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材料

碳材料

碳材料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569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电工技术、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1篇、会议论文90篇、专利文献679947篇;相关期刊349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中国粉体工业等; 相关会议71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2015年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暨海峡两岸粉末冶金技术研讨会等;碳材料的相关文献由11867位作者贡献,包括荣峻峰、史春风、于鹏等。

碳材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1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9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79947 占比:99.87%

总计:680798篇

碳材料—发文趋势图

碳材料

-研究学者

  • 荣峻峰
  • 史春风
  • 于鹏
  • 孙立贤
  • 徐芬
  • 张华民
  • 金辉乐
  • 王舜
  • 韩生
  • 谢婧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郎集会; 吴思; 刘芯宇; 梁慧聪; 许冰燕; 陈诺; 孙可心
    • 摘要: 以CuMgAl-LDHs水滑石为限域模板插层木质素磺酸钠(LS),通过限域热转化法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复合催化剂,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MS)高效降解四环素(TC).通过XRD、FTIR、SEM、Raman等表征方法分析了复合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和降解性能,并阐述了PMS浓度、催化剂用量、初始pH等参数对TC降解性能的影响以及TC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降解TC,15 min内对TC的降解效率可达到97.3%;合成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降解性能,3次循环后的TC去除率在15 min内高于90%.自由基猝灭实验表明,复合催化剂体系中硫酸根自由基是反应体系的主要活性物质.
    • 何珺
    • 摘要: 石墨炔(Graphdiyne,GDY)因其卓越的二维平面全碳多孔特性,在多个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特别是GDY独特的结构特点和物理本征特性如可扩展的面内孔洞、适宜的层间距、规则的纳米结构、优良的导电性及其良好的离子传输性能,使GDY成为很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储能装置如钾离子电池、金属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器件中的电极材料。重点对近年来石墨炔碳材料在新型金属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金属硫电池以及双离子电池等电池储能器件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此外,还对GDY在新型电池储能器件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未来石墨炔类碳材料在能源存储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 廖颖敏; 张静
    • 摘要: 将煤层气中的CH_(4)排放至空气则易造成能源浪费以及温室效应,因此开发具有高CH_(4)吸收容量和高选择性的新型多孔碳材料并用于煤层气变压吸附分离技术至关重要。分别阐述活性炭、碳分子筛、碳纳米材料等碳材料在分离、富集CH_(4)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汇总相关资料分析可知:经KCl改性的商用活性炭对CH_(4)/O_(2)的分离系数达7.9,即商用活性炭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经过硝酸/尿素改性的混合煤活性炭有望成为有效分离、富集煤层气中CH_(4)的碳材料;选择合适的生物质前驱体、改性剂,获得具有较高CH_(4)吸附容量和高选择性的新型多孔碳材料以用于煤层气中CH_(4)的富集和分离,同时实现节能减排;为提高对CH_(4)的吸附容量,可通过调整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参数提高氮磷掺杂的碳分子筛对CH_(4)/N_(2)的分离系数,选择合适的改性剂和改性条件对碳纳米管等碳材料进行改性;金属负载的碳材料催化剂将成为CH_(4)催化转化方面具有巨大前景的备选材料。
    • 摘要: 目前石墨的消费正在由传统产业领域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性材料,膨胀石墨具有低密度、质轻、抗高低温、无毒无害、环保节能等诸多的优良性能,是碳材料中公认的最具有使用价值及应用前景的产品之一。未来,随着传统应用领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膨胀石墨行业的消费将不断增加,前景广阔。
    • 包苏丹; 龚玲珍; 乌仁; 李金昊; 代钢; 阿古拉
    • 摘要: 木质素作为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芳香族生物高聚物,由于其功能基团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及木质素衍生材料的制备方法的创新和多维度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木质素衍生多孔碳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马晓; 秦晓伟; 张晓娣; 张国杰
    • 摘要: 以木屑为碳源、尿素为氮源、KOH为活化剂,制备了系列氮掺杂生物质碳CH_(4)-CO_(2)重整催化剂。采用比表面孔结构分析仪、电镜、红外和热重等表征手段对新鲜和使用后的催化剂样品结构和特性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催化剂孔结构、N含量、N种类和碱性位等对重整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N掺杂可以显著提升生物质碳材料N及碱性位含量,从而为重整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其中,后处理掺N制备的生物质碳材料(BC-750/3.5-N)氮质量分数高达26.35%。而原位N掺杂可以进一步促进造孔作用,使样品NBC-750/3.5获得大量的微孔或窄微孔,同时提高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1981.53 m^(2)/g和1.08 mL/g),从而有利于重整反应气体的吸附和活化。研究还发现,原位N掺杂制备的NBC-750/3.5催化剂样品中吡啶N和吡咯N占比较高,分别为31%和50%。其中,掺杂的吡咯N有利于CO_(2)吸附,吡啶N有利于气体分子活化,因此通过原位掺杂制备的碳材料催化剂催化性能较好。催化重整50 h后,CH_(4)和CO_(2)转化率仍稳定在45%和62%左右。同时发现,重整反应后吡啶N和吡咯N占比降低,石墨N占比增加。因此,通过调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N杂原子掺杂方式,可以更准确地调控含N基团的生成类型和含量,从而通过调控制得高性能非金属碳基非再生型重整催化材料。
    • 刘存生; 刘屹东; 廖松义; 黄兴文; 李清玲; 宋道远; 闵永刚
    • 摘要: 聚酰亚胺(Polyimide,PI)是一种以二酐和二胺为原料,热亚胺化后合成的聚合物。PI作为电池电极材料,具有理论容量高、机械强度大和易于回收的优点,但是它的绝缘性限制了内部活性位点的利用率,导致电池的倍率性能较差。本文综述了通过构建共轭结构来提高结构稳定性和引入羰基结构增加PI氧化还原中心(C=O)位点,以获得更高电池容量的研究策略,介绍了碳化PI和与石墨烯、碳纳米管的杂化以及使用静电纺丝工艺对PI作为电池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的改进,对基于PI的其他复合材料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目前PI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吴启超; 孙莞书; 雍达明; 钱琛; 蒋荣立
    • 摘要: 通过简单有效的溶剂热法将Fe_(3)O_(4)颗粒与氧化石墨烯(GO)进行复合,得到Fe_(3)O_(4)/GO复合材料。将Fe_(3)O_(4)/GO与葡萄糖进行碾磨。在高温下将GO还原成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同时在Fe_(3)O_(4)/rGO表面制备网状结构的导电碳层,得到三维网络传输结构C/Fe_(3)O_(4)/rGO复合材料。由碳网和还原氧化石墨烯组成的双碳层不仅抑制了电池循环过程中Fe_(3)O_(4)的体积膨胀,而且三维电子传输结构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子传输速率。C/Fe_(3)O_(4)/rGO作为活性材料显示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2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后的比容量为832 mAh·g^(-1)),在大电流密度下也显示了良好的性能(在4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后的比容量为363 mAh·g^(-1))。同时,C/Fe_(3)O_(4)/rGO复合材料表现出明显的赝电容特性(当扫描速率为5 mV·s^(-1)时,赝电容所占总容量的77%),这些结果表明C/Fe_(3)O_(4)/rGO复合材料具有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的前景。
    • 张革; 李国华; 杨帆; 李永峰
    • 摘要: 新型碳基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可调的孔径分布等优势,是极具潜力的吸附及催化材料,近年来在深度脱硫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综述了碳基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吸附、催化氧化等领域脱除大分子硫化物的研究进展。在催化加氢方面详述了碳材料与传统催化剂复合后对电子结构的调整以及对加氢脱硫活性、选择性的影响;在吸附脱硫方面重点阐述了碳材料的制备及杂原子掺杂改性后作为吸附剂的优缺点;在氧化脱硫方面概述了碳基复合材料作为氧化剂和催化剂的机理研究。最后结合碳材料脱硫现状提出目前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期为碳基复合材料深度脱硫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 薛李静; 费星; 刘江淋; 吴林军; 仇中杰; 许权洲; 钟晓文; 林绪亮; 秦延林
    • 摘要: 木质素具有三维网状苯环结构、来源丰富、含碳量高、官能团丰富可控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碳材料前体。通过化学改性和微结构调控制备具有特殊功能的木质素基碳材料,其在能源催化转化、电化学储能和环境修复等领域应用广泛。本文介绍了木质素基碳材料催化剂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木质素基碳材料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重点综述了木质素基碳材料催化剂在氧化反应、氢解反应、酯化反应、水解反应、脱水反应、费托合成等热催化反应、电解水析氢和锌空气电池氧还原等电催化反应、有机污染物降解等光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但如何构筑高效、稳定、廉价、可规模生产的木质素基碳材料催化剂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文章总结:今后研究中应加强对木质素的基础化学结构和微结构调控、活性组分与木质素碳材料载体间的相互作用、木质素基碳材料催化剂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机理等的研究,更好地发挥其低成本、三维结构易成型和微结构可调控等优势,拓展木质素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领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