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催化燃烧

催化燃烧

催化燃烧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3年内共计419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6篇、会议论文244篇、专利文献279207篇;相关期刊413种,包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功能材料、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147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第十八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等;催化燃烧的相关文献由683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世红、刘忠生、陈玉香等。

催化燃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6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244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279207 占比:99.52%

总计:280567篇

催化燃烧—发文趋势图

催化燃烧

-研究学者

  • 张世红
  • 刘忠生
  • 陈玉香
  • 卢晗锋
  • 王幸宜
  • 余林
  • 王学海
  • 郭耘
  • 陈银飞
  • 蔡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桂林; 郭瑞堂; 潘卫国
    • 摘要: 研究Fe_(2)O_(3)和MnO_(2)两种添加剂对半焦燃烧过程的影响,使用热重分析仪(TGA)测定了在100~900°C下半焦的燃烧特性。利用氮气吸附法(BET/BJH)测定了半焦灰渣的结构参数,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其表面形貌。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定其表面离子浓度。结果表明,当分别添加5%Fe_(2)O_(3)和5%MnO_(2)时,半焦着火温度分别增加了9.04°C和13.55°C,燃尽时间分别缩短22.62 s和54.18 s,NO生成量分别下降了49%和36%,CO生成量分别下降10%和18%。然而,加入5%Fe_(2)O_(3)-5%MnO_(2)复合添加剂,半焦着火温度降低了约7.77°C,燃尽时间缩短了9.03 s,半焦燃烧的NO和CO生成量大幅下降(NO 68%,CO 39%)。5%Fe_(2)O_(3)-5%MnO_(2)复合添加剂对半焦燃烧和脱硝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其催化效果优于单一添加剂。探讨了复合添加剂催化半焦燃烧和脱硝的反应机理。
    • 贾辉; 孔庆强; 李文斌; 毛昳萱; 陈景鹏; 郭晓倩; 陈成猛
    • 摘要: 含能材料具有高能高热、瞬时释放的特点,被广泛用于炸药、推进剂、烟火等领域,但其安全性和燃烧特性是限制其应用的两个关键因素。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氧化石墨烯、硝基化石墨烯和氟化石墨烯等)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导热、导电等性能,在改善含能材料的安全和燃烧性能方面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文章首先介绍了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提高安全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探讨了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硝基石墨烯和氟化石墨烯对降低含能材料敏感性的影响;然后,综述了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对含能材料燃烧性能的催化作用;最后对今后石墨烯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岳志宏
    • 摘要: 基于催化堇青石蜂窝陶瓷板研制完全预混循环水冷燃烧器,应用于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系统。在炉门开启工况下,研究炉窑的一次点火升温曲线、陶瓷板表面温度分布及过剩空气系数对炉窑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在炉门关闭工况下,研究输入功率对炉窑污染物排放、辐射热流量、辐射效率的影响。燃烧器的一次点火升温经历气相燃烧—火焰吸附—缓慢升温—稳定燃烧4个阶段,通过选用适当热导率的多孔介质可以缩短燃烧器的点火升温时间。炉门开启阶段,随过剩空气系数增加,燃烧器壁面垂直温度梯度逐渐减小,催化陶瓷板表面平均温度先增后减,当过剩空气系数为2.0时,垂直温度梯度为0.3 K/cm,表面平均温度达到最大值973 K。炉门开启阶段,CO、NO_(x)体积分数随过剩空气系数增加而增大,当过剩空气系数为2.1时,CO、NO_(x)的最大体积分数分别为10×10^(-6)和14×10^(-6),CH_(4)体积分数始终为0。炉门关闭阶段,随着炉窑输入功率增加,CO、NO_(x)、CH_(4)体积分数逐渐降低,最大体积分数分别为12.9×10^(-6)、1.8×10^(-6)、14.9×10^(-6),当炉窑达到最大输入功率4.5 kW时,三者体积分数均为0。炉门关闭阶段,随着炉窑输入功率增加,辐射热流量增加,辐射效率降低,当达到最大输入功率4.5 kW时,辐射热流量和辐射效率分别为1347.67 W和0.30。
    • 王婧; 何文宇; 何欣阳; 陈龙文; 张俊; 付名利; 叶代启
    • 摘要: 通过水热法合成纳米球状的钴氧化物和锰氧化物载体,并利用浸渍法制备出低载银量(质量分数0.9%~1.5%)的Ag/Co_(3)O_(4)和Ag/Mn_(2)O_(3)催化剂。在紧密接触条件下,Ag/Co_(3)O_(4)的T_(10)值、T_(50)值和T_(90)值分别为250°C、284°C和311°C,表现出优异的炭烟催化氧化活性。采用XRD、H_(2)-TPR、TG、EPR、XPS等技术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钴氧化物和锰氧化物中分别引入Ag后,Ag/Co_(3)O_(4)表现出更好的炭烟燃烧性能,这是由于Ag与Co_(3)O_(4)之间具有更强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使Ag/Co_(3)O_(4)呈现出更多Co^(3+)物种及适量氧空位,增加了其表面活性氧数量,提高了氧的迁移率,进而有效提升了Ag/Co_(3)O_(4)氧化炭烟的能力。此外,Ag的金属性质和催化剂的纳米球状形貌都有利于炭烟催化氧化反应的进行。
    • 张彬
    • 摘要: 硬质合金烧结尾气中的废气成分以石蜡分解产生的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为主,该类废气排气风量小,浓度较低且不稳定,同时有机成分的沸点范围广,去除效果难以保障。以某企业硬质合金烧结尾气为处理对象,通过设计分析及验证,表明该类废气适宜采用“旋流洗涤+干式过滤+蜂窝分子筛吸附浓缩+催化燃烧”工艺,其运行能耗较低,且处理效率可稳定达90%以上,该工艺可推广到类似有机废气治理领域。
    • 王晓波; 邓存宝; 邓汉忠; 王荀
    • 摘要: 我国煤矿开采乏风瓦斯排量大,其温室效应是CO_(2)的21倍,会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催化燃烧作为一种高效、绿色的净化技术,在较低温度下可将低浓度甲烷完全转化。目前,甲烷催化燃烧反应的关键科学问题是氧活性位的确认及其催化机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不同物质的量比La/Mn的菱形钙钛矿LaMnO_(3)-x催化剂,并考察其在甲烷催化燃烧的反应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N_(2)物理吸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H_(2)-程序升温还原技术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能进行表征。此外,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O_(2)-程序升温脱附和拉曼光谱技术研究了钙钛矿LaMnO_(3)-x中氧物种的种类和相对含量。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所有催化剂均为菱形钙钛矿LaMnO_(3)结构,未观察到其他La和Mn物种的衍射峰。固定床评价结果表明,钙钛矿LaMnO_(3)-90具有介孔孔道,比表面积较大,且具有最多的体相和表面晶格氧物种,使其催化活性最高。此外,缺陷钙钛矿LaMnO_(3)-90具有良好的催化寿命和结构稳定性。钙钛矿LaMnO_(3)-x催化剂的甲烷催化活性与表面晶格氧体积分数呈正相关。因此,推测表面晶格氧物种是钙钛矿LaMnO_(3)-x催化甲烷燃烧反应的活性中心。
    • 江建军; 刘逸豪; 李强; 邹建; 冯能杰; 管国锋
    •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Ni取代的LaMnO_(3)钙钛矿催化剂LaMn_(1-x)Ni_(x)O_(3)(x=0,0.4,0.6,1),运用XRD、N_(2)吸附-脱附、SEM和H_(2)-TPR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催化燃烧甲烷的性能。结果表明,Ni的取代有效抑制了高温焙烧过程中颗粒的团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由LaMnO_(3)的10 m^(2)/g提升至LaMn_(0.6)Ni_(0.4)O_(3)的17 m^(2)/g。Ni的取代还提升了钙钛矿的氧化能力,促进了氧气的吸附与活化。系列催化剂中,LaMn_(0.6)Ni_(0.4)O_(3)的催化剂活性最佳,其T_(50)和T_(90)(转化率为50%和90%时的温度)分别为479°C和569°C,比LaMnO_(3)分别降低了15°C和39°C,并且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和抗水蒸气性能。
    • 唐诗昌; 程高; 刘琪; 叶凡; 孙明; 余林
    • 摘要: 采用前驱体转化法将四氧化三锰分别与硝酸、硫酸、醋酸进行歧化反应,制备了3组γ-二氧化锰催化剂(Mn-N、Mn-S、Mn-A),研究了不同酸对产物结构和形貌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FE-SEM)、透射电镜(HR-TEM)、氮气吸附-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氧气程序升温脱附(O_(2)-TPD)等表征方法系统分析了各产物的物化性质,并采用甲苯催化燃烧作为探针反应用于评估γ-二氧化锰催化剂的活性。结果表明,经硝酸处理得到的催化剂Mn-N具有最佳的甲苯催化燃烧活性,在质量空速为40000 mL/(g·h)条件下,起燃温度T_(10)(对应转化率为10%)为190°C,完全燃烧温度T_(90)(对应转化率为90%)为229°C。这可能与其具有较大比表面积、较高的锰(Ⅲ)和吸附氧物种含量、较好的可还原性和晶格氧流动能力有关。此外,经过连续30 h的稳定性实验,Mn-N仍可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
    • 吴冬霞; 程行; 胡江亮; 侯建材; 常丽萍; 王建成; 鲍卫仁
    • 摘要: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作为细颗粒物(PM_(2.5))、臭氧(O_(3))复合型污染物的重要前驱体,其治理工作已被列为国家“十三五”环保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十四五”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PM_(2.5)和O_(3)协同控制,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整治。在各种VOCs处理技术中,催化燃烧处理VOCs效率高、无二次污染,是VOCs处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煤化工(焦化)等工业源排放的有机废气中均存在含硫组分,会与催化剂作用导致催化剂硫中毒。因此,对催化剂进行调控设计,提高催化剂的耐硫性对VOCs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VOCs的催化燃烧机理,指出活性氧在催化燃烧VOCs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催化剂的硫中毒机理,指出催化剂硫中毒的原因,根据催化燃烧和硫中毒机理归纳总结了提高催化剂耐硫性的途径;同时,给出了耐硫性催化剂的表征技术。最后,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技术水平,指出目前耐硫催化剂合成中存在的困难和未来的研究重点。VOCs的催化燃烧有3种反应机理,活性氧类型与反应机理相关,而活性氧类型和浓度与催化剂的耐硫性密切相关,因此,确定催化反应机理,明析活性氧物种类型,提高催化剂的氧还原能力对提高催化剂的耐硫性至关重要。根据催化剂的硫中毒机理,硫化物与VOCs分子竞争吸附占据吸附活性位点,导致活性位点减少,催化剂失活;硫化物与催化剂组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盐,堵塞催化剂孔道,覆盖催化剂活性位,导致催化剂硫中毒。通过引入助剂可以调节催化剂的酸碱性,催化剂的弱酸性可以减弱对硫化物的吸附;通过引入助剂和添加可硫酸化载体可以减弱活性组分与硫化物的作用,减弱活性组分的硫酸化;水和硫化物在催化燃烧体系中共存时,可阻碍硫酸根在催化剂表面的沉积,含有大量表面羟基的湿式硫酸盐催化剂具有更高的表面酸性,从而促进催化活性。通过提高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抑制对硫化物的吸附、减弱活性组分与硫化物的作用及调控气体组成4种手段可改善催化剂的耐硫性。
    • 耿俊; 柯权力; 周文茜; 王吴健; 汪善虎; 周瑛; 卢晗锋
    • 摘要: 在实际工业环境中,废气(包括甲烷、乙烷以及VOCs)中通常会带有一些含硫物种,这些物种在氧化反应过程中会侵占催化剂表面活性位,引起催化剂的短暂物理失活。当有毒物质与主活性物种发生反应可引发永久性失活,从而造成催化剂的中毒失效。本文综述了贵金属、复合金属氧化物以及钙钛矿型催化剂应用于废气催化燃烧反应中的抗无机硫和有机硫性能,讨论分析了催化剂的中毒机理,提出了一些提高催化剂抗毒性的方法和手段,为开发具有高抗硫中毒特性的催化剂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