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一般工业技术>第三届全国纳米材料与结构、检测与表征研讨会
第三届全国纳米材料与结构、检测与表征研讨会

第三届全国纳米材料与结构、检测与表征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呼和浩特
  • 出版时间: 2012-08-19

主办单位: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全国纳米材料与结构、检测与表征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设计不同结构或形貌的碳纳米材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目前,研究者已经能够成功合成多种不同形貌的碳纳米材料,尤其以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纤维为主。本文通过简易的温控方法合成了具有新型结构的碳纳米线圈。在反应过程中,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可以得到多种线圈一纤维混合结构。这些混合结构的形成主要归因于以下几点:形成的非晶碳对催化剂活性具有毒化作用;碳在催化剂中溶解性的变化;催化剂颗粒由多面体向球形结构发生塑性形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碳纳米材料的形貌和结构,对于理解其生长机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有望能够发展结构更加复杂和具有新型功能的碳材料。
  • 摘要:高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材料表面性质的调控.梯度在生命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有关聚合物刷梯度的研究吸引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浓厚性趣.所谓聚合物刷梯度就是聚合物链的某个或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如分子量、接枝密度、化学成分或构象等)沿某个或某些方向逐渐变化的高分子刷.本文利用化学纳米印刷技术设计并构筑了二维图案化的聚合物刷。这些聚合物刷阵列结构可以用于模拟细胞外基质和研究细胞的吸附与铺展行为。在此基础上,利用化学纳米印刷技术和一罐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复杂三维图案化的聚合物刷梯度结构,进而首次实现了图案化的三维聚合物刷梯度的可控制备。这一方法为设计和制造复杂三维图案化的聚合物刷梯度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克服了使用其它制造方法必须进行多步印刷的缺点。系统的研究还表明通过调节电子剂量和聚合条件可以控制所得聚合物刷的尺寸、形状、位置和高度等参数进而实现具有精细结构的聚合物刷梯度表面的制备。
  • 摘要:虽然上转换纳米晶(UCNPs)作为供体在荧光能量共振传递(FRET)均相生物检测的研究很多,但仍有很大问题.一方面由于生物基质等材料的自身荧光会干扰FRET敏化的荧光;另一方面弱的供体光强度也导致了难辨的微弱信号.即便UCNPs在光激发下不产生背景荧光和散射光提高检测灵敏度,这个优点却不能充分体现在FRET体系中.为此,本文构建了新型基于发光上转换纳米晶和发光量子点的FRET体系.在这个新型的体系中,用在550nm处发射强的红外光NaYF4:Yb3+,Er3+纳米晶作为供体,用在550hm处有强共振吸收带的发光量子点作为受体.UCNPs的550绿光发射和发光量子点在550nm处的吸收光谱的交叠,并已证明了上转换供体和量子点受体之间具有较高的能量传递效率.
  • 摘要:微纳米马达可通过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来实现运动,其在多种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并已成为当今纳米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本文中,利用层层组装技术制备了由聚电解质和功能性纳米粒子组成的多层纳米管。该纳米管的长度为8-10μm,外径约为600 nm。作为一种微纳米马达,该纳米管可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利用管内组装的铂纳米粒子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来生成氧气,进而实现纳米管的自驱动。纳米管马达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可进行直线、曲线、圆周以及自转等多种运动,其最大速度可达到75μm。当在纳米管中同时组装磁性纳米粒子后,可以通过外加磁场调控纳米管的运动方向。这种制备纳米管马达的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并且可以通过组装生物分子制备出具有生物相容性以及可生物降解的纳米马达。这种纳米管马达在分离与富集,传感器,药物输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摘要:由于发光上转换纳米粒子具有近红外光激发,产生高能量上转换发光的特点,因此,基于上转换纳米粒子组装光敏分子用于肿瘤光动力治疗新方法的研究已成为纳米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新热点之一.本项研究采用高温热分解方法制备了小尺寸、单分散和高上转换效率的核/壳结构发光上转换纳载体,并采用配体交换成功地进行了相转移,转移至水相的发光上转换纳米晶相对于水热法制备的纳米载体具有更高的上转换发光效率.上转换发光光谱和寿命研究表明:包覆的壳有效地修饰了发光上转换纳米载体的表面缺陷态和阻隔了有机配体分子的正则振动对发光中心电耦极跃迁的影响,破坏了声子与4f电子的耦合条件,提高了发光上转换效率.研究表明:发光效率的提高经历了激发态再吸收和能量传递两种机制的竞争.表面采取PEI修饰后,光敏分子共价于纳米载体之上,在近红外光980nm激光激发下,上转换得到了蓝绿光通过共振能量传递方式敏化光敏分子产生了单线态氧,并直接检测到了单线态氧。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生物功能化的发光上转换纳米晶构建可同时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双功能发光上转换纳米载体光敏药物的新思路是可行的。
  • 摘要: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非常迅速,受到材料界和产业界的普遍关注,成为纳米材料产业化的主要领域之一.而纳米氧化锌(ZnO)材料具有许多独特优异的性能,而基于氧化锌的纳米复合材料更吸引了众多材料界科研人员的眼球.这些新型复合材料可以广泛应用到光催化、生物传感、有机太阳能电池、分子光电器件、有机电致发光、光存储器件等诸多领域.最近,氧化锌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研究成为热点之一.为了提高纳米ZnO的光响应范围从紫外光区域延展到可见光区域,从而提高其光催化效率,本文选用两步溶液法制备氧化锌-氧化铜纳米复合材料和氧化锌-氧化铝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发现,半导体-半导体异质结构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提高光响应范围、减少电子-空穴复合率来提高光催化性能.
  • 摘要:半导体纳米线异质结由于组分可调、易于掺杂而成为纳米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在光电器件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中,作者利用快速合成的硫化镉纳米线作为中介物合成纳米线基异质结.快速合成的硫化镉纳米线即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活性位点生长第二种纳米材料形成纳米线基异质结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其中在合成氧化锌(颗粒)/硫化锡,氧化锡(颗粒)/硫化锡这些异质结中,硫化福纳米线作为活性位点。该纳米线基异质结不同于文献中报道的结果,因为该纳米线基异质结的晶格失配率可以大于5%。
  • 摘要:本文从前躯体、水热反应产物的磁性、水热反应产物的XRD、前躯体和水热反应产物的表观形态结构、前躯体和水热反应产物的FT-IR谱、前躯体的DSC、水热反应过程中面心立方晶格结构的建立方面阐述了热反应制备纳米Ni0.6Zn0.4Fe2O4铁氧体的反应机理研究得出:前躯体在240℃水热反应产物的VSM,XRD测定和元素分析表明水热产物是粒径为IS-20nm的Nia.s2no.aFe20a铁氧体。定域观察单个前躯体颗粒在笼内的水热反应,产物颗粒保持了前躯体颗粒的表观形态结构,轮廓清晰,说明前躯体的水热反应没有经历溶解一结晶过程,而是在块状前躯体内进行的,水是热载体。
  • 摘要:有序多孔氧化铝(ordered porous anodic alumina OPAA)制备工艺简单,具有垂直于膜面且呈高度有序、平行排列的六角柱型纳米级孔洞,使其成为制备各种一维无机纳米材料的理想模板,此外由于其在可见和大部分红外光区透明,因此非常适合用于制备光学材料.本文采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了长度、孔径可控的OPAA,并采用单电位阶跃电沉积方法,在OPAA模板内组装了单金属Ag颗粒纳米线、Cu颗粒纳米线、双金属Ag-Cu颗粒纳米线.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分析测试方法分析了金属颗粒纳米线在模板孔道内的生长机理和复合膜的线性光学性能。
  • 摘要:发光上转换纳米晶具有将近红外光上转换为紫外、蓝绿光、红光和近红外光的独特发光性质,因而,近年来,引起了科学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发光上转换纳米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标记、生物成像和示踪以及作为光敏分子载体用于光动力学治疗的研究.本研究将利用高温热分解法制备了高上转换紫外光效率的纳米晶NaYF4:Yb3+,Tm3+, 并采用PAA进行表面修饰后与Anti-IgG共价耦联,研究和表征了上转换发光纳米晶与Anti-IgG共价耦联后的上转换发光性质.
  • 摘要:荧光共振能量传递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均相免疫检测技术中.然而,在这些已应用的均相免疫检测技术中,供体-受体对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制约其检测灵敏度的关键因素,而且供体一受体对之间的距离是较小的,这也是限制其检测灵敏度的另一个因素.本文借助于将制备的Au/SiO核壳结构金属纳米粒子与发光量子点通过组装技术将其结合,形成一对供体复合体,将这种复合体作为供体,而将藻红蛋白作为受体,构成了新的供-受体对.通过稳态光谱技术和时间分辨光谱技术,并结合电镜形貌分析研究了供体和受体对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的增强,研究结果表明:Au/SiO2核壳结构有效地避免了Au纳米粒子对发光量子点的荧光猝灭效应.由于Au/SiO2的表面等离子场效应,量子点发光明显地增强,而且量子点与藻红蛋白之间的能量传递效应提高了3.8倍.这一研究结果将为基于荧光共振能量传递的均相免疫荧光检测技术检测灵敏度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 摘要:铜纳米线具有良好的电导率与热导率,将作为主要元件而广泛应用于微纳器件、光电子器件,因而其力学性能的测量对于纳米器件的设计制造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扫描探针显微镜联合测试系统对铜纳米线进行原位弯曲实验,通过分析得到铜纳米线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铜纳米线的弹性模量在研究范围内存在尺寸效应.
  • 摘要:铅是已知毒性最大、不可降解的重金属之一,累积性极强.铅在环境中长期积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与蛋白类物质结合,造成对蛋白的不可逆损害,进而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等."血铅超标"的接连爆发令人谈铅色变.因此,发展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铅离子检测方法尤为必要.本文发展了一种快速检测铅离子的新方法,首先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澳化铁为稳定剂,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制得金纳米粒子;调节金纳米粒子溶液的pH值至10,加入一定量的硫代硫酸钠水溶液,反应几分钟;加入一定量不同浓度的铅离子水溶液,混匀,静置30分钟后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首先硫代硫酸根离子氧化金纳米粒子表面的金原子至正一价,铅离子的加入促进金纳米粒子的溶解,导致溶液颜色的变化。研究得出:本工作提供了一种铅离子检测方法,该方法选择性好、操作简单、毒性低、检测所需时间短,裸眼检测最低浓度为2.5微摩尔每升。
  • 摘要:发光共振能量传递是常用的重要光物理技术之一,自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以来已成功应用于蛋白质结构、免疫分析、糖类测定、生物医学、临床监测以及高分子和超分子科学研究等领域.本文利用量子点作为能量给体,金纳米晶作为能量受体,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构建发光共振能量传递体系,并且通过改变量子点的尺寸调控量子点的发光波长,研究量子点的不同尺寸对能量转移效率的影响,为多元均相免疫检测奠定工作基础。采用油相方法合成了四种不同尺寸的CdSe/ZnS量子点,通过配体交换获得了表面带有正电的琉基乙胺一CdSe/ZnS量子点和表面带有负电的琉基乙酸一CdSe/ZnS量子点。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法制取的Au纳米粒子作为能量受体,通过静电作用把量子点和金纳米粒子连接在一起,构建了发光共振能量传递体系(FRET)。通过带有正电和负电的量子点与金纳米粒子的不同相互作用,表明该体系的构建是成功的;同时研究了尺度相关的量子点和金纳米晶之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发光共振能量传递的效率,随着量子点尺寸的增加减小。
  • 摘要:纳米多孔金薄膜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化学稳定性和生物兼容性好等优点,同时具有传播表面等离子体(propagating surafce plasmon)和局域表面等离子体(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敏感特性,因此,在光学生化传感器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采用脱合金法制备纳米多孔金薄膜,首先在清洗干净的玻璃基板上溅射一层60纳米厚的金银合金薄膜,之后将该芯片在浓硝酸中浸泡数分钟,脱去金银合金薄膜中的银成分,即制备得到一种高孔隙率的无序纳米多孔金(Nanoporous Gold,NPG)薄膜.本文以NPG薄膜作为敏感层,采用波长测量方法构建了Kretschmann棱镜耦合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利用高时间分辨的CCD光谱仪对SPR光谱特性进行了测试。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在可见光区间,NPG薄膜SPR传感器的共振峰随入射角的改变而变化,并对周围环境的湿度和气氛十分敏感。
  • 摘要:表面增强喇曼散射由于其具有分子结构的"指纹"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受到了包括DNA、蛋白和酶分子在内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近年来,在许多SERS研究中,更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ERS增强的技术和方法方面.本项研究通过控制合成技术,可控性地制备获得了1:1.7的金纳米棒,并采用印刷技术将制备的金纳米棒成功地在硅衬底表面制备金纳米棒有序阵列.利用PEG对其表面进行修饰后,将anti-IgG分别共价和静电吸附于金纳米棒阵列表面.在785nm激光的激发下,分别在1450cm-1和1630cm-1获得了较强的SERS光谱.研究结果表明:1630cm-1处的振动为酰胺键振动,与静电吸附结合方法相比,金纳米棒阵列与anti-IgG共价结合时,1630cm-1峰的强度明显强于静电吸附方法的喇曼峰的强度.而其它喇曼峰的强度增强不显著.这说明金纳米棒的SERS增强具有高特异的选择性,这正是体现了SERE增强信号的"指纹"性.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共价结合相应的振动键增强效应要强于静电吸附的相对应的振动键,这主要是由于共价结合引起的相互作用强于静电吸附引起的相互作用.这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发展基于金纳米棒的SERS无生物标记生物芯片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可行性,具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 摘要:定量电子显微分析属于现代物理、材料和力学的交叉学科,是当前国际研究的前沿课题.固体中微小的晶格变形会显著地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能,同时固体中纳米尺度的应力集中也是缺陷萌生、裂纹扩展等影响材料力学性能的关键.因此,精确测量固体中的纳米尺度变形场成为固体物理、材料力学、纳米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测量固体原子间的距离,可以获得材料中纳米尺度甚至原子尺度的局域应变和应力集中.电子显微镜已经成为精度最高的纳米尺度测量工具,与先进的电子显微图像分析方法结合可以实现纳米尺度变形场的精确测量.本文使用电子显微镜作为测量工具,介绍了位错理论模型的检验。分析了微裂纹尖端变形场。测量了异质结构界面变形场。
  • 摘要:近几十年来,由于在微机电系统应用的强大潜力,磁电薄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由于乘积效应,通过复合压电薄膜和磁致伸缩薄膜可以获得具有较大磁电效应的磁电复合薄膜.本文采用低能团簇束流淀积的方法在PZT/Pt/Ti/SiO2/Si压电薄膜衬底上淀积纳米结构Tb-Fe团簇薄膜,从而组装成Tb-Fe/PZT薄膜异质结。发现与普通的复合薄膜相比,团簇束流淀积制备的薄膜异质结展示出很高的磁电祸合效应。利用相同的团簇薄膜淀积技术在压电薄膜PVDF的表面上淀积了一层Sm-Fe纳米结构共同组成一种软质衬底的Sm-Fe/PVDF薄膜异质结,并且获得了极大的磁电压输出。
  • 摘要:金包覆的磁性复合纳米粒子集成了Fe304的磁性与金纳米粒子的优势,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范围,如富集检测分析物,医学载药治疗,光热治疗以及蛋白质分离等.然而,Fe304纳米粒子在应用过程中容易被氧化或被生物降解,导致磁性不稳定.所以寻求简单有效的方法制备磁性强、活性高、生物兼容性好、稳定性佳的金包裹的磁性纳米粒子,研究其对分子的富集与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邻苯二胺作为交联剂制备Fe304/C/Au复合纳米材料,研究其SERS检测性能.具体路径为:首先,采用溶剂热方法合成Fe304纳米粒子.然后,将磁性纳米粒子分散在邻苯二胺溶液中,制备得到水溶性佳、粒径小、磁性强、稳定性好的Fe304/C复合纳米材料.最后,通过种子生长方法进行密度高、水溶性Fe304/C/Au复合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
  • 摘要:半导体纳米晶体又常被称作"量子点".由于具有独特的随尺寸、组成及形貌调控的优异光、电性能,溶液化学可操作性,及强且稳定的荧光发光性能,量子点在诸如发光、显示器件、光电转换及荧光标识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价值.本报告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本课题组在单锅无注射法宏量合成高质量荧光量子点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主要包括:1)直接采用Cd0,单质Se做反应物,在含小量油酸,三辛基膦的石蜡介质中高温反应合成克量级CdSe三脚棒及四角棒纳米结构。通过在多脚棒结构的CdSe纳米晶上生长ZnS壳层,所获的CdSe/ZnS纳米结构荧光量子产率可高达85%。2)将所需反应物Cd0,单质S. Se,或Te在室温下加入十八烯反应介质中,在敞口体系中直接加热至所需温度可以方便合成出克量级到十克量级CdS, Cd-Se-S, Cd-Se-Te量子点。所获量子点的荧光颜色可以方便地从紫外到近红外调控,且具有量子产率高,半峰宽窄等优点。3)水相介质中,通过单锅无注射法室温下加入所需反应前驱物,在水溶性CdTe, CdSe, ZnSe量子点径向分别生长CdS, ZnxCdl-xS, ZnS壳层材料,所获的水溶性核/壳结构量子点在提高了发光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荧光和胶体稳定性。所获的高质量水溶性荧光量子点为生物医学应用奠定了基础。
  • 摘要:纳米粒子的研究以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设计和制备单分散的聚合物粒子,发展了一种简便制备具有结构色彩的聚合物光子晶体的方法,并可以利用喷涂和打印的方法制备大面积和图案化的光子晶体.所制备的光子晶体具有高强度、可控和光子带隙和浸润性,可应用于高密度信息存储、超高灵敏检测和高效光催化等领域.基于纳米粒子复合转印材料的制备和版材表面结构与性质的调控,摒弃了感光成像的思路,发展了一种绿色印刷制版技术,避免了传统印刷制版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基于金属纳米粒子的导电油墨的研发与直接打印电路不仅大大简化了传统制备工艺更显著减少其化学污染,可望实现印刷线路板生产的绿色革命。基于颜料纳米粒子的墨水的研发不仅可以提供更高品质的打印产品,更有望为解决印染、建材等行业的污染和高能耗问题做出贡献。纳米粒子已经在众多领域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将在印刷产业的绿色化和数字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本报告以石墨烯、硫化钼两种材料为例,讨论低维半导体材料在纳米电子器件及新概念器件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最新进展。本文用化学超声、展开碳管以及物理刻蚀等多种方法合成了20纳米以下石墨烯纳米带。基于这类石墨烯纳米带,在液氮温度下实现了高质量的量子点和量子线。上述两种化学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实现器件的大面积集成,因此,利用自上而下的物理刻蚀方法,制造石墨烯纳米带阵列,实现了开关比大于104的单根纳米带器件以及开关比大于50的纳米带阵列器件,展现了石墨烯在纳米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前景。与石墨烯不同,硫化钼是二维的半导体材料。理论预测在器件尺寸缩小的极限,硫化钼器件的性能将超越硅器件。目前硫化钼器件的瓶颈在于较低的载流子迁移率。本文发现硫化钼器件性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空气中,氧气与水的物理/化学吸附会大幅度降低器件的电流密度与载流子迁移率,而通过简单的真空退火可以将硫化钼器件的电流提高50-100倍。报告还将简要讨论金属电极接触对硫化钼器件的影响。
  • 摘要:作为一种宽禁带(3.37eV)半导体,ZnO具有高激子束缚能(60meV)和独特的压电特性,已经成为当今纳米材料的一个研究热点.基于ZnO纳米材料,发展了结构调控与组装的新方法以及性能测量与调控的新手段,构筑了多种力电、光电及生物传感器件.在力电器件方面,基于单根ZnO纳米带的横向压电场效应晶体管可以探测0-700nN的力学信号。基于单根ZnO线力传感器当拉伸应变为0.5%时,电流敏感度达到200%。在光电器件中,成功制备了GaN/ZnO纳米线阵列异质结蓝光二极管,其开启电压为3.0V,蓝光输出稳定,且不受紫外光照影响。基于Sb掺杂ZnO纳米带的自驱动紫外探测器对紫外光的敏感性高达2200%,并且探测性能随Sb掺杂浓度的升高而提高,其响应时间低于100ms。本文也用一维ZnO纳米材料构筑了三种生物传感器的原型器件,包括生物场效应晶体管、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和传统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并且研究了他们的性能,以便将来的实际应用。另外,评价纳米材料和器件的损伤失效,建立纳米器件的安全服役标准,是纳米材料与器件走向应用的重要环节。本文关注到电学、力学、光学、化学等环境条件会对Zn0纳米材料造成损伤,由此探讨了ZnO纳米器件在各种工作环境下的安全服役问题。
  • 摘要:氧化锌作为一种宽禁带和高激子束缚能的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电导性能,且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近年来,一维氧化锌纳米材料,尤其是纳米线、纳米带,由于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轴向的直接电输运通道,在紫外探测领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本文研究了单根氧化锌纳米线和纳米带对紫外线的光响应特性,发现单根纳米线在非形变区域对紫外光的响应灵敏度为50%,而在弯曲区域相应的灵敏度达到190%.另外一种基于锑掺杂的单根氧化锌纳米带的器件表现出了良好的自驱动性能,其光响应时间为100ms,且随着锑浓度的升高,紫外响应的灵敏度增大,本文用光电导等机制解释了这些现象.为了促进紫外探测器件的实用化,本文通过水热法将单根纳米线集成为纳米线阵列,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两类紫外探测器.其中,一种是Pt/ZnO纳米线阵列/ITO纵向结构,它对365nm紫外光的光响应度为688A/W,而对254nm紫外光的光响应度为453A/W,本文用光传输理论、能带图以及吸收谱解释了这一现象.另外,为了降低漏电流,本文又构建了一种Pt/ZnO纳米线阵列/Pt横向结构的双肖特基型紫外探测器.该器件在0V时对365nm紫外光的光响应灵敏度达到了475,这是由于器件两端的肖特基势垒高度差使两端内建电场分离产生的光电流不同导致的.
  • 摘要:金纳米棒具有特殊的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特性,使其在分析检测和生物医学等方面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因此金纳米棒成为近年来纳米材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采用HRTEM,UV-vis和SAXS三种方法测试了种子生长法合成的金纳米棒的长径比,结果发现三种方法的测试结果都比较接近,说明这三种方法均可用来测试金纳米棒的长径比。
  • 摘要:根据炸药-探针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四种常用的微量单质炸药HMX、RDX、TATB和TNT进行了分子识别尝试,结果显示,探针-炸药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可以用于识别少量的、不同种类的炸药,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该工作为PBX的表面组分识别打下了基础.
  • 摘要:为更有效地设计和构建新型用于免疫均相检测的生物分子光开关,合成了高效六角相发光上转换纳米晶(UPNs)和CdTe/CdS发光量子点(QDs).并分别对UPNs和QDs结构和发光动力学进行了表征研究.研究表明:采用NaYF4为同质壳层材料对NaYF4:Re核材料进行包覆,不仅可有效修饰和纯化发光上转换表面缺陷态,而且可以有效地屏蔽有机分子振动能的影响;同时也对发光量子点的发光机理和发光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阐述了空穴材料对量子点发光淬灭不完全起源于动态淬灭过程,主要起源于静态淬灭过程;设计实验验证了UPNs和QDs间的能量传递过程的存在.根据UPNs和QDs间的能量传递结果,设计和构建了用于可用于均相免疫检测的新型生物分子光开关,并用于基于这种新型生物分子光开关的试剂对BSA分子进行了检测,检测灵敏度达到5ng/mL,而且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这些结果证明了这种新型生物分子光开关用于生物分子均相免疫检测的可行性.本研究工作结果对于发展新型均相免疫检测新技术和新方法,实现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 摘要:本文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修饰剂,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ZnS纳米片,晶型是立方相,片状结构沿(111)晶面延展生长成对所生成的纳米棒和纳米片。PL谱显示在430-500nm处有一强峰,峰顶处波长为462nm.
  • 摘要:本文使用阴极化碲电极为Te源,在-1.10V的电位下阴极化Te电极方法在水相中制备了Bi2Te3纳米热电材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BizTe3纳米粒子的形貌,并用X-射线衍射进行了物相分析。合成的纳米材料具有较好的分散性,粒径-10nm,属于简单六方晶系结构。并利用合成的Bi2Te3纳米粉体通过机械压片和热退火工艺制成块体材料,制备了用于热电性能分析的块体材料样品;然后将粉体在300-500 K的温度范围内测量了材料的塞贝克系数α以及热导率K,对块体材料的热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阴极化Te电极方法制备的Bi2Te3纳米材料具有很好的热电性能,性能优值ZT约为0.76,与其它方法相比,合成的BizTe3具有较好的热电性能。
  • 摘要:金属富勒烯水溶性衍生物在生物医学方面极具潜在应用价值.如:顺磁性Gd@C82衍生物可用作高效低毒的新型纳米MRI造影剂.为进一步理解Gd@C82类MRI造影剂的弛豫机理及设计合成具有理想弛豫性能的基于金属富勒烯的新型MRI造影剂,利用同步辐射XPS技术对新合成的富勒烯/金属富勒烯亚氨基水溶性衍生物C60(NCH2CH2OH)12和Gd@C82(NCH2CH2OHh4电子性质进行对比研究.谱的研究结果表明富勒烯内包金属后,内包金属可引起外接基团中直接与碳笼键联的原子电子性质的改变,而远离碳笼的原子的电子性质则不受影响。
  • 摘要: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MTB)可以从环境中吸收大量的铁,形成一种特殊的细胞器,其内部含一个单磁畴的Fe3O4或Fe3S4晶体,外部为单位膜(Unit Membrane)包被,称为磁小体(Magnetosome).为了深入了解磁小体表面的性质,本实验室测定了其单位膜的磷脂组成,并分别将A蛋白(Protein A)和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展示在磁小体表面。A蛋白可与多数哺乳动物免疫球蛋白的Fc段结合,将其展示在磁小体表面,可使磁小体均匀地与抗体相连,且抗体的取向一致。链霉亲和素可与生物素分子牢固结合,将其展示在磁小体表面,即可使磁小体与生物素化的功能性分子相连。研究得出:磁小体膜的磷脂组成不同于磁螺菌的细胞膜,推测与磁小体的合成或功能有关。通过融合表达的方法,A蛋白和链霉亲和素可以展示在磁小体表面,以利于磁小体选择性地与各种功能性分子连接。
  • 摘要:由于全球化石能源的缺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与科技人员的重视.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发电装置,具有效率高、环保和使用可再生的优点,双极板是燃料电池最主要部件之一,需要具备较高的体积电导率、耐腐蚀及弯曲强度等性能.按照极板材料的不同,双极板可以分为石墨双极板、金属双极板和复合双极板,而其中用导电填料与聚合物制作双极板是目前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本研究以改性酚醛树脂、TiC和石墨粉作为原料,通过一次模压成型工艺得到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材料,这种工艺不仅简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复合材料双极板的性能.
  • 摘要:微粒粒度标准物质被认为是粒度测量中量值溯源的有效载体及保证粒度测量量值准确、可靠、一致的公认有效手段.在本研究中,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得到不同粒径的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粒。即以水为介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稳定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并系统研究了主要合成条件(单体浓度、稳定剂浓度、引发剂浓度等)对粒径及粒径分布、球形度的影响。之后将制备得到的聚苯乙烯乳液进行一系列的后期处理,如离心、过滤、加入抑菌剂等后得到标准物质候选物。
  • 摘要:随着PDP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发光材料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稀土掺杂的磷酸盐是重要的荧光材料之一.以稀土发光材料为主体的红粉荧光材料主要以Eu3+作为激活剂,但有些基质的发光材料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光偏于橙色,色纯度较差,并且发光效率不高.因此通过寻找合适的基质材料,研究制备材料的试验方法来改变他们发光的色纯度是人们一直努力的重要方向.含氧磷酸盐Gd3PO7:Eu3+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本文成功的制备了Gd3PO7:Eu3+发光材料,研究了样品的紫外激发谱和发射光谱.样品具有很强的红色发光,Eu3+发射主峰位于5D0→7F2跃迁范围,属于电偶级跃迁,Eu3+处于较低的对称环境,具有很好的色纯度,结果表明Gd3+到Eu3+有很好的能量传递过程,本文认为含氧磷酸盐Gd3PO7:Eu3+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荧光材料.
  • 摘要:细胞角蛋白19是一种对非小细胞肺癌最敏感的肿瘤标志物,其定量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本文制备基于纳米金修饰的电流型免疫电极,并初步用于Cyfra2l-1的定量检测研究。先采用氯金酸还原法制备得到纳米金溶液。利用nafion优良的成膜作用,采用滴涂法在预先固定有铁氰化钾氧化还原探针的玻碳电极表面上修饰上纳米金颗粒;然后,通过静电吸附固定上聚乙烯亚胺;接着将修饰好的电极置于anti-Cyfra2l-1溶液中于4℃下过夜,并用牛血清白蛋白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即制得Cyfra2l-1的电流型免疫电极。
  • 摘要:由于其独特的螺旋结构及其在场发射、电磁吸波和微机电系统中的潜在应用,碳纳米线圈在最近几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目前对碳纳米线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电学及力学特性.但是,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对碳纳米线圈光学特性的研究还很少有报道。本文研究碳纳米线在电流加热下得到的黑体辐射光谱,发现黑体辐射光谱上叠加了额外的发射峰,认为发射峰的出现是由于碳纳米线圈费米能级附近电子能带间跃迁造成。
  • 摘要:半导体材料和结构是光电器件的核心部件.半导体的组分和能隙决定了半导体的光电子学性质,从而决定了所构建的器件的性能或功能.由于常规半导体只拥有有限的能隙,无法实现能隙和物性的连续可调,从而大大限制半导体结构在多功能可调谐光电器件上的应用.两种或多种能隙不同的半导体的合金化是实现能隙可调半导体结构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介绍了一种温度梯度CVD生长技术,实现了将CdSxSe1-x合金纳米线在单基片一维和二维空间上随组分(能隙)空间递变的等级生长,并以该单基片纳米结构为平台,成功实现了在可见光区大范围可调谐(从500到700纳米)的纳米线激光器,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刷新了激光器调谐范围的世界纪录”。同时将能带空间梯度可调纳米结构的生长技术从单基片扩展到单纳米线上,成功生长出沿单纳米线轴向能隙梯度可调的超晶格纳米线,并以单纳米线梯度能隙纳米结构为材料平台,实现了高质量的纳米白光发射。特别重要的是,利用梯度能隙单纳米线的能带不对称导致光传输的单向选择性,首次实现了波长选择性纳米光波导和纳米线光二极管。
  • 摘要:目的:本课题采用利用场流分离仪对不同尺度范围的纳米磁珠、聚苯乙烯等纳米颗粒等开展表征技术预研究,为相关纳米颗粒标准物质的研制,建立相应的表征定值方法.方法:主要利用非对称场流分离仪-示差折光检测器(AF4-RID)应用于不同粒径的聚苯乙烯等纳米颗粒的表征,并与传统的扫面电镜SEM以及多角度光散射MALLS等进行比较,此外还对该方法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实验测定的名义粒径100nm(Bangs Laboratories Inc.solids:1.01%PA,USA),利用AF4-RID的结果定值结果为92nm,扩展不确定度为8%;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利场流分离技术表征纳米颗粒的方法.
  • 摘要:掠入射X射线反射是当X射线以掠角9(入射角的余角)入射到某一点阵平面间距为d的原子面上时,在符合上式的条件下,将在反射方向上得到因叠加而加强的衍射线。测量过程包括电压/电流、步进、每步时间、震动、测量对象、测量重复性等测量条件;而拟合过程包括拟合模型、拟合条件、拟合次数以及拟合曲线选择等,其中拟合模型的建立和拟合条件的选择与对测量对象了解的程度有关。本文主要研究了测量条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测量过程中,在电流I=40mA一定时,采用U=40kV的电压进行测量较好。选择步进为0.008为将来的测量条件。实验条件选择每步停留时间2.00s较好。在上述测量方法建立过程中,还需要了解测量对象的生长过程、基本参数以及样品的状态等等信息。
  • 摘要:本文基于光诱导电荷转移(photo-induced charge transfer PICT)机制,考虑了在半导体-分子体系下可能产生的半导体能级与分子能级间的耦合作用,及其导致的在PICT过程中所产生的类共振效应对分子极化率张量的额外贡献,从而建立半导体一分子体系SERS模型。基于该模型,考虑选择合适的探针分子有可能观察到Si纳米结构的SERS活性,这亦可同时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研究得出:Si半导体纳米结构SERS基底不仅具有很好的灵敏度、稳定性和对探子分子的选择性增强等优点,同时克服了贵金属(Au, Ag, Cu ) SERS基底成本高、生物兼容性差等缺点。因而在生物传感领域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研究结果从理论和实验上也为发展基于PICT机制的半导体类新型SERS化学和生物传感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 摘要:本文基于运用水热法来制备Zn0-石墨烯-Ni的纳米复合材料,实验分别采用泡沫镍以及生长在泡沫镍上的石墨烯作为衬底,利用水热法(ZnCl2十氨水)分别生长Zn0。其中,1号样品为Zn0一石墨烯一Ni的复合材料,2号样品为Zn0-Ni的复合材料。可以看出,生长在泡沫镍与石墨烯上的样品形貌差距不大。对所得样品的光降解性能的研究,是将Zn0-石墨烯-Ni的复合材料与Zn0-Ni复合材料的光降解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得出:Zn0-石墨烯-Ni的复合材料比Zn0-Ni的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好,在2h的时候尤为突出。由此可以推测,石墨烯在复合材料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石墨烯的较高的电子迁移率使得电子和空穴分离效率提高,从而使得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效率提高。
  • 摘要:随着电镜内原位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透射电子显微镜不再仅仅是材料结构表征的工具,还是实现高精度纳米加工、性能测试等的重要手段.本文侧重作者所在研究小组近几年的主要研究工作,以"将纳米实验室建在透射电子显微镜里"的构想为主线,从材料的原位生长、结构加工、性能表征和器件构建等四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基于透射电子显微镜的代表性原位实验研究进展.
  • 摘要:生命体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手性体系.作为生命体的基本构成单元,天然生物分子通常都是手性分子,并表现出高度的手性选择性.这些手性分子通过化学键或氢键及疏水相互作用等组装形成具有具有特殊立体构象和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大分子进一步装配形成细胞器、细胞,乃至组织和器官等更高级的生命体存在形式.相应的,生命体的宏观形态也表现出独特的非对称特征,并且许多生物及生理过程也与分子的手性密切相关.这不仅是生命起源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启示人们将手性性质入生物/材料界面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从而发展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一手性生物界面材料.研究发现,材料的手性性质强烈影响细胞及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DNA等)在材料表面的行为,实验及理论研究表明,立体选择的氢键及疏水相互作用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此启示下,进一步将此效应和响应性生物界面材料的研究结合,实现了分子手性性质及相互作用向材料界面宏观性质的转变.
  • 摘要:本次纳米压痕测试国际比对使用纳米压痕仪对单晶钨、熔融石英、单晶铝、沉积在蓝宝石上的厚度分别为375nm和1400nm铝薄膜五个样品的硬度和弹性模量进行了测试.测试所使用的纳米压痕仪的加载力通过标准砝码进行了校准,加载位移通过激光干涉仪进行了校准.测试的结果和其他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测试单位进行了比对,比对结果显示,本单位的数值处于总体的偏差范围内,测试的量值是准确的.
  • 摘要:可控高效纳米发光器件是下一代高速低耗光子信息技术、光子并行计算和保密通信的关键器件.基于谐振腔与半导体量子点耦合纳米结构的光发射器件具有易于扩展集成、实用化前景明确等突出优点.光谐振腔与量子点耦合使量子点发光效率增强、光子收集效率改善.而谐振腔结构设计和制备是这类器件十分关键的技术问题.目前研究的谐振腔结构主要有微盘、微柱和光子晶体等.本文介绍一种新颖的高反射率光栅微腔结构。该结构水平方向为亚波长量级光栅,垂直方向低折射率材料包围,构成高折射率对比度光栅(HCG)。按比例改变光栅参数可以获得从可见光到红外波段的高反射率,用以控制光源偏振特性。该结构的突出优点是允许较大的工艺容差(+20%),有利于器件制备工艺简化。
  • 摘要:本文以钛酸盐纳米线为前驱体,在强酸条件下,低温可控合成一系列不同形貌的TiO2介晶.基于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有序多级纳米结构TiO2介晶可能的形成机理.同时,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并考察了这些纳米材料的形貌与其储锂性能之间的关系.
  • 摘要:癌症的光动力学治疗是一种对人体器官无创的治疗新方法,已有医学临床获得了应用,然而,由当前癌症光动力学治疗的激发光波长对生物组织的穿透尝试极表浅,制约了其发展.因此,针对癌症光动力学治疗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发展癌症光动力学治疗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巨大的应用前景。本项研究利用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具有可用位于生物光谱窗口区域内的近红外光激发,产生高能上转换发光的独特性质,研究制备了粒径约为ZOnm的的水溶性NaYF4:Yb3+,Er3+体系的上转换发光光敏纳米晶,研究了核壳结构与发光上转换效率相关的发光性质及其相关动力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了上转换发光效率。通过共价祸联方式将光敏纳米晶与抗体分子和光敏分子的共价耦联,实现了光敏纳米晶生物功能化。能过PEG包覆和叶酸表面修饰有效地改进了光敏纳米晶的生物相容性,减少了纳米晶对细胞的生物毒性影响。应用这种纳米晶进行生物细胞标记,研究发现制备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晶不仅标记于细胞,而且被细胞吞噬进行细胞内。除此之外,通过直接检测和间接检测方法获得了上转换光发光敏纳米晶敏化敏分子产生单线态氧和上转换高能紫外和蓝绿光。在980nm近红外激光激发下,上转换光敏纳米晶产生的高能量近紫外和蓝绿光以及敏化光敏分子产生的单线态氧分别有效地抑制了鼠体内的肿瘤生长。这些研究结果为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技术和方法。
  • 摘要:微电极阵列(MEA)为神经细胞信号检测和记录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多通道的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器件.由于神经细胞只能发放微伏级的微弱信号,MEA需克服因电极尺寸减小造成的阻抗增大、灵敏度和信噪比降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对MEA表面进行微纳结构修饰得到改善.与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在电极表面修饰的铂黑等材料相比,用磁控溅射法修饰在电极表面的TiN既能呈现出微纳结构又能与微电极结合牢固,可多次重复使用,且批量化操作成本较低. 本研究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自制玻璃基底铂金MEA电极表面上修饰TiN。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裸铂金电极和表面修饰TiN的铂金电极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电极表面的TiN的微纳结构,对比两种电极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的交流阻抗谱。在PBS中通过自制仪器引入模拟电信号,对比两种电极的噪声基线。
  • 摘要: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和蒙特卡罗模拟理解二元混合物的界面相行为。研究得出:当一个二元混合物被滴加到界面上时,同种分子间的识别能力决定了混合物的界面相行为.在最近的研究中以烷基取代轮烯的二元混合物为模型体系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和蒙特卡罗模拟系统研究了复杂体系的界面相行为.STM研究发现烷基取代轮烯二元混合物的界面相行为可以通过一个称为二维同形系数的参数来预测.这一点也被蒙特卡罗模拟所验证.此外还研究了模板分子(第三组分)的加入对轮烯二元混合物相行为的影响,发现模板分子的存在可以明显的促进两种轮烯的混合,这可能与第三组分的加入对分子识别过程的干扰有关.这一研究结果对理解复杂组装体系的界面相行为以及固液界面多级组装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在常压下,以ZnCl2、NiCl2、NaOH为原料,不添加表面活性剂,利用简单液相法制备纯ZnO和ZnO:Ni,利用XRD、SEM、UV吸收谱和PL谱研究了样品的形貌结构及光学性能.结果表明:纯ZnO以片状形式存在,呈蝴蝶状,结晶良好,属六方晶系结构;随着Ni掺杂量增加,ZnO:Ni由分散的棒状结构逐渐变为由纳米棒组成的花状结构,平均尺寸在0.6μm左右,这说明Ni的掺杂影响ZnO的生长.UV吸收谱表明Ni的少量掺杂的ZnO:Ni比纯ZnO的紫外吸收峰发生了蓝移,随着掺杂量UV吸收谱增加,ZnO:Ni比纯ZnO的紫外吸收峰发生了红移.在340rnm光的激发下,观察到450~750nm强而宽的可见光发射,并在570nm附近出现绿光发射峰;Ni的少量掺杂使ZnO的发光强度显著增强,较高掺杂反而使ZnO的发光强度降低.
  • 摘要:目的:本文探讨运用纳米金表面电荷能够与聚电解质高分子发生静电相互作用,从而引起纳米金聚集,导致溶液颜色发生变化的事实检测聚乙烯亚胺等高分子分子量。方法:制备不同粒径大小的纳米金;利用其表面所带不同电位的负电荷与溶液中不同分子量(MW)的聚乙烯亚胺(800,1300, 2000, 25000,750000)发生相互作用,引起纳米金颗粒的聚集,从而导致溶液颜色发生变化;运用紫外检测器扫描溶液在400nm至800nm波长区间的吸收值变化,得到与分子量相关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纳米金与聚乙烯亚胺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颜色由红变紫;其变化规律受溶液的浓度、纳米金粒径的大小、聚乙烯亚胺的分子量,这三种因数的影响。在确定纳米金粒径(22nm, 31nm)和溶液浓度区间后,纳米金溶液颜色的变化与聚乙烯亚胺分子量相关且变化明显,仅凭肉眼就可见。结论:制备出较小粒径的纳米金(22nm, 31 nm)在低浓度聚乙烯亚胺溶液中,可以快速、简便地检测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其方法操作简便。
  • 摘要:氧化锌的宽直接带隙和强激子结合能的特性一直激励着人们研制低阈值、高品质紫外激光的热情.本文利用单根六棱柱结构的氧化锌单晶微棒,基于光在其中的内壁全反射,构建了回音壁模(WMG)光学微腔,系统研究了这一新型微腔激光的特性和受激辐射的机理,并实现了紫外激光二极管原型器件.在纳秒和飞秒激光泵浦下,获得了模式结构清楚的单光子、双光子和多光子吸收引起的回音壁模激射,并对激射的方向、振荡阈值、品质因子等作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对微腔中电子-激子-腔模(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的激子激射、电子-空穴等离子激射和极化激元激射.在光泵浦受激辐射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和制备了氧化锌微米棒/p-GaN异质结构,并在电泵浦条件下成功获得了氧化锌紫外激光.给出了单根氧化锌微棒在光泵浦条件下的受激辐射过程.激光二极管制备工艺及电致发光光谱.
  • 摘要:具有催化能力的微纳米马达(尤其是纳米尺寸的马达)在生物研究、医疗药物运输与释放、环境检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目前通过电化学沉积、超分子组装、金属溅射沉积等方法可以制备各种马达,但其尺寸很难扩展到100nm以下.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纳米马达无疑将极大地扩展微纳米马达的应用范围.在本文中,采用凝胶溶胶法合成了介孔硅粒子,并进而制备了介孔硅粒子的单层组装体;通过金属溅射的方法在介孔硅粒子表面上沉积了铂催化剂,从而获得了具有Janus结构的粒子。当将这些介孔硅粒子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中时,铂金属层将催化分解过氧化氢进而产生氧气泡,而氧气泡的释放将推动介孔硅纳米马达的自发运动。这些介孔硅纳米马达的直径约为70-80nm。在300%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其速度可达20μm/s(相当于250身长/秒)。更重要的是,介孔硅所具有孔道将有利于对各种分子的运输,而当在介孔硅表面溅射上具有磁性的金属后,则可以利用外加磁场实现对马达运动方向的控制。因而,本文展示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制备纳米马达的方法。这种基于介孔硅的纳米马达具有可自驱动、尺寸小、便于装载与运输客体分子和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
  • 摘要:表面增强喇曼散射(SERS)具有分子结构的"指纹"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识别的能力,近年来在DNA、蛋白和酶分子结构分析和检测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日益活跃.本项研究通过控制合成技术,可控性地制备获得了Ag纳米三角片,并采用印刷技术将制备的Ag纳米三角片成功地在硅衬底表面制备Ag纳米三角片有序阵列.利用PEG对其表面进行修饰后,将anti-IgG分别共价和静电吸附于Ag纳米三角片有序阵列表面.为减小非特异性吸附,应用BSA进行表面封闭.在785nm激光的激发下,分别在1450cm-1和1630cm1获得了较强的SERS光谱.研究结果表明:1630cm1处的振动为酰胺键振动,与静电吸附结合方法相比,Ag纳米三角片有序阵列与anti-IgG共价结合时,1630cm-1峰的强度明显强于静电吸附方法的喇曼峰的强度.而其它喇曼峰的强度增强不显著.在此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BSA封闭或非封闭的Ag纳米三角片有序阵列,对浓度分别为5ng/mL、20ng/mL、1O0ng/mL和200ng/mL的溶液进行检测分析.对于四种浓度的样品均在约为1450cm-1和1630cm-1处检测到了进一步增强的特异性SERS信号.
  • 摘要:对纳米尺度材料电学性质的原位测量方法和表征技术是探索低维体系中电子输运特性的重要实验基础,也是设计和构建纳电子器件的关键环节.由于扫描探针显微技术(SPM)具有高的空间分辨能力,而且具有电学特性探测的功能,所以基于SPM的纳米尺度电学特性表征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发展纳米尺度电学特性的定量化测量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以静电力显微技术(EFM)为基础,发展了一系列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探测材料微观电学性质的实验技术方法.利用对动态工作模式下的高灵敏相位检测,精确测量了探针与样品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力,实现了对材料微区电学特性(如介电常数、载流子密度等)的定量化测定.
  • 摘要:构建基于QDs标记实验诊断与分析技术平台,包括用于抗核抗体(ANA)检测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IFA)与环瓜氨酸肽抗原特异性T细胞(CCP/AST)的流式细胞术(FCM),对其在ANA临床样本检测、细胞成像中的效果进行评价,同时研究CCP/AST细胞在ClA小鼠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得出:基于QDs标记ANA的IIFA检测总体结果稳定、敏感、可信,QDs粒径越大对ANA测定的敏感度越高。采用QDs标记链酶亲合素一生物素系统对ANA进行IIFA检测可获得较FITC与QDs-二抗标记更为敏感和准确的实验结果。双色QDs表征结果显示,该技术可用于区分和展示细胞核内靶抗原定位分布及可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量的差异,能有效实施对各种荧光核型的ANA检测,并对其水平作出合理评估。
  • 摘要:纳米材料因其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而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主要表现为化学活性大、表面能和表面结合能高及吸附能力强.本文从粉末样品、薄膜样品、块状样品等方面阐述了制样方法。介绍了纳米材料TEM研究实例,包括:位错横跨在纳米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界面上的TEM观察、Q-P-T钢中纳米析出相的观察、溶胶凝胶法合成Fe-33Ni纳米颗粒的TEM观察。研究得出:应根据材料类型选择合适的制样方法,结合透射电镜技术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推动纳米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摘要:咖啡环效应(coffee-ring effect)是指溶液或悬浊液液滴在固体表面挥发干之后,有时会在液滴的边缘形成环状污迹的现象. 通过喷墨打印机和咖啡环平面印刷术,研究人员制备出沟道长度1-2微米的石墨烯电极。基于这种高分辨石墨烯电极,研究人员还制备了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互补性倒相器。这种新方法提示人们如何进一步的提高溶液法加工技术的加工精度,并且给出了一种方便的途径进行石墨烯的图案化。
  • 摘要:由于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克服了传统聚合方法对模板的"包埋"现象,使印迹位点易获得,加快结合动力学,提高印迹材料的分离效率,使其备受关注.本文基于碳微球(CMSs)拥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等物化性能,以其作为印迹基质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CMSs),模板为二苯并噻吩(DBT),功能单体为2-乙烯基吡啶(2-VP),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乙醇、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ABIN)、交联剂为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DMA),考察了MIP/CMSs对DBT的吸附性和选择性,以期脱除石油中硫化物DBT.
  • 摘要:近年来,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STM)研究光功能化合物在表面化学反应成为国内外表面科学家研究的热点,然而,关于不同种化学反应的STM观测目前还没有相关报道.为此,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个两侧连有双炔官能团的偶氮苯化合物(简称"偶氮双炔"),并利用STM研究该化合物在表面的光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偶氮双炔化合物分别在365nm以及435nm波长光的作用下,发生可逆的顺反异构;在254nm波长光的作用下,偶氮双炔化合物中的双炔部分发生聚合,生成偶氮聚双炔化合物,在聚合的基础上,本文再对其进行365nm以及435nm波长光的辐照,此时,偶氮聚双炔化合物中的偶氮苯部分也发生可逆的顺反异构.此研究结果显示,偶氮双炔化合物对254nm,365nm,以及435nm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响应,具有双开关活性.该研究丰富了表面分子组装工程内容,为分子双开关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 摘要:本文介绍发展了一种扫描探针显微镜(SPM)与扫面电子显微镜(SEM)联合测试系统,将SPM集成到SEM样品室内,两种仪器有机的结合,实现了仪器功能互补.本文重点介绍了该系统基于SPM微悬臂梁探针的原位三点弯曲和纳米压痕纳米力学测试方法和技术,该系统成为针对单体纳米材料定量力学性能原位测试与表征,以及纳米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相关性研究与表征的综合实验平台.
  • 摘要:SiC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质,如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高热导率和机械强度等,在催化、高温微电子及光电子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特别对于纳米结构的SiC材料,由于其高比表面积及量子调控等一些独特的性质,使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制备SiC的方法通常需要很高的温度(1200℃以上),在该研究工作中,我们通过对SiO2欧泊/碳复合材料,在750℃的金属镁蒸气下进行反应,制备了多级结构的三维大孔SiC材料.首先通过单分散SiOi微球的自组装形成三维有序SiO2欧泊。XRD测试结果表明产物为3C-SiC。SEM照片清晰地展现出产物复制了SiO2欧泊的三维大孔结构。TEM测试表明产物的大孔孔壁是由粒径约10nm的SiC纳米粒子组装而成。氮气等温吸附-脱附曲线表明产物具有纳米孔道结构,并且产物具有高的比表面积(71.9m2/g )。以上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样品为多级结构的三维大孔SiC材料。SiO2欧泊碳复合材料与镁蒸气的反应过程中,镁蒸气首先将SiO2还原成硅,然后在镁蒸气的作用下硅与碳在界面处发生反应,因此,最终得到的SiC能够复制SiO2的结构。本文所制备的这种特殊结构的SiC材料,有望在高温催化载体、光电子等领域得到应用。
  • 摘要:以Mn2+:ZnSe为代表的掺杂半导体量子点(d-dots)凭借其独特的性质,在荧光标记、光电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水热体系,将反应原料直接混合,通过一步反应,使反应时间大幅缩短到了半个小时以内,制得的Mnz+;ZnSe量子点的荧光效率可以达到12.5%,远高于文献中报道的水平。根据反应进行中荧光光谱的变化,给出了在一步法制备中掺杂量子点形成的机理和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产物的荧光效率,对制得的Mn2+:ZnSe量子点进行了Zn0的壳层的包覆。Zn0是一种新型的壳层材料,与常见的ZnS相比惰性更强,稳定性更高。Zn0壳层可以通过在碱性环境下加入Zn2+盐,Zn2+盐在水热体系下水解和分解形成,Zn0包壳后产物荧光效率提高到19.8%。在对产物进行光稳定性评估时发现,在持续的紫外辐照下,包壳与未包壳的量子点的效率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且二者在不同时间内会达到并稳定在一个相似的水平。对产物进行XRD分析后发现紫外辐照后会在产物表面进一步包覆生长Zn0薄层,使其表面缺陷进一步修复,荧光效率继续不可逆提高,最终产物的荧光效率可保持在27.5%左右。所得到的Mn2+:ZnSe/Zn0量子点具有较好的光热稳定性,在荧光标记、光电器件领域均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催化作用通过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表面相互作用形成活性中间体,从而调变反应过程的活化能,催化剂表面的原子结构和电子特性将对催化过程有着重要的调制作用.催化过程通常发生在高温、高压以及大量反应物和产物分子共存的体系中,其基元过程往往在纳秒或更短的时间内、在分子、原子尺度的"活性中心"上完成.在反应条件下的催化材料的电子和几何结构决定了催化剂的效率、选择性和寿命.在分子、原子和纳米尺度上实现具有时间、空间以及组分分辨的原位、动态表征方法的发展和完善是催化研究的重要机遇和重大挑战.本报告将简要介绍国内外近年来相关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X-射线吸收谱(XAS)、延伸X-射线吸收微细结构谱(EXAFS)和高压X-射线光电子能谱(HP-XPS)等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催化过程原位动态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并结合本研究组的实际,简单介绍具有很高时间和空间分辨能力的光发射电子显微镜(PEEM)和辅之于激光抽提的超极化(129Xe)固体核磁在纳米催化的原位动态表征方法,以及在合成气转化和燃料电池等相关纳米催化过程原位动态表征中的应用.
  • 摘要:自2004年石墨烯研究兴起以来,制备方法探索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话题,也决定着石墨烯材料的未来.石墨烯制备方面的主要技术挑战包括:层数控制、堆垛方式(A-B或非A-B堆垛)、畴区尺寸、缺陷密度、以及大面积均一性等.本文通过对表面催化生长基元步骤的设计与控制,实现对石墨烯及其杂化材料的结构和层数的有效调控,称之为“CVD生长的过程工程学”.石墨烯属于巨大的共扼分子,离域能非常大。其次,当sp2杂化结构在平面结构的sp2成键网络中生成时,需要克服结构形变能。这些因素导致石墨烯具有非常高的化学反应惰性,不易进行高效的化学修饰。此外,石墨烯的溶解性很差,难以实现真正的均相溶液化学反应。针对上述石墨烯化学的挑战性问题,发展了石墨烯的光化学修饰方法。活性自由基与石墨烯进行共价化学反应,进而实现碳-碳键的修饰、剪裁和能带控制,这称之为石墨烯的光化学能带工程。光的引入一方面可以提高反应效率,同时可以利用图形化掩模实现周期性的修饰和可控的剪裁,对于制备石墨烯器件来说,具有显著的优势。代表性工作有:1)石墨烯的光氮化加成反应:2)石墨烯的光催化氧化与光催化剪纸技术等。
  • 摘要:自从1986年发现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电性到今天,轰轰烈烈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已经过去了,但是其超导机理仍然是物理学界来解的最重要的科学难题之一.四年前铁基高温超导的发现,似乎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之所以把这些材料称之为非常规超导体,简单的原因是其配对波函数不是简单金属超导体的s波,其超导机理不能用狭义的BCS理论解释.本文就这些"非常规超导体"的非常规性能,及能否用常规的理论去理解"非常规"性质,是否有明确的办法而不是"盲目"寻找高温超导新材料,从原子水平上薄膜材料的控制生长、高灵敏度实验技术的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 摘要:分子聚集态结构和材料代表了当前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特别是低维的同质和异质分子聚集态结构由于在光学、电学、电子和微电子等领域中表现的奇特性质,代表了快速发展的化学和材料领域的新理念和趋势.通过自组装方法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并结合功能分子的结构和生长特征以及结构和能量上的匹配等原则,实现了有序分子聚集态结构和材料可控构筑,并研究了多种分子聚集态结构的光学、电学和光电转换等方面的性质,为发展以化学为核心的材料构筑方法学以及作为关键材料在高技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 摘要:在硅基上自组织的Ge或GeSi纳米结构是半导体纳米结构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其它半导体材料相比,Ge/Si系统只涉及两种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作为一种原型来研究半导体异质外延的生长机理。本文运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不同的斜切Si (001)衬底上异质外延一定厚度的锗硅合金,得到了不同形貌的GeSi纳米结构,发现其形貌除了和生长条件有关以外,而且和斜切角度有密切关系;这些自组织纳米结构的面密度和斜切角度也有密切关系,通过优化生长条件,在斜切Si (001)衬底上得到了很高密度的非对称类金字塔形的GeSi纳米岛,这主要是由于表明台阶结构对表面吸附原子的迁徙有重要的影响。对这些GeSi纳米岛,通过测量光致发光(PL)谱系统研究了其光学特性,观测到一个相当宽的发光谱线,通过高斯拟合,该发光谱可以分解为四个高斯谱线峰;通过不同激发功率下的PL谱分析,本文将这四个高斯谱线峰归因于两个不同的光跃迁过程,空间的直接和间接跃迁或基态和激发态的跃迁。
  • 摘要:随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微环境中的动态生物化学信息的获取正日益成为限制生命过程深入研究的瓶颈.生物纳米技术所具有的种种优势,为解决此类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提出了“时-空耦合”调控活细胞内不同生化反应途径进行量子点等纳米标记材料合成的策略,以制造合成的机会和更多控制的机会,使得自然界从未发生而永远也不可能自发发生的合成成为可能,成功实现了活细胞可控合成半导体荧光CdSe纳米晶,其生物相容性、稳定性、粒径(发光颜色)的可控性均较好。进一步将此原理扩展,将制造的细胞内的过程转移至细胞外,通过胞外模拟的“准生物体系”,也成功实现了水溶液中极难溶、超小粒径、低毒、近红外荧光AgzSe量子点的可控制备,在粒径和性质极难在水相中控制的无机纳米晶材料的合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得到的AgzSe量子点具有良好的耐光漂白性质和荧光穿透性,可用于活体动物的体内成像。此外,还利用电化学方法实现了对荧光碳点的粒径及表面状态的调控,提出了一种可控制备碳点的新策略,阐明了一种表面氧化相关的碳点的发光机理,为认识碳点及其它荧光标记纳米材料的发光机理及有目的地改造这些纳米材料的性质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 摘要:本文利用超长碳纳米管水平生长方法实现了超过500毫米半导体性碳纳米管的生长,并发现这种碳纳米管可在毫米级长度上实现1TPa的模量及100GPa的强度及17%的断裂伸长率。从而为超强、超模、超韧材料的制备创造了条件,并可实现碳纳米管的高能量密度机械储能。为实现三维碳纳米结构的超长宏量制备,提出了利用二维纳米材料多次自组装方法形成一维、二维复合纳米结构。首先在具有层状纳米结构的基板上如云母、蛙石等生长碳纳米管阵列,形成三维纳米结构,并发现利用人工合成的水滑石(LDH)有序二维纳米结构可使铁、钻、镍等金属离子均匀、高密度负载其中,这样经还原后可形成高密度、小粒径金属的双面成核。利用这种片状催化剂进行碳纳米管生长,不仅可在双面生长出阵列单壁、双壁碳纳米管,同时双面同时生长的碳纳米管束会相互短绕形成左旋或右旋的碳纳米管束双螺旋结构,这种更为复杂的纳米结构不仅可直接复合形成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并可实现高电导率、好的传递性质及高的电化学稳定性,将这一结构应用于超级电容及电池中可以使电池及电容的性质得到提高。同时这种三维碳纳米管结构具有很好的机械储能材料能力及并可制成超级缓冲材料。
  • 摘要:磁振子晶体是继半导体超晶格、光子晶体和声子晶体之后的又一人工微结构复合材料,其主要应用是利用特殊的结构实现对自旋波的可控操作,其特性可通过设计其中的自旋波色散关系(即带结构)来实现.在磁振子晶体中引入不同的缺陷结构可实现自旋波的滤波、导波、共振等功能.本报告在介绍磁振子晶体的研究现状后,主要围绕其带隙结构的优化以及自旋波缺陷态的性质二方面的内容作一汇报.
  • 摘要:氮化镓(GaN)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优良的光学、电学性质,且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好,在光电子和微电子器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两种纳米线的制备方法。Pt催化CVD法制备GaN纳米线:首先,在Si衬底上获得不同大小、分布均匀的纳米Pt催化剂颗粒;然后,采用CVD法在有纳米Pt催化剂颗粒的Si衬底上制备GaN纳米线,研究其场发射性能;对GaN纳米线进行XRD, SEM和场发射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GaN纳米线为六方纤锌矿结构,GaN纳米线的直径和表面形貌及纳米线的密度与氨化时间和氨气流量有关,分析了GaN纳米线的场发射特性与形貌的关系。Ni催化CVD法制备GaN纳米线:首先,在Si衬底上成功制备了大小均匀,且均匀分布的Ni纳米催化剂颗粒;然后,采用CVD法在硅衬底上制备GaN纳米线,研究其场发射性能;对GaN纳米线进行XRD, SEM, TEM和场发射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GaN纳米线为六方纤锌矿结构,直径在50-100 nm,长度为几微米,GaN纳米线场发射开启电场为9. 1 V/ um,场发射特性与纳米线表面粗糙度和线密度有关。
  • 摘要:汞离子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污染物,对中枢神经系统、肾脏及其它器官都有很高毒性,并具有生物富集性,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因此简单、快速检测水体中汞离子含量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将核酸适体与纳米金相结合,以拉曼光谱学方法检测汞离子,构建新型核酸适配体传感器,测量均质液体中Hg2+的浓度。合成的纳米金用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粒径约为56 nm;Hg2+与Na+检测信号差异很大,对Hg2+的检测具有特异性;在Hg2+浓度为1nM时,能够检测到弱信号,灵敏性达到现有一些适体传感器的检测水平;Hg2+信号强度具有浓度依赖性。
  • 摘要:2,4,6-三硝基甲苯(TNT)因其具有极高的爆炸性和环境危害性而受到更多的关注.近年来,在对痕量TNT的快速、灵敏和原位探测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研究进展.由于荧光共轭聚合物的强荧光性及其对缺电子的TNT分子有渗透性,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荧光共轭聚合物和TNT之间的电子转移机理来检测TNT蒸汽.但在溶液中,聚合物的溶解性差并且电子的传输受到溶剂的干扰,因此利用聚合物的电子转移机理很难实现对TNT溶液的传感.本文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载体,采用离子交换和原位生成的方法将荧光共轭聚合物(聚苯撑乙烯,PPV)引入到介孔内,并在介孔内壁"嫁接"上能够选择性识别TNT的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这种新型的有机-无机杂化荧光纳米传感器可通过PPV与TNT之间发生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机理实现对痕量的TNT溶液进行选择性探测。
  •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纳米材料技术标准的现状与挑战。十一五期间,针对这一重要和前瞻领域,我国科学家积极开展了标准制定和标准物质研制等工作,2005年我国领先于其它国家首次发布七项纳米技术和材料的国家标准,成为我国纳米技术标准的一个高起点。目前由我国负责的纳米技术国际标准6项,己颁布国家标准22项,获得有证国家标准物质/样品39项,填补了多个纳米尺度和特性标准物质的空白,所研制的聚苯乙烯和二氧化硅系列纳米粒度标准物质,定值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降低了对国外标物的依存度。这些努力使我国在纳米国际标准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大大提高,对规范国内纳米市场健康发展、保障我国纳米产业的国际竟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摘要:对脂溶性量子点进行表面硅烷化修饰,不仅能改善其亲水性,还可以有效阻止量子点内部重金属离子的泄露,提高其生物相容性;二氧化硅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很小,在不影响量子点荧光性质的前提下可显著提高其光化学/胶体稳定性,从而利于生物诊断应用.传统量子点硅烷化过程基本都包含有修饰剂交换、表面活性剂包裹等相转移过程,操作复杂;且包覆过程常伴随有较大的荧光性能损失.基于此,本文建立了一种便捷、高效的超声辅助合成脂溶性量子点/SiO2纳米颗粒的新方法,并对产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超声分散条件下的脂溶性硅烷胶束化以及硅酸盐沉积,实现了对油溶性量子点的直接Si02包覆以及对Si02颗粒尺寸的调节。有机硅烷分子形成的疏水核心以及外层Si02确保了量子点优异的荧光性能及稳定性,为其进一步应用于生物荧光标记领域提供了有力保证。
  • 摘要:发光上转换材料具有将低能量的近红外光转换高能量光的独特功能,这一独特的性质与纳米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有望解决生物医学领域的许多重大难题。本文结合核壳包覆以及活化壳层增强敏化剂能量传递的优点,创新性的设计和构筑稀土离子协同的不同功能多同质壳/核新结构,解决当前普遍采用的发光中心均匀掺杂时由于离子间距离太近而引起的交叉弛豫和浓度淬灭问题,利用掺杂有敏化剂离子的同质壳层作为阻隔层,一方面可以在避免表面缺陷和有机配体的高频振动的同时,将敏化层吸收的能量传递给内外两个发光壳层,有效地提高敏化壳层的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阻隔发光中心间的距离,能够部分减少发光中心离子能级间能量传递的通道,将被激发到泵浦能级及上转换跃迁能级上的电子都能产生对上转换有用的跃迁,以达到突破Era+最佳掺杂浓度2%的局限性,为稀土离子协同上转换发光纳米结构上转换发光效率的提高提供新途径。
  • 摘要:TiO2因其独特的光电性质,且光化学活性高、环境友好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控制、涂料、杀菌及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本文首次报道了使用简单水热法,可控合成同时具有{001}面与{110}面的锐钛矿TiO2并研究了不同合成条件对形成单晶形貌的影响。实验发现,当体系中没有H202或其用量过高时,无法形成{110}面;当HF的用量过低时,晶体交叉生长严重,随着HF用量增加{110}面出现并同比增加,然而,HF量继续增加,其对{001}面的稳定作用明显加强,使获得的晶体中{001}面比例大幅提高,而{110}面消失:随着反应温度升高,{110}面比例同步增加,但对{001}面的腐蚀程度也会不断加深。因此,为获得具有较高比例{110}面,需要选择适宜的反应条件。最后,本文使用亚甲基蓝降解反应对具有{110}面的锐钦矿TiO2晶体进行了光催化活性评价,结果证实,具有{110}面的锐钦矿TiO2晶体的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无{110}面的锐钦矿Ti02晶体。
  • 摘要:本文通过胶带对撕的方式在硅片(表面热氧化一层300nm二氧化硅)上沉积双层MoS2.接着通过光刻、电子束蒸发电极、剥离等传统微加工工艺制备晶体管结构。将MoS2晶体管置于内部特定气氛(该处为氧气)压强可调的密封腔体中进行相关电学测试:除此,还具体研究了气氛对于器件性能影响的可逆性,主要通过腔体抽真空、真空退火等手段。为了研究真空退火对器件性能影响的物理机制,利用X射线电子能谱来研究该过程前后MoS2样品表面的元素状态变化。研究得出:无论是随着O2压强的增加,还是在特定O2压强下暴露时间的增加,MoS2器件的性能都有明显的退化:主要表现为开状态下的电流与器件沟道表观迁移率。
  • 摘要:本研究通过制备一种低正电荷热敏聚合物,发展了一种无毒基因输送载体.低正电荷热敏聚合物和质粒DNA的复合物通过两步形成,即离子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首先,在温度低于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时的低正电荷热敏聚合物是亲水的(线型伸展状态),由于低正电热敏聚合物与质粒DNA之间的离子相互作用较弱,只有少量聚合物会吸附至质粒DNA表面,形成疏松包裹的复合物.第二步,当温度升高至LCST之上时,游离在水溶液中的和吸附至质粒DNA表面上的低正电荷热敏聚合物都会变为疏水性(收缩状态),从而导致更多游离的疏水聚合物会吸附至质粒表面的疏水部分,形成紧密包裹的复合物,使质粒DNA不被核酸酶所降解.
  • 摘要:纳米颗粒是最重要的纳米材料之一。本文研究了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 )测量直径100nm的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直径的测量方法。用纳米颗粒球体的顶点与基底间的距离来表征纳米颗粒的直径。原子力显微镜采用悬臂梁上带有极细针尖的原子力探针扫描被测样品表面。悬臂梁的一端连接在由原子力显微镜控制的压电陶瓷上,带有针尖的另一端与被测表面相互作用。当针尖极为接近被测表面时,相互间的作用力引起悬臂梁的弯曲,并可导致反射在悬臂梁背面的激光光束的偏转,四象限光电接收器可以直接检测光束的偏转。本文详细论述了颗粒样品的制备方法,以及原子力显微镜参数的设置和测量经验。最终测得理想的颗粒结果。采用SPIP软件的粒子分析模块分析测得的颗粒图像中的颗粒直径。至少100个颗粒被分析并统计,用于计算颗粒标准物质的粒径,最终获得100nm颗粒的直径的测量结果。
  • 摘要:将酶固定于电极表面实现对目标分析物的定性或定量检测是目前生物传感器领域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可应用于多种非电活性物质的分析。本研究采用电镀法将金纳米颗粒和GOD定向修饰在Pt电极表面,获得一种可以高灵敏分析葡萄糖的传感器。其可用于对葡萄糖的定量检测,尤其对于人体或动物体血糖含量测定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本研究提供了一种能够定向修饰酶的方法,其他酶也能通用此方法,从而将其应用扩展到其他领域。
  • 摘要:配位聚合物是金属离子与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的具有三维网络的晶体材料,在气体存储、催化、吸附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在水相中利用萘酸酐跟Fe2+配位制备尺寸均一的六方片状配位聚合物,其尺寸大约为450nm宽170nm厚,并且其热稳定性较高,在空气气氛中能稳定到280℃,为作为硬模板合成其它相貌可控材料提供了可能。将此配位聚合物在400℃空气气氛下焙烧,得到形貌保持的六方片状Fe203纳米颗粒,并且TEM显示有介孔的存在。
  • 摘要:由于NaYF4:Yb,Er上转换纳米晶独特的发光性质使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其上转换发光效率和表面功能易修饰性为制约其应用若干问题中的两大关键问题.本文针对这两大问题,对油相合成的NaYF4:Yb,Er上转换纳米晶进行表面NaYF4同质薄层修饰,旨在减小核与异质壳界面处晶格失配造成的界面电荷态对上转换发光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SiO2包覆,以解决其表面稳定性和功能化修饰难题,并使其实现水溶性.另一方面,通过调控NaYF4和SiO2复合壳层的厚度有效地阻隔了表面和环境有机分子振动对上转换发光效率的影响.通过对制备样品进行发光光谱、透射电镜,稳态光谱和时间分辨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NaYF4同质壳层的加入,相对于仅有SiO2壳层的核壳结构,其上转换发光强度有了明显地增强,随着NaYF4和SiO2复合壳层的厚度的增加,其发光强度也明显地增加,达到极大值后,其发光强度开始下降,结合时间分辨光谱和透射电镜形貌分析表明:同异质复合结构有效地解决了异质界面晶格失配和表面及环境有机分子振动对上转换发光效的影响.这一结果对于指导NaYF4:Yb,Er上转换纳米晶上转换效率、检测灵敏度、生物成像清晰度和实现稳定的表面水溶性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摘要:稀土掺杂离子掺杂的发光上转换纳米晶(UPNs)可用生物光谱窗口区内的近红外光(980nm)激发,获得高能量的近红外光、可见光的紫外光,而不产生生物自荧光.因此,发光上转换纳米晶在生物医学均相检测分析研究方面是较为理想的供体.CdTe/CdS发光量子点(QDs)具有较大的消光系数,发光波长可调,光谱线窄等优点.因此,是较为理想的受体.本项研究将UPNs和QDs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的优势相结合,通过分别在二者表面共价修饰生物素和亲合素以及耦联Her2抗体,构建了通过anti-Her2分子竞争结合原理进行开启的UPNs-QDs生物分子光开关用于anti-Her2分子均相免疫分析的生物光开关.本项工作分别对UPNs和QDs结构二者构建的分子开关复合体UPNs-QDs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UPNs的发光性质在耦联前,在不同的溶液中发光极其稳定,而发光量子点的发光性质在不同的仿生溶液中发光强度略有下降,发光光峰位有3nm的移动。
  • 摘要:纳米科技被誉为新兴战略性产业中的核心技术.与以往那种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和创新的线性转化过程的传统形式不同,作为"高科技"的纳米技术是在应用基础研究的框架内向前推进的,也就是说,其基础研究的开展与技术上的扩展、创新或重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现代科学研究与现代技术开发相互融合而一体化.这一基于应用基础研究的高科技发展新范式,以不同于以往的作用方式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外部自然界、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和生活世界各个领域,它以新的方式对自然干预,其干预的方式、深度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应机遇和后果,形成一个全新的领域,并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冲突:一方面是纳米材料诱人的性质及其诱人的潜在应用价值,是关系到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和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要领域之一;另一方面,纳米技术应用后果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纳米粒子对屏障的穿透性和在环境中扩散的非可控性,以及它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结合后所带来的风险,让人们充满了忧虑.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对这些高科技寄予了莫大期待,但是同样对其影响与后果也存在着相应的保留意见和某种担心,并在如何促进和调控这些高科技发展的对策上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与分歧.文章将从哲学角度分析纳米技术的特征及其伦理挑战.
  • 摘要:Fe-Ni等合金薄膜是冶金、磁性薄膜存储器件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材料,其化学组成的变化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通过比较3种不同来源的相对灵敏度因子(即仪器软件自带的Ssw、由纯Fe和纯Ni薄膜测得的Spm,和由Fe-Ni合金薄膜标准物质测得的Sref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相对灵敏度因子,得到的合金薄膜组成明显不同。研究得出:利用与测试样品具有相似组成的Fe-Ni合金薄膜标准物质测得的相对灵敏度因子来计算测试样品的元素组成时,得到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有效,它使得表面分析准确定量成为现实。
  • 摘要:以乙醇和水作为反应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合成出了单分散类球形氧化铈纳米晶材料.通过改变反应参数,如反应时间,乙醇和水的体积比,PVP以及Ce (N03)·6H20溶液的浓度,实现了对氧化铈纳米晶粒度的有效调控.以类球形纳米晶CeO2作为载体,分别负载3wt%的金和钯,可以得到具有良好催化活性的Au-Pd/Ce02催化剂.在323K时,Au-Pd/Ce02催化剂可以将甲醛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Au-Pd/Ce02催化剂有望被应用于室内空气的净化和工业催化领域中.
  • 摘要:以经过氧化还原方法制备的还原的氧化石墨烯为原料,分别探讨了用环糊精和氯化血红素修饰的石墨烯的光电活性以及在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分别制备了共价交联的石墨烯/聚乙烯和石墨烯/聚乙烯醇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这两种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阻隔性能随石墨烯用量的变化情况.
  • 摘要:基于静电吸引的方法,实现空心Pt纳米球和超细Ru纳米颗粒的组装材料的制备.表面带负电荷的空心Pt纳米球(hollow Pt nanospheres,hPt)和表面带正电荷的超细Ru纳米颗粒首先在水相分别制备,然后混合在一起,利用颗粒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进行组装.随后的电化学表征证实,组装得到的hPt-Ru异质纳米材料对甲醇氧化反应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