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掺杂

掺杂

掺杂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4239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42篇、会议论文221篇、专利文献35430篇;相关期刊1333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电源技术等; 相关会议138种,包括2009云南省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四川省电子学会传感技术第十届学术年会等;掺杂的相关文献由49999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明杰、王平、陈吉星等。

掺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42 占比:15.90%

会议论文>

论文:221 占比:0.52%

专利文献>

论文:35430 占比:83.58%

总计:42393篇

掺杂—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刘杏; 尹铸; 卢贝丽; 吴锋振; 黄彪
    • 摘要: 以价格低廉的杉木屑为原料,与尿素和FeCl_(3)·6H_(2)O按照质量比1∶1∶2混合,在700~1000°C下炭化制备负载铁的氮掺杂多孔炭材料(Fe-N-C)。对不同温度下所制备炭材料的元素组成、结构和表面化学等进行分析,并考察其对硝基苯的催化还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炭化温度对负载铁和掺杂氮物种有显著影响,700°C时制备的多孔炭材料(Fe-N-C-700)中铁物种主要为Fe_(3)O_(4),氮物种主要为吡啶氮和吡咯氮,随着温度升高铁物种主要以金属铁为主,同时部分吡啶氮转变为石墨氮。当温度为900°C时,所制备的多孔炭材料(Fe-N-C-900)含铁量为43.42%,含氮量为2.19%,其中石墨氮37.7%,吡啶氮23.8%,吡咯氮22.9%,氧化氮15.6%,在55°C下反应2.5 h时催化还原硝基苯的转化率和选择性接近100%,这与Fe-N-C-900负载的金属铁和石墨氮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关。当Fe-N-C-900催化还原带有给电子基团如甲基、氨基、羟基的硝基芳烃时,能够以较高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得到相应产物。此外,当硝基芳烃上带有吸电子基团如氯、碘时,反应时间需要延长至4 h,反应物转化率可以达到97.3%以上,生成的产物选择性大于99%,表明Fe-N-C-900对不同底物表现出良好的普适性。此外,利用该催化剂的磁性对其进行回收,循环使用5次后,催化性能没有明显降低,硝基苯的转化率仍达到98.3%,产物选择性为96.5%,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 刘秀琳; 何诗琪
    • 摘要: 制备性能优异的气敏材料对于设计高性能气体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ZnO纳米片,利用石墨烯量子点(GQDs)对ZnO纳米片进行了掺杂,研究了GQDs掺杂量对材料气敏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掺杂ZnO纳米材料相比,复合材料气敏元件具有独特的响应和恢复特性,更有利于其实际应用。
    • 姚翔; 周继军
    • 摘要: 通过掺杂提高材料磁导率在磁场中的稳定性,对比得到掺杂Nb^(5+)时效果较好;分析材料参数与电感性能之间变化关系,得到材料性能随电流变化影响电感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电流变化引起外加磁场变化使得材料磁导率随之变化;基于以上所得,采用掺杂Nb^(5+)的铁氧体作为基板,再从结构设计方面降低磁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最终制备得到0805型电感,额定电流为1.4 A。
    • 杜宗波; 时双强; 陈宇滨; 褚海荣; 杨程
    • 摘要: 石墨烯因其独特的介电特性、高比表面积、低密度等性质,被认为是新一代吸波材料的有力候选。然而,单一组分的石墨烯吸波性能不佳,因此近年来石墨烯基吸波复合材料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介绍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吸波机理与特性,指出介电型石墨烯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吸波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宽频、薄层的特点。从石墨烯基体与掺杂体两方面综述了介电型石墨烯吸波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开发损耗能力强的新型介电掺杂体、构筑多组分吸波复合材料体系、建立通用的设计方法以及探索大批量的制备方法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 郭丽囡; 王雅慧; 闫萌; 冀欠欠; 姜心瑶; 王曼曼; 王茜; 郝玉兰
    • 摘要: 利用溶剂热法构筑了CeDUT-52吸附剂,将其用于水中双酚A(BPA)、双酚F(BPF)和双酚AF(BPAF)3种双酚类化合物的分散固相萃取(DSPE),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建立了水中3种双酚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对构筑的CeDUT-52吸附剂进行表征,结果显示金属Ce成功掺杂于八面体结构的DUT-52中,掺杂后的吸附剂粒径变小。实验考察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洗脱溶剂种类以及洗脱体积对水中3种双酚类化合物萃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40 mg吸附剂在20 min内即可实现对目标物的完全吸附。采用最优DSPE条件,BPA和BPF在0.3~300μg/L范围内,BPAF在0.6~6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0.1~0.2μg/L和0.3~0.6μg/L,在1、5、10μg/L 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82.5%~101%,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10%,富集因子为92~102。该方法快速、灵敏,能够满足水中双酚类化合物的分析要求。
    • 璩光明; 杨莹丽; 王国东; 杨林林
    • 摘要: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以及某些疾病初步诊断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与潜力。综述了近些年针对提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性能的改性研究进展,从对本体材料掺杂、修饰以及复合等多方面探讨改性措施对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性能的改善提升作用,并展望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未来的发展方向。
    • 梁华根; 齐正伟; 贾林辉; 盖泽嘉; 荆胜羽; 尹诗斌
    • 摘要: 正极是锂-氧气(Li-O_(2))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场所,其直接决定了电池性能。本研究采用泡桐木为原材料,在NaCl/CoCl_(2)混合熔融盐介质中,以三聚氰胺和硫脲为氮源和硫源,一步热解炭化制备出Co、N、S共掺杂的三维自支撑多孔炭材料(wd-NSC),并直接用作Li-O_(2)电池正极。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氮气吸脱附、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所获三维自支撑多孔炭材料的形貌、晶体结构与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Co、N、S共掺杂的三维自支撑多孔炭材料表现出高比容量(在0.05mA/cm^(2)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可达12.83mA·h/cm^(2))和出色的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0.1mA/cm^(2)和限定容量为0.5mA·h/cm^(2)下,循环寿命可达125次),优异的电池性能可归因于三维分级多孔结构及Co、N、S共掺杂的协同作用。
    • 卢学峰; 王宽; 崔志红
    • 摘要: 使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纯(5,5)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和掺杂(Si,Ge,Sn)SWCNTs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研究发现,与其他体系的带隙值相比,Sn掺杂体系的带隙值最小,为0.034 eV,该体系显示出了良好的半导体性能。差分电荷密度图显示掺杂后原子周围的局域性降低,说明碳原子与掺杂原子之间的键强度减弱。布居值分析表明Sn原子与C原子成键的共价性最弱。在吸收光谱中,掺杂体系的峰值均略有减小,并出现蓝移现象。此外,与未掺杂体系相比,Sn掺杂体系的吸收谱与反射谱峰值明显减小,这可允许更多的光通过涂层然后被太阳能电池吸收,使其作为增透膜材料在太阳能电池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吴婧; 李清连; 张中正; 杨金凤; 郝永鑫; 李佳欣; 刘士国; 张玲; 孙军
    • 摘要: 铌酸锂晶体的内偏置场对铁电应用、电光应用和非线性光学应用等均有直接影响。本工作建立了铌酸锂(LN)晶体内偏置场测试方法,对同成分铌酸锂(CLN)晶体、近化学计量比铌酸锂(nSLN)晶体、掺杂铌酸锂(doped LN)晶体的内偏置场和矫顽场进行测量。结果表明,CLN晶体内偏置场最高(E_(int)=2.53 kV/mm),nSLN晶体的内偏置场大幅降低,其中富锂熔体法生长和气相输运平衡(vapor transport equilibration,VTE)法结合得到的nSLN晶体的内偏置场最小,与CLN晶体相比降低了约两个数量级;掺杂铌酸锂晶体的内偏置场与CLN晶体相比也普遍降低,其中掺6.5%(摩尔分数)Mg的CLN晶体的内偏置场约为CLN晶体的四分之一,掺7%(摩尔分数)Zn的CLN晶体的内偏置场约为CLN晶体的六分之一。最后对组分和掺杂影响内偏置场的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
    • 肖香珍; 银召利; 张建伟; 胡林峰
    •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MoS_(2)完整表面、吸附式掺杂和替换掺杂缺陷MoS_(2)表面(Fe-MoS_(2)、Ir-MoS_(2))的构型、电子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比较Fe、Ir原子吸附的吸附能,发现Ir比Fe在表面的吸附性更强,且在Mo原子的上方吸附最强,电子态密度分析说明了在Z方向上,Mo原子的4d_(yz)、4d_(z)^(2)、4d_(xz)轨道与Ir原子的5d_(yz)、5d_(z)^(2)、5d_(xz)态密度峰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合,特别是d_(z)^(2)轨道之间存在明显混合;Fe、Ir金属原子掺杂替换本征表面MoS_(2)的S、Mo原子的计算结果显示,单层MoS_(2)的S位置更容易被替换形成掺杂体系,S位掺杂体系稳定性强于在Mo位掺杂体系,且电子态密度计算显示掺杂替换S原子后金属Ir有效调控了MoS_(2)的电子结构,激活了替换原子Ir附近Mo的反应活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