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67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0篇、会议论文117篇、专利文献492276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内蒙古石油化工、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等; 相关会议74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2013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等;岩性油气藏的相关文献由172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西文、庞雄奇、杨占龙等。

岩性油气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0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1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92276 占比:99.87%

总计:492933篇

岩性油气藏—发文趋势图

岩性油气藏

-研究学者

  • 王西文
  • 庞雄奇
  • 杨占龙
  • 曾溅辉
  • 陈启林
  • 曹正林
  • 苏明军
  • 刘全新
  • 周心怀
  • 周立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雨; 汪泽成; 文龙; 谢武仁; 付小东; 李文正
    • 摘要: 基于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对扬子克拉通西北缘超深层震旦系灯影组成藏条件、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扬子克拉通西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早期为克拉通裂陷阶段,表现为同沉积断裂发育与裂陷快速沉降,沉积分异显著,裂陷两侧灯影组发育大型台缘带;②震旦系—寒武系发育陡山沱组与麦地坪组—筇竹寺组两套优质烃源岩,其中后者厚度为150~600 m,生烃强度为(100~200)×10^(8) m^(3)/km^(2);③震旦系灯影组断控台缘带丘滩体厚度大且成排成带分布,受同生期—准同生期和表生期岩溶作用叠加改造,形成厚度为200~400 m的孔洞型储集层;④两套烃源岩主生油期在二叠纪—早三叠世,石油近距离运移至灯影组丘滩体岩性圈闭中聚集形成规模巨大的古油藏群;晚三叠世—侏罗纪古油藏裂解成气,奠定现今天然气藏基础;⑤灯影组台缘带丘滩体与两套优质烃源岩形成多种有利源储配置关系,具备近源高效成藏的条件,可形成大型岩性气藏群。绵阳—剑阁地区是潜在的万亿立方米储量规模大气区,位于该区域的老关庙构造灯影组二段丘滩体面积约1300 km2,是近期超深层勘探值得探索的目标。
    • 于景维; 张庆伟; 祁利祺; 于美琪; 张晓童; 潘凤超; 褚旭
    • 摘要: 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为白家海地区油气勘探重要层系之一,层序地层格架存在争议,层内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研究较少,阻碍侏罗系油气进一步勘探开发。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露头、岩心、地震及钻测井等资料分析,明确岩性油气藏在研究区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工河组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及9个短期旋回;所建立的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在区内等时对比应用较好。岩性油气藏发育受控于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演化,不同中期基准面旋回内储集砂体发育范围和叠置方式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岩性油气藏类型时空分布发生变化。其中,MSC1和MSC3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分布,推测靠近阜康凹陷附近,MSC2有利于形成大面积油气藏。
    • 董玉文; 桂志先; 欧荣生; 陈旭; 宋昊; 柯钦; 董孟玲
    • 摘要: 滨岸砂坝是南亚地区S区块主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和勘探目标,一般认为滨岸砂坝储层具有“连通性好、高孔高渗”的特点,然而随着油气田评价开发的深入,发现该类型砂岩内部储层物性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复杂。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和生产测试资料,开展滨岸砂坝储层精细描述,阐明砂坝储层内部差异性。结果表明:1)滨岸砂坝体处于相对高能的海岸沉积环境,长期受到波浪的淘洗改造作用,构成有利的岩性储层发育区带。2)滨岸砂坝细分为坝中、坝缘、坝间及泥岩隔层四种微相类型,沉积微相控制储集性能变化。坝中微相为纯砂岩,厚度大、地震相表现为低频强振幅反射,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均发育,储集性能最佳。坝缘微相处于砂坝侧翼,岩性变细,部分孔隙被充填,储层物性中等。坝间微相处于不同叠置砂坝之间,以微孔隙为主,储集性能较差。浅海或者局限海湾相泥岩隔层穿插于砂坝内部,加剧了储层的非均质性。3)砂坝储集性能的变化导致油气分布复杂。滨岸砂坝内部因不同微相类型岩性相互叠置,表现为砂坝内井间砂体厚度变化块、横向不连通且物性变化快,砂坝油藏被切割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油藏。
    • 王艳; 季彦姝; 王呈呈; 丛鹏
    • 摘要: 为解决哈萨克斯坦NB油田白垩系油藏油层纵向发育层数多、单层厚度薄、油水界面复杂,受沉积微相控制作用明显,给注采井网设计带来难度的问题,对研究区沉积微相进行系统研究。明确了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建立了相应的测井相、地震相识别模型,结合典型单井相特征分析,对研究区白垩系沉积微相分布进行精细预测。利用测井资料、地震属性分析,对有利储集砂体进行了预测,明确了有利储集相带类型及分布特征。为优化注采井网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同时也有力指导了NB油田的滚动井位部署。
    • 汪晓娟; 鱼莎莎; 郑慧敏; 胡伟康; 邓琳
    • 摘要: 油气藏的概念是定义构造油藏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油气藏的发展历史和分类方法,采用油气聚集原理对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问题进行合理探讨,可以认为油气藏控藏因素的构造要素实质上是地层构造决定下浮力与毛管压力的共同作用,岩性要素实质上是储盖层孔隙结构决定下的浮力与毛管压力的共同作用。因此,岩性油气藏的形成都会受到不同程度构造因素的影响,因此油气藏会随着构造因素的定型而定型,合理分析构造因素对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影响,对其有效开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周文浩
    • 摘要: 滨南油田滨三区火成岩勘探近年来陷入瓶颈,依托于高精度三维地震,积极开展特殊岩性油气藏勘探势在必行。基于地震及钻、测、录井资料综合分析,滨三区主要发育溢流相火成岩,溢流相火成岩主要发育三种模式:单一期次火成岩、多期次火成岩、大套火成岩,在地震剖面上具有不同的地震相特征;结合正演及地球物理属性分析,在详细刻画火成岩发育范围的基础上,精细描述了4个不同期次12个火成岩岩性体。前期勘探重点着重于落实滨三区火成岩构造圈闭的含油气性,已上报的火成岩探明储量主要为构造、构造–岩性油气藏;依托于新出站的高精度滨三区开发地震,精细油藏解剖,发现B338-13井已证实了火成岩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潜力;火成岩岩性油气藏储量规模估算1050万吨,是该区下一步增储上产的有利阵地。
    • 王茂桢; 吴奎; 郭涛; 惠冠洲; 郝轶伟
    • 摘要: 辽东凹陷东南缘古近系沙二段发育砂砾岩沉积。利用井壁取心、薄片鉴定、元素分析等资料,从母岩性质、沉积特征以及成岩作用等方面对辽东凹陷东南缘古近系沙二段砂砾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砂砾岩储层孔隙度为3.5%~19.0%,平均值为10.1%;渗透率为0.9~120.6 mD,平均值为39.8 mD,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自北向南物性逐渐变好;(2)裂缝发育的砂砾岩为研究区的优质储层,其母岩为变质石英岩,远源辫状河三角洲同向断阶坡折带的下部发育成分成熟度较高的优质储层,泥质收缩缝及溶蚀作用对研究区南段储层物性具有改善作用,碳酸盐胶结对研究区北段储层物性具有破坏作用;(3)缓坡带同向断阶坡折带有利于形成裂缝继承型砂砾岩储层,近岸古地貌局部高点易形成混积滩型优质储层,为下一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潜力区。
    • 周东红; 谭辉煌; 张生强
    • 摘要: 渤海油田浅层新近系复合河道砂体为重要储层。通过莱北地区垦利6-1亿吨级油田的井-震联合资料,开展道集优化处理,提高叠前道集保幅性,并进行了薄互层砂体地震精细描述及流体检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低频约束的时频空间域AVO校正方法有效提升了研究区叠前道集的AVO保幅性。(2)三维砂地比约束的分频迭代随机反演技术实现了研究区新近系复合砂体叠置关系的精细刻画和储层厚度的准确计算。(3)三元约束流体检测技术可削弱非烃异常影响,增强地震流体异常与构造高低信息的匹配度,大幅提高了研究区地震流体检测的吻合率,从而提高了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成功率。
    • 刘曾勤
    • 摘要: 东营凹陷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分布差异大。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成藏及油气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凸起带、斜坡带和缓坡带的沉积环境和构造条件差异大,油气成藏模式不同。凸起带以不整合遮挡油藏为主,斜坡带以构造油气藏为主并含少量小规模地层超覆油藏,缓坡带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研究区内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和油气藏分布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断层发育区,通过断层、不整合和砂体的三维输导体系,油气可以发生长距离运移,形成构造和不整合油气藏;在断层稀少区,油气以近源运移为主,形成岩性油气藏。初步勘探开发结果显示,岩性油气藏的地层压力高、产量好、前景大,成藏模式为油田老区的“增储上产”指明了方向。
    • 徐长贵; 杜晓峰; 庞小军; 王启明; 潘文静
    • 摘要: 近年来,在渤海南部新近系钻遇了大量大面积砂体,并发现了多个亿吨级油田,表明明化镇组下段勘探潜力巨大。该类砂体发育形成源-汇要素不清,严重制约了明下段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文章利用古生物、重矿物、地震、钻井等资料,探讨了渤海南部浅层明下段源-汇体系及其对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控制。结果表明:渤海南部明下段沉积期发育多个方向的源-汇体系,其中,燕山-辽西隆起方向距离研究区最远,辽东隆起次之,鲁西隆起和胶东隆起较近,鲁西隆起和辽东隆起对研究区源-汇系统影响较大,燕山-辽西隆起对源-汇系统影响较弱;研究区明下段沉积期主要发育河流、河湖交互和湖泊这三种沉积体系,其中,河湖交互和湖泊浅水三角洲形成的砂体面积较大;研究区明下段沉积期具备形成大面积砂体的有利源-汇条件,其中,温带-亚热带气候、充足的降雨量、发达的古水系、长英质变质岩和岩浆岩母岩、湖泊范围频繁的扩大和缩小有利于大面积砂体的发育;河道砂-席状砂-河道砂的连通导致研究区明下段发育大面积的岩性圈闭,与单独的河道砂相比,河湖交互和浅水三角洲具有形成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潜力。该认识可为渤海海域新近系大型油气藏的勘探提供帮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