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极化率

极化率

极化率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3年内共计50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6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98044篇;相关期刊237种,包括地球、物探与化探、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6年湖北地质科技论坛、环渤海湾-泛珠三角区域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极化率的相关文献由1107位作者贡献,包括方志刚、黄俊革、吴志明等。

极化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6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8044 占比:99.60%

总计:98442篇

极化率—发文趋势图

极化率

-研究学者

  • 方志刚
  • 黄俊革
  • 吴志明
  • 吴雅苹
  • 康俊勇
  • 张纯淼
  • 严良俊
  • 秦渝
  • 全伟
  • 刘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智瑶; 方志刚; 秦渝; 吴庭慧
    • 摘要: 为了探究团簇Co_(3)MoS内部结构稳定的相关状况和极性强弱,以拓扑学原理和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在B3LYP/Lanl2dz较高量化水平下,运用Gaussian09软件包对团簇Co_(3)MoS的态密度图、极化率和偶极矩进行运算分析.结果表明:p-p、p-d和p-p-d这3种轨道杂交方式是团簇Co_(3)MoS各构型内部主要的轨道重组形式,其对各构型的稳定情况影响较大;构型2(4)在外加电场条件下最容易被极化,其结构稳定情况优于其他构型,且该构型抵抗外界影响、保持自身形态的能力较强.此外,团簇Co_(3)MoS各稳定构型皆为极性分子,其中构型3(4)的偶极矩最大,极性最强.
    • 曾鑫渔; 方志刚; 秦渝; 侯欠欠
    • 摘要: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NiCo_(2)S_(4)进行优化计算,确定单、三重态下的12种优化构型,并对其极化率和反应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型2(1)的平均极化率最小,即在外场作用下,结构最稳定;构型3^((1))则最大,即结构最不稳定.此外,平均极化率极化率各向异性不变量均受自旋多重度和结构多样性的影响.在强吸电子环境中,构型3^((3))、4^((3))和6(1)的反应活性较强,构型2^((3))和4^((1))的较弱;在强给电子环境中,构型2^((3))、3^((1))和5^((1))的反应活性较强,构型1^((1))和4^((3))的较弱;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构型3^((3))和6^((1))的反应活性较强,构型1^((1))和4^((1))的较弱.
    • 吕孟娜; 方志刚; 秦渝; 毛智龙; 朱依文
    • 摘要: 为探究团簇Ni_(4)P异构化反应的规律和外加电场作用下各构型的形变情况,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Ni_(4)P进行优化计算,并基于过渡态理论计算6种优化构型,得到4种异构化构型。从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对团簇Ni_(4)P 4个异构化反应分析发现:在常温常压下团簇Ni_(4)P的异构转化仅发生在二、四重态之间,且稳定性低的构型易转化为稳定性高的构型;团簇Ni_(4)P的异构转化过程主要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反应的构型均有向构型1^(4)转化的趋势,构型1^(4)是团簇Ni_(4)P主要的存在形式,该构型可作为稳定性材料的首选。对极化率分析发现: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各优化构型发生形变的大小顺序为:1^(2)>2^(2)>2^(4)>1^(4)>3^(4)=3^(2),可大力开发构型3^(4)和3^(2)可作为外加电场下的稳定材料。
    • 方志刚; 王智瑶; 郑新喜; 秦渝; 毛智龙; 曾鑫渔; 朱依文; 王倩
    • 摘要: 为探究团簇Co_(3)NiB_(2)内部结构的相关状况及极性强弱,基于拓扑学原理和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l2dz水平下,对团簇12种优化构型的极化率、偶极矩及态密度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对团簇形变程度的排序分析可得,极化率张量对团簇的几何结构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分析团簇对外场响应程度的排序可以发现,极化率各向异性不变量对团簇的几何结构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依赖性不及极化率张量;从偶极矩角度分析发现,团簇所有优化构型均为极性分子,其中构型4^((4))的分子极性最强,构型4^((2))的分子极性最弱;对态密度进行分析发现,团簇的成键主要存在p-p、d-d-p、d-p-p-p、s-s-p-p-p和d-d-p-p-p 5种杂化方式,其中,p-p、d-d-p杂化作用较强,d-p-p-p、s-s-p-p-p、d-d-p-p-p杂化作用较弱。此外,团簇所有优化构型的A、B、D、E峰处的杂化情况完全一致,仅有C峰的杂化情况因构型重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说明C峰处的杂化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团簇多重度的影响。
    • 王倩; 方志刚; 秦渝; 井润田; 侯欠欠; 郑新喜
    • 摘要: 为了解团簇Mo_(2)S_(4)的形变情况及电子自旋分布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在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上对团簇Mo_(2)S_(4)的极化率和电子自旋密度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分析,并得出以下结果:团簇分子的变形程度与其空间结构有关;三重态中,构型1(3)、4(3)外围电子自旋密度分布均匀,各原子间成键强度相近,稳定性较好,同理,构型2^((3))、3^((3))、5^((3))的外围电子自旋密度分布不均匀,对称性差,各原子间成键强度不同,稳定性较差;团簇分子的稳定性并不单一地由电子自旋密度所决定.
    • 鲁宁琦; 卢思同; 黄俊革; 张彧; 刘宇
    • 摘要: 工业污染中,重金属污染物因滞留时间长、难以降解,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尤其严重,因此,为了对重金属污染范围、深度及扩散情况进行检测,探究重金属对土壤激发极化性质的影响,需要分别对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物溶液进行试验研究。首先,通过对室内试验与原位测量的数据对比,采用了数据稳定的原位污染试验;其次,选择不同浓度的硝酸镉和硝酸铅溶液进行原位污染试验,对重金属镉和铅的污染土壤进行电性测试;最后,观测其电阻率、极化率,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硝酸镉与硝酸铅溶液均使得土壤电阻率有较大程度的下降,且使得土壤极化率提高;高浓度污染场地的极化率衰减速率普遍高于低浓度;衰减完成后,高浓度镉溶液仍保持较高极化率,低浓度镉溶液与铅溶液趋近无污染情况。综上可知,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情况,不仅可以通过电阻率检测,也可以通过极化率进行检测,激发极化性质在实际的重金属污染检测中,具有应用价值。
    • 张传东; 靳贝贝; 王秋平; 孙军胜; 刁文博
    • 摘要: 河南省嵩县雷门沟钼矿是近年来于东秦岭—大别成矿带上发现的一处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是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地区大规模伸展运动的产物之一。区内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钼矿多为浅—中浅成相,矿化与岩浆期后热液活动有关。EH4法测量查明了矿床电阻率空间分布特征:工业矿体为高阻特征,矿体外围蚀变带为低阻特征;通过矿体上方岩石剖面采样极化率测量显示为中心低围岩蚀变带高马鞍状异常,激电中梯扫面测量外围蚀变带存在高极化率异常,综合分析物探建立了含矿斑岩体高阻低极化-外围蚀变带低阻高极化的地球物理组合模型,可供其他地区斑岩型钼矿勘查参考。
    • 吕晓宇
    • 摘要: 本次物探找矿通过地质测量、磁法测量、电法测量等工作方法,查明矿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及与成矿有关的地质特征。其间通过磁异常、电阻率与极化率绘出断面等值线图,判断低阻高极化带的空间分布及倾向特征,查明萤石矿体的分布、规模、形态与产状,为钻探工程布设提供依据。
    • 刘志新; 薛国强; 张小楷
    • 摘要: 煤矿工作面底板下方隐伏断层、陷落柱等小尺度地质构造不仅难以识别,而且在采动影响下,还将进一步发育,形成潜在的隐伏导水通道,容易发生滞后突水.本文提出通过实时监测极化率参数的变化实现对由小规模地质构造引起的煤矿滞后突水预警.采用三维激发极化法装置形式,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发现采空区底板下陷落柱构造突水过程中极化率参数变化规律.随着水位上升,异常区极化率逐渐增大,异常位置更加明显,可根据极化率参数的极大值点的位置,通过交汇作图方法确定构造异常体中心的平面位置,可根据极化率参数值大小变化监测其水位变化.结果表明通过对极化率参数的监测,对隐伏构造突水过程进行及时预警具有可行性.
    • 宋静丽; 方志刚; 毛智龙; 井润田; 曾鑫渔; 刘立娥
    • 摘要: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def2-tzvp水平下,对团簇NiPS_(3)的初始构型进行优化计算,获得9种优化构型。从红外光谱、偶极矩、拉曼光谱和极化率这4个方面对团簇NiPS_(3)的光谱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团簇NiPS_(3)的所有优化构型均为C1对称,二重平面非对称构型1^(((2)))最为稳定;二重立体戴帽三角锥构型5^(((2)))和四重立体戴帽三角锥构型3^(((4)))的红外活性和拉曼活性均相近;二重立体三角双锥构型2^(((2)))、四重立体三角双锥构型1^(((4)))的红外特征振动最高峰以及二重平面非对称构型4^(((2)))、四重立体戴帽三角锥构型3^(((4)))的拉曼特征振动最高峰均发生了红移现象;团簇NiPS_(3)的红外活性受其几何形态的影响,拉曼活性受其极化率张量大小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