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附剂

吸附剂

吸附剂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3年内共计1821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24篇、会议论文526篇、专利文献640003篇;相关期刊1295种,包括石油化工、石油炼制与化工、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410种,包括2015中国化工学会学术年会、中国石化加氢技术交流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吸附剂的相关文献由30475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李慧芝、潘建明等。

吸附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24 占比:0.64%

会议论文>

论文:526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640003 占比:99.28%

总计:644653篇

吸附剂—发文趋势图

吸附剂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李慧芝
  • 潘建明
  • 宁平
  • 田辉平
  • 林伟
  • 王磊
  • 刘晓勤
  • 王辉国
  • 曾光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徐鹏; 戴伟; 王莎莎; 吴振国; 陈难难; 汪杨; 刘建
    • 摘要: 以载银纳米颗粒壳聚糖溶液为前驱体,联合喷雾干燥法、高温碳化法和KOH活化法制备出银纳米颗粒掺杂的活性微孔炭球(Ag/AMCSs)。基于一系列表征和性能研究发现,银纳米颗粒均匀分布于Ag/AMCSs结构中,Ag/AMCSs不仅表现出优异的染料吸附性能,而且可以有效催化NaBH_(4)还原刚果红(CR)的反应。此外,通过研究pH值、接触时间和染料初始浓度对Ag/AMCSs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Ag/AMCSs对CR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q_(e))可达445 mg·g^(-1)。Ag/AMCSs催化NaBH_(4)还原CR,反应速率常数k可达0.311 min^(-1),5次循环利用后,染料催化转化率仍可高达95%。
    • 张丽丽
    • 摘要: 绿色环保、高效等特点是吸附剂发展的趋势。以溶胶-溶剂热法合成了SiO_(2),再与聚噻吩反应合成了SiO_(2)/聚噻吩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Zeta电位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SiO_(2)/聚噻吩是表面粗糙的球形,且表面带有负电荷。SiO_(2)/聚噻吩复合材料用于吸附Pb^(2+)和Cd^(2+)离子,改变吸附过程中的变量来研究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通过探讨动力学和等温线模型来研究其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H通过改变SiO_(2)/聚噻吩表面的电荷数来影响吸附性能,吸附容量与吸附剂的量不呈正相关。同时得知,SiO_(2)/聚噻吩吸附剂吸附Pb^(2+)和Cd^(2+)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等温线模型。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吸附机理:SiO_(2)/聚噻吩表面的负电荷吸引带有正电荷的重金属离子,以单分层的化学吸附为主吸附过程。
    • 刘淑杰; 邓波; 吴杰; 徐子伟; 马倩倩
    •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污染的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植物炭黑对大鼠脏器组织、抗氧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体重约150 g、5~6周龄SD雌性大鼠64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16个重复,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基础日粮)、负对照组(基础日粮+ZEN 25 mg/kg)、低剂量植物炭黑组(基础日粮+ZEN 25 mg/kg+1g/kg植物炭黑)、高剂量植物炭黑组(基础日粮+ZEN 25 mg/kg+1.5 g/kg植物炭黑),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组织病理显示,负对照组子宫内膜陷深、腺体数量和腺腔发生改变,肝脏细胞浊肿变性,少量脂肪变性等;而低剂量植物炭黑组和高剂量组较负对照组明显好转。与负对照组相比,低剂量植物炭黑组在试验第14天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浓度升高(P<0.01),高剂量植物炭黑组在第14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T-AOC浓度(P<0.01)、第14天和第28天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P<0.01),28天丙二醛浓度降低(P<0.01)。与负对照组相比,低剂量植物炭黑组在第28天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升高(P<0.01),高剂量植物炭黑组第14天和第28天的白细胞介素-2浓度降低(P<0.05),第14天IL-10浓度升高(P<0.01)。综上所述,植物炭黑能够有效吸附ZEN,向ZEN污染的饲料中添加植物炭黑改善了大鼠子宫和肝脏组织,提高了机体的抗氧化功能和免疫功能。
    • 朱庆鹏; 王冲; 陈志明; 宋娇娇; 蒋明新
    • 摘要: Fe_(3)O_(4)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磁学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药、催化剂、环境治理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易团聚、在潮湿的空气中易氧化,制约了Fe_(3)O_(4)纳米粒子的深度应用。本文结合课题组在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了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功能化修饰,并讨论了磁性Fe_(3)O_(4)复合纳米材料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摘要: 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可将废塑料转化为工业用的二氧化碳吸附剂。研究人员发现,在醋酸钾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塑料废物会产生具有纳米级孔隙的颗粒,在室温下能够容纳高达自身重量18%的二氧化碳。这种吸附剂还可重复使用,将其加热到约75°C时会从孔隙中释放出捕获的二氧化碳,从而再生材料约90%的结合位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纳米》上。
    • 陈茂; 张鑫; 谢伟; 陈广辉; 李志礼
    • 摘要: 利用凹凸棒土(ATP)和碱性木质素(AL)慢速限氧热解制备生物炭/凹凸棒土(BC/ATP)吸附水中的磺胺嘧啶(SDZ),研究原料比例和热解温度对产品组分含量和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初始pH、BC/ATP投加量、吸附时间和SDZ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分别采用拟一级、拟二级和颗粒内扩散方程拟合吸附过程动力学,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等温吸附线。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比表面积测定分析BC/ATP的表面形貌、孔结构和官能团。结果表明ATP能有效促进热解过程中挥发性中间产物二次热解,提高BC得率,改善BC/ATP吸附性能,并通过ATP的金属离子作用扩宽BC/ATP的pH敏感度。吸附动力学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且由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说明该扩散行为不是限制吸附速率的唯一因素,等温吸附线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0
    • 吕建辉; 曹兵; 田增利; 田艳明; 周雪梅; 李菁; 赵胤; 赵英翠; 李振一
    • 摘要: 为吸附脱除丙烯腈产品中的噁唑,提高吸附剂的吸附性能,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La含量的La改性Hβ分子筛吸附剂,并详细研究了La改性对Hβ分子筛酸性及丙烯腈中噁唑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La改性可以明显提高Hβ分子筛吸附剂对丙烯腈中噁唑的吸附性能,当La的负载量为3%时,吸附剂的酸量最高,且具有最大的噁唑吸附量和最高的吸附寿命。研究表明,Hβ分子筛吸附剂的噁唑吸附能力与其酸量存在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吸附剂酸量越高,其噁唑吸附能力越强。
    • 赵文慧
    • 摘要: 茶叶渣是天然生物基材料,来源广泛,利用价值高,其在吸附废水方面的应用一直被作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茶叶渣的结构特点及应用现状,综述了茶叶渣作为吸附剂对废水的吸附情况及吸附机理的探究,并展望了茶叶渣在吸附领域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及趋势。为深入研究茶叶渣的吸附条件及机理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从而不断推进茶叶渣的研发和应用,达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
    • 仵档; 秦冬玲; 孙朋飞; 王亚杰; 刘旻霞; 杨刚
    • 摘要: 为解决锂离子筛在吸附脱附过程中的粉体易流失、操作不易等问题,本文以聚氯乙烯(PVC)为黏结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对锂离子筛前驱体Li_(2)TiO_(3)进行造粒成型,并用聚乙二醇(PEG)作为造孔剂,用醋酸纤维素(CA)作为亲水性物质对离子筛前驱体微球进行改性,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离子筛前驱体微球进行形貌分析。成型后的离子筛前驱体微球经过酸洗处理后,制备多孔亲水性H_(2)TiO_(3)离子筛微球。考察PEG和CA添加量对离子筛微球的Li^(+)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50 g PVC、1.600 g Li_(2)TiO_(3)、6.6 mL NMP条件下,PEG和CA的优化添加量分别为0.650和0.100 g。多孔亲水性H_(2)TiO_(3)锂离子筛微球对Li+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饱和吸附量为19.62 mg/g,吸附速率常数为0.0442 g/(mg·h);在K^(+)、Na^(+)、Ca^(2+)、Mg^(2+)存在的条件下,离子筛微球对Li^(+)仍具有较大吸附量,镁锂分离系数为202.64;5次循环吸附量维持在14.63 mg/g。
    • 王秋玉; 夏潇枫; 徐剑桥; 刘玥乔; 刘汉林; 宋燕西
    • 摘要: 为研究一种用于去除亚甲基蓝(MB)染料的环保、可循环利用,且具有优良吸附性能的吸附材料,采用溶剂热法结合溶液共混法合成磁性β-环糊精硅胶基吸附剂(m-Fe_(2)O_(3)/β-CD/SiO_(2)),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BET法对吸附剂进行表征。通过吸附试验研究吸附时间、溶液pH值、MB质量浓度、温度和共存离子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Fe_(2)O_(3)/β-CD/SiO_(2)对MB的最大吸附容量为80.00 mg/g;其对MB的吸附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有很好的拟合关系,吸附过程是均匀表面的单层化学吸附;经5次吸附-解吸附循环试验后,吸附剂的吸附容量为初次吸附容量的71.42%;该吸附剂用于湖水中MB的吸附分离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