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密度泛函理论

密度泛函理论

密度泛函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569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06篇、会议论文267篇、专利文献52118篇;相关期刊814种,包括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燃料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75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七届国际分子模拟与信息技术应用学术会议等;密度泛函理论的相关文献由11967位作者贡献,包括方志刚、王佐成、苏忠民等。

密度泛函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06 占比:9.35%

会议论文>

论文:267 占比:0.46%

专利文献>

论文:52118 占比:90.18%

总计:57791篇

密度泛函理论—发文趋势图

密度泛函理论

-研究学者

  • 方志刚
  • 王佐成
  • 苏忠民
  • 李权
  • 陈文凯
  • 章永凡
  • 秦渝
  • 肖鹤鸣
  • 陈玉红
  • 倪哲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作者

    • 侯欠欠; 方志刚; 秦渝; 许友; 毛智龙
    • 摘要: 为研究团簇Fe4P催化水分子析出氢气的反应活性,以团簇Fe4 P催化析氢的反应机理为依据,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并基于前线轨道理论,对优化后得出的8种优化构型,通过讨论其前线轨道图、各构型的HOMO能级与水分子的LUMO能级的差值,发现在吸附反应中构型2(4)与水分子进行同号轨道重叠的可能性最大,且水中氢原子均吸附于团簇Fe4 P的Fe原子上,即表明Fe原子为团簇Fe4 P潜在的催化活性位点.此外,综合团簇Fe4 P两步催化反应的分析结果,发现构型2(2)、3(2)无论是在吸附反应中还是解吸反应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反应活性,说明构型2(2)、3(2)为团簇Fe4P催化水析出氢气的最优结构模型.
    • 司雪; 李卓; 王思奇; 杨鑫林; 佘维汉; 徐强; 杨光敏
    • 摘要: 研究H—,—O—,F—三种基团在Ti3C2表面的吸附,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模拟计算吸附后结构的电子性质和量子电容.结果表明:3个相邻C原子中心处的正上方是最佳吸附位;基团吸附可调制Ti3C2的电子结构;Ti3C2表面吸附H—基团的量子电容提升效果最好,且在负偏压下具有较高的电荷积累能力.
    • 郝聪; 吴安安; 谭凯; 吕鑫
    •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单核铑负载的沸石催化剂(Rh1-ZSM-5)上铑活性氧(Rh-oxo)物种与CO和H2O的吸附行为及其催化的乙烷氧化反应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CO和H2O可共吸附在Rh-oxo物种形成四配位铑配合物Rh(O)(CO)(H2O);与Rh-oxo物种催化甲烷氧化不同,在乙烷的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羰基化产物丙酸的生成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均是不利的,反应产物是以乙醇为主的C2氧化产物.
    • 韦涛; 陈建华; 陈晔
    •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单个、一层、多层(两层、三层)水分子与Au(100)表面的相互作用,从原子层面上分析Au(100)表面的亲/疏水性质。同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水滴在金表面的润湿过程,进而从介观层面上揭示金表面的亲/疏水性质。结果表明,单个水分子在Au(100)表面是物理吸附。与单个水分子吸附构型相比,一层水分子吸附构型中存在层内氢键作用,多层水分子吸附构型中存在层内氢键和层间氢键作用。随着水分子层数的增多,多层水分子吸附构型的内层水分子与Au(100)表面原子的平均作用距离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水滴在金表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有机污染会对金表面的润湿性产生较大影响,导致金表面呈现一定的疏水性,而清洁金表面则为亲水性。
    • 冯瑶; 刘小妹; 陈晔; 谭泽凌; 黄婧
    •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铁含量对闪锌矿(110)表面的表面弛豫、电子性质及铜活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铁含量的闪锌矿,闪锌矿(110)表面的锌原子和铁原子向表面内部的弛豫均变小,减小了空间位阻;电子态密度及能带结构表明,铁电子活性较强,且无自旋极化,即低铁有利于闪锌矿浮选。对于高铁含量的闪锌矿,其表面的铁原子向内部弛豫较大,增大了空间位阻;电子态密度及能带结构表明铁的活性不高,出现自旋极化,不利于浮选。而闪锌矿(110)表面上铁不易被铜替换,且铁的含量越多越不利于铜的替换。该研究从原子层面上解释了铁含量对闪锌矿(110)表面性质和铜活化的影响,为含铁闪锌矿的浮选提供理论指导。
    • 于沛平; 许亮; 麻冰云; 孙钦涛; 杨昊; 刘越; 程涛
    • 摘要: 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是电池中“最重要也是最不被理解”的部分。可控合成性能优异的SEI是实现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由于SEI的形成过程涉及到多个时间和空间尺度,并且涉及到多场耦合,导致SEI结构异常复杂。现有实验表征手段无法精确解析其微观结构和形成机制。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多尺度理论模拟,为理解和解析SEI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手段。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针对SEI研究发展出来的关键模拟技术,重点关注微-介观(<100 nm)尺度的理论模拟方法,特别是可以用于电化学模拟的量子化学方法、可用于大尺度化学反应模拟的反应力场方法以及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模型等。这些新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模拟方法中存在的准确性低、时间尺度短以及空间尺度有限等问题,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在研究SEI形成的初始反应、动态演化以及功能预测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硬件水平的不断提升、理论模拟算法的稳步提高,多尺度理论模拟将为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理论设计和智能制造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 王智瑶; 方志刚; 秦渝; 吴庭慧
    • 摘要: 为了探究团簇Co_(3)MoS内部结构稳定的相关状况和极性强弱,以拓扑学原理和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在B3LYP/Lanl2dz较高量化水平下,运用Gaussian09软件包对团簇Co_(3)MoS的态密度图、极化率和偶极矩进行运算分析.结果表明:p-p、p-d和p-p-d这3种轨道杂交方式是团簇Co_(3)MoS各构型内部主要的轨道重组形式,其对各构型的稳定情况影响较大;构型2(4)在外加电场条件下最容易被极化,其结构稳定情况优于其他构型,且该构型抵抗外界影响、保持自身形态的能力较强.此外,团簇Co_(3)MoS各稳定构型皆为极性分子,其中构型3(4)的偶极矩最大,极性最强.
    • 吴志强; 陈晔; 李宇浩; 施显赵
    • 摘要: 与菱锌矿伴生的高可溶性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会导致矿浆中含有大量钙(镁)离子,从而影响菱锌矿的浮选。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钙(镁)离子在菱锌矿(101)表面吸附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钙离子和镁离子会与清洁菱锌矿(101)表面发生较强的化学吸附,并且钙离子的吸附比镁离子更强。水化后的菱锌矿(101)表面也会与钙离子和镁离子发生吸附,但是吸附强度明显减弱。另外,钙离子在水化菱锌矿(101)表面的吸附会削弱菱锌矿(101)表面的水化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消除菱锌矿浮选过程中难免离子的影响提供理论指导。
    • 杨贻顺; 周敏; 邢燕霞
    • 摘要: 利用非平衡格林函数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不同类型γ-石墨炔分子磁隧道结(MMTJ)自旋极化输运特性的影响。磁隧道结以铁磁性的锯齿形石墨烯纳米带作电极。随着纳米带宽度变化,考虑γ-石墨炔的两种接触点,我们构造了8种有代表性的且具有不同对称性的隧道结。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对称性对磁隧道结的自旋输运起决定性作用。对于偶数碳链的锯齿形石墨烯纳米带,石墨炔的接触点位居于正中,这种结构的自旋极化输运性质远优于其它结构。比如在非常宽的偏压范围内都能达到100%的自旋极化率,且隧穿磁阻(TMR)高达3.7×10^(5),这表明该结构在自旋滤波器和自旋阀器件方面的应用潜力最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耦合位置偏离锯齿形石墨烯纳米带的中心时,输运性质迅速变为普通电输运,相应的巨磁阻效应比最优对称结构约小4个数量级。
    • 苗中正
    • 摘要: 采用第一性原理与蒙特卡罗方法研究TiCl_(4)气体分子填充扶手椅型碳纳米管的吸附性能与光电性质,结果表明:扶手椅型碳纳米管对TiCl_(4)气体分子具有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研究构型的吸附能绝对值均超过0.9 eV,是TiCl_(4)气体分子理想的填充载体,随碳纳米管管径的增大,吸附能先增大后减小;温度升高不利于TiCl_(4)气体分子吸附,气体逸度增加有利于吸附,TiCl_(4)气体分子填充扶手椅型碳纳米管宜将温度维持在TiCl_(4)沸点附近,并增加气体的压力;TiCl_(4)的吸附对碳纳米管的电子结构进行了调控,使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显著提高,使复合物的导电性增强,对赝能隙的大小没有明显影响,峰位仍由碳纳米管自身决定;TiCl_(4)的吸附对体系的光学参数影响有限,在增强复合物导电性的同时未使可见光区域吸收率、反射率、损失函数数值增大,可有效提升透明导电薄膜的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