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324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05篇、会议论文288篇、专利文献118503篇;相关期刊892种,包括现代医用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等; 相关会议124种,包括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全军第十六届放射医学大会、武警部队放射专业委员会第八届放射学术会议 等;核磁共振成像的相关文献由733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瑜、宋永臣、张弘等。

核磁共振成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05 占比:2.07%

会议论文>

论文:288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118503 占比:97.70%

总计:121296篇

核磁共振成像—发文趋势图

核磁共振成像

-研究学者

  • 刘瑜
  • 宋永臣
  • 张弘
  • 胡爱国
  • 胡倾宇
  • 郑杰
  • 王为民
  • 王伟
  • 王涛
  • 程敬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桐; 尹彩云; 赵明哲; 朱颐申
    • 摘要: 背景:作为一类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生物材料,功能性多肽正在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对功能性多肽的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诊断领域的目前发展及未来前景进行综述。方法:以“peptides,self-assembly force,medicine imaging,biomaterials,medical diagnosis”为英文检索词,以“多肽、自组装作用力、医学成像、生物材料、医学诊断”为中文检索词,运用计算机在维普、万方、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及PubMed数据库检索有关于功能性多肽医学诊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00-2020年,并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功能性多肽构建自组装结构的键合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等,以及生物识别作用;②功能性多肽的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诊断领域的应用包括光学成像、光声成像、核磁共振成像和CT和核素成像等方面;③功能性多肽在体内特异性靶向肿瘤部位,进行肿瘤成像和治疗,其靶向性好、特异性高、与受体结合亲和力强;④通过温度、光等触发功能性多肽在原位激活聚集,完成特定部位的影像学多功能诊断,成像效果好,无毒副反应,且体内代谢快;⑤将功能性多肽的纳米材料标记,使其在体内增强检测信号,对微小变化进行监控,以便用于疾病诊断和预防治疗;⑥上述结果证实,功能性多肽的纳米材料在肿瘤检测和治疗、特定部位成像和增强检测信号等生物医学诊断方面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 金文宇
    • 摘要: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58例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总检出数及阳性检出率。结果核磁共振成像对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总检出数55例,其中鼻骨3例,肩关节6例,腕关节6例,髋关节6例,膝关节12例,踝关节18例,足骨4例;多层螺旋CT总检出数46例,其中鼻骨2例,肩关节5例,腕关节5例,髋关节4例,膝关节11例,踝关节16例,足骨3例,核磁共振成像阳性检出率(94.83%)高于多层螺旋CT阳性(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多层螺旋CT相比,核磁共振成像对细微及隐匿性骨折的显影率更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价值。
    • 金文宇
    • 摘要: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58例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总检出数及阳性检出率。结果核磁共振成像对细微及隐匿性骨折总检出数55例,其中鼻骨3例,肩关节6例,腕关节6例,髋关节6例,膝关节12例,踝关节18例,足骨4例;多层螺旋CT总检出数46例,其中鼻骨2例,肩关节5例,腕关节5例,髋关节4例,膝关节11例,踝关节16例,足骨3例,核磁共振成像阳性检出率(94.83%)高于多层螺旋CT阳性(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多层螺旋CT相比,核磁共振成像对细微及隐匿性骨折的显影率更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价值。
    • 胡博
    • 摘要: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8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视为研究对象,以任意编号的形式分为CT组与MRI组,各34例。患者均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膝关节隐性骨折,在分别行CT检查及MRI检查后,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漏诊率等。结果:CT组诊断检出率是70.59%,MRI组诊断检出率是97.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患者的膝关节隐性骨折漏诊率(29.41%,10/34)显著高于MRI组(2.94%,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查中,Ⅰ型共24例,Ⅱ型共8例,Ⅲ型共2例。34例患者中共发现存在59处隐性骨折,患者关节软骨层次较难辨层,部分位置存在连续性中断的情况,且多合并存在股性关节面变形、下陷等情况。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价值较高,可有效检出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并且漏诊率较低。
    • 刘广辉
    • 摘要: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评估骨肌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宁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骨肌肿瘤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DWI检查,并行手术治疗,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DWI评估骨肌肿瘤的临床价值。结果 60例骨肌肿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确诊良性24例(40.0%),以脂肪瘤为主,恶性36例(60.0%),以转移瘤为主;MRI-DWI对骨肌肿瘤敏感度88.9%(32/36),特异度为87.5%(21/24),准确度88.3%(53/60),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为0.759;良性肿瘤ADC值高于恶性肿瘤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50,P<0.05)。MRI-DWI对不同恶性骨肌肿瘤诊断准确率84.4%(27/32),与手术病理一致性为0.804。结论 RI-DWI能够有效诊断骨肌肿瘤良恶性,并可有效鉴别不同恶性骨肌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胡晶晶; 罗振凌
    • 摘要: 目的探究经阴道超声和MRI检查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2例剖宫产后瘢痕妊娠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分析经阴道超声检查和MRI检查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影像学表现,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比经阴道超声检查和MRI检查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结果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2.20%、64.63%、71.95%,低于MRI检查(89.02%、90.24%、86.59%)。MRI检查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明显高于经阴道超声检查(P<0.05)。纯妊娠囊型胎囊较大时超声可见胎囊丰富低阻血流,混合回声包块型内见无回声,子宫下段常见局部隆起,包块与膀胱间的子宫肌层常明显变薄。MRI检查妊娠囊黏附于子宫前下壁呈类圆形或卵圆形;T_(1)WI上呈低信号、混杂斑片状高信号,T_(2)WI呈混杂高信号,病灶周围可见低环形线状低信号包膜带。结论MRI检查对CSP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优于阴道超声检查,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
    • 张宝国
    •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和核磁共振成像两种诊断方法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40例。对照组采用彩超诊断法,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病灶诊断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DAS28及相关指标评分;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在不同活动度中的评分应用价值;比较两组患者对不同诊断方式的查出率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关节共诊断出230个,其中观察组腕关节病灶查出率为99.13%,比对照组的查出率90.43%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MRI成像评分和超声成像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F、CRP和抗CCP抗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低度、中度和高度活动度中的评分以及诊断方法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过程中,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法比常规超声诊断法更有优势。
    • 李雷
    • 摘要: 目的分析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60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进行CT诊断与MRI诊断。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技术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结果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0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15例为阳性,45例为阴性。MRI诊断准确率为96.67%(58/60),CT诊断准确率为81.67%(49/60)。MRI诊断准确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过程中,为患者实施MRI诊断的效果要明显好于CT诊断,所以能够在临床推广,以此为患者诊断效果控制奠定基础,提升患者临床诊断水平。
    • 路远; 宋跃峰
    • 摘要: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RI)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3例疑似纵隔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检查对纵隔型肺癌的诊断效能,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结果53例高度疑似纵隔型肺癌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纵隔型肺癌35例,其中鳞癌19例(54.29%),小细胞癌10例(28.57%),腺癌6例(17.14%);左肺上叶8例,左肺下叶9例,右肺上叶10例,右肺下叶8例;53例患者经MRI检查,其中阳性34例(64.15%),阴性19例(35.85%)。MRI检查的敏感度为94.29%(33/35),特异度为94.44%(17/18),准确度为94.34%(50/53);MRI诊断纵隔型肺癌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903,P<0.05)。结论MRI应用于纵隔型肺癌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影像学特征表现较多,临床仍需进行进一步鉴别诊断,以降低误诊率。
    • 梅凌云; 张帅
    • 摘要: 耳硬化症是一种表现为鼓膜完整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的疾病。耳硬化症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病史和准确的听力学检查,影像学起到辅助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在耳硬化症的诊疗过程中愈加重要,从术前诊断、鉴别诊断、术前评估手术难度、预测并发症,到术后分析并发症、评估手术疗效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耳硬化症影像学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