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发光
催化发光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44786篇;相关期刊32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实验技术与管理、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广东省分析化学研讨会等;催化发光的相关文献由30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考文、刘名扬、曹小安等。
催化发光—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4786篇
占比:99.98%
总计:344866篇
催化发光
-研究学者
- 周考文
- 刘名扬
- 曹小安
- 吕弋
- 赵景红
- 张润坤
- 刘永慧
- 张新荣
- 张立春
- 刘白宁
- 范慧珍
- 杨馥秀
- 谷春秀
- 彭兆快
- 彭燕
- 李锦文
- 邹明强
- 刘冉
- 庄际
- 曾嘉仪
- 朱永法
- 那晗
- 陈新
- 侯贤灯
- 周硼
- 姚家彪
- 姜莉
- 张仟春
- 张洁
- 李姗
- 李百舸
- 杨波
- 杨鹏越
- 王亚丽
- 王景鑫
- 王长文
- 蒋晓光
- 魏建强
- CAO Xiao-an
- 于丽华
- 任柯柯
- 刘国宏
- 刘盛莉
- 刘达
- 叶青
- 吕春旺
- 孙柏
- 宋红杰
- 张华一
- 张鹏
-
-
孙柏;
唐卓;
程运明;
张杰;
王云
-
-
摘要:
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MoS_(2)/Bi_(2)S_(3)复合纳米材料,并将其用作催化发光(CTL)方法检测正己烷的敏感材料。研究结果表明MoS2修饰能有效增强Bi_(2)S_(3)催化发光特性,该敏感材料对正己烷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较好的选择性及较快的响应、恢复速度,响应时间为3秒,恢复时间为16秒。在12~480 ppm浓度范围内,催化发光信号强度与正己烷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909.18x+1533(R2=0.9865),检出限为1.81 ppm。此外,将其用于检测10种不同挥发性有机物,结果显示除了对甲苯、异戊醇、异丁醛、乙酸乙酯有很弱的敏感信号外,对正己烷有着明显的响应信号,而对其他挥发性有机物没有响应,由此表明该传感器对正己烷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传感器使用寿命研究结果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
-
衣晓凤;
吕弋;
宋红杰;
张立春
-
-
摘要:
设计了探究离子掺杂对隧道状二氧化锰催化发光性能影响的综合化学实验.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铈离子和镧离子稀土离子掺杂的二氧化锰纳米材料,用XRD、SEM等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利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在二氧化锰表面产生催化发光的性质考察了不同离子掺杂的二氧化锰的催化发光性能.结果表明,掺杂铈离子或镧离子均可增强二氧化锰的催化发光效率,其中掺杂铈离子的材料催化发光效率更强,对气体的选择性也更好.通过参与材料制备、材料表征和材料应用整个科研基本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可以建立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其探索未知的科学兴趣.
-
-
-
-
LI Ming;
CHEN Jing-Ye;
HU Yu-Fei;
LI Gong-Ke
-
-
摘要:
制备了TiO2-Y2 O3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环氧丙烷在其表面产生的催化发光现象,基于此,研制了环氧丙烷催化发光传感器.此传感器对丙酮、乙醛、苯等常见的挥发性有机物没有响应,显示出良好的选择性.对复合物的不同氧化物比例及烧结温度进行优化,得到TiO2与Y2 O3质量比为1:3、烧结温度为500°C时,催化材料性能最佳.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即197°C 、波长490 nm及载气流速0.3 L/min时,催化化学发光强度与环氧丙烷浓度在4.5~1375 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3σ)为1.25 mg/L.此传感器具有灵敏快速、操作简便等优点,采用此传感器实时监测熏蒸谷物中环氧丙烷残留量,结果与气相色谱法吻合,相对偏差为2.7% ~4.9%,显示出此传感器良好的性能.对环氧丙烷催化氧化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
-
-
-
-
成栋1;
赵田园1;
张洪铭2;
黄飞飞1;
刘名扬1234
-
-
摘要:
当H2S气体通过纳米MgO-Fe2O3表面时,被O2催化氧化,产生化学发光(CL)。本文合成检测了五种不同配比催化材料,结果表明,当Fe2O3质量占比15%时,催化发光(CTL)强度高于其它不同配比的催化材料。由此,优化开发了一种优异的H2S传感器。此CTL传感器具有高选择性,只有异丙醇引起14.54%的干扰,甲醇、乙醇、丙酮等均不干扰H2S的测定。在温度为230°C,波长为400 nm,载气流速为200 ml/min的最佳实验条件下,催化发光强度与丙酮浓度在5~500 ppm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8 ppm (S/N = 3),响应时间:3秒,恢复时间:6秒。
-
-
张国义;
付予锦;
吴金城;
徐新然;
秦明刚;
熊书书;
张仟春
-
-
摘要:
基于正丁醚在纳米氧化锌材料表面的催化发光现象设计并制造了正丁醚催化发光传感器,并提出了一种快速测定空气中正丁醚的方法.在检测波长为440 nm,反应温度为288°C,载气流量为280 mL·min-1条件下,正丁醚的质量浓度在30.0~2000 mg·m-3内与其催化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12.0 mg·m-3.将上述方法用于空气样品中正丁醚含量的测定,其测定结果与气相色谱-质谱法所得结果吻合.
-
-
-
-
张立春;
周琴;
贾云桢;
吕弋;
侯贤灯
- 《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
| 2009年
-
摘要:
催化发光(CTL)是指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发生氧化反应时产生的化学发光现象。本研究通过水热法在十二烷基胺-Na2S04-乙醇/十二烷基胺-乙醇体系中控制合成了两种新形貌的Mn304八面体和六角形纳米片材料。利用XRD, SEM, HTEM和N2吸附等手段对合成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表征。以合成的Mn304八面体和六角形纳米片作为气体传感材料,研制了一种新型丙酮气体催化发光传感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材料合成条件及其作为气体传感材料的催化发光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氧化锰作催化剂,其组成、物相和形貌等参数均会影响材料的催化发光特性。
-
-
-
叶青;
高岐;
张新荣;
徐柏庆
- 《第十二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在不同波长、温度和Ce/Zr比的条件下,对乙醇在纳米CeZrO催化剂上催化氧化发光进行了研究.为研究其催化发光机理在相同条件下研究了乙醇在纳米CeZrO催化剂上的催化氧化反应.结果表明,催化发光强度与催化反应中CHCHO的收率有很好的顺变关系,表明乙醛是导致催化发光的唯一物种.
-
-
戴惠媚;
曹小安;
曾嘉仪;
刘永慧
- 《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
| 2011年
-
摘要:
四氢呋喃蒸气有毒,吸入后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肝肾损害等,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为200 mL/m3。气体传感器用于实时在线检测有害气体很方便,而目前极少有监测四氢呋喃传感器的报道。因此发展便携式四氢呋喃气体传感器非常有意义。
-
-
-
-
曹小安;
陈紫慧;
李锦文;
陶颖
- 《第十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
| 2008年
-
摘要:
本文研究了空气中的乙醚在多种材料表面的催化化学发光现象。结果表明,zn0纳米棒对乙醚的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据此设计了检测乙醚气体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在波长460 nm,温度264°C和载气流速280 mL/min的最佳条件下,催化化学发光强度与乙醚分子浓度在10-2000 ppm(30.25-6050 mg/m3)(R-0.9996,n-5)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8 ppm(14.52 mg/m3)。传感器响应时间为2 s.在可能存在的十种干扰物中,只有乙醛、乙酸和丙酮分别引起1.38%、1.06%和1.31%的干扰,苯、甲醛、氨水、甲醇、七氟醚、乙醇和三氯甲烷等七种气体则没有干扰,应用该传感器可方便、快速地测定空气中低浓度乙醚气体。
-
-
侯贤灯;
吕弋;
李亚明;
吴曦
- 《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由于其低背景、高灵敏、快速、仪器简单、廉价等优点,在分析化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CL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液相和气相CL体系。液相CL体系主要是基于对鲁米诺(luminol)或光泽精(lucigenin)等化学发光试剂的发光增强或抑制的测定。而气相CL体系则包括含N、P、S等化合物在火焰中燃烧时的发光现象,且已成功应用在气相色谱(gaschromatography,GC)检测器上,但是其检测条件较苛刻,而且测定的物质有限。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催化发光扩展了可分析物的范围,从而成为CL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本文主要报道DBD气相/液相色谱检测器在检测卤代烷烃、糖类和氨基酸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