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相

地震相

地震相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79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5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113984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沉积学报、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陕西省煤炭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地震相的相关文献由2238位作者贡献,包括朱筱敏、刘震、王英民等。

地震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5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3984 占比:99.34%

总计:114739篇

地震相—发文趋势图

地震相

-研究学者

  • 朱筱敏
  • 刘震
  • 王英民
  • 蒲仁海
  • 刘殊
  • 刘豪
  • 尹成
  • 胡明毅
  • 吴嘉鹏
  • 宁松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夏步余; 林波; 夏勇; 胡敏
    • 摘要: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已进入勘探的高成熟阶段,构造油气藏的发现难度越来越大,隐蔽圈闭渐成为滚动勘探开发的重要研究目标。针对高邮凹陷隐蔽油藏砂体薄、横向变化快的预测难点,以真武油田戴南组岩性油藏为例,通过地震相分析、砂体地震响应特征正演模拟、地震精细储层预测等技术开展了砂体识别和描述,提高了隐蔽岩性小砂体描述精度,并在后期滚动开发中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
    • 周文浩
    • 摘要: 滨南油田滨三区火成岩勘探近年来陷入瓶颈,依托于高精度三维地震,积极开展特殊岩性油气藏勘探势在必行。基于地震及钻、测、录井资料综合分析,滨三区主要发育溢流相火成岩,溢流相火成岩主要发育三种模式:单一期次火成岩、多期次火成岩、大套火成岩,在地震剖面上具有不同的地震相特征;结合正演及地球物理属性分析,在详细刻画火成岩发育范围的基础上,精细描述了4个不同期次12个火成岩岩性体。前期勘探重点着重于落实滨三区火成岩构造圈闭的含油气性,已上报的火成岩探明储量主要为构造、构造–岩性油气藏;依托于新出站的高精度滨三区开发地震,精细油藏解剖,发现B338-13井已证实了火成岩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潜力;火成岩岩性油气藏储量规模估算1050万吨,是该区下一步增储上产的有利阵地。
    • 骆帅兵; 张莉; 徐国强; 王笑雪; 雷振宇; 帅庆伟
    • 摘要: 依据位置(陆棚-陆架边缘-斜坡)、外部形态(丘状、楔状、板状等)、内幕结构(平行、斜交、发散等)和反射波属性(振幅、频率、连续性等)4个方面的标识划分地震相的传统地震相分析法,在钻井较多的地区,可实现地震相-沉积相的准确转换;但在钻井稀少(无井)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由于传统地震相分析的结果主要为环境相,在岩相判别上能力较弱,故在沉积相的转换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通过新增地震反射波光滑性、地震反射整洁性和特殊波形3种标识,建立地震相-地震岩相-沉积相的分析方法,能有效提升岩相的辨别能力,结合沉积环境与水流体系,可实现准确的沉积体系重建,对油气勘探具重要价值。综合传统地震相分析与3种新增标识的各自优势,在北康盆地晚渐新世识别出6种典型地震岩相,即砂砾岩相、砂包泥相、砂泥岩互层相、泥包砂相、纯泥(页)岩相和火山岩相;划分出4类沉积体系,即河流三角洲、陆架浅海、陆坡浊积扇和深海盆地沉积体系;明确了两支来自婆罗洲地区的大型沉积物源;恢复了陆架三角洲-陆坡浊积体-深海盆地沉积体系以及火成岩体的空间展布,为进一步开展北康盆地油气调查提供基础支撑。
    • 朱茂林; 刘震; 张枝焕; 刘畅; 杨鹏程; 李佳阳; 崔凤珍
    • 摘要: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现有钻井稀少且分布不均,采样分析资料缺乏,不同层段烃源岩非均质性极强,导致烃源岩分布特征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难题,基于地化、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地震相-沉积相-有机相转化法和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对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下段烃源岩有机相特征及厚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有利烃源岩的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平湖组下段烃源岩有机相可划分为潮控三角洲前缘A相、潮间带B相和局限海C相三种类型,其中平下上亚段潮控三角洲前缘A相最为发育,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区域,而平下下亚段潮间带B相最为发育,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区域;(2)平下下亚段烃源岩具有东西分带、西薄东厚的特征,最大厚度可达500余米;而平下上亚段烃源岩总体上具有西北薄东南厚的特征,向东南方向厚度最高可达1 000余米;(3)烃源岩综合评价分析认为,平下下亚段有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东部区域,平下上亚段有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区域。
    • 王东坤; 谢英刚; 张军林; 逄建东; 葛岩
    • 摘要: 滩坝砂体空间分布非均质性较强、厚度薄,常规储层预测方法无法精细刻画其特征。针对该问题,采用主成分分析的地震相分析技术获取滩坝砂体空间展布变程、方向、规模等表征参数,将沉积模式和地震相引入地质统计学反演中进行变差函数的分析,在提高垂向分辨率的同时弱化随机反演井间结果的不确定性,最终实现对滩坝薄砂体的高精度定量预测。
    • 何金海; 彭光荣; 吴静; 李振升; 蔡国富; 汪晓萌; 杜晓东; 赵超; 石创; 朱定伟
    • 摘要: 近几年的研究与勘探实践表明,部分边缘洼陷同样具备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发育大量低勘探程度的边缘洼陷,系统梳理这些洼陷的结构、构造演化和成藏条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以珠江口盆地边缘洼陷西江36洼为例,基于重处理三维地震、测井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洼陷结构演化研究、原型盆地恢复、地震相对比和油气运移分析,系统梳理了西江36洼的洼陷结构、烃源潜力和成藏特征。研究表明:(1)西江36洼受NE向断层控制,为“南断北超”的箕状断陷湖盆;(2)西江36洼发育一定规模的中深湖相烃源岩且已经成熟,具备较好烃源条件;(3)受区域泥岩盖层和油源断层断距的影响,西江36洼具有深层古近系近源成藏的特征,宜围绕古近系构造、地层和岩性圈闭勘探。该研究认识有助于推动西江36洼的勘探进程,并为其他边缘洼陷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 曾晓华; 姜丽; 张宇; 李茂; 许月明; 骆逸婷
    • 摘要: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储层为古近系流沙港组一段。为厘清储层分布特征,落实有利储层区域,利用神经网络分类模式,对流一段储层地震道波形形状和图层数据进行二维地震相分析,采用分级模式进行地震相体分析,运用地震相体均衡切片技术,动态化演示地震相演变特征和过程,确定储层沉积展布特征。用储层岩性反演技术和储层自然伽玛、岩性、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储层参数的神经网络多属性预测,建立与储层参数之间的关系,定位储层叠置关系和横向分布特征,刻画流沙港组一段储层砂体平面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主力油层L1Ⅴ油组储层砂体发育规模大,由西、中、东部3支朵叶体组成,西部砂体物性较好,为有利目标。
    • 唐青松; 高明; 黄东; 白蓉; 李育聪; 杨智
    • 摘要: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超致密介壳灰岩的研究薄弱,严重制约其致密油资源的开发。综合运用岩心、钻井、测井、试油、分析化验资料,对川中地区超致密介壳灰岩相对优质储层和勘探突破方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大安寨段介壳灰岩致密化程度高,灰岩物性与埋藏深度呈正相关;川中地区南部储层物性好于川中地区东北部,相对优质储层是油井高产稳产的基础;相对优质储层的电性识别标准为自然伽马小于40 API、声波时差大于等于164μs/m,主要分布在川中地区东南部的西充—南充—广安—遂宁带;大安寨段致密油的有效源储配置模式是烃源岩与相对优质储层横向上呈接触关系;有利勘探目标为四川盆地川中地区南部桂花油田西南侧的磨溪地区。研究成果为四川盆地致密油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 贾海松; 杨宏飞; 张汶; 谢君; 沈孝秀
    • 摘要: 为研究渤海海域辽中中洼东三段湖底扇沉积模式,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沉积模式演化等方法,结合经典湖底扇沉积模式、重力流沉积理论和地震资料,定量刻画湖底扇砂体展布范围。研究表明,旅大A构造东三段为富砂型湖底扇沉积,可细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远端带、滑动滑塌陡坡带、朵叶缓坡带等沉积单元。根据流变学特征,结合岩性组合、物源搬运距离,可将朵叶缓坡带细分为朵叶碎屑流沉积、朵叶前端浊流沉积。通过建立等时地层切片,优选最小振幅属性,将井震结合,定量刻画出湖底扇砂体的平面展布范围。
    • 李增浩; 硕良勋; 柴变芳; 吴恒; 王天意; 赵云鹤
    • 摘要: 地震相识别是地震资料解释的一项基础工作,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相识别可以极大提升地震数据解释效率。现有语义分割模型的特征通常由深层低分辨率的特征映射得到,牺牲空间分辨率、忽略细节信息,导致模型对于地震相类别间的边缘精细度刻画差。此外,现有方法使用单一交叉熵损失函数,对边界预测惩罚过于严重,也会导致边界预测值模糊。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提升边缘准确度的地震相识别模型。其在ResNet网络末端加入RRM(Residual Refinement Module,RRM)模块强调捕捉全局信息,获得良好的边缘刻画效果;在损失函数上,采用多级混合损失,改善地震相边界的刻画问题。将此研究方法应用于荷兰北海F3工区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基于UNet的语义分割模型,改进的残差网络语义分割模型在地震相主测线剖面的预测中有着更高的精度与更加良好的边缘刻画结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