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荧光成像

荧光成像

荧光成像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105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肿瘤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4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63982篇;相关期刊220种,包括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腹部外科、腹腔镜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感光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中国感光学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等;荧光成像的相关文献由2910位作者贡献,包括蔡惠明、田捷、D·M·威克恩等。

荧光成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4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3982 占比:99.76%

总计:164377篇

荧光成像—发文趋势图

荧光成像

-研究学者

  • 蔡惠明
  • 田捷
  • D·M·威克恩
  • J·D·塔尔伯特
  • 倪轲娜
  • 李长流
  • 范曲立
  • 闫旭
  • 卢革宇
  • 梁继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艳芳; 李子婧
    • 摘要: 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荧光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活体可视化检测工具.与近红外一区(NIR-Ⅰ,700~900 nm)相比,近红外二区(NIR-Ⅱ,1000~1700 nm)成像具有更低的自发背景荧光、更深的组织穿透性和更高的信背比,因此NIR-Ⅱ荧光成像能促进深部疾病的精确诊断.NIR-Ⅱ荧光探针是NIR-Ⅱ荧光成像的基础.目前已开发一系列基于有机和无机材料的NIR-Ⅱ荧光探针,包括有机小分子染料、基于小分子染料的有机纳米粒子、共轭聚合物、量子点、稀土掺杂纳米粒子和单壁碳纳米管等.本文综述近期新型NIR-Ⅱ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王思成; 韩挺; 王广凤
    • 摘要: DNA自组装由于其低毒性、高生物相容性和内置特性,在生物传感、药物递送和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大多数天然聚合物或合成纤维相比,这些DNA分子相对坚固,可通过序列变异进行修饰。作为侧链连接到聚合物上形成的二级结构赋予DNA结构可设计的响应特性,如对金属离子、蛋白质、pH、DNA、RNA和其他一些小信号分子(如ATP)的响应,可实现DNA原位自组装并进一步用于细胞荧光成像分析。该文综述了DNA自组装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引发剂,并以触发机制分类探究其荧光成像应用。
    • 曾红; 郭小美; 朱玉莲; 练萍; 范小林; 吴勇权
    • 摘要: 荧光成像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和实时等优点,而近红外荧光成像能够有效避免生物组织自发荧光干扰。通过设计和合成3个新型近红外氧杂蒽荧光染料NXD-1~NXD-3用于细胞荧光成像。首先,3个氧杂蒽荧光染料分子结构得到核磁共振谱和高分辨质谱的确认。其次,详细研究了这些荧光染料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实验数据表明3个荧光染料的发射光谱能够达到近红外区域,其中NXD-3的光谱更为红移,它的最大吸收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611 nm和759 nm。另外,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与实际测试光谱数据相匹配。最后,将制备的氧杂蒽荧光染料用于细胞荧光染色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荧光染料NXD-3具有良好的细胞线粒体靶向荧光标记效果。
    • 武伟红; 李炜; 张先恩; 崔宗强
    • 摘要: 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分子荧光标记与生物成像技术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合成生物学原理,可以建立材料生物合成新方法,开发性能优异的荧光纳米材料和探针,发展新的荧光成像技术。合成生物学应用于生物荧光成像,多涉及荧光材料与探针的设计合成、对生物靶标分子进行定点改造和修饰、荧光探针和靶标分子的可控时空耦合等以实现生物分子的精准特异性标记。这些荧光纳米材料和生物分子标记技术可应用于细胞内分子的荧光标记、成像和动态示踪,可视化解析相关的关键分子事件,从而深入揭示细胞内分子运动机制和病原致病机理等。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合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荧光成像方面的应用,包括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合成量子点等荧光纳米材料与探针、对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的精准标记及其用于病毒荧光成像和示踪。最后,也对该领域面临的问题如荧光杂合生物材料可控合成、分子原位多重标记等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合成生物学与荧光成像技术的交叉融合,将推动荧光成像技术发展和进步,并拓展合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
    • 张原; 张雪萍; 张月倩; 李晓娟
    • 摘要: 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是利用荧光基团对目的分子标记后,在单分子水平成像并追踪分子的构象变化、动力学特征以及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相较于传统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手段,单分子检测技术可以对单个分子的动态和特性进行分析,特别是瞬时或偶发性的事件,从而更加深入地挖掘在群体测量中被掩盖的信息。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动物细胞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中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然而,单分子检测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的发展,概述了其在植物学研究中的案例,并展望了新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王鹏; 林一凡; 胡利明; 莫善雁
    • 摘要: 菁染料具有优秀的光学性质,常用于肿瘤组织的实时可视化荧光成像。但普通菁染料成像背景较高,对肿瘤组织的靶向能力差。将菁染料自组装成纳米粒子可使染料形成聚集并实现荧光淬灭(聚集淬灭效应),降低其在普通组织的成像背景;同时,纳米粒子的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PR效应)可提高染料对肿瘤组织的靶向能力。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双硫键双菁染料(SO_(3)Cy7-ss-Cy7.5),该染料由于两亲性的特性易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纳米粒子,荧光淬灭高达92%;当纳米粒子与谷胱甘肽(GSH)响应后,淬灭的荧光逐渐恢复,最终实现16倍的荧光强度增强。因此,该双菁染料具有良好的肿瘤组织高分辨成像潜力。
    • 摘要: 2022年3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研究组研究院徐兆超团队发展出在酸性条件下可自闪烁的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荧光探针LysoSR-549,实现了在12 nm/20 ms时空分辨率下长达40 min的全细胞溶酶体解析。长时间超分辨荧光成像对于揭示纳米尺度的细胞器动力学和功能越来越重要,但由于缺乏高度光稳定和环境敏感的荧光探针为研究工具,一直以来,科研人员对细胞器互作网络的功能和调节机制,尤其是细胞器纳米级全景分布和时空过程所知尚少。
    • 徐明月; 陈媛媛; 赵丽; 杨洁; 刘庆; 闻巍; 乔治
    • 摘要: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完全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行完全腹腔镜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研究组37例(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对照组39例(传统腹腔镜或3D腹腔镜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病理特征、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ASA分级、肿瘤部位、术前合并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位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184 min vs.20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27.5±4.1)vs.(2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完全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中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目标肠段的定位及吻合口血供的快速判断,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
    • 郑汉朋; 赵应征; 周海生; 吕金纯; 吴爱琴; 陈棋; 赵雅萍; 许崇永
    •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多模态技术在超声靶向微泡爆破技术(UTMD)联合量子点(QDs)加载多西紫杉醇抗肿瘤药物[简写为CA-(Q-D-lip)]精准示踪和靶向治疗大鼠C6胶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只雄性成年健康SD大鼠,分为对照组及4个不同治疗组{QDs溶液+超声爆破治疗组(Q-D+UTMD组)、空白脂质体+超声爆破治疗组(Blank lip+UTMD组)、QDs脂质体+超声爆破治疗组(Q-D-lip+UTMD组)和纤连蛋白靶向肽修饰的QDs脂质体+超声爆破治疗组[CA-(Q-D-lip)+UTMD组]},每组16只。治疗组从大鼠接种C6胶质瘤细胞后第7天开始定期给药,28 d内共接受7次给药。每次给药后立即行UTMD治疗,各组给药后第7、14、21、28天进行胶质瘤MRI常规、动态增强扫描及多扩散敏感因子(b)值扩散加权成像及荧光成像。计算增强MRI后胶质瘤体积;依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特征,计算早期相对信号强化率(ARSER);分析不同数学扩散模型的评价效能。荧光成像仪检测胶质瘤QDs的分布特点,胶质瘤中靶向肽脂质体的靶向性。分析各组C6胶质瘤在同一及不同时间内体积变化、TIC信号强度差值及ARSER比较、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中的多参数差异分析。结果各组ARSER>60%。CA-(Q-D-lip)+UTMD组治疗后体积缩小最明显,ARSER最小,效果优于其他4组;CA-(Q-D-lip)+UTMD组随时间增加,表观弥散系数(ADC)、D、Dapp值整体呈上升趋势,Kapp、D*及f值呈下降趋势;其余4组随时间增加,ADC、D、Dapp值呈下降趋势,Kapp、D*及f值呈上升趋势;这些参数综合比较,ADC值相对稳定可靠,诊断效能较高;CA-(Q-D-lip)+UTMD组QDs量分布最多(第7天)。结论MRI多模态成像可精确评价CA-(Q-D-lip)+UTMD治疗胶质瘤的疗效。
    • 冯凯茵; 尉祎雯; 李旭安; 雷舒萍; 张雪娇; 成昭
    • 摘要: 基于键合-信号输出型探针的结构特点,引入席夫碱结构作为目标探针的识别基团,构建一种新型Zn^(2+)荧光探针,并将其进一步应用于Zn^(2+)的定性检测和定量分析。探针对Zn^(2+)的荧光响应显示,探针能够特异性识别Zn^(2+),具有检出限低、光稳定性良好等优势,可用于水系Zn^(2+)的定性检测和定量分析。体外活细胞荧光成像实验显示,细胞形态完整且荧光成像效果良好,探针对Zn^(2+)的荧光标记产物表现低毒性,具有进一步应用于生命体中Zn^(2+)标记示踪的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