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沉积层序

沉积层序

沉积层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4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96613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全球构造、盆地与油气响应”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朱夏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全国第八届油气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储层大会等;沉积层序的相关文献由61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金亮、林畅松、李从先等。

沉积层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4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6613 占比:99.89%

总计:196825篇

沉积层序—发文趋势图

沉积层序

-研究学者

  • 张金亮
  • 林畅松
  • 李从先
  • 冉怀江
  • 牟传龙
  • 秦成岗
  • 陈洪德
  • 代一丁
  • 刘景彦
  • 刘本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冉怀江; 范乐元; 孔庆东; 续晓璟
    • 摘要: 苏丹Muglad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油气探区.盆地中南部西斜坡位于Kaikang坳陷西部斜坡带,是Muglad盆地重要的勘探区之一.研究区在构造转型时期遭受严重剥蚀,目前残余地层厚度约为5 000 m.受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研究区的沉积储层发育演化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随着构造圈闭勘探进入中后期,寻找新的勘探领域和目标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岩性地层圈闭勘探已成为研究区目标转换的重要途径.目前,对Muglad盆地中南部西斜坡层序地层结构等基本问题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制约了研究区油气勘探的进程.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苏丹Muglad盆地中南部西斜坡层序地层格架划分的基础上,重点对沉积层序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有利生储盖组合,并预测和评价了有利地层圈闭.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Muglad盆地经历了3次裂谷断陷活动及其后裂谷期的3次热沉降坳陷活动,形成了6个二级层序;在二级层序格架内将白垩系AbuGabra组至古近系Adok组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的充填和演化都受区域构造控制.(2)研究区地层发育经历了三期断-坳作用,各阶段盆地均保持了其构造背景下的沉积特征,不同阶段构造控沉积作用差异明显.通过对Muglad盆地中南部西斜坡岩心、测井、地震及古水流分析,认为研究区在断陷期主要发育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坳陷期主要发育辫状河及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由于湖盆多期次的扩张与收缩,沉积体系在时空分布上具有继承性和差异性.(3)根据Muglud盆地中南部西斜坡白垩系-古近系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空间组合关系,研究区可识别划分出四套生储盖组合.它们的成藏方式不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生储盖组合,即下生上储型和自生自储型.研究区以发育地层剥蚀不整合圈闭以及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为主.研究区西部SQ5层序顶界面为区域剥蚀不整合面,与下伏地层形成剥蚀不整合三角区域,为有利的地层剥蚀不整合圈闭发育区.研究区西北部SQ4上超于不整合面之上,形成超覆不整合三角区域,为有利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发育区.
    • 张淼; 廉康; 郭倩怡; 邵恒博
    • 摘要: 通过1∶5万地质填图、钻孔验证,结合单井沉积相分析、古水流测定及地质连井剖面等综合研究,系统总结了绿草山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特征及其与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绿草山地区紧邻南祁连大柴达木山富铀花岗岩体,具有良好的铀源条件;上干柴沟组沉积期处于晚燕山运动和早喜山运动间的构造静宁期,构造活动表现出较强-较弱-较强的演化趋势,从而由下到上发育有冲积扇-三角洲-冲积扇沉积序列,受周期性湖泊影响上干柴沟组发育有多期三角洲河道沉积,古水流测量方向为南东-南南东;结合钻孔中铀矿化异常段沉积组合特征分析,确定了绿草山上干柴沟组时期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有利找矿目的层位,对绿草山内的铀成矿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初步评价了该区砂岩型铀成矿潜力.
    • 夏非; 张永战; 刘德政
    • 摘要: 晚第四纪以来,黄河、长江都曾经江苏中部海岸注入南黄海,河海交互作用形成一系列沉积,全新世海侵后发育岸外辐射沙脊群。沙脊群西北部、由岸滩与沙脊所夹持的西洋潮流通道,位于北侧废黄河三角洲和南侧长江三角洲两大地貌单元间的过渡区,成为揭示不同大河交互作用下的海岸、陆架晚第四纪沉积层序模式的重要窗口。最近通过更多晚第四纪钻孔对比和浅层地震剖面集成研究发现:①由于混乱的测年结果和陆相硬黏土层对比不当,造成之前基于07SR01孔和Y1孔构建的辐射沙脊群西洋潮流通道浅部沉积(标高-60 m以内)的年代框架有误,其主体应是晚更新世沉积且发育两个沉积旋回,末次冰盛期硬黏土层多被潮流侵蚀而缺失,表层全新世沉积厚度在水下沙脊处基本不足10 m,其余普遍不足5 m,甚至缺失;②仅在西洋西北段稳定分布的浅层地震单元U3指示了MIS 3古黄河三角洲的南缘,自晚更新世以来西洋所在的江苏中部海岸可能深受古黄河物源的影响,这尚需在西洋西北段的关键位置钻取新孔,并结合已有浅层地震剖面和东南段钻孔来进一步研究证实。提出下一步工作将基于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对已有控制性浅层地震剖面进行地震层序格架的三维可视化、提取地震单元和反射界面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已有及新增控制性钻孔的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构建可靠年代框架、判识大河物源,并参考邻区钻孔资料,来探明西洋潮流通道的浅部沉积层序,反演其形成演化。
    • 赵迪斐; 郭英海; 曾春林; 焦伟伟; 任呈瑶; 王玉杰; 于金巧
    • 摘要: 为探明海相沉积环境与沉积层序对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影响,通过岩石手标本研究、化石研究、岩芯薄片观察、测井小波分析、地化测试、储层特征测试等手段,以黔浅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例,探究沉积环境与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关系与影响.研究表明:黔浅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3个三级层序,通过测井小波分析,结合岩石学特征、地化特征、化石特征,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5个中期旋回A-E及11个笔石带;旋回A对应五峰组页岩储层,有机质及矿物富集受沉积环境滞留闭塞程度影响,有机质丰度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对应笔石带WF1-5;旋回B对应龙马溪组底部页岩储层,沉积构造发育、有机质及矿物富集受益于水体快速加深的沉积条件,与旋回A共同构成黔浅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层系的优质页岩储层段,对应笔石带LM1-3;旋回C对应龙马溪组下部储层,水体深度相对变浅,扰动增强,使有机质及纳米孔隙系统发育变差,储层质量显著下降;旋回D-E对应龙马溪组中—上部,水体进一步变浅,沉积构造与矿物组分发生显著变化.在沉积环境的控制下,储层物质组分、微观结构与物性特征存在显著的非均质性,使不同层段具有不同的生气能力、储气能力、"憋"气(自封)能力,进而影响了页岩储层的含气性.
    • 钱胜玲; 刘健; 王培培; 张欣; 王飞飞; 安郁辉
    • 摘要: 近年来渤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和地层划分存在争议.本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东南海岸带YRD-1401孔岩芯(长81.00m)沉积物进行综合研究,旨在建立该孔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沉积相序列和时间标尺,为解决地层划分争议提供新的证据.根据AMS 14C和光释光测年结果,并考虑到YRD-1401孔底部地层光释光年代的不精确性,本文主要研究YRD-1401孔MIS5以来的沉积演化史.综合分析YRD-1401孔沉积地层的岩性特征和底栖有孔虫组合变化,结合测年结果,该孔可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从下往上DU 6~DU 1):最底部的DU 6(51.35~81.00 m)为受潮流影响的河流沉积(其形成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DU 5(37.64~ 51.35 m)为MIS5潮坪-近岸浅海沉积,DU 4(30.71~37.64 m)为MIS3早期的潮坪沉积,DU 3(23.50~30.71 m)为MIS3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形成的河流沉积,DU 2(14.22~23.50 m)为全新世早期(约10 cal.ka B.P.)至1855年形成的滨岸沼泽-滨岸浅水-近岸浅海~前三角洲沉积-海洋改造层,DU 1(0~ 14.22 m)为1855年以来发育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晚更新世以来该孔有3个海相层(自下而上分别是DU 5、DU 4和DU 2),分别形成于MIS5、MIS3早期和全新世,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MIS4的沉积地层出现缺失.渤海沿岸地区多个钻孔地层的对比表明,区域性的差异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和地层完整性等因素也是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发育的重要因素.
    • 蒋航; 曾德铭; 刘护创; 黑伟; 潘宾锋; 谢晓斌
    • 摘要: 针对拐子湖凹陷勘探程度较低、有效烃源岩分布及控制因素不明确的问题,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沉积层序及构造演化分析方法,对温1井烃源岩特征及主控因素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较低,受沉积层序、构造综合影响,高位体系域有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类型为腐泥腐殖型和腐殖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差异较大,富泥质岩类的发育可促进早期的热演化进程,构造的后期抬升使局部生烃时间大幅缩短,故有机质成熟度从未成熟至高成熟均有分布;烃源岩展布受断裂及沉积演化控制明显.该研究可为拐子湖凹陷北部下一步勘探提供参考.
    • 巴振宁; 王莹; 梁建文
    • 摘要: 基于作者此前提出的多域间接边界元方法,对多层沉积谷地的二维时域地震响应问题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在频域内求解,经由快速傅里叶逆变换叠加频域结果求得时域解答.采用全空间荷载格林函数和半空间格林函数分别构造沉积层闭合域内和开口半无限空间域内散射波场,使得两种格林函数的优势充分发挥.该研究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正确性,进而以El Centro波作为输入地震动,进行了典型成层谷地的计算分析,重点讨论沉积层序对谷地附近地震动峰值和反应频谱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沉积层序情况对应的地表地震动时程及其地震反应谱有着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沉积正常排列时,沉积内部水平加速度时程峰值最大,而对应的反应谱峰值周期最小;沉积层逆序排列时,沉积内部水平加速度时程峰值最小,而对应的反应谱峰值周期最大.另外,逆序沉积削弱了一部分中、高频波段的能量,相比正常沉积层序,起到了一定的“隔震”效果.
    • 林钟扬; 金翔龙; 管敏琳; 赵旭东; 潘少军; 龙邹霞
    • 摘要: 为研究长江三角洲南翼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对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第四系BZK02孔(孔深322.1 m,取芯率大于96%),进行沉积物粒度、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合岩性地层讨论了上新世以来钻孔揭示的孢粉组合、古环境演化、沉积层序和古气候特征.结果 表明,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孢粉类型鉴定133种,有孔虫鉴定17属29种,介形类鉴定7属8种.钻孔自下而上揭示岩性第四纪沉积地层依次为上新统嘉兴组一段(299.8 ~322.0 m)、早更新统嘉兴组(160~299.8 m)、中更新统前港组(87.3~ 160.0 m)、晚更新统东浦组(72.0~87.3 m)、晚更新统宁波组(18.6 ~72.0m)、全新统镇海组(0 ~ 18.6 m).古环境演化主要表现为上新世以残积坡、河流沉积为主,气候温冷偏湿;早更新世以河流相、河湖相沉积为主,气候经历温暖湿润-寒冷干燥变化的2个旋回;中更新世早期为河流-滨海相沉积,气候温暖湿润,晚期为河湖相沉积为主,气候温凉干燥;晚更新世以河湖、潮坪、河口沉积环境为主,气候经历温暖湿润-温暖偏于-温暖偏湿-寒冷干燥变化;全新世以浅海相、河湖相、湖沼相沉积环境,气候特征早期为干冷,晚期温暖偏干.
    • LI CunLei; ZUO XiaoChun; WANG LingLing; CHEN PanPan; ZHANG JinLiang; LIU JianMei; GAO Peng
    • 摘要: 重力流沉积体系砂体展布规律极为复杂,通过重力流流体实验,确定了重力流沉积不同岩相的成因及展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岩芯观察及测井、录井资料分析,在滨南油田古近纪沙三下亚段进行重力流砂体展布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塑性流体在运动过程中被稀释,导致颗粒支撑机制发生复杂的变化,从而出现多种流态的流体,因此塑性流体被稀释到一定程度后会转换为液态流体;2)重力流沉积层序的垂向演化及横向变化是流体性质演化的结果,即地质记录中的复杂重力流层序为流体性质转换后再沉积的结果;3)重力流垂向层序与沉积模式的有机结合是进行砂体展布预测的关键.在该模式的指导下,明确了滨南油田沙三下亚段岩相的空间展布和变化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