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固态电解质

固态电解质

固态电解质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2337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57118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5年第七届中国电池技术创新(上海)论坛暨充换电技术高峰论坛、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2011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暨海峡两岸粉末冶金技术研讨会等;固态电解质的相关文献由4484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姿珠、冯玉川、李泓等。

固态电解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7118 占比:99.84%

总计:157363篇

固态电解质—发文趋势图

固态电解质

-研究学者

  • 郭姿珠
  • 冯玉川
  • 李泓
  • 何泓材
  • 李峥
  • 南策文
  • 历彪
  • 张晓琨
  • 李素丽
  • 杨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邓诗维; 吴剑芳; 时拓
    • 摘要: 离子电导率是影响固态离子器件性能的基本因素。在无机固体电解质中,离子的传导包括晶粒体和晶界传导,两者均与材料体系中点缺陷结构密切相关。本文详细阐述了固体电解质体内可能存在的点缺陷及其对晶粒体电导率的影响规律,并结合钙钛矿结构LLTO固体电解质介绍了晶界空间电荷层模型及由此而引发的晶界离子电导特性。以期为高离子电导固体电解质的设计提供思路。
    • 杨富杰; 刘庆烽; 罗娟; 何钰怡
    • 摘要: 固态电解质具有优异的安全性能、工作温度范围宽、回收方便等优点,已成为新一代柔性电子器件中最具前景的电解质材料.为探索兼具高离子电导率和优良机械性能的固态电解质,将无机活性陶瓷锂镧锆氧(Lithium lanthanum zirconium oxide,LLZO)与改性聚离子液体复合,制备了一种性能优异的复合固态电解质.研究了LLZO与复合材料间结构的差异、LLZO的含量对复合固态电解质在离子电导率、机械性能的影响以及其抗压能力.结果表明,聚离子液体粘结剂的加入,赋予了固态电解质良好的柔顺性,并显著地提升了电解质的离子传输效率.当复合固态电解质中LLZO为质量分数50%时,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达到最高值(1.45×10^(-4) S·cm^(-1)),比单一的LLZO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用维氏硬度来表征复合固态电解质的抗压能力,发现当LLZO为质量分数50%时,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硬度可以达到0.45 gf/μm^(2).
    • 郭俊; 张宏; 吴勇民; 汤卫平
    • 摘要: 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能量密度高等优点,使用固态电解质的固态钠电池兼具高安全性成为研究热点。固态电解质是超离子导体,是固态电池关键材料。Na_(3)Zr_(2)Si_(2)PO_(12)是钠超离子导体(NASICON)中最具代表性的固态电解质材料。总结了Na_(3)Zr_(2)Si_(2)PO_(12)材料的结构、离子传输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旨在从机理上理解Na_(3)Zr_(2)Si_(2)PO_(12)固态电解质中钠离子传输性能;总结了主要制备方法,指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在提升离子电导率方面,对合成工艺、掺杂、界面因素进行了总结,力求归纳和探索合成高性能钠离子固态电解质的途径。
    • 刘加丽; 曹爽; 臧子浩; 陶西园; 王先友
    • 摘要: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空间有限,且受资源限制,因此开发其他电池体系成为研究热点。F^(-)的电负性高、半径小、质量轻,作为电子载体能够提供高能量密度,因此,基于F^(-)穿梭的氟离子电池受到人们的重视。综述近几年氟离子电池电解质和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固态氟离子电池和液态氟离子电池两类体系。从提高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改善电极/电解质界面结构、抑制电极材料溶解损失和调控电极材料结构与组成等方面,对高性能氟离子电池的发展进行展望。
    • 董常熠; 于德梅
    • 摘要: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因其质量轻、柔性好,且与电极材料接触良好、界面阻抗小,成为开发新一代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乃至高柔韧性电化学器件的潜在材料,近年来获得了广泛关注。但因其离子电导率低、力学性能差等缺陷也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商业化的关键问题。通过交联、共混、共聚等手段组成聚合物的复合体系有可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对聚合物中的离子导电机理进行了简要介绍,旨在从原理的角度阐释上述问题的解决策略;随后综述了近年来多种聚合物基复合电解质在电化学器件中的应用以及改性策略。最后对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目前面临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以期为新型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的设计与制备提供新思路。
    • 李一涛; 沈凯尔; 庞全全
    • 摘要: 固态电池利用固态电解质替换电解液,为电池的发展提供了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保障,其中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因其高离子电导率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使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还会面临电极/电解质接触较差、与电极发生界面副反应、空气稳定性差的问题,往往需要与一些有机物配合以改善电池性能,例如有机溶剂、有机电解液或聚合物。本文综述了不同种类有机物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辅助作用,首先回顾了基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准固态电池发展现状,分别从正极、电解质、负极及相互界面处添加电解液或溶液的角度,阐述了液体添加对准固态电池产生的界面浸润、构筑保护层等增益作用;其次介绍了聚合物/硫化物复合固态电解质的湿法和干法制备,对比了极性和非极性聚合物黏结剂在制备工艺上的差异,着重分析了有机组分的添加对复合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等性能的影响;阐述了通过溶液法对复合正极内部界面的改善方法,并补充介绍了薄片状(Sheet-type)电极的制备工艺与发展前景;最后总结了目前有机组分在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配合时面临的难点,展望了未来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为组装高性能硫化物基固态电池提供思路。
    • 张思雨; 李跃然; 邢涛; 刘海燕; 刘昭斌; 李忠涛; 吴明铂
    • 摘要: 固态电解质是全固态锂电池的关键组分,其室温离子电导率和可加工性是影响电解质性能的关键指标。聚阴离子型固态电解质具有较高的锂离子迁移率,与其它类型陶瓷电解质相比,该电解质对水氧不敏感、成本低廉且原料无毒等特殊优点,明显降低了后期产业化的难度。本文首先总结了聚阴离子型固态电解质的分类和离子传输机制,然后介绍了提高材料本体锂离子传输性的原理和方法,最后介绍了通过表面修饰和复合改性提高电解质界面稳定性和可加工性方面的进展。结合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对电解质膜片的需求,探索了目前聚阴离子型固态电池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为一种具有优异的水氧稳定性和高离子电导率的电解质材料,聚阴离子电解质在下一代全固态电池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 刘昕; 王丽妲; 王占魁; 王放; 魏金琳
    • 摘要: 随着智能电子和可穿戴设备的不断发展,对电池的的能量密度、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全固态锂电池由于其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的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最有潜力的能量储存设备。固态电解质作为固态电池的核心组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介绍了氧化物、硫化物和聚合物等三类固态电解质的性能,以及其存在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提高这些性能的相应策略。
    • 靳爱民(摘译)
    • 摘要: 鉴于高安全性和更高的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离子电池越来越引起科学家们的兴趣。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各方面性能都优越的新型固体电解质。这种电解质由锂、钪、铟和氯组成,对锂离子的传导性很好,但对电子的传导性很差。这种组合对于制造高性能全固态电池(经过4 V以上100次循环或中压数千次循环保持容量基本不变)至关重要。
    • 魏超超; 余创; 吴仲楷; 彭林峰; 程时杰; 谢佳
    • 摘要: 全固态锂电池因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成为最有望替代传统液态锂电池的体系之一。固态电解质是全固态锂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硫化物电解质因其高离子电导率、良好的机械延展性等优势成为最具潜力的固态电解质之一。Li_(3)PS_(4)固态电解质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宽电化学窗口、低成本等优势,是极具代表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然而其空气/水汽稳定性差、与正负极材料的兼容性较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在高性能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大规模应用。本文通过对近期Li_(3)PS_(4)固态电解质等相关文献的探讨,综述了Li_(3)PS_(4)固态电解质的结构机理和制备路线,总结并分析了Li_(3)PS_(4)固态电解质在提高离子电导率、改善化学/电化学稳定性、强化力学性能等方面采取的策略及研究进展,最后归纳了近年来基于Li_(3)PS_(4)固态电解质和各种正负极材料构筑的高性能全固态电池。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也指出了当前Li_(3)PS_(4)固态电解质仍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Li_(3)PS_(4)等硫化物电解质在未来的研究重点及发展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