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ZnO

ZnO

ZnO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3年内共计592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04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3869篇;相关期刊652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电子元件与材料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第三届国际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学术研讨会、福建省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暨2010年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固体薄膜会议等;ZnO的相关文献由12352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志镇、马建中、吕建国等。

ZnO—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04 占比:33.81%

会议论文>

论文:55 占比:0.93%

专利文献>

论文:3869 占比:65.27%

总计:5928篇

ZnO—发文趋势图

ZnO

-研究学者

  • 叶志镇
  • 马建中
  • 吕建国
  • 黄靖云
  • 朱丽萍
  • 吕斌
  • 杨为家
  • 何鑫
  • 刘铭全
  • 杜国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潘泽美; 张秋平; 宋曼; 袁欢; 刘禹彤; 苏元捷; 徐明
    • 摘要: 基于修饰的高分子网络凝胶法,通过简单的工艺流程制备出高效的ZnO/TiO_(2)纳米复合光催化剂,并调节复合物中成分的比例优化了光催化剂的性能。研究结果发现,微量的TiO_(2)添加和高浓度TiO_(2)复合均改善了颗粒状ZnO纳米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它们在模拟太阳光照下对甲基橙的降解效率更高,增强的性能分别归因于表面氧空位缺陷增多和多元异质结结构增强的界面电荷转移引起的高光生电子-空穴分离率。此外,ZnO和TiO_(2)对亚甲基蓝和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存在一定的选择性,这与催化剂表面带电性和污染物分子的离子性有关。抑制剂实验表明催化剂表面形成的活性物种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光生空穴均参与亚甲基蓝和甲基橙的降解反应,在甲基橙的降解反应中超氧自由基起主导作用。循环实验证实所制备的光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为探索可能的实际应用,进一步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和污染物溶液的pH值对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的增加为污染物分子和入射光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提高了污染物降解效率;因碱性溶液含高浓度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催化剂在碱性环境中光降解污染物的效率明显提高。
    • 何栋; 程博; 唐婷
    • 摘要: 本研究以玉米淀粉和壳聚糖为成膜基材,纳米ZnO颗粒为添加剂,采用流延法制备ZnO/壳聚糖/淀粉膜,并对纳米ZnO颗粒添加剂对膜材形貌、结构、热稳定性、阻隔性、抑菌活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ZnO添加剂没有影响壳聚糖/淀粉膜的相容性,ZnO/壳聚糖/淀粉膜的水蒸气透过率为0.86×10^(-10)g/(Pa·m·s),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2mm和4.5mm,相比壳聚糖/淀粉膜具有更好的阻隔性和抑菌活性。ZnO/壳聚糖/淀粉膜的拉伸强度增加到17.75MPa。本研究制备的ZnO/壳聚糖/淀粉膜具有较好的阻隔性、抑菌活性以及力学性能,将有望在食品或药品包装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 尤仁杰; 司马一统; 陆平; 彭志军; 沈小雨; 李悦; 马玥茹; 李玉红
    • 摘要: 采用水热-煅烧法,以柚子皮内瓤、硝酸盐、尿素为起始物,制备出以多孔碳为框架、少量Co掺杂的C/Zn_(1-x)Co_(x)O复合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XRD测试显示,Co掺杂未改变ZnO的晶型结构;SEM测试显示,样品为多孔薄片状碳框架包裹的Co掺杂ZnO纳米粒子.充放电、阻抗测试结果显示,相对于未掺杂Co的C/ZnO材料,少量Co的掺杂可以提高材料的导电性,从而提高材料的充放电容量和首圈库伦效率.0.1 A·g^(-1)时,C/Zn_(0.90)_(0.10)O样品容量可达400 mAh·g^(-1)以上并且可稳定运行100次以上.这一研究展示了资源化利用生物废弃物,并使之成为便宜、可持续应用的新能源材料的可能性.
    • 柴兰兰; 胡海萍; 陈茜; 王淑兰; 贾挪娜; 苗娜
    • 摘要: 由于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复合材料的性能得以有效提升,因此其相关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论文综述了ZnO与Ag_(2)CO_(3)、AgI、AgBr、AgCl、Ag_(3)PO_(4)、Ag_(2)O、Ag_(2)S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及光催化机理等方面。相比于其单一组分催化剂,ZnO/含银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提高、稳定性增强、生产成本下降。本文还对复合光催化剂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讨论,便宜、高效的ZnO/含银化合物复合光催化剂有望用于工业废水处理领域。
    • 赵国强; 张金福; 王广甫; 仇猛淋; 王庭顺; 华青松
    • 摘要: 离子激发发光(Ions beam induced luminescence,IBIL)可以实时原位分析不同温度、不同离子辐照条件下材料内部点缺陷的演变行为。本文利用2 MeV H^(+)研究了300,200,100 K温度下ZnO单晶内部点缺陷发光及其随注量的演变行为。实验中发现ZnO深能级发射和近带边发射,结合Voigt分峰与XPS实验结果,确定红光(1.75 eV)与V_(Zn)相关,橙红光(1.95 eV)来自Zn_(i)到O_(i)跃迁;对于与V_(O)相关的绿光(2.10 eV),其红移可能由于温度降低导致更多电子由导带释放到Zn_(i)。峰中心位于3.10 eV和3.20 eV近带边发射分别来自于Zn_(i)到价带的跃迁和激子复合,红移原因分别为Zn_(i)附近局域化能级和带隙收缩。利用单指数公式对发光强度进行拟合,获得的衰减速率常数(f)可以表征缺陷的辐射硬度,对比发现深能级发射峰在200 K时辐射硬度最大,而近带边发射峰在300 K时辐射硬度最大。
    • 李汪龙; 董宏坤; 付秋明
    • 摘要: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三维分级微纳结构ZnO微球,研究了柠檬酸三钠的添加量对ZnO的结构和气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柠檬酸三钠添加量的增加,ZnO逐渐由纳米棒状变为分级结构微球,比表面积也随之显著增加。当柠檬酸三钠添加量为0.3 g时,ZnO微球在180°C的最佳工作温度下,对0.01%正丁醇气体的灵敏度高达209.8,且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和较好的气体选择性,并进一步对ZnO分级微球的气敏响应机制进行了讨论。
    • 苏航; 谢子萱; 漆虹
    • 摘要: 以二水醋酸锌和氨水为原料,采用化学浴沉积法在平均孔径为250 nm的多孔SiC陶瓷表面构造花状ZnO微纳结构,并用正辛基三乙氧基硅烷接枝改性.考察了Zn^(2+)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沉积在多孔陶瓷表面ZnO形貌的影响,进而考察其对多孔陶瓷表面超疏水性能的影响.对比了超疏水改性前后多孔陶瓷的表面性质及其油-固分离性能.结果表明,花状ZnO在多孔SiC陶瓷表面沉积的最佳条件是:Zn^(2+)浓度为75 mmol/L,反应温度为96°C,反应时间为3 h.此时硅烷接枝改性后多孔陶瓷表面超疏水效果最好,其表面水接触角和滚动接触角分别为173°±2.5°和2.5°±1°.在油-固分离实验中,超疏水多孔SiC陶瓷对固体炭黑具有良好的截留性能,当跨膜压差为0.25 MPa时,其稳态通量为498.3 L/(m^(2)·h).与空白样相比,通量提高了53.6%.
    • 张纪源; 王瑄; 汪月词; 白丽明
    • 摘要: 以醋酸锌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ZnO,分别以工业大麻枝叶、硫脲、尿素为碳源、硫源和氮源合成了氮硫掺杂碳量子点(N,S-CQDs),然后通过浸渍法合成了N,S-CQDs/ZnO复合材料.采用SEM,TEM,FT-IR,PL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S-CQDs/ZnO对染料罗丹明B(RhB)的降解效果明显高于单体S-CQDs与ZnO.
    • 张梁唯; 严雅丽; 王佳乐
    • 摘要: Ordered ZnO nanorod arrays were epitaxially grown on GaN substrates by a hydrothermal method.The patterned template was made by transferring a self-assembled close-packed monolayer of polystyrene(PS)nanospheres onto GaN substrates.Then magnetron sputtering of SiO_(2)was used to mediate the size of PS nanospheres by plasma etching and form periodic seed sites for the following ZnO growth.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size of ZnO nanorods could be varied by changing the temperature of hydrothermal growth,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ight and diameter of nanorods versus growth temperature was studied.This work provides a potential low-cost hydrothermal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ordered semiconductor nanorod array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