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磁细菌
趋磁细菌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98篇,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29926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第四纪研究、海洋科学、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等;趋磁细菌的相关文献由329位作者贡献,包括潘永信、林巍、肖天等。
趋磁细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9926篇
占比:99.89%
总计:130069篇
趋磁细菌
-研究学者
- 潘永信
- 林巍
- 肖天
- 姜伟
- 吴龙飞
- 李金华
- 戴顺英
- 李颖
- 高梅影
- 李季伦
- 潘红苗
- 田杰生
- 贾蓉芬
- 彭先芝
- 陈冠军
- 孙津生
- 宋涛
- 张文燕
- 王寅炤
- 赵敏
- 高峻
- 卫扬保
- 宋慧平
- 张衡
- 彭可凡
- 李鑫钢
- 胡家玮
- 付刚
- 张小葵
- 张文斯
- 朱日祥
- 王芙仙
- 董逸
- 邓成龙
- 陈一然
- 陈海涛
- 陈琦
- 马新攀
- E·阿尔方德里
- 于昊
- 刘新星
- 刘珺
- 吴小玲
- 周培国
- 孙忆晨
- 孙松
- 宋琴
- 岳海东
- 张玉蓉
- 张蓓蓓
-
-
钱霞
-
-
摘要:
趋磁细菌是一种水生的能够运动的微生物,通常存在于含氧—缺氧的具有垂直化学梯度的沉积物和水柱等过渡区域中.在这种分层环境中,地磁场磁力线作为垂直通道,趋磁细菌在通道中沿着磁力线方向排列,上下运动寻找最佳生存位置.这种现象背后的机制则是趋磁细菌体内磁小体磁接收器的存在.趋磁细菌体内具有磁性的链状排列的磁小体,磁小体链与外磁场相互作用,使趋磁细菌可以沿着磁力线游动,具有极性趋磁性,而这种趋磁性与趋磁细菌趋氧性密切相关,帮助它处于最佳氧化还原生存环境中.本文就主要对趋磁细菌体内的磁小体、磁小体链的物理特征以及磁小体磁接收器的工作模型做简要描述,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
-
陈海涛;
陈林杰;
石宏开;
杜军渭;
宋涛
-
-
摘要:
趋磁细菌是能沿磁场方向运动的特殊细菌,其趋磁机制尚存争议.该文通过建立趋磁细菌的运动学方程,仿真分析了反转磁场作用下趋磁细菌AMB-1的运动学特性.结合AMB-1动力学建模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型菌株的运动特性与带有鞭毛的长椭球体基本吻合,而敲除类甲基受体趋化蛋白Amb0994后菌株对磁场反转的响应要比野生型菌株快,类似于没有鞭毛的长椭球体,这种行为差异可能是菌株鞭毛功能改变的结果;推测Amb0994可以通过控制鞭毛参与细菌对磁力矩变化的响应.这项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趋磁细菌的趋磁机制,并为探讨细菌鞭毛功能提供理论分析方法.
-
-
刘琴;
赵坤
-
-
摘要:
细菌的运动性是影响其生存及致病的一个关键条件,同时也为合成和开发仿生运动体、微型机器人等提供了有效的模型.趋磁细菌具有胞内磁小体从而能够感知磁场的变化,进而影响其运动行为.目前,这种外部磁场与生物体的远程响应模式已在环境、医疗、材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因此,聚焦于趋磁细菌的运动特性,综述了趋磁细菌运动行为的表征、运动机理以及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
-
谭文中
-
-
摘要:
磁小体是由各种趋磁体和细菌细胞制备而成的一种纳米磁性结构,表面覆盖着一层类似脂质双分子层的薄膜.磁小体形态大小均一,具有生物相容性高、毒性较低的重要特点,在各种分子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已经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本文将简要概述磁小体的化学性能和磁小体功能化及趋磁细菌的改造策略.
-
-
刘召明;
林敏;
杨雪;
汲霞
-
-
摘要:
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是肿瘤治疗、降低药物副作用的重要手段.在肿瘤组织内部由于癌细胞的快速增殖致使其形成低氧区,低氧区会对多种肿瘤治疗方案产生耐受.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MTB)是一类能在细胞内产生外包生物膜、纳米尺寸、单磁畴磁铁矿(Fe3O4)或硫铁矿(Fe3S4)晶体颗粒-磁小体的微生物的统称.在磁场的作用下,趋磁细菌可凭借鞭毛运动至厌氧区.趋磁细菌在动物体内毒性较低且生物相容性良好,其磁小体与人工合成的磁性纳米材料相比优势显著.文中在介绍趋磁细菌及其磁小体生物学特点、理化性能的基础上,综述了趋磁细菌作为载体偶联药物进入肿瘤内部,并通过感受低氧信号定位于肿瘤低氧区,以及趋磁细菌竞争肿瘤细胞铁源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磁小体运载化疗药物、抗体、DNA疫苗靶向结合肿瘤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趋磁细菌及磁小体肿瘤治疗中面临的问题,并对趋磁细菌和磁小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
-
-
邢维佳;
赵丹;
张国静;
贺双俊;
晏磊
-
-
摘要:
探究五大连池碧泊样品中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MTB)多样性对不同磁场强度及不同曝磁时间的响应.采用微宇宙培养及高通量测序手段,分别考察不同磁场强度和不同曝磁时间对碧泊样品中MTB 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0 Gs磁场下MTB的菌群丰度最高,而50 Gs磁场下MTB的菌群多样性最低;在曝磁第6周MTB的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均最高.结合菌群丰度变化推测长时间曝露在磁场下是引起MTB菌群异化的重要因素.
-
-
崔琪琪;
陶童祥;
马坤
-
-
摘要:
生物矿化是生命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生理过程.生命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矿化产物,从生物体骨骼与牙齿到纳米级的金属氧化物都是生物矿化的产物.生物矿化与普通矿化的最大不同就是其反应过程中有生物分子、生物代谢、细胞以及有机基质的参与.多种生物因素参与的矿化反应,不仅反应条件温和,而且反应产物具有更好的材料性能和生物兼容性,最为典型的是趋磁细菌可以通过生物矿化过程形成尺寸均一、单磁筹的生物膜包裹着的磁性纳米晶体——磁小体.本文主要介绍了趋磁细菌重要磁小体膜蛋白以及铁载体蛋白(铁蛋白)在磁铁矿生物矿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综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概况.通过对趋磁细菌发生生物矿化过程的深入探讨可进一步揭示生物大分子调控无机矿物生长的分子机制,为仿生合成新型生物材料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
张文燕;
潘红苗;
董逸;
杜海舰;
陈一然;
吴龙飞;
肖天
-
-
摘要:
荣成月湖是一个典型天然潟湖,潮间带沉积物中存在多种形态趋磁细菌.通过Roche 454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沉积物样品(B_S)和磁收样品(B_M)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认识荣成潮间带沉积物的细菌群落结构,并了解趋磁细菌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地位.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样品中主要的细菌类群为δ-变形菌纲,占总细菌数的26.4%,其次是γ-变形菌纲和α-变形菌纲;而磁收样品中细菌多样性和种类明显降低,以α-变形菌纲占绝对优势,相对比例达72.6%.在磁收样品和沉积物样品分别发现了1612条和186条reads与趋磁细菌相关,分别占细菌总数的5.76%和0.85%,磁收样品中趋磁细菌数是沉积物样品的6.8倍.对两个样品中获得的趋磁细菌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这些序列多数属于变形菌门的 α-变形菌纲,以趋磁球菌占绝对优势,少数属于 δ-变形菌纲,与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亲缘关系最近.海洋趋磁螺菌属仅在B_M样品中检出,趋磁弧菌属在B_M样品优势度高于B_S样品,而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和趋磁螺菌属在B_S样品中优势度更高.通过分析样品间的差异OTUs,认为荣成潮间带沉积物中可能存在大量未知的趋磁细菌新类群.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培养和开发趋磁细菌这一功能菌群,发现趋磁细菌新类群及趋磁细菌生态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
-
-
-
-
李金华;
MENGUY Nicolas;
邓成龙;
林巍;
KISSEL Catherine;
刘青松;
朱日祥;
潘永信
-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海洋和湖泊沉积物是开展高分辨率古地磁和古环境研究的重要地质材料,准确鉴别其中的磁性矿物来源与组成则是获取古地磁场和古环境信息可靠记录的基础.趋磁细菌是一类能利用地球磁场进行定向游弋的原核微生物,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沼泽和河流等水生环境中,能在细胞内合成几十甚至数百个链状排列的、有生物膜包被的磁铁矿或胶黄铁矿纳米晶体,称为磁小体.趋磁细菌死亡后,磁小体随沉积物沉降而被埋藏(化石磁小体),可以记录沉积时期的地磁场方向和强度.近年来,笔者团队从现代沉积环境中趋磁细菌入手,综合岩石磁学、古地磁学和电子显微学,系统地研究了: 趋磁细菌生物矿化过程和机制,实验揭示了部分趋磁细菌磁铁矿的合成及磁小体链组装的动态过程,发现了子弹头形磁小体独特的多阶段晶体生长模式,提出子弹头形纳米磁铁矿及其[001]晶体拉长是可靠化石磁小体判据的观点;磁小体链复杂磁性机制,实验模拟研究了磁小体链的微观磁结构及其磁各向异性和颗粒间静磁相互作用,揭示了磁小体链在自然界可能的坍塌、聚集和排列等成化石过程及其对样品宏观磁性的影响。最近,成功将实验室建立的综合方法,应用到内蒙古达里湖全新世沉积物和北大西洋上更新统沉积物(MD01-2446 钻孔)化石磁小体的识别研究。初步研究发现,达里湖全新世暖期的沉积物中富含化石磁小体,而在MD01-2446 钻孔对应于全新世、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MIS3)和第5阶(MIS5)的沉积物中均发现了化石磁小体,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化石磁小体的赋存状态,开展古地磁与古环境研究奠定了基础。
-
-
董逸;
李金华;
潘红苗;
张文燕;
张武昌;
赵苑;
肖天;
吴龙飞;
肖天
-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趋磁细菌已经被发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水体和沉积物中,包括河流、湖泊、潟湖、沿岸潮间带、草原土壤,以及深海沉积物环境.东太平洋锰结核区是一个多金属结核区,富含大量的锰,铁,钴,铜和镍等.研究表明涉及这些重金属沉积的微生物对结核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另外,有研究表明趋磁细菌曝露于重金属环境中,重金属可以被吸收进体内或者被纳入到磁小体中.本文基于16S rRNA基因V4-V5高度可变区的Miseq高通量测序手段评估深海多金属结核区——东太平洋锰结核区9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中(水深4970-5620米)趋磁细菌的组成和丰度.表明螺形趋磁细菌似乎更适应富含多金属的深海沉积物环境。另外通过岩石磁学测量和透射电镜发现底泥中存在非相互作用的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形态以链状排列的立方八面体和延长型的棱柱状为主。这些纳米颗粒的形态,组成成分,晶型以及链状排列等特征,表明这些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可能来自于趋磁细菌。本研究虽然首次在5000米深海的锰结核沉积物中发现趋磁细菌16SrRNA序列,并有铁氧型链状纳米颗粒及磁学特性为佐证。但未发现完整的菌体以及在磁小体中没有检测到除铁之外的重金属。因此,趋磁细菌与该区域锰结核的矿化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
李金华;
张衡;
王芙仙;
潘永信
-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趋磁细菌是迄今发现的唯一能利用地磁场定向和在细胞内矿化合成纳米级磁铁矿(Fe3O4)或胶黄铁矿(Fe3S4)的原核微生物,是研究微生物控制矿化和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的典范.研究发现,趋磁细菌具有全球分布,其细胞种类(系统发育)和磁小体晶型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表明其生物矿化机制也可能多样.本研究旨在建立"荧光-电子显微镜联用"方法,在单细胞水平上研究趋磁细菌种类及其磁小体晶型,从而认识趋磁细菌的生物矿化机制。首先以实验室可培养趋磁螺菌AMB-1和大肠杆菌E.coli为材料,针对AMB-1的16S rRNA基因设计了带荧光标记Cy3的特异性的寡核苷酸链探针AC-1,细菌通用探针EUB338用荧光染料FAM进行标记,通过传统的固相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经改进后的液相FISH技术,对含有E.coli和AMB-1的混合样品进行荧光原位杂交,从而对AMB-1细胞进行FAM和Cy3荧光染料双标记,而大肠杆菌仅能被FAM标记,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这项研究表明,"荧光-电子显微镜联用"方法能实现单细胞水平上趋磁细菌种类和磁小体晶型的研究,将成为自然环境未培养趋磁细菌和其他类型"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系统研究的有效手段。
-
-
-
-
王寅炤;
潘永信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选择了可达地球表面的、对生物损伤最强的波长为280-320nm的紫外B辐射探讨其对趋磁细菌的影响。趋磁细菌(MTB)是一类能够在细胞内合成纳米尺寸、链状排列磁性颗粒的微生物。这些细胞内合成的颗粒称作磁小体,可以帮助趋磁细菌沿着地球磁场运动。实验选择Magnetosprillium Magneticum AMB-1作为实验对象,在AMB-1细胞生长的指数后期阶段分别给予0J/m2, 120 J/m2, 600 J/m2和1800 J/m2紫外B辐射剂量。结果表明,除对照组(OJ辐射)显示正常AMB-1细胞的生长行为,所有辐射组细胞都有一个明显的生长延迟,时间大约48小时至168小时,而且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延迟时间加长,表明延迟现象可能由辐射造成的,同时受损细胞可在静态期间来修复造成的损伤。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以及在细胞水平由紫外B辐射产生的有害物质活性氧(ROS)测试显示,二者都随着紫外B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岩石磁学方法分析全细胞样品显示,所有辐射组细胞表现出增强的矫顽力和剩磁矫顽力,推测可能为磁铁矿磁小体平均粒径的增大;低温磁学有场及零场冷却曲线显示辐射后细胞的δ比值明显升高。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统计结果印证了磁学观测结果,与未辐射细胞相比,所有辐照组细胞展示出增大的磁小体尺寸和增长的磁小体链。基于前人紫外辐射生物效应及磁小体生物矿代谢研究结果,推测紫外B辐射可能增强了AMB-1细胞的硝酸盐代谢途径,使磁小体合成能力加强。
-
-
林巍;
潘永信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近年来,对典型环境中趋磁细菌的多样性、地理分布特征和磁小体形成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发现趋磁细菌在自然界水环境和沉积环境中广泛分布,数量可达105-107个/cm3。发现了多种不同类群的趋磁细菌,在系统发育上分别属于变形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并对其中一些代表性种群进行了深入的分子微生物学和磁学鉴定。发现趋磁细菌的地理分布特征与高等生物类似,受现代环境和地史过程相互整合共同驱动。通过定量分析现代环境和地史过程的相对贡献,发现前者在趋磁细菌地理分布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其中水体盐度、硫酸盐、温度、地磁场强度、氧化还原电位和总铁等可能是影响趋磁细菌大尺度分布的重要驱动因子。此外,结合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分析技术,在一些未培养趋磁细菌的基因组中发现了调控磁小体形成的关键矿基因片度—磁小体岛,从分了水平上揭示了环境趋磁细菌生物矿化的机理。上述研究结果为讨论自然界铁循环中趋磁细菌的贡献提供了依据。rn 根据趋磁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结果,结合其地理分布特征,对趋磁细菌驱动铁元素循环的贡献进行了评估,显示全球趋磁细菌每年可合成约10g kg的磁铁矿。来自化石的证据表明趋磁细菌可能在19亿年前就已经出现(Chang et al.,1989),因此,自然界趋磁细菌在全球铁元素循环和地质历史时期铁矿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
胡俊英;
徐俊;
李丽;
刘凌子;
王旭;
李爱华;
田杰生
- 《第三届全国纳米材料与结构、检测与表征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MTB)可以从环境中吸收大量的铁,形成一种特殊的细胞器,其内部含一个单磁畴的Fe3O4或Fe3S4晶体,外部为单位膜(Unit Membrane)包被,称为磁小体(Magnetosome).为了深入了解磁小体表面的性质,本实验室测定了其单位膜的磷脂组成,并分别将A蛋白(Protein A)和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展示在磁小体表面。A蛋白可与多数哺乳动物免疫球蛋白的Fc段结合,将其展示在磁小体表面,可使磁小体均匀地与抗体相连,且抗体的取向一致。链霉亲和素可与生物素分子牢固结合,将其展示在磁小体表面,即可使磁小体与生物素化的功能性分子相连。研究得出:磁小体膜的磷脂组成不同于磁螺菌的细胞膜,推测与磁小体的合成或功能有关。通过融合表达的方法,A蛋白和链霉亲和素可以展示在磁小体表面,以利于磁小体选择性地与各种功能性分子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