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附性能

吸附性能

吸附性能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474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99篇、会议论文1668篇、专利文献243979篇;相关期刊917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非金属矿等; 相关会议707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化学会第18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 、中国化学会第17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等;吸附性能的相关文献由14052位作者贡献,包括曲荣君、孙昌梅、易发成等。

吸附性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99 占比:1.05%

会议论文>

论文:1668 占比:0.67%

专利文献>

论文:243979 占比:98.28%

总计:248246篇

吸附性能—发文趋势图

吸附性能

-研究学者

  • 曲荣君
  • 孙昌梅
  • 易发成
  • 原思国
  • 纪春暖
  • 陈水挟
  • 孙康
  • 李爱民
  • 张盈
  • 凌立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罗元政; 叶志诚; 王慧; 陈春雷; 邵健梅
    • 摘要: 为制备绿色环保的新型石墨烯基吸油材料,以交联多孔结构的石墨烯气凝胶(GA)为骨架,以纤维素纳米晶(CNC)作为添加剂,在液相自组装工艺基础上通过两步还原法制备出具有疏水特性的多孔纳米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气凝胶材料即CNC/GA材料,利用FTIR、XRD、SEM、TEM和接触角测定仪对该材料的化学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静态吸油倍率试验和动态循环泵送吸附试验,研究了CNC/GA材料的油水分离能力和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和石墨烯在自组装过程中复合形成了相互贯穿的多孔纳米结构,水接触角由GA的122°增大到CNC/GA的132°;该CNC/GA材料对硅油等常见有机溶剂的质量吸附比均能超过80 g/g,在经过20次循环后,对正己烷的饱和吸附量保持在78 g/g;动态循环泵送吸附试验也进一步说明了CNC/GA材料对各种油品均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循环利用性,其在处理石油泄漏和突发性溢油事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徐攀; 文键; 彭荣梅; 洪坤; 李超龙; 王斯民; 厉彦忠
    • 摘要: 为了揭示立式径向流吸附器吸附层内CO_(2)和H_(2)O竞相吸附的传热传质规律,基于已有的氧化铝和分子筛的CO_(2)和H_(2)O的吸附实验数据,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对吸附层的CO_(2)和H_(2)O的二元吸附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了吸附层内CO_(2)和H_(2)O竞相吸附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分析了流动均匀性和吸附性能的关系,同时对比了4种结构吸附器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流动均匀性是反映吸附器内流场分布的参数,与吸附性能变化规律相近,且可侧面反映立式径向流吸附器的吸附剂利用率和吸附性能;向心Z型的吸附器其CO_(2)与H_(2)O穿透区域不同,其他3种结构的CO_(2)与H_(2)O穿透区域相同;向心π型的吸附器其CO_(2)穿透区域和主要吸附区域为进气侧吸附层区域,其他3种结构为与进气侧相对的吸附层区域;吸附器性能方面,离心π型的性能最好,压降相对于向心Z型降低了12.0%,吸附时间是向心Z型的2.34倍。该研究为立式径向流吸附器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 吴磊; 张宇辉; 司杨
    • 摘要: 为探究酸活化剂与生物质碳材料预混阶段的形貌、化学官能团和润湿性能变化对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本研究以青海省丰富的燕麦秸秆为碳源,将其分别与浓盐酸、浓磷酸和浓硫酸预混处理后得到不同酸改性燕麦秸秆,用于吸附亚甲基蓝(MB)染料。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接触角测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以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分别对制得的燕麦秸秆进行结构表征和吸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1)不同酸处理燕麦秸秆表面的粗糙结构和裸露的含氧官能团使其具有丰富的键合位点及优异的吸附性能。(2)原燕麦秸秆的水接触角为65.63°,浓盐酸、浓磷酸和浓硫酸改性燕麦秸秆的水接触角分别增大至70.28°、86.96°和83.84°。研究结果可为不同酸改性燕麦秸秆对染料废水的吸附性能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 王安琪; 逄超; 周岩枫; 李昂; 陈志强
    • 摘要: 文章中制备了一种铁改性活性氧化铝复合吸附剂,考察了投量、pH、共存阴离子对其吸附除磷的影响,并探究了其对实际二级出水中不同形态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吸附剂的磷去除率随投量的增加而提高,在pH=2~7时除磷效果最佳,且在pH=4~10内金属稳定性优良,共存Cl^(-)、NO_(3)^(-)、SO_(4)^(2-)不影响其对H_(2)PO_(4)^(-)的最优选择性。在应用于实际二级出水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水中96.87%的溶解性正磷酸盐,总磷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19)》中景观回用水要求。
    • 魏娜娜; 刘碟; 马政; 焦晨璐
    • 摘要: 为开发一种高效可再生的磁性生物质基吸附剂,以微晶纤维素(MCC)和壳聚糖(CS)为凝胶网络框架、纳米Fe_(3)O_(4)为掺杂剂,通过悬浮液滴和冻融结合法制备MCC/CS磁性气凝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表征其微观形貌及化学结构,并探讨了对染料刚果红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加入1.0 g纳米Fe_(3)O_(4)时,MCC/CS磁性气凝胶呈现片层堆积的网络多孔结构,纳米Fe_(3)O_(4)分散均匀,气凝胶磁响应性能良好;当pH=5.0,染料初始质量浓度为400 mg/L,MCC/CS磁性气凝胶质量浓度为0.5 g/L时,吸附效果最佳,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模型,最大单分子层吸附容量为304 mg/g;经过5次循环后,对刚果红的吸附量仍能保持86.5%,表明MCC/CS磁性气凝胶可作为一种高效可再生的生物质基吸附剂用于印染废水处理。
    • 黄承都; 艾硕; 刘纯友; 任仙娥; 张昆明; 黄永春
    • 摘要: 以活性白土和壳聚糖制备壳聚糖/活性白土复合脱色剂,糖汁脱色效果作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制备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壳聚糖添加量、壳聚糖分子量等因素对其脱色效果的影响,获得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为60°C,反应时间为7 h,壳聚糖添加量为2.0 g,壳聚糖分子量为200万。该复合物的糖汁脱色率最高可达96.2%,明显优于活性白土的56.7%和壳聚糖的42.2%。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热失重分析仪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证明壳聚糖较均匀分布于活性白土的表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复合结构,并保持活性白土多孔隙结构,其热稳定性较壳聚糖的高。该复合物对糖汁中没食子酸的吸附实验表明,其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受颗粒外扩散过程的控制,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
    • 刘样娟; 姚智恩; 江沛琦; 王一博; 张永训; 刘华
    • 摘要: 为了有效处理水中重金属污染和提高虾头虾壳中壳聚糖的利用效率,本文对提取壳聚糖的化学降解法、微生物培养法、酶解法和微波技术法进行综述,分析壳聚糖的吸附原理、最优吸附条件和壳聚糖复合材料的优点,发现化学降解法为目前普遍使用的壳聚糖提取方法,溶液的pH值、反应温度、吸附剂用量及壳聚糖复合物的种类均会影响壳聚糖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性能,为今后壳聚糖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王伟; 孙楚; 崔景东
    • 摘要: 为了探究与提升芦苇纤维的吸附性能,采用超声波改性、碱化改性和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TEMPO)/漆酶氧化改性3种方法组合改性芦苇纤维,制备得到可做为阳离子染料吸附剂的复合改性芦苇纤维。通过红外光谱和电子扫描显微镜研究了改性前后芦苇纤维组成和形貌特征的变化,考察了复合改性芦苇纤维对亚甲基蓝染料(MB)、甲基绿染料(MG)、结晶紫染料(CV)的吸附性能,并用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芦苇纤维对MB、MG、CV 3种阳离子染料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芦苇纤维吸附剂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超声波处理时间10 min,碱化反应温度23°C、反应时间10 min、氢氧化钠质量分数2%,TEMPO/漆酶氧化处理时漆酶用量0.1 g/g、TEMPO用量0.15 g/g、温度40°C、反应时间14 h,最适吸附条件下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98.69%。
    • 曾杰; 房海灵; 梁呈元; 亓希武; 郭强
    • 摘要: 目的优化无花果粗多糖脱色工艺,并研究其吸附性能。方法考察不同大孔吸附树脂对无花果多糖脱色效果和多糖保留率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影响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的因素,分析树脂解吸和再生性。结果 D301型大孔吸附树脂脱色效果最好,最优脱色工艺条件为pH 4.2,脱色温度32°C,树脂用量4 g/50 mL,上样质量浓度5.5 mg/mL,脱色时间2 h,脱色率为86.18%,多糖保留率88.41%。60%乙醇对色素、多糖分子解吸附时,可实现树脂再生及循环利用,两者解吸率均在90%以上。结论 D301型大孔吸附树脂可用于无花果粗多糖的脱色工艺。
    • 董小刚; 黄哲; 聂安琪; 杨嫱
    • 摘要: 以超疏水纳米二氧化硅为主材料,结合Tween-80等辅助材料,制备了超疏水纳米SiO_(2)乳液,并采用降压增注岩心流动实验、纳米乳液缓速性能实验测试了纳米乳液试样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纳米SiO_(2)较佳掺量为0.7%;纳米乳液最大压力变化率达到48.6%,可有效吸附在岩石孔隙表面,显著改善岩石渗透率,使流动阻力明显减小;并且纳米乳液的作用距离较大,可完成岩心的深度解堵,达到良好的缓速作用,实现降压增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