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沉积体系

沉积体系

沉积体系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9篇、会议论文154篇、专利文献76144篇;相关期刊270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86种,包括全国第八届油气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储层大会、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等;沉积体系的相关文献由3678位作者贡献,包括朱筱敏、李文厚、林畅松等。

沉积体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9 占比:1.67%

会议论文>

论文:154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76144 占比:98.13%

总计:77597篇

沉积体系—发文趋势图

沉积体系

-研究学者

  • 朱筱敏
  • 李文厚
  • 林畅松
  • 陈洪德
  • 于兴河
  • 樊太亮
  • 王华
  • 王英民
  • 纪友亮
  • 姜在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彦平; 狄彦宁; 刘国宁
    • 摘要: 巴音戈壁银根地区位于巴音戈壁盆地南部,区内发育多个宽缓短袖褶皱和近东西向、北东向正断层,找矿目的层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上段,发育较好的砂体,形成有利于铀富集的“泥-砂-泥”储铀层。通过对砂体厚度和含砂率分析,砂体主要沿隆起边缘呈带状展布,含砂率在50%~70%的范围内成矿较好,同时为本段沉积中心接受北西、南东两个方向物源沉积。因此,银根地区巴音戈壁组上段为扇三角洲-湖泊沉积,扇三角洲相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中部一带,铀矿化有利的沉积相为扇三角洲平原向前缘的过渡部位,具备形成铀矿的基本条件。
    • 王建停; 樊爱萍
    • 摘要: 揭示“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约束作用”已成为国内外油气盆地分析研究的一个热点,为进一步明确古地貌对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类型和沉积展布的控制作用,利用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东次洼东二段的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测井资料,在层序地层格架内,采用地层厚度的方法重构古地貌,分析研究区东二段不同沉积期次的古地貌特征,探讨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展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东二段发育2个三级层序,为东二上段和东二下段(SQ_(d2)^(L)和SQ_(d2)^(U));古陡坡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南部古缓坡上,而深洼区以浅湖泥沉积为主;从层序SQ_(d2)^(L)到层序SQ_(d2)^(U),盆地由强烈断陷转变为缓慢拗陷,盆地的分割性逐渐变弱,从而使得滨浅湖沉积区域不断增大,古缓坡的辫状河三角洲不断向深洼区进积.研究认为,构造古地貌控制了黄河口凹陷东次洼东二段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其分割性控制着湖盆面积的大小和长轴方向辫状河三角洲的规模.
    • 朱珍君; 李琦; 李剑; 陈贺贺; 胡俊杰; 耿慧; 丁晓军; 白金莲
    • 摘要: 不同古地貌背景下,盆地沉积充填特征不同。以准噶尔盆地莫西庄—永进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为例,综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古地貌演化背景下白垩系清水河组层序地层、沉积物源和沉积体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莫西庄—永进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发育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清水河组一段发育低位体系域(LST)和湖侵体系域(TST),清水河组二段发育高位体系域(HST)。早白垩世,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车—莫古隆起)整体埋藏,古隆起局部高部位仍出露地表,随着盆地全区接受稳定沉积,古隆起逐渐消亡。LST时期,盆地沉积中心位于研究区北部;TST至HST时期,在北部构造抬升掀斜作用下,盆地地形趋于平缓,沉积中心逐渐南迁。在此构造演化背景下,盆外北部物源体系由东北、西北方向向研究区供源,在盆地缓坡带浅水背景下发育远源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LST时期,受古隆起残余地貌、湖平面变化及水动力条件的共同影响,沉积碎屑多沉积于地貌低势区,发育局限展布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研究区以三角洲内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连片发育;LST时期发育的沉积体系平缓了原始地貌,在车—莫古隆起上继承性沉积TST时期的滨浅湖沉积体系和HST时期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HST时期研究区以三角洲外前缘沉积为主,广泛发育席状砂,局部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继承性地貌控制盆地不同部位的沉积可容空间,决定沉积物搬运及分散路径,进而控制盆地的沉积充填类型和特征。
    • 朱德顺
    • 摘要: 沾化凹陷沙三段沉积时期以深湖环境为主,页岩非均质性强且分布规律复杂,制约页岩油的勘探进展。以精细岩心观察入手,系统分析薄片资料、分析化验资料,以有机质、沉积构造、矿物结构、基础岩性作为沉积类型划分参数明确深湖环境泥岩沉积类型,并以组合方式分析泥岩的空间展布特征,证实粗碎屑沉积理论中瓦尔特相律同样适用于深湖环境沉积研究,深湖沉积物在纵向与横向的发育规律具有一致性。基于沉积物的有序变化及沉积环境对物质的控制作用,以物质来源为依据将研究区沙三下亚段泥岩沉积划分为3种沉积相类型,按照沉积组合在盆地中的沉积部位,细分出6种深湖亚相类型,初步明确不同相类型的页岩油地质意义,为页岩油勘探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
    • 吕奇奇; 罗顺社; 汪泽成; 王铜山; 张严; 官玉龙
    • 摘要: 中—新元古界的油气资源潜力业已引起国际地质界的密切关注。近年来,新的钻探资料证实,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发育多个克拉通内拗拉槽,且拗拉槽内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及生储盖组合,显示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本文以华北克拉通东北缘燕辽拗拉槽和南缘熊耳拗拉槽中—新元古代地层为研究对象,以6条典型基干剖面实测、9条重点辅助剖面观察、3口单井岩芯观察与描述,主要从岩石颜色、岩石组合类型、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地球化学等众多方面,对华北克拉通典型拗拉槽中—新元古界的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以及古地理环境的整体演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新元古界发育障壁型海岸相、无障壁型海岸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台地相、生物礁相、扇三角洲相以及冰川相等7种沉积相、15种亚相及21种微相。(2)在研究区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具有明显差异;中元古代,研究区由长城纪晚期海相碎屑沉积体系转变成蓟县纪海相碳酸盐沉积体系,再向待建纪早期海相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碳酸盐沉积体系共存转变;新元古代,研究区由青白口纪海相碎屑沉积体系转变到仅熊耳拗拉槽发育震旦纪冰川-碎屑岩沉积体系,且南北差异明显。
    • 陈经覃; 邱春光
    • 摘要: 乌干达Albert湖凹陷是世界上最年轻的生烃凹陷,受构造和沉积控制,油气多分布于北部构造调节带。为分析Albert湖北部构造调节带内部油气成藏特征,笔者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和孢粉等资料,开展北部构造调节带沉积特征研究,进而分析北部构造调节带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由于边界正断层持续活动,北部构造调节带两侧沉积特征存在差异,研究区西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由于北部构造调节带西部三角洲砂体向南推进至湖盆中心,与深湖相烃源岩直接沟通,成为Albert湖盆最有利的油气汇聚区。
    • 郭伟; 徐国强; 陈兆明; 李潇; 向绪洪; 刘冬青
    • 摘要: 受制于钻井资料少及地质条件复杂,珠江口盆地白云主洼古近系文昌组三级层序格架内的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及沉积充填演化关系一直缺乏系统研究,严重制约着白云主洼深部地层的油气勘探。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采用层序原型结构剖面恢复、增强地震相分析、砂体地震扫描解释等新技术方法,重建白云主洼文昌组三级层序的沉积体系,并结合主洼构造演化特征,还原文昌组的沉积充填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白云主洼文昌组发育4个“源-汇”体系,分别为西北缓坡带纯陆源碎屑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东北斜坡带陆源与火山碎屑混源的大—中型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沉积、西南轴向陡坡带纯陆源碎屑的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东南陡坡带陆源与火山碎屑混源的小型近岸水下扇及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白云主洼文昌组沉积时期的演化过程可大致分为河流(WCSQ1下段)、河流—湖泊(WCSQ1上段)、超深湖发育(WCSQ2下段)、超深湖早期充填(WCSQ2上段)、超深湖充填(WCSQ3、WCSQ4)、浅湖发育(WCSQ5)等6个发育阶段,湖盆经历了初始成盆、强烈断陷为超深湖、被大规模沉积充填为深湖—半深湖,最后直至充填为浅湖的沉积演化过程。
    • 骆帅兵; 张莉; 徐国强; 王笑雪; 雷振宇; 帅庆伟
    • 摘要: 依据位置(陆棚-陆架边缘-斜坡)、外部形态(丘状、楔状、板状等)、内幕结构(平行、斜交、发散等)和反射波属性(振幅、频率、连续性等)4个方面的标识划分地震相的传统地震相分析法,在钻井较多的地区,可实现地震相-沉积相的准确转换;但在钻井稀少(无井)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由于传统地震相分析的结果主要为环境相,在岩相判别上能力较弱,故在沉积相的转换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通过新增地震反射波光滑性、地震反射整洁性和特殊波形3种标识,建立地震相-地震岩相-沉积相的分析方法,能有效提升岩相的辨别能力,结合沉积环境与水流体系,可实现准确的沉积体系重建,对油气勘探具重要价值。综合传统地震相分析与3种新增标识的各自优势,在北康盆地晚渐新世识别出6种典型地震岩相,即砂砾岩相、砂包泥相、砂泥岩互层相、泥包砂相、纯泥(页)岩相和火山岩相;划分出4类沉积体系,即河流三角洲、陆架浅海、陆坡浊积扇和深海盆地沉积体系;明确了两支来自婆罗洲地区的大型沉积物源;恢复了陆架三角洲-陆坡浊积体-深海盆地沉积体系以及火成岩体的空间展布,为进一步开展北康盆地油气调查提供基础支撑。
    • 杨跃明; 王小娟; 陈双玲; 文龙; 吴长江; 关旭; 韦腾强; 杨曦冉
    • 摘要: 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是致密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但其沉积体系和砂体发育特征研究薄弱,制约了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进一步弄清沙溪庙组沉积体系演化和砂体发育特征,以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沙溪庙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录井和地震资料,系统研究沙溪庙组沉积相微相和砂体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受东北部大巴山和米仓山逐渐隆升影响,四川盆地沙溪庙组沉积时期为北东—南西向的前陆盆地,盆地内地势宽缓,古水系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北部的大巴山和南部物源联合控制川中地区沙溪庙组沉积格局;②川中地区砂岩多见海绿石矿物,表明沙溪庙组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中部,沙溪庙组气候干湿交替频繁,湖盆水体较浅且动荡,地形较为宽缓,具备形成浅水三角洲的沉积背景;③沙一段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浅水三角洲多呈朵叶状,沉积相带展布宽广,平面表现为多个朵叶体叠合而成的复合体,砂体叠置连片发育,单期河道砂体宽度大,常见河口砂坝;④沙二段干旱气候条件下主要发育枝状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多呈鸟足状或树枝状,砂体顺河道呈条带状分布,河道较窄且相互切割,河口砂坝仅仅分布于河道的末端,单个规模较小。结论认为,系统分析了川中地区沙溪庙组沉积相的演化与分布规律,总结了沙溪庙组的沉积特征及砂体发育模式,对下步川中地区沙溪庙组致密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吴宇翔; 柳保军; 丁琳; 谢世文; 李小平; 舒誉; 刘冬青; 王宇辰; 郭伟
    • 摘要: 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南部包括两个相邻洼陷:西江36洼和番禺4洼,钻探结果却揭示了截然不同的油气勘探前景,其中,番禺4洼探明储量已过亿吨,而西江36洼却未有商业发现,导致勘探上对西江36洼烃源潜力有所顾虑。为了揭示这种差异油气地质条件产生的原因,亟待开展两个洼陷的对比研究。以主要烃源层系文昌组为切入点,通过开展精细的层序-沉积研究,进一步系统评估西江36洼烃源潜力。依据地震、钻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在西江36洼与番禺4洼文昌组共识别了6个三级层序。西江36洼和番禺4洼文昌组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及湖泊沉积等沉积相类型,垂向上沉积相带具有旋回特征。伴随裂陷不同阶段和边界断层活动差异,陡坡带和缓坡带三角洲沉积体系规模呈现差异演化特征,而湖盆和半深湖-深湖相规模总体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沉积相带在横向上也具有明显的迁移特征,表现为文六段时期先在西江36洼开始沉积,文五段开始再扩展到番禺4洼,同时文一段时期西江36洼湖盆已经消失,只在番禺4洼沉积充填。进一步对比两个洼陷各三级层序反映优质烃源岩条件的半深湖-深湖规模及物源供给量,结果显示在文六段至文四段时期两个洼陷烃源条件基本一致。鉴于该层段作为番禺4洼的主力源岩,其巨大的生烃潜力已经被勘探所证实,因此认为不能低估具有相似烃源条件的西江36洼生烃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