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7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5篇、会议论文220篇、专利文献1069231篇;相关期刊701种,包括电镀与涂饰、广东化工、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157种,包括第19届全国涂料涂装及表面保护会议、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相关文献由448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寅平、沈隽、杨松等。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69231篇
占比:99.84%
总计:1070906篇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研究学者
- 张寅平
- 沈隽
- 杨松
- 刘晓彤
- 卢志刚
- 杨旭东
- 冯婕
- 刘伟
- 姜兴益
- 宇治茂一
- 张桂珍
- 王岽
- 胡清源
- 胡艳华
- 庞永强
- 张涛
- 李杰
- 李翔
- 中谷元
- 于辉
- 于鹏
- 侯宏卫
- 刘鹏
- 吴耿煌
- 唐纲岭
- 太田幸治
- 宗明生
- 尹树孟
- 左照江
- 市村英男
- 张健中
- 张小鹏
- 张洪非
- 李建军
- 李雪
- 杨旭
- 林伟国
- 梁文智
- 王军
- 荣峻峰
- 葛本昌树
- 谢婧新
- 谷村泰宏
- P·特伦
- 冯利辉
- 孔浩辉
- 张新民
- 张旭
- 张汝民
- 徐东群
-
-
刘立忠;
姚慕舟;
汤艳峰;
丁建东;
张彦
-
-
摘要:
针对Mn_(3)O_(4)低温催化活性低、长效稳定性差等问题,以异质原子铝作为掺杂改性剂,通过一步熔融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铝掺杂的Al:Mn_(3)O_(4)复合催化剂,并以甲苯作为模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评估了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氧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铝掺杂导致了Mn_(3)O_(4)晶体结构的松散,有利于催化剂表面活性氧从氧空位中溢出,从而促进甲苯的低温催化氧化。当Mn和Al摩尔比为4时,获得的催化剂(Al:Mn_(3)O_(4)-4)活性最高,其在230°C以下对甲苯的总氧化活性远大于Mn_(3)O_(4),经过6 h的连续催化反应,Al:Mn_(3)O_(4)-4催化剂展现了较高的催化活性及良好的稳定性,甲苯去除率依然保持在99%以上。
-
-
史志翔;
宋文波;
邹发生;
赵梦垚;
刘春林
-
-
摘要:
利用热老化试验箱进行聚丙烯(PP)粒料的高温加速脱挥试验,基于时温等效原理研究PP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含量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情况。结合经验公式非线性拟合PP中TVOC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拟合曲线与试验数据较为吻合。在此基础上,利用Arrhenius方程、经验公式计算并预测常温下PP中VOC完全释放所用的时间。
-
-
-
-
摘要:
3月10日,中韩石化聚烯烃二部成功生产聚丙烯PPB-M30RH粒料。新牌号具有高融指、高刚性、高耐冲击性、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等特性,成型加工性能优异。广泛用于汽车内饰件、家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吸尘器、奶茶杯等薄壁注塑领域。为保证新产品一次转产成功,该公司3号聚丙烯装置对转产中可能出现的高加氢量、共聚反应压力高、反应器料位高等问题进行桌面推演,编制科学转产方案。装置人员精心操作,加强现场巡检,确保产品平稳切入合格仓。
-
-
吴江南;
谢朝辉;
潘敏霞;
张兰兰
-
-
摘要:
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内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简称:VOCs)对人的健康影响,对某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整车空气质量进行实验,分析研究不同工况和不同下线时间的车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简称:TVOC)和甲醛,以及健康高度关注的其他VOCs,同时通过查阅文献获得实际运营车辆的车内空气质量,并依据美国环保署颁布的“致癌物的风险评价导则”,分析研究车内空气中“五苯三醛”对司机和上班通勤人员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以尝试分析和建立VOCs成分及浓度与人体健康效应关联关系,探讨车内空气质量对人的健康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某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内的一级致癌物质苯及甲醛对人体的致癌风险都在可接受范围内;司机室及客室中“五苯三醛”对人的非致癌风险均小于美国EPA规定的非致癌危险风险基本值,对司机及上班通勤人员均不存在不可接受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
-
-
王红宁;
朱婷;
清江;
黄丽;
黄维秋;
马腾洲;
陈若愚
-
-
摘要:
为了提高中空碳纳米球(HCNS)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吸附性能,用氨基钠(NaNH_(2))对HCNS进行活化处理,使活化后HCNS的比表面积和微孔增加。实验考察了活化剂的质量和活化温度对活化后HCN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NH_(2)和HCNS的质量比为3,活化温度为500°C得到的样品性能较优;样品HCNS-3-500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最大,分别为1589 m^(2)/g和1.96 cm^(3)/g;对正己烷、甲苯和92#汽油的静态吸附容量分别为2.70,1.93和1.36 g/g,单组份正己烷和甲苯的动态吸附容量分别为2.61 g/g和1.85 g/g。活化HCNSs的性能均远高于商业化吸附剂AC和SG。
-
-
侯善华;
姜晓辉
-
-
摘要:
本文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3D打印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顶空进样器的平衡温度和平衡时间进行了优化,采用DB-5MS色谱柱程序升温分离,选择离子模式采集,外标法定量,确定了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3D打印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最佳条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在5~200μg·mL;范围内,与其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0。在3个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85.2%~106.9%,样品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在5.1%~9.1%之间。
-
-
陈乐奕;
贺小红;
戴涛涛;
陈军;
何雪梅;
刘成梅;
刘继延
-
-
摘要:
本文研究了脱酸、脱色以及不同温度脱臭的精炼工艺对压榨山茶油中角鲨烯含量、甾醇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茶毛油中角鲨烯含量为127.46 mg/kg;经脱酸、脱色和脱臭(150°C)后,角鲨烯含量分别降低至105.82、89.52和79.79 mg/kg,且随着脱臭温度的升高(150~240°C),角鲨烯含量减少,当脱臭温度升高至210°C,角鲨烯含量降低了53.70%,继续升高脱臭温度至240°C,角鲨烯含量无明显变化。山茶毛油中总甾醇含量为3074.24 mg/kg,脱酸后总甾醇含量减少(14.2%),而脱色后总甾醇含量增加(13.2%)。随着精炼程度的增加,δ-7-燕麦甾烯醇消失,生成了β-谷甾醇,δ-5,23-豆甾二烯醇含量大幅改变。脱臭工艺和脱臭温度的升高明显减少了山茶油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种类,酸类、醇类、酯类化合物数量和相对百分含量大幅降低。
-
-
张小玲;
罗会兰;
秦燕
-
-
摘要:
植物遭遇植食性昆虫取食时,会向外界环境释放挥发物,这些挥发物可以诱发附近植物产生防御物质抵御昆虫的取食或吸引昆虫天敌捕杀昆虫虫咬诱导产生的挥发物是植食性昆虫和植物长期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的产物,挥发物的种类和浓度因植物种类、昆虫种类、昆虫龄期的不同而不同。挥发物的生态功能是近年来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我们对植物防御挥发物的种类、挥发物的成分及其调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利用植物挥发物进行农业害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
冉启娟;
李芳伟;
万毅新
-
-
摘要: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肺功能检查,但对有禁忌证、配合欠佳的患者易误诊、漏诊。对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电子鼻检测技术检测呼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用于早期快速筛查支气管哮喘、评估类固醇治疗效果以及预测类固醇反应,是一种经济、快速和高诊断率的诊断方法。
-
-
王红宁;
黄丽;
清江;
马腾洲;
蒋伟;
黄维秋;
陈若愚
-
-
摘要:
以香蒲为原料制备生物炭(Biochar),并用不同试剂进行活化.活化前的Biochar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很小,分别为1.71 m^(2)/g和0.00421 cm^(3)/g,而活化后的Biochar比表面积和孔容均增大,其中经碳酸钠(Na_(2)CO_(3))活化后的Biochar比表面积和孔容最大.研究了Na_(2)CO_(3)与Biochar的质量比对其活化的影响,确定了Na_(2)CO_(3)/Biochar最佳质量比为3∶1条件下,得到的样品Biochar-Na_(2)CO_(3)-3具有最优的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624 m^(2)/g和0.211 cm^(3)/g,并具有优异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吸附性能,其正己烷、甲苯和92号汽油的静态吸附容量分别为1.03,0.814和0.751 g/g,正己烷和甲苯的动态吸附容量分别为1.00和0.796 g/g,且吸附稳定性相对较高,优于商业用活性炭(AC)和硅胶(SG).
-
-
陈启元;
柳丽芬
- 《第二十三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会导致空气污染。生物法和光催化氧化法(Photocatalytic oxidation,PCO)可净化去除气相污染物。两种方法的处理效率在水处理中与电化学结合而得到提高,采用燃料电池反应器时还可以从污染物中回收能量,但是很少有报道将电化学用于光催化、生物法空气污染治理。本研究分别将电化学、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与光催化氧化技术进行耦合,以更加节能、高效处理VOCs污染。创建了气液两相光电催化反应体系,采用金属负载TiO2/ZnO电极做阴极,120min内空气中甲醛去除率达到74%。构建了生物电耦合光电催化系统,利用基于TiO2纳米片的光电催化(PEC)和MFC协同作用处理乙酸乙酯,以PVDF膜代替传统质子交换膜隔开阳阴两极,得到了更高的乙酸乙酯去除效率和产电能力(92.8mW/cm2).
-
-
蒋家奎;
冯利辉;
王宏
- 《2018年全国VOCs治理与监测高峰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污染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城市空气中检测到的有机物种类多达数百种,特别是化工园区空气中有机物种类更多.同时VOCs变化受环境影响比较大,因此,准确、及时监测环境空气中的VOCs至关重要.采用全在线双冷阱大气预浓缩飞行时间质谱VOCs监测系统快速监测环境空气中的VOCs,以65种挥发性有机物为目标,通优化进样体积,程序升温条件结合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采集数量特点,实验结果表明65种化合物在10min内全部进行分离和检测,其中90%以上标准曲线相关性在0.98以上,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并且各组分的检出限范围在0.01ppbv~0.1ppbv之间,满足对环境空气中VOCs实时监测的需要.采用该套系统可实现无间断样品采集分析,并且可实现15min一个数据监测点.一是满足日常实时监测的需要,二是满足应急监测的要求,同时整套系统体积小,功耗低,完全满足车载仪器要求.
-
-
朱润良;
陈情泽;
朱建喜;
何宏平
- 《第二届世界非金属矿科技和产业论坛》
| 2018年
-
摘要:
随着中国工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大步迈进,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引发的环境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开发了多种VOCs处理技术,比如吸附法、膜分离法、燃烧法和生物降解法等.其中,吸附法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净化效率高等优势而成为VOCs治理中应用最广的方法.吸附法的关键在于选择性能优异的吸附剂.活性炭是当前应用最广的VOCs吸附剂,具有大比表面积、高吸附容量等优点,但同时存在热稳定性低、孔结构单一、吸湿性强及回收利用难等不足.另一种常用吸附剂沸石分子筛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丰富的微孔结构,对VOCs分子吸附量高,但其复杂的制备和高昂的成本极大地限制了其工业生产及使用.
-
-
陶路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轻重工业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各项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对所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就大气环境污染情况而言,仅我国煤炭行业每年就向大气排放高达700万吨的VOC,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危害了人体健康,因此有效监测VOC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和污染预防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就国内目前常见的大气环境中VOC监测方法做简要论述和评测.
-
-
陶路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轻重工业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各项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对所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就大气环境污染情况而言,仅我国煤炭行业每年就向大气排放高达700万吨的VOC,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危害了人体健康,因此有效监测VOC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和污染预防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就国内目前常见的大气环境中VOC监测方法做简要论述和评测.
-
-
陶路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轻重工业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各项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对所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就大气环境污染情况而言,仅我国煤炭行业每年就向大气排放高达700万吨的VOC,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危害了人体健康,因此有效监测VOC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和污染预防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就国内目前常见的大气环境中VOC监测方法做简要论述和评测.
-
-
张清宇;
张宇
- 《第二十三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基于底盘测功机测试对38辆三种类型排量的轻型汽油乘用车排放的51种VOCs浓度进行检测,并研究了随累积行驶里程变化的基于燃料消耗的排放因子,采用最大增量活性法评估了轻型汽油乘用车排放的不同品种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轻型汽油乘用车不同种类VOCs的排放因子分别为:烷烃(1.10-20.59mg/L)、芳香烃(1.85-16.64mg/L)、烯烃(0.74-7.52mg/L)和其他VOCs(0-3.18mg/L),其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分别为:烷烃(0.43-11.35mg/L)、烯烃(0.06-55.74mg/L)、芳香烃(4.15-168.78mg/L)和其他VOCs(0-0.02mg/L).其中:三甲苯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最大(39.05%),其次分别为二甲苯(13.69%)、戊烯(11.51%)、丁烯(11.37%)和甲苯(8.93%).不同排量的轻型汽油乘用车劣化对其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影响显著,三种累积行驶里程的轻型汽油乘用车的臭氧生成潜势依次为1.5-2.5L排量、排量大于2.5L和排量小于1.5L的车辆.
-
-
张清宇;
张宇
- 《第二十三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基于底盘测功机测试对38辆三种类型排量的轻型汽油乘用车排放的51种VOCs浓度进行检测,并研究了随累积行驶里程变化的基于燃料消耗的排放因子,采用最大增量活性法评估了轻型汽油乘用车排放的不同品种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轻型汽油乘用车不同种类VOCs的排放因子分别为:烷烃(1.10-20.59mg/L)、芳香烃(1.85-16.64mg/L)、烯烃(0.74-7.52mg/L)和其他VOCs(0-3.18mg/L),其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分别为:烷烃(0.43-11.35mg/L)、烯烃(0.06-55.74mg/L)、芳香烃(4.15-168.78mg/L)和其他VOCs(0-0.02mg/L).其中:三甲苯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最大(39.05%),其次分别为二甲苯(13.69%)、戊烯(11.51%)、丁烯(11.37%)和甲苯(8.93%).不同排量的轻型汽油乘用车劣化对其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影响显著,三种累积行驶里程的轻型汽油乘用车的臭氧生成潜势依次为1.5-2.5L排量、排量大于2.5L和排量小于1.5L的车辆.
-
-
张清宇;
张宇
- 《第二十三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基于底盘测功机测试对38辆三种类型排量的轻型汽油乘用车排放的51种VOCs浓度进行检测,并研究了随累积行驶里程变化的基于燃料消耗的排放因子,采用最大增量活性法评估了轻型汽油乘用车排放的不同品种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轻型汽油乘用车不同种类VOCs的排放因子分别为:烷烃(1.10-20.59mg/L)、芳香烃(1.85-16.64mg/L)、烯烃(0.74-7.52mg/L)和其他VOCs(0-3.18mg/L),其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分别为:烷烃(0.43-11.35mg/L)、烯烃(0.06-55.74mg/L)、芳香烃(4.15-168.78mg/L)和其他VOCs(0-0.02mg/L).其中:三甲苯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最大(39.05%),其次分别为二甲苯(13.69%)、戊烯(11.51%)、丁烯(11.37%)和甲苯(8.93%).不同排量的轻型汽油乘用车劣化对其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影响显著,三种累积行驶里程的轻型汽油乘用车的臭氧生成潜势依次为1.5-2.5L排量、排量大于2.5L和排量小于1.5L的车辆.
-
-
张清宇;
张宇
- 《第二十三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基于底盘测功机测试对38辆三种类型排量的轻型汽油乘用车排放的51种VOCs浓度进行检测,并研究了随累积行驶里程变化的基于燃料消耗的排放因子,采用最大增量活性法评估了轻型汽油乘用车排放的不同品种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轻型汽油乘用车不同种类VOCs的排放因子分别为:烷烃(1.10-20.59mg/L)、芳香烃(1.85-16.64mg/L)、烯烃(0.74-7.52mg/L)和其他VOCs(0-3.18mg/L),其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分别为:烷烃(0.43-11.35mg/L)、烯烃(0.06-55.74mg/L)、芳香烃(4.15-168.78mg/L)和其他VOCs(0-0.02mg/L).其中:三甲苯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最大(39.05%),其次分别为二甲苯(13.69%)、戊烯(11.51%)、丁烯(11.37%)和甲苯(8.93%).不同排量的轻型汽油乘用车劣化对其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影响显著,三种累积行驶里程的轻型汽油乘用车的臭氧生成潜势依次为1.5-2.5L排量、排量大于2.5L和排量小于1.5L的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