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凝胶

水凝胶

水凝胶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693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50篇、会议论文172篇、专利文献49935篇;相关期刊918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106种,包括第九届全国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讨论会、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等;水凝胶的相关文献由2839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文广、陈学思、赵孔银等。

水凝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50 占比:5.38%

会议论文>

论文:172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49935 占比:94.29%

总计:52957篇

水凝胶—发文趋势图

水凝胶

-研究学者

  • 刘文广
  • 陈学思
  • 赵孔银
  • 陈莉
  • 崔英德
  • 范代娣
  • 鲁雄
  • 朱美芳
  • 丁建东
  • 张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玥; 吕妍; 冯婉莹; 宋阳; 闫语; 关永格
    • 摘要: 背景:金丝桃苷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将其应用于修复子宫内膜损伤的研究并不多见。目的:制备金丝桃苷纳米粒,利用泊洛沙姆407搭载金丝桃苷纳米粒,研究其对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分别制备金丝桃苷纳米粒、泊洛沙姆407水凝胶与泊洛沙姆407水凝胶搭载金丝桃苷纳米粒。取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4组,每组6只:模型组、单纯水凝胶组、载药水凝胶组以搔刮法建立子宫内膜损伤模型,分别向子宫内注射PBS、泊洛沙姆407水凝胶、泊洛沙姆407水凝胶搭载金丝桃苷纳米粒,空白对照组仅行开腹不进行造模。造模7 d后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宫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角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层变薄,内膜结构不完整,血管及腺体及明显减少稀疏;与模型组比较,单纯水凝胶组大鼠子宫内膜增厚、内膜结构较完整,载药水凝胶组大鼠子宫内膜增厚、内膜结构较完整、腺体较丰富;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单纯水凝胶组、载药水凝胶组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下降(P<0.01);③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角蛋白、波形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载药水凝胶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角蛋白、波形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单纯水凝胶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升高(P<0.01);④结果表明,水凝胶搭载金丝桃苷纳米粒对大鼠子宫内膜损伤有修复作用。
    • 刘司麒; 吴明芮; 乔铃然; 颉丽英; 陈思宇; 韩之波; 左琳
    • 摘要: 背景: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促进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创面愈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已被证明对皮肤再生具有多种治疗作用,可注射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节性,可以提高干细胞治疗的效果。目的:以负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水凝胶为切入点,观察其对小鼠糖尿病皮肤创面的疗效,并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①链脲佐菌素溶液连续腹腔注射5 d构建C57BL/6J小鼠糖尿病模型,经尾静脉采血测血糖值评估模型是否建立成功。②造模成功后,利用打孔器建立小鼠背部皮肤损伤模型,水凝胶组给予纯水凝胶敷胶治疗,复合水凝胶组给予负载有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水凝胶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治疗第7,14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敷胶后的14 d内,水凝胶组、复合水凝胶组小鼠皮肤创面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合水凝胶组的皮肤创面面积明显低于水凝胶组(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复合水凝胶组创面肉芽组织新生率明显高于水凝胶组和对照组(P<0.05);③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水凝胶组相比,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胶原沉积率明显增加(P<0.05);④免疫组化CD31染色结果显示: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新生微血管数量明显高于水凝胶组和对照组(P<0.05);⑤免疫组化CD45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水凝胶组相比,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炎症面积明显减少(P<0.05);⑥免疫荧光染色和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水凝胶组相比,复合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M2巨噬细胞及其标志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表达显著升高,且M1巨噬细胞及其标志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达明显降低(P<0.05);⑦上述结果提示:负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氯化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复合水凝胶通过促进糖尿病创面肉芽组织和微血管形成,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 柳晓琳; 穆新月; 马子雨; 刘树泰; 王文龙; 韩晓谦; 董志恒
    • 摘要: 背景:牙周炎患者逐年增加,采用传统的牙周治疗方法并不能恢复牙周软硬组织,因此需要制备出一种药物缓释材料辅助治疗牙周炎,恢复牙周破坏的软硬组织。目的:制备装载辛伐他汀的牛血清白蛋白微球复合水凝胶材料,检测其对辛伐他汀的双重缓释作用,并进一步研究此释药复合材料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的影响。方法:①采用去溶剂法制备载辛伐他汀的牛血清白蛋白微球,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测量其粒径,采用酶标仪检测载药微球的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药物释放;②将载药微球负载到明胶水凝胶中,采用酶标仪检测水凝胶的体外药物释放,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的形态;利用该水凝胶浸提液培养MC3T3-E1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显示,载药微球呈光滑的圆球形,较为分散,未见明显聚集,微球粒径也较为均匀,80%的微球粒径在0.2-0.8μm之间;扫描电镜显示,载药微球光滑,呈圆球形,分散性较好,粒径分布较为均匀,粒径在0.2-0.8μm之间;②载药微球的包封率为68.9%-87.5%,载药率为0.95%-1.21%;③载药微球中辛伐他汀的释放曲线是温和的持续释放过程,载药水凝胶中辛伐他汀的释放曲线为前期释放速度快后期缓慢的持续释放过程,其中载药水凝胶比载药微球能更快释放并达到药物的作用浓度,在后期缓慢释放维持药物的作用浓度;④扫描电镜显示,载药水凝胶呈多孔条状结构,适合成骨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在水凝胶表面可以看到圆球形的载药微球;⑤载药水凝胶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与碱性磷酸酶表达;⑥结果表明,缓释辛伐他汀微球水凝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成骨分化。
    • 彭坤
    • 摘要: 背景:具有生物学功能的骨修复材料一直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从分子结构仿生与生物功能仿生的需求出发,研制具有仿生空间结构和仿生功能的仿生骨基质材料。方法:以氨基封端的聚乙二醇和均苯四甲酸酐为反应物,通过调节丁二胺加入的量(15,30,45,60μL),获得4种性状的聚乙二醇衍生物水凝胶,向4种水凝胶中分别加入基于聚乳酸和力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物质(MGF-Ct24E-MPLA-EG-g-HAP),采用溶剂共混法制备生物活性仿生骨基质材料(PAPI-BDA/MGF-Ct24E-MPLA-EG-g-HAP)。表征生物活性仿生骨基质材料的生物活性物质负载率、孔隙率、表面形貌、亲/疏水性能、吸水率及微观形貌。结果与结论:①在仿生骨基质材料制作过程中,在pH=5.8的PBS中,随着丁二胺加入量的增加,仿生骨基质材料中生物活性物质负载量呈先增多再减少的现象,当丁二胺加入量为30μL时生物活性物质负载量最高;在pH=3.5-7.4的PBS中,仿生骨基质材料(丁二胺加入量为30μL)中生物活性物质负载量呈减少趋势,当pH值增加到9.8时,仿生骨基质材料中生物活性物质负载量基本保持稳定;②在相同pH值的PBS中,随着丁二胺加入量的增加,仿生骨基质材料的孔隙率降低;当丁二胺加入量相同时,随着PBS pH值的增大,仿生骨基质材料的孔隙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③在pH=5.8的PBS中,随着丁二胺加入量的增加,仿生骨基质材料的静态接触角减小,吸水率增加;④扫描电镜下可见,仿生骨基质材料呈连续开放孔状结构,孔间相互贯通,孔径分布230-690 nm,且孔径大小与丁二胺加入量呈反向相关,其中丁二胺加入量为30μL制备的仿生骨基质材料类似天然骨基质结构。
    • 朱必文; 王东芝; 吴迪; 龚天成; 潘昊鹏; 陆玉华; 郭益冰; 王志伟; 黄䶮
    • 摘要: 背景:构建仿生微环境促进胰岛素分泌细胞存活及功能发挥,是胰腺组织工程的热点与难点。目的:基于甲基丙烯酰化明胶/富血小板血浆水凝胶构建仿生微环境,促进小鼠胰岛瘤细胞MIN6存活和功能表达。方法:将体积分数10%,30%,50%的富血小板血浆溶液分别与50 g/L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混合,经Ca^(2+)与凝血酶活化及紫外光照射固化成水凝胶,分别记为G+10P、G+30P、G+50P,同时制备单纯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记为G),检测4组水凝胶的孔隙率、杨氏模量、溶胀性能与流变行为。将4组水凝胶分别与小鼠胰岛瘤细胞MIN6共培养,检测细胞形态与增殖活性,并进行qRT-PCR检测、胰岛素免疫荧光染色及胰岛素释放实验。结果与结论:①复合成分水凝胶的孔隙率小于单一成分水凝胶、杨氏模量高于单一成分水凝胶,并且随着富血小板血浆浓度的增加,复合成分水凝胶的孔隙率与杨氏模量降低;G+30P、G+50P组溶胀率低于G组、G+10P组(P<0.05);复合成分水凝胶的储能模量、耗能模量均大于单一成分水凝胶(P<0.05);②光镜下可见,单一成分水凝胶表面的细胞呈团块样且散在分布,复合成分水凝胶表面的细胞呈团状,但生长速度更快、细胞团之间连接紧密;活死染色显示,各组水凝胶可促进细胞存活,其中G+30P组、G+50P组死细胞数量明显少于G+10P组、G组;CCK-8检测显示,复合成分水凝胶促进细胞增殖效果强于单一成分水凝胶,并且随着富血小板血浆浓度的增加,促增殖效果更明显;③qRT-PCR检测显示,与单一成分水凝胶比较,复合成分水凝胶可明显上调胰岛十二指肠同源盒1、胰岛素、葡萄糖激酶的mRNA表达,其中以G+30P组最明显;免疫荧光与胰岛素释放实验显示,与单一成分水凝胶比较,复合成分水凝胶可促进胰岛素蛋白的表达及胰岛素释放;④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酰化明胶/富血小板血浆复合水凝胶可用于模拟胰岛素分泌细胞微环境,能够显著提高其存活和功能发挥。
    • 李诚; 郑国爽; 蒯贤东; 于炜婷
    • 摘要: 背景:由于关节软骨的解剖、生理特点,其自我修复能力有限,故而如何修复大面积的软骨缺损(直径>4 mm)成为医学界备受瞩目的问题之一。伴随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学科的发展,通过支架技术尤其具有模拟细胞外基质微环境的水凝胶支架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软骨损伤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目的:就海藻酸盐的性质、海藻酸盐水凝胶支架的制备以及在软骨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海藻酸盐水凝胶、软骨组织工程或软骨、骨软骨、支架”,英文检索词为“alginate hydrogel,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or chondro*,osteochondral,scaffold”,检索文献时间范围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最终按入组标准筛选后纳入60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海藻酸盐作为带负电荷的天然亲水性多糖,可通过修饰技术赋予传统海藻酸盐水凝胶更优良的机械性能、黏附性、生物降解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②修饰后的海藻酸盐复合水凝胶支架利于维持种子细胞的正常形态、合成相应的细胞外基质,促进成软骨相关基因的表达,表现出优良的成软骨能力。③有报道证实海藻酸盐复合水凝胶支架可在动物体内形成与周边正常软骨相似的软骨组织,有效修复缺损部位。④因此,海藻酸盐复合水凝胶支架具备良好的促软骨修复能力,为软骨组织工程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但该材料未来还需更完善的临床前试验数据的支撑,以推进其临床转化进程。
    • 凌华军; 崔瑞文; 王其友
    • 摘要: 背景:应用细胞外基质水凝胶有效递送外泌体,并与皮肤周围组织进行桥接,有助于皮肤损伤的修复。目的:探索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3D明胶细胞外基质水凝胶对皮肤损伤的影响。方法:利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上清液中的外泌体。①制备甲基丙烯酸改性明胶水凝胶,加入外泌体与光引发剂,于紫外线下交联,形成负载外泌体的3D明胶细胞外基质水凝胶;②将成纤维细胞分别接种于负载外泌体的3D明胶细胞外基质水凝胶与普通培养板上,接种12 h后,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情况;③在20只成年SD大鼠背部制作直径1 cm、深0.2 cm的皮肤损伤创面,实验组(n=10)覆盖负载外泌体的3D细胞外基质水凝胶,对照组(n=10)覆盖生理盐水,最后均覆盖无菌纱布,术后2周,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及马松染色观察损伤皮肤结构变化和胶原沉积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划痕实验显示,负载外泌体的3D明胶细胞外基质水凝胶上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能力强于普通培养板;②动物实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对照组皮肤组织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断裂,炎症细胞增多;实验组皮肤组织结构较为完整,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微血管结构清晰可见及密度增加;③动物实验马松染色显示,实验组皮肤组织内含有大量规则排列的胶原纤维,对照组仅存在少量胶原纤维,且呈现稀疏结构;④结果表明,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3D明胶细胞外基质水凝胶水凝胶有助于皮肤损伤的愈合,可能与外泌体促进成纤维细胞迁移有关。
    • 胡金龙; 全桦红; 王静成; 张佩; 张家乐; 陈鹏涛; 梁远
    • 摘要: 背景:硫化铜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抗菌及促进创面愈合效果,但其在伤口不易存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目的:探讨温敏性水凝胶Pluronic F127载硫化铜纳米颗粒对大鼠感染性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分别制备硫化铜纳米颗粒、温敏性水凝胶Pluronic F127及温敏性水凝胶Pluronic F127载硫化铜纳米颗粒。取24只雄性Wistar大鼠,建立背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创面模型,1 d后随机分3组,对照组创面注射PBS,水凝胶组创面覆盖温敏性水凝胶Pluronic F127,纳米颗粒组创面覆盖温敏性水凝胶Pluronic F127载硫化铜纳米颗粒,每组8只。创面处理后第3天,进行创面细菌学检测;创面处理后第14天,测量创面面积,采血检测大鼠肝肾功能,观察创面及主要脏器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创面处理第3天,纳米颗粒组大鼠创面组织菌落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水凝胶组(P0.05),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等未见明显的病理组织学改变;⑤结果表明,温敏性水凝胶Pluronic F127载硫化铜纳米颗粒可以明显抑制细菌的生长,促进感染性创面的愈合。
    • 何露露; 王航; 解慧琪
    • 摘要: 随着对生物材料、免疫系统与骨骼系统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依据骨免疫学,通过合理设计材料的性质可调节植入材料引起的宿主反应,具有免疫调节性骨组织工程支架可诱导巨噬细胞及时从促炎M1型转换为抗炎M2型,促进骨整合。水凝胶在骨组织工程中备受关注,水凝胶组成的不同,包括来源、组分含量及分子量、偶联连接蛋白、使用交联剂等均会影响免疫反应,对水凝胶的理化性质进行改性亦可影响免疫反应,如软光刻等处理水凝胶形成的不同表面微形貌,加入酶敏感序列、酯键及使用动态共价化学等避免水凝胶降解过快或过慢,添加制孔剂、3D打印等制备具有互通大孔的水凝胶,柔软可注射水凝胶等,可减少促炎因子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分化为M2型及减少异物反应,促进骨再生。然而骨免疫反应机制尚未阐明,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理化性质的水凝胶对免疫调节的具体机制。
    • 王欣欣; 王景信
    • 摘要: 背景:多种细胞通过旁分泌形式可分泌微囊泡,其中体积最小的被称为外泌体。起初外泌体被认做细胞的“代谢废物”,后发现其通过转运独立的蛋白质、脂质、mi RNA或以配体形式参与调控许多重要的信号通路。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作为极具研究潜力的非细胞疗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对继发性淋巴水肿具有重要治疗作用。目的:综述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对继发性淋巴水肿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仍需蓄力的方向。方法:通过关键词及“滚雪球”式在PubMed、Google Scholar、Embase、Scopus、Wiley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对继发性淋巴水肿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05-2022年,最终共纳入58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因低免疫原性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组织再生和内脏纤维化等多种研究领域,其来源丰富,脂肪、骨髓、脐血源性外泌体应用最为成熟。(2)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对于继发性淋巴水肿的缓解作用已经被证实,通过在动物水肿局部皮下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淋巴管内皮细胞显著增生分化形成新生旁系淋巴管,有效减少水肿体积。(3)外泌体调控慢性炎症反应中巨噬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他炎性细胞或因子的数量,改善间质微环境,影响后续纤维化、脂肪沉积进程,但具体调控机制有待探讨。(4)目前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对继发性淋巴水肿的康复作用研究仅限于动物实验,并未涉及临床,且在研究过程中外泌体最佳浓度、最佳干预时间及干预频率等方面均无清晰界定,未来需要更多机制研究并补充临床相关试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