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固体电解质

固体电解质

固体电解质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3年内共计3600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3篇、会议论文200篇、专利文献192320篇;相关期刊359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现代材料动态等; 相关会议94种,包括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第11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等;固体电解质的相关文献由4851位作者贡献,包括酒井章裕、浅野哲也、望月宏显等。

固体电解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3 占比:0.48%

会议论文>

论文:200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92320 占比:99.42%

总计:193443篇

固体电解质—发文趋势图

固体电解质

-研究学者

  • 酒井章裕
  • 浅野哲也
  • 望月宏显
  • 三村智则
  • 牧野雅臣
  • 境田真志
  • 西尾勇祐
  • 加藤祐树
  • 宫崎晃畅
  • 滨重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晨; 李文晶; 任开响; 李永涛; 张庆安
    • 摘要: 面向“碳中和”重大战略需求,发展可再生二次能源成为我国重要能源战略举措。然而,如何实现氢能和电能的高效存储与转换成为当前制约二次能源规模化应用的“瓶颈”。其中,寻找和开发合适的轻质载体材料是关键。硼氢化物大多属于含共价键的离子型配位化合物,热力学稳定性高,易发生多晶型转变,具有离子电导特性,其高温相的离子迁移率接近常用的液态有机电解质,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含氢量和大量氢键,因而在二次能源的存储与转换过程中可发挥多重载体作用。概述了硼氢化物在固态储氢、水解制氢、全固态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功能性应用,重点讨论了其制备方法、微观结构和性能改善机制,旨在明确硼氢化物在能源存储与转换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 黄继东; 李重; 高会玲; 谢娇容
    • 摘要: 氧化锆(ZrO_(2))基固体电解质的电性能和热力学性能是影响其实际应用的关键因素。文章采用交流阻抗谱法测试不同工作温度下6YSZ(Y_(2)O_(3)含量为6 mol%)的阻抗谱,结合Arrhennius公式,拟合出活化能,并研究其电性能;在800°C下对材料进行抗热震性实验研究其热力学性能。研究发现,在450~550°C条件下,6YSZ的活化能为1.54 eV;在550~750°C条件下,其活化能为1.31eV,抗热震性次数为27次以上。该材料与传统的5YSZ(Y^(2)O_(3)含量为5 mol%)相比,具有较好的电性能;与8YSZ(Y^(2)O_(3)含量为8mol%)相比,具有较好的热力学性能。
    • 翟喜民; 孙笑寒; 姜涛; 别晓非; 杨贺捷
    • 摘要: 由于液态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存在易燃易爆的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同时保证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因此,通过固体电解质取代有机电解液的全固态电池有望成为目前市场上锂离子电池最安全的替代品。目前,全固态电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方面:提高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优化界面和提高稳定性,对全固态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工艺和批量化制造方面的研究较少。全固态电池想要真正市场化应用,必须将实验室研究与工业化制造相结合。从工艺角度阐述固体电解质可行的成膜方法,以及全固态电池的制备工艺,可以为后续大尺寸全固态电池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指导。
    • 靳爱民(摘译)
    • 摘要: 鉴于高安全性和更高的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离子电池越来越引起科学家们的兴趣。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各方面性能都优越的新型固体电解质。这种电解质由锂、钪、铟和氯组成,对锂离子的传导性很好,但对电子的传导性很差。这种组合对于制造高性能全固态电池(经过4 V以上100次循环或中压数千次循环保持容量基本不变)至关重要。
    • 李静; 刘志国; 高小珍
    • 摘要: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发展需要合适的电解质材料。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钐(Sm)掺杂La_(0.9)Sr_(0.1)Ga_(0.8)Mg_(0.2)O_(3-δ)固体电解质,利用XRD和阻抗谱分析样品的结构及电性能。样品的电性能与Sm的掺杂量及晶体结构密切相关。所有样品均具有钙钛矿结构,随着Sm掺杂量的增加,晶胞扭曲逐渐增大,晶胞体积和自由体积在10%Sm掺杂时达到最大。10%Sm掺杂样品在整个温度区间具有最高的离子电导率(4.4×10^(-2) S/cm,800°C),超过未掺杂样品;在低温和高温区还有最低的导电活化能,分别为0.89 eV和0.60 eV。小半径稀土掺杂,可提高稀土镓酸盐的电性能。
    • 李榅凯; 赵宁; 毕志杰; 郭向欣
    • 摘要: 目前钠离子电池采用的有机电解液存在易燃易爆等安全隐患,迫切需要开发高性能的固体电解质材料。其中NASICON型Na_(3)Zr_(2)Si_(2)PO_(12)电解质具有宽电化学窗口、高机械强度、对空气稳定、高离子电导率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但已有研究的陶瓷生坯由于黏结剂包覆不均匀导致生坯内部气孔较多,难以烧成高致密、高离子电导的陶瓷电解质。本研究采用喷雾干燥法,在Na_(3)Zr_(2)Si_(2)PO_(12)颗粒表面均匀包覆黏结剂的同时对颗粒进行球形造粒,实现颗粒接近正态分布的粒度级配,从而有效提高了颗粒间接触、降低了陶瓷坯体的孔隙率。制备的Na_(3)Zr_(2)Si_(2)PO_(12)陶瓷电解质的致密度达到97.5%,室温离子电导率达到6.96×10^(–4) S·cm^(–1),远高于常规方法的致密度(88.1%)和离子电导率(4.94×10^(–4) S·cm^(–1))。
    • 姜媛; 黄志良; 陈常连; 鲁冕; 吴昌胜; 陈石
    • 摘要: 采用燃烧法在600°C下5~7 min内成功制备了铝掺杂的La_(9.33)Si_(6-x)Al_(x)O_(26-0.5x)(x=0.5,1.0,1.5,2.0)(LSAO)固体电解质粉体,在800°C预烧12 h后,经压制成型、烧结制得LSAO陶瓷体。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证实燃烧法制备的LSAO纯度高,具有典型的P6_(3)/m磷灰石型结构;掺杂的Al^(3+)替换了Si^(4+)进入了[SiO_(4)]四面体结构中形成[Si(Al)O_(4)],并产生了氧空位;在1500°C烧结3 h得到烧结性能最佳的LSAO陶瓷体。电化学阻抗谱显示当掺量x0.5时,La_(9.33)Si_(6)O_(26)(LSO)的电导率随掺量的增加而降低,这归因于Al^(3+)掺杂形成氧空位,减小了氧离子传输过程中的空间阻力,电导率增大;然而,当Al^(3+)掺量过多,LSAO结构中间隙氧浓度大量减少,电导率降低。当掺量x=0.5时,电导率在800°C达到最大值为1.26×10^(-2) S/cm。该电导增强机理为氧空位缺陷增强电导机理。
    • 刘鑫; 江跃; 朱小红
    • 摘要: 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快速增长,使得人们对于锂离子电池性能和稳定性的要求变得更高。传统的液态有机电池容易短路引发爆炸和火灾,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与使用液态电解质的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Li7La3Zr2O12(LLZO)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固体电解质。然而,LLZO的合成往往需要较高的温度,但高温又会导致锂大量挥发,从而使得样品的离子电导率下降。因此,如何降低LLZO的合成温度和提高其电导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中,我们通过引入Al2O3作为烧结助剂,利用传统的固相法合成了具有石榴石型结构的固体电解质Li6.1Ga0.3La3Zr2O12。与未引入Al2O3的样品相比,在引入Al2O3后,不仅降低了烧结温度,而且显著提高了离子电导率。我们发现添加少量的Al2O3作为助烧剂可以将烧结温度从1100°C降低到1050°C左右。最后,当Al2O3含量为2 wt%时,室温离子电导率最高,为1.28 mS/cm。
    • 摘要: 以固体电解质替代有机液体电解液的全固态锂电池,在解决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偏低和使用寿命偏短这两个关键问题的同时,有望彻底解决电池的安全性问题,符合未来大容量新型化学储能技术发展的方向。全固态锂电池,各组成部分大多采用无机粉体材料,通过集成技术形成全电池。
    • 黄东雪; 李锁; 姜兴涛; 宁玉娟; 张宇; 伍澎贵; 梁兴华
    • 摘要: NASICON型快离子导体Li_(1+x)Al_(x)Ti_(2-x)(PO_(4))_(3)(LATP)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较宽的电化学窗口及良好的水和空气稳定性,但其界面接触性能差。石榴石型Li_(7)La_(3)Zr_(2)O_(12)(LLZO)锂离子电导率高、电化学窗口较宽且热稳定性好,但其立方相结构不稳定,影响其实际应用。采用溶液浇筑法,制备纯PVDF-LiTFSI电解质膜和以PVDF为基、3种不同质量比的Li_(6.4)La_(3)Zr_(1.4)Ta_(0.6)O_(12)(LLZTO)和Li_(1+x)Al_(x)Ti_(2-x)(PO_(4))_(3)的固态电解质膜,并探讨纯PVDF-LiTFSI电解质膜和3种不同质量比的活性无机电解质填料对复合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Li_(6.4)La_(3)Zr_(1.4)Ta_(0.6)O_(12)和Li_(1+x)Al_(x)Ti_(2-x)(PO_(4))_(3)质量比为1∶1时,电解质膜的XRD图谱的衍射峰比纯PVDF-LiTFSI下降更为明显,电化学窗口为3.9 V左右,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量其离子电导率发现,Li_(6.4)La_(3)Zr_(1.4)Ta_(0.6)O_(12)和Li_(1+x)Al_(x)Ti_(2-x)(PO_(4))_(3)质量比为1∶1时的电解质膜均高于纯PVDF-LiTFSI电解质膜和Li_(6.4)La_(3)Zr_(1.4)Ta_(0.6)O_(12)和Li_(1+x)Al_(x)Ti_(2-x)(PO_(4))_(3)质量比为2∶1和3∶1时的电解质膜。将其装配成电池后发现,0.1C下电池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90 m A·h/g和87 m A·h/g。以0.5C的电流循环25圈,放电比容量从57 mA·h/g衰减至51mA·h/g,容量保持率为99.7%。所以,以PVDF为基、Li_(6.4)La_(3)Zr_(1.4)Ta_(0.6)O_(12)和Li_(1+x)Al_(x)Ti_(2-x)(PO_(4))_(3)质量比为1∶1的固态电解质膜有优良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