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可控合成

可控合成

可控合成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40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218725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材料导报、中国粉体工业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交流暨研讨会、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研讨会等;可控合成的相关文献由1184位作者贡献,包括尹诗斌、罗林、黄飞等。

可控合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8725 占比:99.91%

总计:218915篇

可控合成—发文趋势图

可控合成

-研究学者

  • 尹诗斌
  • 罗林
  • 黄飞
  • 卫怡
  • 张绍良
  • 强颖怀
  • 朱强强
  • 杨力祥
  • 王荣明
  • 荆胜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晓东; 冯心怡; 徐阳; 张西数; 刘雯; 郝方原; 马淑芳; 许并社
    • 摘要: 铈(Ce)离子的价态转变往往伴随着氧的储存与释放以及氧空位(Ov)的形成与迁移,因此二氧化铈(CeO_(2))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尾气处理、固态燃料电池、催化等领域。其中铈离子可逆的价态转变(Ce^(4+)■Ce^(3+))是二氧化铈材料发挥其优异性能的关键。在当下中国社会加速实现“双碳”目标的国家战略之下,二氧化铈材料在能源和催化等领域将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有众多研究者借助表界面催化、纳米技术和先进的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学(AC-STEM)等技术,设计与合成结构合理且性能优良的二氧化铈纳米催化剂,并从超微观角度出发对其原子结构、离子价态、化学成分等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基于此,综述了近些年来二氧化铈纳米催化剂的可控合成、晶面调控与生长、自组装、功能性掺杂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讨论了其原子结构、化学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纳米催化剂的超微观构效关系,为设计合成多组分、多维度、高性能的二氧化铈纳米催化剂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和有力的理论指导。
    • 霍应鹏; 胡继文
    • 摘要: 研究了孔壁含咪唑亚胺桥连的介孔有序有机硅材料的可控合成条件。应用扫描电镜观测技术,通过对反应温度、反应碱度、搅拌速度等条件的探索,得出制备尺寸均一的六方短棒晶体状含咪唑亚胺桥连的介孔有序有机硅材料的条件。所制得介孔材料的微观有序结构通过粉末XRD、氮气吸附解吸测试和透射电镜观测表征得到证明。
    • 康春杨; 左显维; 韩根亮; 宋青; 陈云琳
    • 摘要: 采用单模微波法快速合成了红光发射的NaYF_(4):Yb^(3+)/Er^(3+)上转换纳米材料,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溶剂以及掺杂离子浓度对目标产物合成的影响,并通过TEM,XRD和荧光光谱对所得样品的形貌、结构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高效制备平均粒径为50 nm、具有立方相结构的NaYF_(4):Yb^(3+)/Er^(3+)上转换纳米材料,其在980 nm激光激发下,当Yb^(3+)和Er^(3+)掺杂浓度为20%和2%时,呈现强红光发射。通过创新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实现了强红光发射上转换纳米材料在10 min内的简单快速合成,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合成效率。该研究合成的纳米材料在生物标记、细胞成像、生物检测等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 顾淼; 徐红娟; 尤梦; 林晓岚; 沈幸月; 卞豪; 孙同明
    • 摘要: BiVO4作为一种优良的半导体材料,在光催化领域内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其他半导体材料相比,单相晶相BiVO4有着更低的带隙能(约2.4 eV),因此在可见光区的响应特性,赋予了其优越的光催化性能。本论文综述了BiVO4微纳米材料的常见液相合成法,包括水热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等。针对单一BiVO4光生电子和空穴易复合、迁移速率较慢等缺点,本文归纳了几种改性方法:形貌调控,调节其形状及比表面积大小,实现BiVO4的光催化能力的提高;构建异质结,与半导体材料、贵金属等复合,改变其表面组成,从而提高BiVO4的光催化性能。最后分析了目前的制备方法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展望。
    • 郑笑笑; 齐思慧; 曹彦宁; 沈丽娟; 区泽棠; 江莉龙
    • 摘要: 硫化氢(H2S)广泛存在于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为原料的化工生产过程中,不仅腐蚀管道和设备,而且还会对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高效脱除H2S已成为工业废气减排的重点.在各种方法中,H2S选择性氧化技术(H2S+(1/2)O2→(1)Sn+H2O)由于具有设备需求低、反应不受热力学平衡限制、理论转化率可达100%等优点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发展高效稳定的催化剂.作为一类新兴的多孔材料,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与传统的脱硫材料相比,MOFs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高度分散的金属原子可作为催化活性中心;2)超高比表面积和规则的孔结构有利于反应物与活性位点之间的接触;3)结构可调变性高,通过在合成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配体或调控剂可产生额外的活性位点,满足特定催化的需求.基于以上特点可知,MOFs是一类有潜力的催化剂,但目前将其应用于H2S选择性氧化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典型的铁基MOFs MIL-53(Fe)为研究对象,在制备MIL-53(Fe)过程中添加乙酸(HAc)作为调控剂,通过控制HAc的量,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形貌的MIL-53(Fe)-xH样品,并将其应用于H2S选择性氧化反应.SEM结果表明,在MIL-53(Fe)的合成过程中引入乙酸可以显著影响样品的形貌和尺寸.活化前后样品的XRD结果表明,HAc具有与对苯二甲酸(H2BDC)相似羧基基团,二者均可与Fe-O团簇配位.此外,TG-DSC结果证实,随着HAc加入量的提高,与Fe3+形成配位的HAc/H2BDC比值随之增加.FT-IR和Raman结果进一步证明HAc成功地配位到MIL-53(Fe)的框架中,并且参与配位的HAc可通过真空活化移除从而暴露出Fe3+不饱和位点.H2S选择性氧化测试表明,MIL-53(Fe)-xH的脱硫活性随着HAc含量的提高先增加然后降低,其中MIL-53(Fe)-5H活性最优.此外,MIL-53(Fe)-5H催化剂在连续运行55 h后仍能保持100%H2S转化率和86%硫选择性,性能远优于传统的Fe2O3催化剂.吡啶原位红外光谱结果表明,HAc的引入可以产生额外的Lewis酸性位点(LAS),LAS含量的不同是造成催化剂活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 刘恒发; 谢钰; 刘琪; 程高; 孙明; 余林
    • 摘要: 以α-MnO2纳米线为基底,原位生长ZIF-67,再经焙烧转化为三维α-MnO2@Co3O4异质材料,并用于甲苯的催化燃烧反应.结果表明:粒径大小约为12 nm的Co3O4纳米颗粒均匀生长在MnO2纳米线外表面,形成异质界面.该复合材料的低温可还原性能更佳,具有更多的表面活性氧物种.相比于α-MnO2纳米线,α-MnO2@Co3O4表现出更佳的甲苯催化燃烧性能:起燃温度(转化率10%)T10为202°C,完全燃烧温度(转化率90%)T90为235°C.
    • 刘毅; 焦吉庆; 吕柏泽; 王久兴
    • 摘要: 多组分异质结构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可以继承每个组分原有的性能,而且还可以通过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出新的化学、电子性能.通过逐步合成法制备的异质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NaGdF4:Yb,Er(ZIF-67/NaGdF4:Yb,Er)复合材料避免了上转换(UC)纳米粒子的团聚和淬灭,并显示了更好的稳定性.在异质结构纳米复合材料中,ZIF-67被用作980 nm激发下的能量传输平台.与NaGdF4:Yb,Er纳米棒相比,由于各组分间的协同作用,异质结构ZIF-67/NaGdF4:Yb,Er的UC光致发光从绿色调为红色.
    • 刘川枫; 刘家丞; 高培红; 梁军艳; 白艳红; 张雯; 向丹; 胡敏
    • 摘要: 为了让学生了解纳米材料的一般合成方法及灌输纳米材料的可控化合成理念,采用绿色合成方法液相还原法制备不同颜色的Cu2O微米粒子.该实验以葡萄糖为还原剂,通过班氏试剂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反应,成功合成了不同尺寸和形貌的氧化亚铜溶胶,用生物显微镜对样品进行形貌表征,通过自制立方晶系晶体的形状模型探讨Cu2O形貌控制机理,从而实现对其形貌和粒径的有效控制,并考查了Cu2O作为可见光催化剂对有机染料亚甲基蓝的降解性能.本实验涉及纳米材料的合成、调控及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纳米材料应用于有机染料的污水处理中,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专业强国意识也有很大帮助.
    • 李瑞松; 刘亚琳; 田浩; 王谦; 饶鹏; 李静; 贾春满; 田新龙
    • 摘要: 燃料电池具有高能量转化效率、低环境污染等优势,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阴极氧还原反应和阳极小分子氧化反应成为燃料电池产业化的瓶颈,包括催化剂制备成本高、催化活性低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如何设计高效、稳定的燃料电池催化剂,对于进一步推动燃料电池的应用十分关键,而发展先进的铂(Pt)基电催化剂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相比于单金属铂纳米晶,铂基无序合金和有序金属间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被认为是研究金属电催化剂结构-性能的理想模型.本文综述了高活性、高稳定性的铂基电催化剂的研究现状,首先阐述了铂基电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增强机制,着重介绍了铂基合金的调控因素与可控合成,进一步总结了铂基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策略.最后,对铂基电催化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及展望,以期为燃料电池中电催化剂的发展开拓新思路.
    • 高雪川; 张曼; 孙旭建; 王跃武
    • 摘要: 通过一锅法,首次将核磁共振成像试剂Mn2+和荧光成像试剂荧光素(FSD)自组装于一个简单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n-FSD)上.实验结果表明,Mn-FSD的粒径可被控制在微纳米水平内并进行生物成像.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证实,Mn-FSD可在细胞和裸鼠中显示强绿色荧光.同时,Mn-FSD表现出较高的弛豫值(r1=4.95 L·mmol-1·s-1).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