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钠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3245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5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693923篇;相关期刊201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储能科学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物理化学学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四届编委会会议、江苏省颗粒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节能减排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等;钠离子电池的相关文献由5470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剑锋、张治安、李嘉胤等。

钠离子电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5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93923 占比:99.92%

总计:694500篇

钠离子电池—发文趋势图

钠离子电池

-研究学者

  • 黄剑锋
  • 张治安
  • 李嘉胤
  • 曹丽云
  • 赖延清
  • 李劼
  • 张凯
  • 许占位
  • 白莹
  • 胡勇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瑀; 付浩宇; 封伟
    • 摘要: 在过去的10年里,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电化学储能系统商业化的兴趣.因钠元素在地球上的丰富储备,钠离子电池是目前锂离子电池最有前途的替代品,作为一种新兴的低成本储能技术,在大规模电化学储能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由于碳材料的原料丰富、成本低廉、具有低的电化学电位,通常是电池负极材料的首选.其中,石墨具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相对较高的比容量被广泛用于商业锂离子电池.但是由于热力学的限制,钠与石墨的层间化合物不存在,将石墨作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几乎不显示储钠活性,这导致容量的极大损失.硬碳具有可膨胀的石墨烯夹层、合适的工作电压和相对较低的成本,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合成聚合物作为硬碳前驱体的重要来源,可以通过调控化学组成结构和工艺条件,实现不同的结构和形貌,以满足不同的性能需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以合成聚合物为前驱体制备硬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合成聚合物的种类和制备方法对硬碳材料的微观结构形态的影响,以及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探讨了提升硬碳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未来主要发展的方向,促进钠离子电池实现商业化.
    • 吴乾鑫; 刘磊; 孙晋蒙; 李一帆; 刘宇航; 杜洪方; 艾伟; 杜祝祝; 王科
    • 摘要: 对石墨烯进行功能化处理,可得到具有合适层间距和较高离子扩散速率的理想石墨烯基电极材料,其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有着重要的应用潜力。通过在石墨烯结构中进行原位插层反应,成功制备出聚对苯乙烯磺酸钠(PSS)插层的石墨烯复合材料(PSS-rGO)。这种插层结构是基于石墨烯的π电子可以与PSS结构中的π电子相互作用,使得石墨烯层间距增大并抑制其堆积。同时,PSS中的磺酸钠基团可有效提高钠离子扩散速率,增强电极对钠离子的吸附能力,从而提升钠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电化学工作站和多通道电池综合测试仪对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PSS-rGO电极在5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6000圈后容量可保持在256 mAh·g^(-1),单圈衰减率为0.003%,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本研究为开发高比容、快速储钠以及长寿命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可行思路。
    • 胡海燕; 侴术雷; 肖遥
    • 摘要: O3型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NaNi_(0.5)Mn_(0.5)O_(2)是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然而,由于在充放电过程中过渡金属层的滑移,O3型正极材料伴随着多重不可逆的复杂相变,所以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另外,O3-NaNi_(0.5)Mn_(0.5)O_(2)正极的容量主要集中在3 V左右的低电压区域,在充放电过程中这一区域很容易发生O3-P3相变,所以限制了其能量密度。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精准的化学元素取代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Sn^(4+)掺杂来抑制过渡金属层的滑移,从而抑制循环过程中的不可逆相转变。同时,由于Sn^(4+)具有独特的外层电子结构,在d轨道上没有单电子,无法与O 2p轨道发生杂化,所以O 2p轨道就只与Ni eg轨道发生杂化,增大了Ni—O键的离子度,提高了Ni的氧化还原电势。因此,NaNi_(0.5)Sn_(0.5)O_(2)正极材料的中值电压高达3.28 V。同时,该电极材料表现出较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动力学性质。本工作基于分子轨道杂化对O3型正极材料的氧化还原电势实现了可控调制,从而获得了具有高电压的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
    • 陈美丽; 袁皓文; 孙姝纬
    • 摘要: 通过简单的化学沉积法对正极材料O3型NaNi_(0.5)Mn_(0.5)O_(2)进行MnO_(2)包覆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包覆后的材料相变为P2相。当采用0.5%MnO 2包覆量时,其初始放电比容量由原始相的89.1 mAh·g^(-1)提升到96.4 mAh·g^(-1)。比较倍率性能发现,在5C(1 C=173.4 mA·g^(-1))的大电流密度下具有50 mAh·g^(-1)左右的放电比容量,而原始相接近于0。同时结合循环伏安测试与电化学阻抗测试结果,MnO_(2)包覆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可逆性以及抑制表面副产物的生成,从而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刘倩楠; 胡伟平; 轷喆
    • 摘要: 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储存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有望部分取代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磷基负极材料具有高的理论容量和合适的储钠电位,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但部分磷基材料导电性差和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大,使得其在产业化应用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针对磷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对红磷、黑磷、磷烯、金属磷化物的储钠机理、研究现状、改进策略进行了总结。目前,钠离子电池磷基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导电材料复合和限域结构设计。另外,保护性/导电性涂层包覆、元素取代/掺杂改性、新型电解液的使用以及测试电化学窗口的调控也可改善磷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富磷相的制备、储钠机理的确定、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计算模拟的运用、电池配套组分和全电池的研究是未来金属磷化物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方向。
    • 赵志强; 刘恒均; 徐熙祥; 潘圆圆; 李庆浩; 李洪森; 胡涵; 李强
    • 摘要: 理解电化学储能系统的构效关系将极大推动电极材料中新现象和新性能的发现与调控。然而,没有任何一种单一技术可以澄清电化学体系中复杂界面反应的所有问题,只有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才能看清被埋藏的界面和工作状态下的演变历程。由于大量储能材料富含过渡金属元素,其磁学性质与晶格结构、电子能带、电化学性能密切相关。因此,磁学测试分析可以揭示能源材料中的结构相变和局部电子分布等变化,解析物理化学反应机理,指导材料设计。围绕磁性表征技术,本文首先讨论了磁性测试的技术原理,随后总结介绍了磁性测试在研究电极材料物性结构表征以及电化学反应进程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介绍了原位实时磁性测试在阐明储能物理化学反应机理方面的独特优势。综合分析表明,原位磁性表征技术可以对电化学反应中的电荷转移进行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的测试表征,为揭示复杂界面电化学反应提供了新思路,在储能科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有助于了解磁性测试技术在电化学储能材料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并进一步推动磁性测试技术在储能领域的发展。
    • 黄金鑫; 高卫星; 孔凡军; 陶石; 钱斌
    • 摘要: 采用静电纺丝和退火法制备了具有一维核壳结构的SnSe@C复合材料,并对其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进行了研究.得益于自身独特的结构设计,SnSe@C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储钠性能,在1.0 A·g^(-1)高电流密度下500次循环后仍可提供283.8 mAh·g^(-1)可逆容量.利用X射线衍射仪、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局域电子衍射表征了SnSe的钠离子存储机制.本文为金属硒化物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动力学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刘仲刚; 王炳春; 沈迪军; 李运勇
    • 摘要: 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NASICON型Na_(3)V_(2)(PO_(4))_(3)材料,由于其稳定的电压平台,较高的理论容量(117 mA·h/g),被视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溶剂热和进一步热处理的方式,获得石墨烯包封Na_(3)V_(2)(PO_(4))_(3)的复合材料[Na_(3)V_(2)(PO_(4))_(3)/G],有效提高了Na_(3)V_(2)(PO_(4))_(3)的电子导电性。在0.01~3.00 V电压区间,0.2 C倍率进行测试时,Na_(3)V_(2)(PO_(4))_(3)/G复合材料在230圈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保持在100.9 mA·h/g,容量保持率高达68.4%,即使在5 C倍率,其放电比容量仍可达65.2 mA·h/g。然而,纯相Na_(3)V_(2)(PO_(4))_(3)的放电比容量仅为47.4 mA·h/g,容量保持率仅为44.7%,在5 C倍率时,其放电比容量仅为25.1 mA·h/g,证实石墨烯包封结构能显著提升Na_(3)V_(2)(PO_(4))_(3)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 唐式豹
    • 摘要: 本文以有机铁源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Na_(2)FePO_(4)F/C复合正极材料,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复合材料的物相、晶体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600°C下反应6 h合成的Na_(2)FePO_(4)F/C样品具有最佳的纯度和最优的结晶度,该样品在0.1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95.5 mAh/g,循环15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78.3%,循环性能优异。同时利用EIS技术对目标产物进行研究,揭示其循环性能演变的内在根源。
    • 孙畅; 邓泽荣; 江宁波; 张露露; FANG Hui; 杨学林
    • 摘要: 钠离子电池因其原材料储量丰富、成本低、安全环保等优势在大规模储能、低速电动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氟磷酸钒钠[Na_(3)V_(2)(PO_(4))_(2)F_(3),NVPF]正极材料具有稳定的三维框架结构、高的理论比容量(128 mA·h/g)和高的工作电压(约3.8 V)等优点,已成为近年来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然而,NVPF较低的电子电导率和较慢的离子扩散速率导致其实际比容量偏低且倍率性能不理想,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为此,研究者们通过优化NVPF的合成工艺,并采用包覆、离子掺杂和结构设计等方法对其进行改性,使其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极大增强了NVPF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潜力。本文通过对近年相关文献的回顾,介绍了NVPF的晶胞特征,并梳理了NVPF的四种脱嵌钠机制(固溶反应机制、分步钠脱嵌机制、三步钠脱嵌机制和两步钠脱嵌机制);简要综述了NVPF常用的三种合成方法(高温固相法、水热法和溶胶-凝胶法),并归纳了各方法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利用包覆、离子掺杂和结构设计等方法改性NVPF的研究进展。最后,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对NVPF的合成、改性及其全电池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NVPF正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化进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