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锂离子

锂离子

锂离子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61010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6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210751篇;相关期刊334种,包括盐湖研究、新材料产业、现代材料动态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固体内耗与力学谱及其应用学术会议、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等;锂离子的相关文献由4810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俊义、徐延铭、李素丽等。

锂离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6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10751 占比:99.64%

总计:211517篇

锂离子—发文趋势图

锂离子

-研究学者

  • 李俊义
  • 徐延铭
  • 李素丽
  • 邱则有
  • 邱伯谦
  • 岳敏
  • 陈杰
  • 付成华
  • 刘金成
  • 关成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何春泽; 程环; 卢俊平
    • 摘要: 介绍离子色谱仪检定用4种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的制备方法。以高纯氯化钠、碘化钾、亚硝酸钠、碳酸锂为原料,采用重量-容量法分别制备水中氯离子、水中碘离子、水中亚硝酸根离子、水中锂离子4种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分别采用F检验法和直线拟合法对标准物质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并对标准物质的定值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研制的4种标准物质具有较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水中氯离子的定值结果为1000μg/mL(U=1%,k=2),水中碘离子、水中亚硝酸盐离子和水中锂离子的定值结果均为200μg/mL(U=1%,k=2)。该系列标准物质满足离子色谱仪检定规程的要求。
    • 仵档; 秦冬玲; 孙朋飞; 王亚杰; 刘旻霞; 杨刚
    • 摘要: 为解决锂离子筛在吸附脱附过程中的粉体易流失、操作不易等问题,本文以聚氯乙烯(PVC)为黏结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对锂离子筛前驱体Li_(2)TiO_(3)进行造粒成型,并用聚乙二醇(PEG)作为造孔剂,用醋酸纤维素(CA)作为亲水性物质对离子筛前驱体微球进行改性,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离子筛前驱体微球进行形貌分析。成型后的离子筛前驱体微球经过酸洗处理后,制备多孔亲水性H_(2)TiO_(3)离子筛微球。考察PEG和CA添加量对离子筛微球的Li^(+)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50 g PVC、1.600 g Li_(2)TiO_(3)、6.6 mL NMP条件下,PEG和CA的优化添加量分别为0.650和0.100 g。多孔亲水性H_(2)TiO_(3)锂离子筛微球对Li+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饱和吸附量为19.62 mg/g,吸附速率常数为0.0442 g/(mg·h);在K^(+)、Na^(+)、Ca^(2+)、Mg^(2+)存在的条件下,离子筛微球对Li^(+)仍具有较大吸附量,镁锂分离系数为202.64;5次循环吸附量维持在14.63 mg/g。
    • 张皓东
    • 摘要: 在各国政府的全力推动以及科学技术的革新下、在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倡导下,新能源汽车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而在未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必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锂离子动力蓄电池作为一种新型高能电池,因为大电量、高安全性以及超长循环寿命成为电动汽车的能源供给首选。各国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的使用过程当中均出台了一定的安全标准,我国的安全标准也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实现了良好的进阶。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的使用过程中若未能严格遵守则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因此,通过对其安全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促进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在电动汽车中更良好地使用。
    • 靳爱民(摘译)
    • 摘要: 鉴于高安全性和更高的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离子电池越来越引起科学家们的兴趣。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各方面性能都优越的新型固体电解质。这种电解质由锂、钪、铟和氯组成,对锂离子的传导性很好,但对电子的传导性很差。这种组合对于制造高性能全固态电池(经过4 V以上100次循环或中压数千次循环保持容量基本不变)至关重要。
    • 靳爱民(摘译)
    • 摘要: 弹性体或合成橡胶因具有优越的机械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消费品和先进可穿戴电子设备和柔性机器人。研究人员发现,当这种材料被制成三维(3D)结构时,它就像高速公路一样,可以快速传输锂离子,且具有超强的机械韧性,从而使电池充电时间更长,行驶里程更长。佐治亚理工学院与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合作进行的这项研究成果于2022年1月3日发表于《Nature》杂志。
    • 辛娟; 李海朝; 张丽娟; 祝永强
    • 摘要: 以六水氯化镁为镁源,碳酸钠为沉淀剂,室温下通过沉淀法来降低高镁锂比盐湖卤水中镁含量。考察了不同碳酸钠加入量的降镁效果以及在降镁过程中是否会对锂离子产生影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X射线衍射仪(XRD)对所得到产物的物相、组成以及母液中镁离子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固体产物主为三水碳酸镁,且在以摩尔比为1∶1.0为界,当小于1∶1.0,所得产物中存在锂离子,而大于等于1∶1.0时,产物中不存在锂离子。这一实验结论对实现镁的降低和锂资源的利用具有潜在意义。
    • 徐汉成
    • 摘要: 浅谈可充电电池中四种最常见的化学原电池(镍镉、镍氢、铅酸、锂离子电池)的最重要的电化学和物理特征。主要对比了它们的能量密度、电压稳定性、自放电速率、可靠性和工作温度等性能。对比发现,锂离子电池除了成本以外各方面性能都占有极大优势。尽管如此,其他三种电池也都各有优势,而不会在将来被淘汰。
    • 徐毅; 崔致远; 吴凡; 袁彬
    • 摘要: 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对共价有机骨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COF)/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复合材料COF@CNT中锂离子(Li^(+))的吸附与传输特性开展研究,明确了Li^(+)的吸附位点与吸附顺序,得到了相应的吸附能,并观察COF@CNT的表观形貌变化.当达到饱和吸附状态时,COF@CNT的体积变化率仅为0.25,平均电压保持在2.00 V以上,而理论容量则高达1402.47 mAh/g.此外,Li^(+)在COF@CNT内部的电导率大于其在单纯CNT中电导率的实测值.模拟结果可为此类体系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薛静杰; 荆世博; 陈露锋; 王成刚; 周文进
    • 摘要: 针对电力能源中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Ti 3 C 2极易堆叠问题,提出对Ti 3 C 2表面进行改性以减缓纳米片堆叠,提升锂离子储锂性能。采用四甲基氢氧化铵(TMAOH)方法处理Ti_(3)C_(2),进行实验制备和材料制备,得到多孔纳米点材料(p-Ti 3 C 2);在p-Ti 3 C 2上加入氧化石墨烯(GO),用于改善p-Ti_(3)C_(2)材料的储锂性能。选用实验的方式验证该方法是否能改变p-Ti 3 C 2堆叠问题,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减缓p-Ti_(3)C_(2)纳米点材料堆叠问题,提升了锂离子电池的储锂性能。
    • 姚利花; 赵建国; 潘启亮; 蒋尚; 李春成; 李经纬
    • 摘要: 锂离子电池因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这些电池已经被广泛使用和商业化,但研究人员仍在对其电极材料和技术进行广泛的研究,以提高其安全性、寿命、比容量、能量密度以及降低成本等。石墨烯由于其开放的层结构、特殊的电子结构和优异的导电性而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本文从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出发,介绍石墨烯中的缺陷对石墨烯电子结构和储锂性能的影响以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阐明石墨烯微结构和电子结构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对石墨烯负极材料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总结,为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