼与马拉巴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聚为一支,两者位于不同的分支类群,进化地位相对较远。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石斑鱼虽然外部形态特征极为相似,但分子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亲缘关系较远,两者不能混淆为同一物种。
    • 张培东; 梁华悦; 黄泫茜; 谢海; 莫实德; 劳飞翔; 梁冰玉
    • 摘要: 目的对广西边境某市1例经异性接触感染HIV-1的患者血清样本进行近全长基因组序列扩增和分析,以期了解其重组模式和基因序列的特征。方法采用RT-PCR和巢式PCR方法,对研究对象血清样本的病毒RNA进行逆转录、扩增、测序,分析基因重组断点并确认重组模式,并构建亚型系统进化树。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毒株序列全长为8900 bp,是以C为骨架,插入CRF01-AE和B亚型片段组成的CRF65-cpx重组亚型(B/C/CRF01-AE)毒株。耐药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毒株存在V179D耐药突变。该重组毒株近全长基因序列由CRF01-AE、B和C组成,序列位置为790~9412bp,含14个片段,其13个断点位置为1170、3803、4015、5655、5830、5993、6378、7586、8349、8506、8568、8830和8995,片段Ⅰ、Ⅴ、Ⅶ、Ⅹ和Ⅻ为CRF01-AE亚型,片段Ⅲ、Ⅵ、Ⅸ和ⅩⅢ为B亚型,片段Ⅱ、Ⅳ、Ⅷ、Ⅺ和ⅩⅣ为C亚型。结论在广西边境某市发现的CRF65-cpx毒株是由B、C和CRF01-AE亚型毒株重组而成,且含有V179D突变。广西边境地区应加强对该亚型或者类似新型毒株的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防止境外新型重组毒株或本地重组毒株在该地区的扩散传播流行。
    • 周瑾; 李洁; 李晓燕; 肖丹怡; 李梦瑶
    • 摘要: 【目的】鉴定芹菜基因组中TCP转录因子基因家族成员,为开展芹菜TCP基因功能研究及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芹菜全基因组数据,对TCP家族成员进行了鉴定,系统分析了该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蛋白功能域、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和转录表达丰度等,并采用qRT-PCR验证TCP参与了高温胁迫的应答。【结果】芹菜中共鉴定出29个TCP基因,将其划分为2个大的亚族ClassⅠ与ClassⅡ;TCP家族绝大多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且分布不均,只有2个基因位于重叠群上;所有成员均含有保守的结构域;进化分析发现伞形科作物的TCP基因亲缘关系较近;TCP家族成员的启动子区域显著富集与生长发育、激素响应和逆境应答相关的顺式元件;TCP家族大多数基因在芹菜叶片中高表达,且在白色、绿色和红色芹菜中的表达丰度都较高,且ClassⅠ亚族还参与了高温胁迫的应答。【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芹菜TCP家族成员的系统进化和基因功能,为今后芹菜的基因工程改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张瑾涵; 吴银礴; 田万年; 吕树臣
    • 摘要: 为了解卵形巴贝斯虫吉林株HSP70基因的结构及功能特性,采用PCR方法对其HSP70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结构分析显示,卵形巴贝斯虫吉林株HSP70基因片段大小为1947 bp;测序结果显示,卵形巴贝斯虫吉林株HSP70基因与卵形巴贝斯虫日本株(XM_029011319)同源性为99.8%,与双芽巴贝斯虫同源性为95.12%,与牛巴贝斯虫同源性为86.72%;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卵形巴贝斯虫吉林株与双芽巴贝斯虫亲缘关系较近,与牛巴贝斯虫及其他虫种亲缘关系较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