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
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

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3-10-16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石油学会

会议文集: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综合利用岩心、古生物、测井以及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根据岩心突变接触、测井曲线旋回性以及地震反射终止形式,将珠江口盆地白云北坡珠江组划分为五个三级层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层序的充填样式和沉积演化过程,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的砂体发育特征.珠江组海平面升降幅度大小影响三角洲前积体的进积幅度,进而影响白云北坡的低位体系域的储集砂体的发育程度.低海平面时期,陆架坡折以下的陆坡内盆地白云凹陷则成为有利砂体发育的场所,主要发育低位砂体,包括重力流成因的各类扇体和楔状前积砂体.
  • 摘要: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物性分析,研究福山凹陷永安-白莲地区流沙港组砂岩储层特征,探讨层序、沉积以及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较低,孔喉半径中等且分选性中等,歪度略粗,孔隙结构参数总体呈中等.据分析发现,福山凹陷流沙港组储层的发育与体系域有很好的关联性,高位域为本研究区储层发育的最佳层位,其次是低位域,而湖扩域储层物性最差;受沉积作用影响,水动力条件强、沉积物粒度粗、成分成熟度高、分选磨圆较好且杂基低的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物性最好,其次为河口坝,前缘滑塌体最差;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表现在机械压实、胶结、溶蚀作用三个方面,机械压实作用、黏土物质和碳酸盐的胶结和填隙作用对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破坏强烈,使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对物性的改善起到建设性作用.
  • 摘要:收缩裂缝在前寒武纪到显生宙各个地质时代都有发现,其成因一直存在争议.作者在灵山岛莱阳群泥岩和砂岩中都发现了大量的裂缝,除了收缩裂缝外还有脆性裂缝和液化砂岩脉.这些裂缝通常在单层内发育,极少量延伸到邻层,具有多形态、多尺度、多充填方式、多期次和多级别的特征,与干燥泥裂和后期构造裂缝区别明显,结合地层中无暴露标志,认为是在水下环境形成.总结水下裂缝的关键特征并对比Pratt提出的地震收缩裂缝特征,推测灵山岛裂缝亦是地震触发而形成.灵山岛已经识别出了大量地震成因的软沉积变形构造,证明当时本区域地震活动频繁,具有裂缝地震成因的要素.前人总结收缩裂缝特点发现裂陷盆地明显多于被动大陆边缘挤压盆地,作者认为收缩裂缝在裂陷盆地拉张环境下容易形成和保存.灵山岛裂缝解释为水下环境地震成因具有更多的地质意义:可以解决沉积时水体深度问题;记录了古地震能量与频次,有效反应古地震的节律;是灵山岛莱阳群属于裂陷盆地有利证据.
  • 摘要:土库曼斯坦东北部的阿姆河盆地,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根据钻井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确定阿姆河盆地卡洛夫—牛津阶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发育有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前缘缓斜坡、盆地6个相带.其中台内、台地边缘和前缘缓斜坡的坡内礁、滩相沉积最有利储层发育.储层岩性对储层类型及物性特征有直接的控制,特点为高能环境条件下沉积的块状礁灰岩和中—厚层状滩相的颗粒灰岩,以发育原生孔隙保存良好的孔隙型储层为主,而较低和低能环境条件下沉积的(含)颗粒微晶灰岩和泥—微晶灰岩以发育基质岩物性很差的孔隙型储层为主.通过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卡洛夫—牛津阶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岩性和成岩作用复合控制,以台内、台地边缘和前缘缓斜坡的礁、滩相灰岩为最有利储层发育的岩性,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带为高效勘探开发目标的"甜心"位置.
  • 摘要:通常看似简单的细粒沉积其实是包含多种岩石类型的复杂的岩石组合,随着泥页岩油气的广泛深入研究,有必要深化研究细粒沉积物的岩石类型、组成和组构及其形成环境.通过岩心精细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综合考虑泥页岩的成分、沉积构造、颜色、其他混入物及成因等因素,将东营西部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泥页岩划分为块状泥岩相、页岩相、块状砂质泥岩相、层状砂质泥岩相、块状灰质泥岩相、层状灰质泥岩相、纹层状灰质泥岩相、纹层状云质泥岩相、波状浊积泥灰岩相、纹层状泥灰岩、层状泥质云岩相等十余种主要岩相,根据实际需要,还可详细划分为二十余种亚类岩相.在此基础上,归纳主要岩相在垂向上的组合演化特征及叠置规律,明确主要岩相的平面分布特征.
  • 摘要:本文对比了中国西部四川、柴达木、准噶尔、酒西等盆地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在沉积环境、储集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几个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认为存在开阔(敞流)—中低—高能、半闭塞—中低—高能、闭塞低能三类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发育含泥介壳灰岩、藻灰云岩、(含凝灰)白云岩等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储层优劣主要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其分布主要受控于构造背景、湖水面升降、沉积环境和陆源物质等因素.
  • 摘要:铁匠炉斜坡带为辽河东部凹陷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区构造比较简单,整体是东南倾的斜坡,主要发育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遮挡及砂岩上倾尖灭等油气藏.根据层序地层(基准面旋回)学原理,通过对地质、测井、钻井及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将辽河东部凹陷铁匠炉斜坡带沙河街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分别相当于沙三段和沙一段,并依据初始湖泛面、最大湖泛面,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相当于沙三下亚段、沙一下亚段)、湖侵体系域(相当于沙三中亚段、沙一中亚段、沙一上亚段)和高位体系域(相当于沙三上亚段).在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时期的沉积体系类型,沙三段沉积早期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体系,沙三段沉积中期发育扇三角洲-半深湖、深湖体系,沙三段沉积晚期发育冲积扇-泛滥平原(河流)沉积体系,沙一段沉积时期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其中沙三上亚段冲积扇扇中辫状河道,沙一段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主要有利储集相带.
  • 摘要:白音昆地凹陷是辽河油田的勘探新区,勘探程度较低.它隶属于二连盆地构造单元,为中生代早白垩世断陷.该研究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将白音昆地凹陷下白垩统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别为SQ1、SQ2、SQ3,基本上对应于九佛堂组、沙海组和阜新组三套地层.通过沉积背景、沉积相模式和沉积微相特征研究,白音昆地凹陷的目的层为沙海组下段和九佛堂组,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1种沉积亚相和3种沉积微相,其中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流河道微相为最有利的沉积相带.根据辽河外围盆地"下洼找油"的勘探理念,靠近白音昆地凹陷南侧,围绕生烃中心——中央洼陷带,在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流河道处寻找有利沉积砂体,是白音昆地凹陷下步勘探重点.
  • 摘要: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九龙山地区侏罗系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环境和物质来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九龙山地区侏罗系砂岩储层中存在四种自生的碳酸盐胶结物类型:方解石,含铁方解石、白云石和铁白云石.其碳同位素(δ13C)值分布范围在-15.1‰~-1.3‰,平均为-6.01‰;氧同位素(δ18O)值分布范围在-17.8‰~-11.2‰,平均为-15.06‰;古盐度Z值分布范围为87.71~117.77,平均值为107.5.说明九龙山地区侏罗系储层砂岩中方解石胶结物的形成与早成岩阶段的有机质脱羧基作用有关,有少量有机碳的加入,成岩流体主要是来自碎屑和大气中的淋滤淡水.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温度为78.5~126.55℃,平均值为105.86℃.根据古地温梯度侏罗系砂岩的埋藏深度应该大于2500m,结合目前侏罗系的埋藏深度不到1600m,说明九龙山地区侏罗系地层深埋后,又经历了后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被抬升了1000m左右.
  • 摘要:新近纪渤海湾盆地具有构造稳定、沉降缓慢、地形平缓、坡度小等特点;古气候资料证实渤海海域新近纪中期(明下段沉积时期)湿润亚热带到暖温带气候,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及浅水湖泊沉积.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将黄河口凹陷新近纪明下段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3个体系域,分别为低位体系域、湖侵域、高位体系域,识别出叠加水道型、孤立水道型,席状水道型三种砂体构型.依据岩心、测井、地震、现代沉积及水槽模拟实验等手段,建立了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明下段河控三角洲沉积模式.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体系特征为水浅、河道窄,水上水下均有分布;发育大量不同方向的主河道,河口坝相对不发育;缺少早期深切河道沉积;末端分流河道沉积结构代表河流相和湖盆交会沉积过程.而古气候影响的湖平面相对变化控制了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微相类型、结构及分布.
  • 摘要: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带P组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但该区储集砂体厚度变化大.结合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该组可划分PI_ Up、PI_ Low、PⅡ、PⅢ四个四级层序,其中PI_Up为P组主力产油层.沉积相综合研究表明该地区以扇三角洲相为主,识别出辫状水道、扇中前缘砂、席状砂、水道间及深湖一半深湖等沉积微相.在PI_Up层序内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地震振幅透视技术在北斜坡BN凹陷内识别出10个独立砂体,其中BN、B NE等砂体已获得重要突破,为下步勘探指明方向.
  • 摘要:地下砂岩侵入体的地震反射外部几何形态主要表现为翼状、锥状、丘状、冠状和席状,根据形态特征差异、形成机制、组合方式及与邻近断层的交切关系可进一步划分出10个亚类.翼状砂岩侵入体沿母体砂岩边缘向外侧呈翼状翘倾延伸,侵入砂体为倾斜的岩墙或阶梯状的岩墙与次级岩床组合;锥状砂岩侵入体呈向上开口的锥体,以地震剖面上明显的V形振幅异常为主要特征;丘状砂岩侵人体为液化砂岩上侵形成的丘形穹隆构造,平面形态呈不规则椭圆;冠状砂岩侵入体为未固结砂岩相互交织穿插形成的复杂砂体网络;席状砂岩侵人体为顺层侵入的岩床.砂体侵入高度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翼状和冠状砂岩侵入体通常以孤立单体的形式产出,锥状和丘状砂岩侵人体具有集群分布、定向延伸、线性排列的特点,多个席状砂岩侵人体沿一定方向连片发育.地下侵入砂体具有高孔高渗的储层物性特征,通常被低渗透泥岩或页岩遮挡和围限,可形成储盖组合条件极为优越的岩性圈闭,现已发现大量具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藏,展现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 摘要:传统的白云石研究方法对于白云石成因分析具有多解性,对于已有白云石成因模式的套用或重新建立新的白云石成因模式将白云石的形成机理过于简单化、模式化.白云石作为一种晶体、矿物,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多种不同的变化.白云石的晶体结构保存了晶体的形成环境、结晶速度、晶体生长与变化特征、流体特征的证据.白云石晶体结构分析是进行白云石成因分析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四川盆地灯影组-寒武系五种不同白云石晶体类型的有序度、晶胞参数、晶格条纹、晶面间距、晶格缺陷等晶体结构参数的研究,分析了它们不同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理.
  • 摘要:为了揭示低可容空间三角洲沉积环境下层序发育及有利砂体分布特征,以白云北坡中新世珠江组下段为例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有利砂体预测研究.文中识别出了正常海退和强制性海退造成的陆表侵蚀不整合面(SU)及其对应的整合面(CC)、最大海退面(MRS)、海泛面(FS)、最大海泛面(MFS)等5种界面类型,将白云北坡珠江组下段划分为15个准层序、6个准层序组、4个体系域和1个半三级层序,并提出了低可容空间沉积背景下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砂体分布模式.结果表明:低可容空间三角洲沉积环境下基准面与沉积界面基本一致,准层序界面为与海泛面相对应的界面,主要为暴露沉积间断或暴露侵蚀面;准层序主要形成于基准面上升半周期,基准面下降半周期是准层序边界形成时间;绝对海平面下降速度超过基底沉降速率是层序边界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纵向上有利砂体发育在SⅢ1层序高位体系域上部和SⅢ2-1层序强制性海退面附近,横向连续性较好,是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有利部位;平面上有利砂体位于下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环境,可容空间变化速率是控制有利砂体展布的关键因素.
  • 摘要:东风港油田沙三段沉积展布规律的特点是:纵向扇体叠置,横向连续性差,且断层对储层展布起着控制作用.地震资料的显示特点是:地震同相轴连续性差,反射强弱不均,以弱反射为主,因此,在层序划分和储层识别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困难.为对该区利用地震沉积学的方法进行浊积扇储层的识别,首先利用Wheeler转换技术,将地震数据转换到地质年代域,进行体系域划分;然后,在体系域框架内,利用地层切片技术,进行浊积扇储层的识别.
  • 摘要:地质—地震紧密结合的基础思想,一直是指导储层预测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储层预测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其中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及精细油气储层预测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层序地层分析和砂体系时空演化的描述指引了方向.本文利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原则,将松辽盆地杏西重点地区姚家组SQ1划分为6个准层序组,并围绕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背景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完成了以下几个工作重点:(1)识别出2种短期基准面旋回的类型;(2)对姚家组内部的岩性进行组合分类,统计出3种组合类型中砂岩和泥岩的发育规律;(3)在岩性统计的基础上,利用一维和二维正演模拟手段分析岩性组合与振幅的对应关系;(4)统计不同准层序内部的钻井岩性组合类型与提取的均方根振幅属性的吻合率;(5)以均方根振幅属性为基础,建立砂分散体系的地质地球物理响应关系,最终刻画出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下浅水三角洲砂分散体系的展布特征,并详细分析基准面旋回对砂体的控制机制.
  • 摘要:四川盆地川中寒武系龙王庙组发育颗粒滩白云岩储层,该类储层具有埋藏深、储层厚度薄、白云岩单井微相划分难、岩相纵向叠置、岩相横向变化大的特点,相控储层预测是该区油气勘探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提高岩相识别的准确度是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改进了Lucia基于岩石结构数-颗粒含量的复杂岩相识别技术,利用等时的地层切片技术,多属性融合技术、通过测井相和地质沉积相来揭示沉积相的组合特征,再结合三维属性融合成像技术获得的地震相平面展布用以确定地质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最终确定沉积微相.该方法在川中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台内滩沉积岩相识别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其他类型沉积体系的研究也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 摘要:咸化湖盆三角洲是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一种特殊的沉积类型.在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西部柴达木盆地等均有发育.由于特殊的古水介质条件及沉积演化过程,咸化湖盆三角洲砂体在展布形态、宽厚比、砂体构型等方面明显不同于淡水三角洲.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新近纪属典型的咸化湖盆发育期,从古近系下干柴沟组到新近系狮子沟组,发育了多套含油气层系,储集体表现为分布面积大、非均值性强、泥质含量高、储集空间复杂、钙质胶结为主等特点.为了更好地指导柴西勘探,根据近年来柴达木盆地古近-新近系盆地恢复、古地貌、古气候等研究成果,结合青海湖现代咸化湖盆沉积特征,建立了以大型咸水介质条件下湖盆模拟实验为手段,以寻找优质储层,构建成化湖盆控砂,富砂模式为目的,深入开展了咸水介质对沉积物搬运、砂体分布特征及砂体构型研究.实验过程及结果表明咸化湖盆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微相发育,占80%以上,前三角洲亚相发育有限且不同水位期不同微相的发育程度各异.实验同时表明在咸水介质中,粗粒沉积物搬运距离更远,沉积范围也广,但细粒沉积物由于凝絮作用会在河口区快速沉降.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建立了咸化湖盆三角洲砂体厚度、宽度及水流速、水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咸化湖盆三角洲模拟实验的成功,明确了咸化湖盆有效储层分布特征,建立了咸化湖盆三角洲沉积模式,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持.
  • 摘要:西沙海域生物礁和深水沉积体砂岩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地质条件,是最有利勘探目标。(1)生物礁和深水沉积体具有优越的储盖组合,可以形成大型岩性/构造岩性圈闭。油气勘探实践表明:生物礁和深水沉积体砂岩埋藏浅、储层物性好、规模大,且被周围海相泥岩覆盖,能形成大型岩性/构造岩性圈闭,是深水区油气发现的主要类型。(2)临近生烃凹陷,具有较好的油气运移通道。生物礁多发育在主力生烃凹陷内或边缘的隆起区,通过控盆/控凹断裂垂向上沟通烃源岩,区域不整合面(T60)侧向输导,具有近源垂向运移和远源侧向运移的优越条件,且生物礁多位于长期隆起区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是大油气田勘探的首选目标。深水沉积体多位于主力生烃凹陷之上,通过断裂和泥岩超压的微裂缝垂向运移聚集,形成大油气田。(3)生物礁和深水沉积体岩性/构造岩性圈闭保存条件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晚期厚层海相泥岩,岩性纯,封盖条件佳,另一方面是中新世以来西沙海域构造活动微弱。
  • 摘要: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二、三段是大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重要地层之一,但除大庆长垣以外,已发现油田规模不大、分布零散,油气分布复杂.为了进一步弄清储层与油藏的关系,本文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了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二、三段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研究有利储集砂体类型、空间展布、横向连通性及其对油气藏类型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姚二、三段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泊、平原淤积4种沉积体系,以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整体具多物源、多沉积体系、半环状相带分布特点;不同沉积相带,其砂体空间展布特征、砂体的宽度、厚度、连通性各不相同,整体分为5类砂体类型;砂体类型决定油气藏分带性,控制4大油气聚集带分布.建立沉积相带砂体类型对油气藏的控制模式,对松辽盆地北部姚二、三段进一步勘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摘要:针对大庆长垣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辫状河砂体,应用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由沉积单元、辫流带、辫状河道和心滩坝、心滩坝内部构型四个层次分级描述,精细研究辫状河砂体内部构型,首次确定长垣辫状河砂体为"浅的砂质辫状河",并建立了辫状河砂体构型要素定量分布模式.研究表明,长垣辫状河为浅的砂质辫状河三期叠加沉积,西部发育大规模下切带,辫状河内部心滩坝宽约400m,辫状河道宽约80m,心滩坝内部夹层呈窄条带状随机分布.不同级次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储层物性的纵横向差异上.
  • 摘要:本文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微米CT、自动矿物识别、微图像拼接等测试新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高分辨率孔隙图像分析发现,致密油储层发育丰富的微(纳)米级孔隙,主要以残余粒间孔隙、溶蚀微孔隙、晶间微孔隙等为主;多尺度孔隙图像观察及微(纳)米级孔隙定量表征显示,致密油储层具有微米-纳米多尺度孔隙连续分布的特征,并且2μm以上的微米级孔隙构成主要的储集空间.采用数字岩心技术构建了致密油储层孔喉网络系统,配位数的统计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各尺度孔隙连通性较好,可以作为有效的渗流通道.研究孔隙分布规律与赋存矿物的关系得出,颗粒间充填剩余的各尺度残余粒间孔及溶蚀形成的各尺度溶蚀孔隙是最重要的孔隙类型.综合研究认为,深湖细粒沉积及后期强压实、强胶结及强溶蚀为主的成岩作用是现今长7致密油储层微孔隙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由于具备源储近邻或互层配置及异常高压驱动优势条件,致密油储层微孔隙中形成了富集石油的特征.
  • 摘要: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川中与川西地区之间的地层划分对比,长期以来都是地质学家争论与关注的重点.为此,根据十余年对川西岩石薄片观察,近两年对川中资阳地区岩石薄片对比研究,结合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及其相关课题的研究,认为:(1)川中资阳地区缺失川西须家河组二段、三段;(2)川中资阳地区须家河组二段、三段、四段分别对应为川西须家河组四段的下、中、上三个亚段,其余与川西相当;(3)川中资阳地区须家河组物源主要来自北北西向,与川西属于同一沉积体系;(4)该区成藏条件差,由于缺失须下盆须三段地层,须家河组一段厚度不大,为10~30m,又曾暴露地表,因而在纵向上缺乏有效烃源岩;该区储层虽然发育,储集性能好,但因位于川中古隆起斜坡带上,储层在横向上方没有形成有效圈闭,导致该区生、盖条件差.
  • 摘要:根据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冷湖四号下侏罗统储层特征及其低孔低渗成因的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组合为主,孔隙结构类型属小孔—微细喉道型,主要发育Ⅱ类和Ⅲ类孔隙结构.沉积因素对低渗透储层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储层粒度细,碳酸盐含量低,泥质含量高,储层极易被压实,地下酸性流体难以进入,影响了溶蚀作用的进行.成岩作用是储层低孔低渗成因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度降低,储层孔隙渗透性降低,岩石致密.溶蚀作用和微裂缝欠发育,对储层改造作用差,促进了低孔低渗储层的形成.
  • 摘要:综合工区的岩心、地震、测井、实验分析等资料,开展塔里木盆地顺9井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体成因分析,探讨石油地质意义.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可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其中柯坪塔格组下段是志留纪早期海侵沉积,内部又存在三期海侵、海退沉积物,形成三套砂泥岩组合.海平面升降运动造成塔中北坡柯坪塔格组发育大量地层超覆及岩性圈闭.柯坪塔格组发育前滨、临滨、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沙坝、沙坪和潮道等有利储集砂岩.柯坪塔格组砂岩紧邻寒武系一奥陶系成熟烃源岩,容易接受多期油气充注,柯坪塔格组中段暗色泥岩属于区域性盖层,下段砂岩底封、侧封、油气保存等条件好.柯坪塔格组砂岩,尤其下段砂岩是顺9井区主要目的层,也是盆地有利勘探目的层.
  • 摘要:前梨园洼陷是东濮凹陷最大的生油洼陷,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环洼油气勘探仅在西部的文留地区勘探成熟,南部的濮深12井在沙三段中亚段钻遇28m厚气层,可是其余各井储层发育差,油气勘探至今没有取得突破.因此,寻找前梨园南部厚层储层或岩性圈闭是勘探突破的关键.本文通过测井、地震、古生物演化等建立了东濮凹陷的层序格架,针对主要的目的层(沙三段中亚段)进行了准层序组划分.通过分析研究区单井储层(微相)纵向发育及连井横向变化特征,根据"沟—扇"对应理论、可容纳空间变化及坡折带识别,建立了目的层段岩性圈闭预测模型,为岩性圈闭的类型及有利区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箕状断陷是在我国东部盆地广泛发育的一种含油气陆相沉积单元.文章以中国东北某盆地为例,介绍了湖盆初始裂陷期中央断裂构造带发育的轴向扇三角洲、缓坡带发育的扇三角洲以及强烈断陷期东部陡坡带发育的滑塌浊积体三类典型扇体的沉积充填特征.初始裂陷期,中央断裂构造带发育的轴向扇三角洲沉积体,在构造坡折的构造高部位发育下切型沟道沉积,充填以无规律的、不明显正韵律或突变正韵律的垂向加积为典型特征,在物源卸载区,发育楔状体沉积,充填以多个反韵律叠加的前积为典型特征;在相对广阔的西部缓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充填以正韵律叠加的填积为典型特征;强烈断陷期,东部陡岸带发育重力流作用为主的滑塌浊积体,沉积充填以多个中—小正韵律叠加的浊积为典型特征.不同沉积充填作用控制发育的储层,其储层特征和油气产能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填积作用为主的缓坡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的孔渗条件最好,油气产能最高,是滚动勘探的重要目标.
  • 摘要:石灰岩分类是石灰岩成因及沉积相研究的基础.石灰岩分类热潮虽然已经过去,但以往的分类方案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正因如此,目前在我国尚无一种普遍接受的石灰岩分类.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案,造成同一类石灰岩有不同的名字,或同一个名字含义不同等这种混乱.笔者在充分研究前人分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碳酸盐岩研究经验,提出了一个新的石灰岩分类方案.根据结构组分类型及含量等特征,将石灰岩分为灰泥石灰岩、含颗粒灰泥石灰岩、颗粒质灰泥石灰岩、颗粒石灰岩(包括灰泥颗粒石灰岩、亮晶颗粒石灰岩)、礁石灰岩(包括亮晶礁石灰岩、灰泥礁石灰岩)、礁砾屑石灰岩(包括亮晶礁砾屑石灰岩、灰泥礁砾屑石灰岩)和石灰华.每一类,可根据颗粒类型或造礁生物类型进一步细分.此外,还可采用三级命名法,根据矿物成分进一步细分.
  • 摘要:二叠纪末全球生物大灭绝后,特提斯低纬度地区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普遍发育一套被称为微生物岩的特殊碳酸盐岩沉积,其时代归属、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成因机制及古环境等备受关注.论文描述了川西北江油、剑阁一带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内的微生物岩,并探讨其古环境意义.区内微生物岩广泛分布于区内浅水碳酸盐岩台地,地表露头主要见于江油通口、鱼洞梁,向深水区迅速尖灭;其发育需要硬质基底、较浅水深及水体循环好的环境.通口、鱼洞梁微生物岩与下伏含(筵)生屑灰岩接触面波状起伏,发育为岩溶角砾、黏土等风化残积物充填的侵蚀漏斗,界面之下长兴组缺失古(筵)带.表明区内长兴组沉积时期末海平面下降,造成飞仙关组、长兴组之间呈假整合接触.区内微生物岩以层状为主,另于鱼洞梁见树枝状微生物岩.层状微生物岩以波状起伏纹层为特征,光面及镜下见形态各异的凝块相互连接融合成层状排列.树枝状微生物岩外形似灌木丛,树枝体垂直层面发育,其间充填为泥晶、生屑等,树枝体内见凝块排列成拱状纹层.镜下凝块由圆球体(蓝细菌化石)组成的囊状体相互连接融合而成,凝块间主要为泥晶充填,含腹足、双壳、介形虫及一定数量的莓状黄铁矿.二叠—三叠纪之交微生物岩的形成与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及灾后特殊的海洋物理化学条件有关,为揭开二叠末生物灭绝之谜及重建早三叠世古海洋环境提供了新视角.
  • 摘要:基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新近系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结合岩心、薄片、测井解释和地震内部反射结构,系统地建立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新近纪的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利用储层构型要素细致地研究了沉积相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及规律并建立了沉积相模式;且依据沉积体系模式和砂体格架的演化,通过沉积模式砂体的分布揭示沉积体系和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柴北缘从物源区向盆地中心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中冲积扇的扇中分流河道、辫状河河床滞留及心滩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河湖交替区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由于气候干旱交替和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可形成良好匹配的储盖组合,且盆地中新生代以来的强烈构造运动形成了有效的圈闭,是大型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最有利区域.
  • 摘要:辽西中新元古界是辽河油田"新层系、新能源、新区域"勘探的重要接替区和重点勘探方向之一,加强该层系的地质研究和勘探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利用新钻井及野外地质调查资料,结合区域古地理及演化特征,建立辽西中新元古界地层层序.蓟县系至青白口系是区内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层位,包括碳酸盐岩和海相泥岩两大类烃源岩.采用野外与室内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手段,借助于多种分析化验方法,对中新元古界的潜在烃源岩的沉积相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确定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海相地层主要发育三种沉积体系: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混积体系和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其中铁二段、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主要是陆棚相沉积.运用各类测试手段研究主要烃源岩段的岩石学特征(包括岩矿及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生烃能力及研究生烃能力大小的主要控制因素.明确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的物质基础,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 摘要:本文根据岩心、录井、测井、地震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运用沉积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4个主力凹陷下白垩统南屯组的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以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南屯组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4种沉积类型砂体,并从沉积背景、发育部位、沉积特征、搬运机制以及地震反射特征5个方面,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详细阐述了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的沉积特征、识别标志.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主要分布在各凹陷的陡坡带,辫状河三角洲分布凹陷的缓坡带,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相由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渐变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在三角洲侧翼发育滨-浅湖相沉积,在三角洲前缘以及前三角洲和半深湖中发育浊积扇,整体呈南北分异、东西分化,这种沉积格局受盆地周边断层和古地形控制.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近岸水下扇中扇亚相是油气聚集的重要相带,而与断层相关的其前缘湖底扇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 摘要:石炭纪期间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作为相对独立的增生楔盆地进行富火山岩化充填演化,石炭纪中晚期陆东地区属于碰撞后应力松弛期,巴塔玛依内山组发育一套低钾富钠碱性—亚碱性系火山岩.石炭系巴山组发育期间火山活动逐渐减弱,陆东地区存在五个火山喷发旋回,火山机构不同位置具有各自岩相组合方式.火山喷发以中心式喷发为主,并兼有裂隙喷发特点,火山机构类型控制了火山岩岩相分布.主火山机构以西发育中—基性安山岩和玄武岩;而火山中心以东发育有喷发相火山角砾岩和溢流相玄武相或流纹岩.火山喷发时序内的火山间歇停滞期,有助于发育局部烃源岩和与巴山组内幕火山岩风化壳储层,重建火山喷发时空序列对陆东地区石炭系"自生自储"油气藏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准噶尔盆地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之一,近年来在盆地南缘的许多砂岩型铀矿床(点)中都发现铀成矿与北天山构造演化关系密切.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的表观年龄以及热史反演结果显示,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至少经历了3期隆升剥露阶段:(1)晚侏罗世初—早白垩世的初隆升阶段,(2)晚白垩世—古近纪初的短暂隆升阶段,(3)中新世以来的快速隆升阶段.结合前人对北天山中、新生代隆升剥蚀研究结果,所有的样品中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都记录了在25Ma左右的快速隆升过程,准噶尔盆地南缘近4~5km的地壳物质被剥蚀,这个隆升剥蚀过程不仅对砂岩型铀成矿作用影响较大,而且导致对早期砂岩型铀矿床的破坏和迁移,致使目前未见一个大型铀矿床.通过分析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作用耦合性,可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强构造弱变形区内或山间残余盆地内寻找砂岩型铀矿床.
  • 摘要:坳陷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受盆地周边山系构造活动的控制,经历了从初期-鼎盛期-衰退期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盆地发育的早期和晚期,在气候干燥、湖盆底形平缓、物质供应量小的条件下,湖盆水体不发育,沉积类型充填主要以冲积河流沉积体系、浅水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滨浅湖沉积体系为主.在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三角洲平原发育,前缘不发育.但由于前缘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粒度粗、物性好等特点,成为常规石油聚集的有利场所.盆地发育的中期为鼎盛时期,由于受构造活动加剧、气候变得潮湿、物源供应充分等因素的影响,沉积类型充填主要以冲积河流沉积体系、深水湖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半深湖-深湖重力流沉积体系为主,沉积响应具有明显的旋回性、粒度较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高等特点.湖盆底形分异明显.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盆地底形坡度陡,具有近物源、流程短、快速堆积的特点.盆地北部盆地底形坡度缓,具有远物源、长流程、沉积速率慢等特点.浅水坡折和深水坡折的发育演化,控制了西南部陡坡带和东北部缓坡带沉积物的充填过程,使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西南部从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滑塌浊积扇的演化特征和充填模式,东北部从冲积扇→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砂质碎屑流沉积→滑塌浊积扇的演化特征和充填模式.浅水湖泊三角洲前缘、深水湖泊三角洲前缘—重力流沉积,具有近油源、生储盖组合呈"三明治"结构等特点,是常规石油和非常规石油聚集的有利场所.
  • 摘要:在地震地层学和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的指导下,以单井沉积相分析和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地表露头资料分析,对四川盆地北部地区二叠-三叠系沉积相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识别出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缓坡两大沉积体系,在对沉积相平面展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古地理,沉积环境,明确了四川盆地北部二叠-三叠系沉积具有典型的从碳酸盐岩缓坡演化为碳酸盐岩镶边台地沉积的演化过程,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及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发育碳酸盐岩缓坡沉积,到长兴组过渡为碳酸盐岩镶边台地,到飞仙关组沉积末期全区演化为均一化台地.
  • 摘要:侏罗系延安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本文在大量钻井资料、露头剖面和岩心以及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沉积构造、沉积层序及测井曲线对比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侏罗系延安组沉积演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富县组沉积发育在三叠系被侵蚀切割形成的凹凸不平剥蚀面上,沉积表现为填平补齐的特征.延10中下部具有典型的深切谷和辫状河沉积特征,对下伏富县组或三叠系延长组形成冲刷,下切幅度可达100m.盆地中存在甘陕、宁陕等4条水系,甘陕河道为主河道,河谷宽度大,庆西、宁陕和蒙陕古河为支流,呈低弯度砂砾质河道沉积特点.可识别出河床滞留、边滩、漫滩、心滩和沼泽等沉积亚相.延9及其以上地层,在延10河流相填平补齐的基础上发育湖泊-三角洲相,沉积物粒级细,颜色深,泥岩中多见垂直虫孔,含煤层、煤线、碳质泥岩,砂质泥岩与泥炭、煤共生.泥岩或粉砂岩疏松或球状剥落,富含植物碎片、根系,可识别出滨浅湖、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等亚相,汇水区位于盆地东部的延安周边地区.受湖盆扩张、沉积物源、古地貌及古气候等多因素控制,垂向上沉积规模逐渐减小,湖泊范围进一步萎缩.
  • 摘要:本文通过96口井的录井、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和5条野外露头剖面进行分析研究,在对阜康断裂带出露的侏罗系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为沉积体系研究搭起了地层格架,并对砂层组进行了划分对比.分析出重矿物稳定性指标—ZTR指数、绿帘石含量分布及重矿物组合等特征;结合碎屑组分、岩石结构及沉积构造等特征和地层厚度及砂砾岩分布等特征分析了沉积中心及沉降中心,对研究区物源及古流向进行了分析判断.对重点井的取心段进行了观察描述,确定出与储层有关的主要岩相类型,划分了主要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确定了研究区发育的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曲流河-湖泊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冲积扇(干扇、湿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等三个沉积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相模式,展示了骨架砂体的展布特征.
  • 摘要:松辽盆地深层早白垩世营城组砂砾岩是断陷期火山湖盆环境下多物源扇体叠加形成,具有大面积连续分布、以火山质成分为主、厚度大、砾径大、分选差等特点,由于岩心资料有限,物源分析难度大,沉积规律与气藏关系不清,严重制约了致密砂砾岩气藏勘探.本文通过大量实践,利用全区55口井FMI与ECS测井资料通过资料筛选、机理分析、处理解释、岩心标定,建立判别标准,探索了利用测井资料进行砾石粒度与成分分析的物源分析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岩性比例与地震属性,综合落实物源方向及沉积相展布.研究表明,营城组砂砾岩为四大物源控制为主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中北部物源沉积体储层物性最好,气藏富集程度最高,为有利的勘探区.
  • 摘要:近几年来大庆外围盆地油气勘探评价结果认为,伊一舒地堑的方正断陷是外围盆地石油地质条件最好的.本文在地震地层划分及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方正断陷主要目的层古近系新安村组和宝泉岭组一段的沉积特征展开研究,基本明确两套目的层的沉积相剖面变化情况和平面展布规律:新安村组和宝泉岭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扇沉积体系、湖泊体系、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扇三角洲以南北发育的长轴物源为主,水下扇以东西短轴物源为主,湖泊相分布较稳定,具有泛盆特征,重力流主要以浅水浊积体和深水浊积体为表现形式,与有利储层的配置合理,为进一步综合评价、目标优选奠定基础.
  • 摘要: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具备形成良好圈闭的石油地质条件.研究以层序地层理论为指导,通过地震、测井、井震结合等手段进行对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将雷家地区沙三段划分为3个层序:SQ1、SQ2和SQ3,基本上对应于沙三下、沙三中和沙三上亚段.雷家地区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扇三角洲相及湖泊相.研究区沉积相在东西向变化较快,南北向变化较稳定.整个沙三段自东向西均依次发育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和半深湖-深湖亚相等沉积体系;其中沙三下亚段(SQ1)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分布的面积最大,向西延伸最远;沙三上亚段(SQ3)次之;沙三中亚段(SQ2)分布面积最小.综合辽河西部凹陷烃源岩、储层、生储盖组合、油气运移和圈闭条件等分析,预测研究区存在4个有利勘探区带.
  • 摘要:以钻井岩心为基础,总结粒度、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等沉积相标志,从单井沉积学分析入手系统研究了梨树断陷营城组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认为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2个亚相,并进一步识别出泥石流、水上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湾、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水下分流河道间湾6种沉积微相,并建立了缓坡型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平面上,工区内扇三角洲具有连片发育、混源沉积的特征;剖面上,湖盆水退时期形成的进积岩性剖面建造在湖盆水进时形成的退积岩性剖面之上.
  • 摘要:欢喜岭油田南部地区沙一、二段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物源来自西北方向.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从岩石相、沉积结构、粒度特征等方面对沉积相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区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沉积微相广泛发育.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扇三角洲沉积主体.rn 西部凹陷的盆地结构特征对本区沉积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扇体围绕断裂坡折带呈扇状分布,砂体分布相对集中.通过对沙一、二段沉积相展布特征的分析,认为沙一、二段沉积时期扇三角洲前积能力逐渐减弱,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其物源方向也由东西向北东向转变.在此基础之上,对有利砂体分布进行了预测,认为在锦264—锦310井区、锦101—锦307井区砂体发育,储层物性较好,是油气滚动勘探的重点区带.
  •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作为沉积物搬运两大主要动力之一的重力流因其在记录地质事件、改造地表地貌和勘查油气资源方面的特殊意义而引起广泛关注.近期,以深海水下碎屑流为核心的研究重建了"砂质碎屑流"概念,新建立了以碎屑流细分为主要内容的三套重力流分类,提出并讨论了水下碎屑流"滑水"搬运机制特征、形成条件,分析了黏土含量对水下重力流性质及搬运沉积过程的影响,继20世纪60-70年代重力流研究热潮后,1996年以来水下碎屑流的研究进展再次掀起新一轮研究热潮.综合沉积物重力流研究现状、进展和当前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需求,指出未来水下碎屑流研究中重点研究的方向为:(1)水下碎屑流成因分类体系建立及重力流分类体系的完善; (2)实地观测与实验结合下水下碎屑流发育机制的深化;(3)重力流泥岩沉积机制及其油气意义;(4)水下碎屑流主控型重力流沉积模式和储层构型模式的建立及其油气意义.
  • 摘要: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的深水厚层砂岩为研究对象,在地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古地貌分析约束物源方向、岩心观测描述确定沉积相类型、地层切片、反演与三维可视化相结合确定空间形态.结果表明,该区顺北东向展布的断槽内发育大型条带状重力流水道沉积,可划分为水道中心微相、水道边缘微相和水下漫溢微相,岩心中可识别出六种岩相类型.在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发育于斜坡且由顺源断层控制的重力流沉积模式,为歧口凹陷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研究结果扩大了歧口凹陷油气勘探领域.
  • 摘要: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和红柳泉地区下干柴沟组为斜坡背景的咸化湖盆沉积,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界面有碎屑岩型层序界面和灰质岩型层序界面两类.七个泉地区的分析表明,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更多的受动力沉积作用控制,而短期基准面旋回易受化学沉积作用控制.从红参2井MSC4层序划分反映出:咸化湖泊的淡化期层序基准面以上升半旋回为主,咸化期以下降半旋回为主.斜坡上部碎屑岩和灰质岩均发育(七深2井),沉积相类型较多,层序较薄;斜坡下部以灰质岩为主(七32井),沉积相较单一,层序加厚.红柳泉较深水区灰质岩增多,湖泊咸化程度加剧,层序基准面旋回趋于对称.通过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相分析发现,层序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沉积发育,而下降半旋回主要发育了席状砂、远沙坝和湖底扇等砂体.
  • 摘要: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是古近纪以来的继承性隆起,受海侵影响,自珠海组沉积时期以来范围逐渐缩小直至被淹没,期间的沉积环境也发生改变.同时,古近纪以来的气候变化,也影响了沉积微环境,进而体现在岩石记录中.本文主要通过东沙隆起西南缘L16井的取心段沉积特征以及岩石中硬石膏→褐铁矿→高岭石→白云石+硬石膏的矿物序列成因分析,认为它们能提供气候的湿度信息,结合区域孢粉、碳氧同位素资料,恢复了古气候以及古环境,建立古气候—古环境的耦合关系.
  • 摘要:过去的四十年里,作为曾经世界第四大湖泊的咸海面积急剧萎缩,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并对大部分中亚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咸海的水位下降过程虽然历时相对较短但却变化显著,为了了解这一变化的详细过程,从近海盆地采集了AS17井浅钻岩心.该岩心数据在生物及矿物特征上的变化揭示了过去4000年中咸海经历的几个不同时期.在近100年的时期内,该湖水的特征一直在盐水与微盐水之间变化,这一高的含盐量与镁钙比率的升高、碱性的增加和含镁碳酸盐与硫酸盐的析出相关,自1960年以来,含盐量的增加导致了盆地中沉淀了大量的蒸发盐.
  • 摘要:下扬子区的苏南、皖南、浙北等地二叠系广泛发育不同类型的硅质岩,主要包括船山组、栖霞组中燧石结核及条带、燧石层,孤峰组、大隆组中放射虫硅质岩、层状硅质岩.本文重点探讨了苏浙皖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孤峰组硅质岩区域展布及岩石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剖面中二叠统硅质岩成因进行对比分析.巢湖地区栖霞组燧石、孤峰组放射虫硅质岩均为典型生物成因,生物成因或热水-生物成因硅质岩分布广泛.火山活动、断裂作用、硅质生物繁盛及上升流在全区的发育程度,可能决定整个苏浙皖地区二叠纪硅质岩形成的地质背景.
  • 摘要:郑州地区深约4~12m多处发现有1~2层灰黑色黏土层,具有湖沼相沉积特征.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文明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稳定的水源是先民生存繁衍的基础,探究湖沼的存在对了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该区张五寨、司马村、后真村、安庄村等4个含湖沼层剖面,采集2标准钻孔和15控制孔岩心,进行岩性、颜色、粒度、磁化率、生物化石、有机碳、地球化学元素等环境指标分析.利用放射性碳和释光等测年技术定年,湖沼层时代为全新世中期,约3~8ka.湖沼层系灰色、灰褐色、灰黑色、青灰色、青潴色黏土、粉砂质黏土、黏土质粉砂等,黏土(φ<4μm)百分含量高于其他岩层.黏土含量高值与磁化率低值对应,反映出径流搬运的磁性重矿物较少,表明较弱的水动力条件或静水沉积,代表湖沼相环境.花粉分析表明,草本植物中水生植物花粉含量最高87.19%,包括香蒲属、蓼属、莕菜属、狐尾藻属、眼子菜属.在湖沼层中TOC含量平均为21.61%,最高达29.37%;化学元素综合环境C值与细颗粒物质同步变化,黏土含量愈高,C值愈大,气候愈湿润,反映降水量大,流域植被覆盖度较高,水土流失少,只能搬运细颗粒物质,径流量大,汇集于低地,出现湖沼.根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荥泽、圃田泽等古湖记录以及大量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古遗址点分布特征分析,沉积证据支持该区全新世中期存在湖沼环境,并定量估计了其分布范围和面积.本研究成果既为郑州地区全新世存在古湖沼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人文考古、遗址发掘提供实践意义的帮助.
  • 摘要:通过对永安地区戴一段沉积条件、沉积特征以及沉积模式的研究分析,认为在断陷湖盆演化早期也具备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所需要的古地貌、古水深、古气候、古物源等有利条件.永安地区戴一段发育湿热气候背景下断陷早期形成的低缓阶地平台控制的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表现出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大致以坡折带为界分为内前缘沉积和外前缘沉积.内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河道冲刷叠置,平面连片分布;外前缘相带增加,砂体受湖浪改造作用增强,形态发生变化.受可容空间、物源供给、平面位置等方面的影响,浅水三角洲在时空上表现出一定的演化规律.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分布广、延伸远,大大拓展了油气勘探范围,它的提出对永安地区进一步的油气滚动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草桥北部地区具有地层超剥频繁、近物源和断裂体系发育等特点,是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勘探区域.本次研究根据经典的层序地层学,通过钻井、测井、地震、古生物等资料以及地层叠加样式将沙四上亚段-东营组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16个体系域、24个准层序组.以地震资料为主,结合测、录井资料明确了各准层序组超剥范围.在详细的岩心观察基础之上,对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相序以及测、录井资料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和湖相两种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识别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滨浅湖、深湖-半深湖四种亚相.总结前面的研究成果认为层序地层对沉积特征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1)不同沉积相的发育特征受三级层序以及体系域的控制;(2)沉积物纵向充填特征受体系域以及准层序组的控制.
  • 摘要:本文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南坡缓坡带沙四上亚段的咸化湖盆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的岩石类型为内碎屑云岩、鲕粒云岩、生物灰(云)岩、泥晶灰(云)岩和混积岩;根据古地貌和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将研究区由岸向湖方向依次划分为近岸带、远岸带和深洼带,各带内的碳酸盐岩滩体在宏观分布形态、岩性组合、沉积特征和储集空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合对碳酸盐岩滩体平面展布特征的分析,系统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储层预测模型.
  • 摘要:阿尔凹陷是一个典型的内陆湖泊型沉积凹陷,根据其结构、沉积构造发育特点可划分为东部陡带、背斜构造带、中央洼槽带和西部斜坡带四个二级构造单元.腾格尔组已发现良好的油气显示,是重要的勘探目的层.利用大量的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腾格尔组一段展开了沉积特征和沉积相研究,其砂体主要为扇三角洲相.腾一段沉积时期碎屑物质供应充足,主要来自于东部巴音宝力格隆起;其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大,分布范围广.通过储层岩石薄片、衍射、电镜、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结合测井解释结果,对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储集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了储层影响因素,划分出Ⅰ-Ⅱ类好-较好储层分布区,预测出有利储层分布区,指出了下一步勘探方向.
  • 摘要: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以及地化分析等手段,对川东北元坝地区生物礁滩储层特征与发育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礁滩储层主要发育在礁盖及生屑滩顶部,岩性以生屑(残余生屑)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选择性溶孔等.沉积与成岩演化相互耦合共同控制了储层的发育.沉积作用约束了生物礁滩的分布,创造了有利的成岩环境.暴露期大气淡水淋滤与白云石化创造了丰富的次生孔隙,是储层孔隙形成的关键因素.
  • 摘要:利用岩心、薄片观察等方法对新疆北部石炭系火山岩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了储集层裂缝的发育特征,发现火山岩发育不同产状和成因裂缝,认为不同类型裂缝的流体渗流能力和渗流半径存在差异,指出构造、后期成岩和早期成岩作用是火山岩成缝的主要控制因素,主断裂带3km范围内是裂缝和有利储层的集中发育区.这些认识改变了以前以寻找有利岩相、岩性为主的火山岩油气勘探模式,为火山岩油气勘探提供了新模式.
  • 摘要:本文通过鄂尔多斯高原中部折家梁海子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色度等环境指标综合分析,探讨鄂尔多斯高原近15ka BP以来的环境演化.鄂尔多斯高原14.3-11.9ka BP,深度205~235cm,为冷干环境.11.9—4.0ka B.P.,指标特征反映了降水较为丰富,湖泊扩张,湖泊演化为稳定的深湖环境.潮湿气候环境可能是由于季风活动加剧所致.4.0至今,深度85~0cm,以大幅度波动为特征,表明气候干冷和湿暖交替,风沙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其中又以1.2-1.4ka B.P.,深度25~30cm期,间气候最为干旱,沉积了较粗的砂层,为强沙尘暴多发时期.
  • 摘要:文昌A凹陷六号断裂一南断裂带间文昌9区珠海组扇三角洲前缘一潮坪相沉积,埋深基本大于3000m,储层物性以低渗特征为主,局部发育中渗特征.通过常规物性、测井解释、岩石薄片分析、二维核磁共振等,在沉积相控下,认识成岩相展布与储集层厚度、物性分布,综合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其他因素等方面,精细剖析珠海组低渗成因及储集厚度与物性差异发育的控制因素.水下分流河道、潮道和沙坪微相为最有利储集相带,其次为混合坪,压实作用是珠海组低渗特征的主要原因,压实强度、砂岩粒级、溶蚀强度或绿泥石包壳发育程度是"甜点"控制因素.
  • 摘要:白云石晶体中不同的Ca、Mg含量与形成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条件和结晶速度等成因因素有关.因此,测定白云石晶体中Ca、Mg含量对研究白云石成因有重要意义.白云石晶体中Ca、Mg含量需用纯NaCl作内标,用晶体X衍射分析方法测定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测定的依据是标准白云石晶体具有Ca2+、Mg2+和CO23-离子层的三层状排列,晶体结构的化学计量Ca∶Mg=50∶50,当Mg2+层中,部分Mg2+位置被较大离子的半径Ca2占据时,使Mg2+层加厚,从而引起白云石晶体中某些面网间距增大,使X射线衍射相应反射峰向低角度方向位移,其位移量大小反映Ca、Mg的含量变化.测定方法是用纯NaCl作内标来校正白云石X衍射反射峰的2θ角位置,根据公式求出白云石样品的d(104)值,再以标准白云石的d(104)值与测量值,按Deffeyes (1965)白云石X射线衍射的测量法导出的公式求出Ca(或Mg)的摩尔百分含量.测量精度可达0.02mol%.
  • 摘要:通过1ml/L乙酸与亮晶鲕粒含灰云岩、鲕粒云岩和粉细晶云岩的连续流成岩模拟实验,研究埋藏环境下有机酸流体流经白云岩内部对其溶蚀改造作用及其产生的溶蚀效应.结果显示,三种类型白云岩释放出Ca2+、Mg2+合量在(13.19~20.48)×10-3 mol/L之间,且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和压力的提高),有机酸对白云岩的溶蚀效应相应降低,但降低的幅度不超过20%;溶蚀后,样品的质量平均损失约1%,而孔隙度平均提高5%,渗透率平均增加幅度甚至高达300%.数据表明,有机酸性流体在深埋条件下仍然可以存在,且对深部白云岩地层具有较强溶蚀性;岩石物性对埋藏溶蚀具有重要且复杂的控制作用,岩石太致密,酸性流体进不去,不利于溶蚀作用发生;岩石渗透性太好,酸性流体很容易"路"过,也不利于对储层的溶蚀改造;白云岩经埋藏溶蚀后其内部孔隙、喉道溶蚀加大,并相互连通,导致孔喉体积增加、数量降低,这对渗透率的提高具有异常明显的效果;白云岩内白云石晶体发育晶间溶孔、晶内溶孔,且部分白云石溶蚀具"蜂窝状"特征,由于白云石结构仍然保存,晶间缝溶蚀加大且相互连通,因此这种微观溶蚀特征更有利于油、气的储集与运移.
  • 摘要:大庆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发育典型浅水河流三角洲沉积,表现为以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主要的储层格架,分流水道窄小,相变快.目前葡萄花油层整体层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初期,部分区块综合含水高达73.8%,但采出程度却只有17.5%,由于井网对水道砂体的控制程度低,储层分布规律以及其空间结构研究的缺乏给采收率的提高带来很大困难.本文综合运用岩心、录井、密井网测井资料,在储层内部识别出单河道底部冲刷面、泥质结构面、物性结构面和钙质成岩结构面等四种类型的单砂体成因界面,并以此为依据对主要储层进行了单砂体划分;综合钻测井资料和动态开发资料,系统总结了等高程、相变、下切对比三种单砂体井间对比描述方法,利用识别浅滩落於层、侧向相变、砂体顶面高程差、分支河道厚度差异、平面微相组合预测、油水井动态受效差异等阐述了单砂体边界的识别方法,最终实现了对目的油层储层的单砂体空间描述,并总结了储层砂体结构在空间的变化规律,以期给进一步的剩余油挖潜提供精度更高的单砂体地质模型.
  • 摘要: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该体系内河道砂体逐渐成为岩性勘探的热点.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对须家河组须五段河道进行精细刻画,重点通过地震地貌分析识别出河道带、主河道、分流河道、废弃河道等地貌单元.主河道和分流河道差异明显.主河道贯穿工区南北,宽度可达1.1km,长度可达数十千米,具有保存好、轮廓清晰、连续性强的特征.分流河道规模小,因后期改造具有断续分布特征,宽度一般小于100m,延伸一般小于5km.河道侧积和加积作用形成的各种沙坝是须五段骨架砂体.叠置沙坝厚度可大于30m,宽度可大于5km,是岩性勘探的理想对象.河道砂体的识别可为陆相薄层砂体的岩性勘探提供方法和依据.
  • 摘要:米兰科维奇旋回是指由日地天文轨道参数的周期性变化产生的气候和沉积地层的旋回性变化,主要通过改变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对气候变化进行控制进而对沉积作用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运用连续小波变换模极值法对济阳坳陷内十四口钻井的馆陶组自然伽马数据进行米氏旋回信息提取与识别,发现该区馆陶组普遍保存有岁差、黄赤交角以及偏心率短周期三种米氏周期,但其发育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性.结合十四口钻井馆陶组沉积环境分析结果发现米氏旋回中较小的岁差周期比较容易保存在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的深水环境中,而较长的周期,如黄赤交角周期、偏心率短周期,则更容易在水动力条件较强的浅水环境中保存.根据相邻钻井同种米氏周期时段内形成的岩层厚度变化与沉积物迁移方向之关系,结合井位分布位置得到济阳坳陷在馆陶组沉积时期沉积物迁移方向整体是由SW到NE,表明旋回地层学研究在沉积盆地物源方向判识等沉积学研究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 摘要:通过研究准噶尔盆地砂岩型铀矿与油气发育特征,解剖克拉玛依矿化区、乌尔禾矿化区及顶山矿化区等代表性典型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的地质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准噶尔地区砂岩型铀矿化与油气渗出关系密切,油气作用是砂岩型铀矿矿化富集的积极因素之一.根据油气渗出与铀矿化发生的时间先后关系,系统地建立了三种不同的成矿模式,分别是以克拉玛依矿化区为代表的后还原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以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为代表的同还原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和顶山地区为代表的预还原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成矿模式的多样化,标志着准噶尔盆地油气作用的复杂性及普遍性.
  • 摘要:本文在通过井震结合,对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类型、剖面相特征、平面相特征和沉积微相与构造、储层、物性综合研究后,认为扶杨油层有利沉积相带控制储层分布.有利沉积相带与泥岩对接而形成侧向封堵,依附在疏导断层附近的有利相带,最有利成藏.扶杨油层流体分布主要受有利沉积相带控制,其次受构造控制.扶杨油层以构造-岩性气藏为主,有利沉积相带是扶杨油层油气主要控制因素.
  • 摘要: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在早白垩世时期火山、构造和热流体作用频发,储层凝灰质发育,而且凝灰质蚀变的成岩相控制了油气聚集,形成次生孔隙储集油气藏.油藏储层成岩作用以大规模碱性控制作用为主,储层在碱性流体条件作用下发生了大规模的凝灰质颗粒碱解和交代现象,晶屑、玻屑、长石和黏土等填隙物都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解现象,广泛发育于乌尔逊、贝尔、南贝尔、塔木察格凹陷凝灰质大型岩性地层油气藏中,主导控制次生孔隙形成,成岩流体具有流体多期能量和成分变化的脉冲作用特征,形成特征成岩相岩石矿物组合,早期局部酸性形成自生高岭石序列,中期碱性形成柯绿泥石、钠板石、碳钠铝石序列,中晚期碱性形成方沸石、铈褐帘石序列,晚期形成绿磷石、方沸石、铁绿泥石序列,中期和晚期的碱性成岩矿物可产生一定的混合共生现象,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凝灰质储层以多期碱性流体溶解和交代为核心成岩作用特征,辅以断裂构造+流体的致裂改造作用,形成次生孔隙,将其界定为储层泛碱交代作用,其对剩余资源勘探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曲流河点坝作为一类非常好的储层,由于其中侧积层的分布,剩余油富集明显.本文通过改进的布尔模拟方法及多点地质统计学算法对点坝侧积层的连通性进行刻画,并设定不同注采模式,通过油藏数字模拟中的流线法对不同侧积层模型的水驱驱替效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点坝侧积层的连通性及注采模式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这将为后期点坝侧积层的建模方法的建立及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具有大面积含油、多层段含油、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等特点,而该区致密储层的成因不清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研究.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沉积环境特征、成岩作用特征的研究表明: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储层主要是粗碎屑的砂砾岩,细碎屑的砂岩类储层含量较少,储层平均孔隙度小于9%,平均渗透率小于1mD;储层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在构造坡折带的影响下,经过水体较长时间淘洗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砾岩储层物性最好,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砾岩储层的物性次之;压实作用造成了泥质杂基含量较高的砂砾岩储层物性的不可逆的降低,成岩早期适量的胶结物提供了支撑颗粒骨架,可以抵御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但成岩晚期大量的胶结物可以阻塞孔隙,对储层具有不利的影响,长石颗粒及沸石类胶结物的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 摘要:龙门山前—川西的雷口坡组为在拉张构造环境里较为稳定的碳酸盐岩局限台地沉积.雷三段滩相规模大,其展布与龙门山走向一致,从北到南依次发育有广元上寺浅滩、江油-安县浅滩和洪雅浅滩;雷一段浅滩较发育,也与龙门山走向一致.雷口坡组储集岩为浅褐色块状厚层粉晶—细晶藻屑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雷三段储层发育,平均孔隙度为6.23%,平均渗透率为0.076mD,储集性好.雷一段储层平均孔隙度为3.10%,平均渗透率为0.030mD,储集性较好.主要的孔隙类型有生物孔隙、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等,孔喉配置为中、小孔隙配细喉道.在江油—灌县断裂以东的川西坳陷,是雷口坡组有利储层发育区.
  • 摘要: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暗色泥页岩、碳质泥岩均较发育.大量区域地质调查结合露头和井下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石炭系烃源岩主要为暗色泥岩.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介于0.13%~3.25%之间,平均为1.14%,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局部见Ⅱ型,为中等-好的烃源岩.依据镜质组反射率、岩石最大热解温度和生物标志物分析,认为石炭系烃源岩总体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靠近山前的怀头他拉、都兰等地区因构造作用造成烃源岩动力变质,热演化程度较高,处于生干气阶段;而盆内石灰沟、城墙沟、旺尕秀和扎布萨尕秀等地区烃源岩镜质组反射率和岩石最大热解温度中等,正处于成熟阶段的生、排烃高峰期.石炭系烃源岩的总体评价表明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有可能是继第四系、古近-新近系、侏罗系之后的第四大含油气系统.特别是德令哈断陷的石灰沟位于可鲁克构造内,圈闭完整,为油气运移的优势指向区,可作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 摘要: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泥页岩作为盆地内重要的烃源岩层位之一,是典型的陆相泥页岩沉积,具有很大的生烃潜力.本次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辅以氩离子抛光技术及元素能谱分析,对其微观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泥页岩中孔隙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大类,其中原生孔隙包括原生晶间孔和粒间孔;次生孔隙包括次生晶间孔、溶蚀孔和有机质孔,孔隙规模多以纳米-微米级为主,部分1~3μm.这些孔隙的形成与泥页岩的矿物组成、成岩作用及有机质的生烃作用密切相关.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泥页岩中大量微孔隙的发育为天然气在泥页岩中的赋存提供了有效的空间,也为页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 摘要:综合利用地震、测井以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分析了牛居-长滩地区致密油气的形成条件,认为该区深层具有稳定宽缓的构造背景,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和致密储层,具备致密油气发育的良好背景.通过对沙三段储层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分析,认为致密砂岩具有单层薄,累积厚度大的特点,且存在次生孔隙发育带,烃源岩和致密储层大面积接触,具有源储共生、紧密接触的"三明治"式源储配置关系.钻井资料及成藏研究证实,存在异常压力和裂缝段产能较高的特点,具有较大的致密砂岩油气勘探潜力.
  • 摘要:提出梯度指向累计法作为重力异常线性异常场提取方法,提取渤海重力线性异常场特征,并用其对比已勘明油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吻合很好,油田基本分布在重力异常线性条带内,且异常条带区域内的重力异常相对高能指示油田赋存的大概空间位置.梯度指向累计法对提取重力微异常具有明显收效,能够缩小异常目标范围,并能捕捉弱小异常,在油田远景区域预测划分方面,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简单、经济、全面、目标锁定准确的特点.
  • 摘要:通过岩心、地震等资料,研究塔中—古城地区早—中奥陶世碳酸盐岩斜坡相特征及其沉积学意义.研究区的中下奥陶统蓬莱坝组、鹰山组鹰三、四段岩心均可见斜坡相,有三种主要的沉积特征:岩性为灰色泥晶灰岩夹中—薄层泥晶砂屑灰岩、角砾灰岩;发育冲刷面、粒序层理等构造的上斜坡的静水一浊流沉积环境;岩屑流、岩崩和颗粒流沉积的下斜坡相.以正常沉积的泥晶灰岩和浊流沉积的砂屑灰岩为主,顶部发育滑动—岩屑流沉积的角砾灰岩的斜坡脚一洼地边缘环境.塔中地区绝大多数缺失下奥陶统鹰一段、鹰二段的情况下,残余地层厚度较古城台地整个鹰山组沉积期厚度要薄一些,而塔中—古城之间存在沉积厚度的减薄区.塔中1号坡折带的台缘带弱振幅、低频、乱岗状地震相,到古城4井台缘带是中等振幅、中频、中等连续、丘状地震相,二者之间为弱振幅、中频、低连续、亚平行地震相.塔中—古城地区早—中奥陶世斜坡相的发现表明该时期塔中台地和古城台地之间可能已经分化出来,是两个孤立台地沉积体系,二者之间是较深水的中古海槽沉积,即确立了研究区台一槽相间的沉积格局.
  • 摘要:始新统流沙港组是北部湾盆地古近系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层段,尤其是流沙港组二段深湖-半深湖相泥岩的发育规模直接决定了区域的油气勘探潜力.北部坳陷是北部湾盆地目前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该坳陷内的油气资源探明程度和勘探程度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本文通过古地貌恢复、构造演化分析、沉积环境分析等手段,对坳陷始新世的构造-沉积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在该时期整个坳陷的构造形态和构造控制因素具有统一性,沉积水体连通,沉积环境相似,因此坳陷南部始新统流沙港组烃源岩发育,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资源基础.
  • 摘要:为了揭示陆表海盆地关键层序界面形成机制及等时地层格架内古地理背景下煤的聚集特征,以鲁西南本溪组—山西组为例进行了层序地层和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盆地基底沉降差异形成的海侵方向转换面、强制性海退形成的河流侵蚀面和暴露面及对应的整合面3种层序界面类型,提出了陆表海盆地聚煤模式.结果表明:下部本溪组—太原组高可容空间障壁海岸体系基准面总体高于沉积界面,准层序主要以海泛面为界并主要沉积于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受基准面高频波动影响,煤层发育层数多、单层厚度小,平面上聚煤中心位于剩余可容空间较低的障壁岛—潮坪过渡带.上部山西组低可容空间河流三角洲体系基准面与沉积界面基本一致,准层序以侵蚀面和暴露面为界并主要沉积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平面上聚煤中心位于剩余可容空间较高的下三角洲平原和间湾湖泊环境.
  • 摘要:渤海湾盆地海相烃源岩生烃潜力同沉积环境有密切关系,通过系统分析下古生界沉积相及其平面展布特征,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并考虑到盆地内烃源岩普遍处于高成熟阶段,将有机碳含量0.2%作为下限值,确定了研究区下古生界烃源岩发育层位为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通过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等参数综合分析,从生烃条件出发,划分出一个Ⅰ级生油区——大港南部南皮—孔店一带;一个Ⅰ级生气区——胜利东北部沾化—车镇一带;两个Ⅱ级生油区——胜利西部、中原北部馆陶一带;两个Ⅱ级生气区——华北北部霸县—廊坊一带、华北西南部晋县一带.
  • 摘要:赣东北下寒武统荷塘组具备泥页岩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根据页岩气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矿物岩石学分析、扫描电镜等实验结果,对其成藏条件进行了初步评价和有利区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下寒武统荷塘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分布范围广,达1.81×104km2,单层厚度19.59~125.16m,埋深较深,一般大于1500m,部分地区超过5000m;荷塘组页岩有机质含量较高,TOC介于3.32%~11.40%之间,但R0介于2.35%~4.90%之间,平均为3.33%,演化程度处于过成熟阶段,且具有自从西南向东北成熟度逐渐升高的趋势;野外和岩心观察页岩微裂缝发育,岩矿组成显示石英和方解石含量较高,表明该区页岩脆性矿物含量高,易于压裂;根据储层评价及含气性评价结果,预测了研究区下寒武统页岩气资源量为(0.56~1.74)×1012m3,通过建立研究区页岩气发育有利区预测的参数模型,认为铅山——玉山一带是赣东北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段.
  • 摘要:采用野外矿井露头观测、井下煤壁观察、室内岩心描述、扫描电镜观察、显微光度计等地质工作,对沁水盆地南部3#煤储层微观裂隙、宏观裂隙的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煤储层裂隙中方解石脉的发育位置、宏观特征、生长方式及其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煤储层裂隙中方解石脉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储层中方解石发育于宏观裂隙,方解石的发育降低了煤储层渗透率,影响了煤储层含水性和含气性,不利于煤层气开发;煤储层裂隙中方解石是在地下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表现为背生式生长方式,由裂隙壁向裂隙中心生长;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储层地下水中含有较丰富的钙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为方解石的形成奠定了物源基础;CaCO3主要以Ca2+和HCO3-的方式溶解于地层水中,并随Ca(HCO3)2的分解发生沉淀;煤基质对水的较强吸附能力,造成裂隙壁处更有利于CaCO3沉积,从而形成方解石脉的背生式生长方式.
  • 摘要:目前,火山岩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油气储层,在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相继发现了克拉美丽气田、彩南油田等大型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显示出了火山岩油气勘探的巨大潜力.本文以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中已发现的火山岩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烃条件、储层特征及演化和储盖组合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以下认识:油气藏一般位于石炭系生烃凹陷边缘,主要为在构造背景下形成的风化壳型油气藏;具有良好的火山岩储集条件;区域构造断裂发育;具备二叠系泥岩区域盖层及石炭系凝灰岩局部盖层.
  • 摘要:通过野外地质露头和钻孔岩心观察以及对大量钻孔岩心编录和测井解释资料的综合统计分析,可将八仙口地段含矿目的层划分出3个大的沉积体系: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滨浅湖沉积体系和曲流河沉积体系.文中详细讨论了各沉积体系的沉积相特征,研究了沉积体系及沉积相与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关系,指出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是砂岩型铀矿成矿最有利的沉积体系,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及分流河道微相是砂岩型铀矿主要的控矿沉积相.
  • 摘要: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本文在常规薄片、铸体薄片观察及储层物性研究基础上,对鲕滩白云岩储层进行了成岩演化、孔隙演化研究.结果表明,鲕滩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成因的晶间孔、溶孔及裂缝,原生孔隙很少或没有.鲕滩白云岩储层经历了同生-准同生、早成岩、中成岩及晚成岩等多个成岩阶段,先后发生了三期胶结、五期破裂、五期与破裂有关的溶蚀及两期重结晶作用,对储层有利的成岩作用包括破裂、溶蚀及重结晶等,胶结作用对孔隙起破坏作用.平均孔隙度为10%的鲕滩白云岩在中成岩阶段形成了4%,晚成岩阶段形成了6%,早成岩阶段或更早形成的孔隙基本无效.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82与长81油层组砂体结构、形态、展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前人普遍认为长8期发育近百公里水下分流河道.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沉积动力学角度,依据两类油层组沉积地质特点,分别应用工程流体力学的紊动射流模型和河流动力学的河床底面形态控制模型,分析了两者的沉积环境,以期阐明两类砂体的成因机制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长82期水体较深,河流以紊动射流模式进入湖泊水体后,流速骤减,仅发育河口坝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不发育;长81期水体较浅,主要发育平原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不发育.过去认为的水下分流河道实际上属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可能是存在短暂的湖侵后,湖泊快速水退,河流进积形成的平原分流河道.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下石盒子组作为重要的油气产层,一直以来都是油气勘探研究的重要层位,但在勘探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制约下石盒子组勘探的基础地质问题需要更深入详细的研究.通过对鄂北什股壕地区测井资料、钻井岩心的详细分析,根据岩性特征、沉积标剖面结构及沉积相识别,将什股壕地区下石盒子组划分为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相,并可进一步识别出泛滥平原、心滩等5类沉积微相.在上述沉积微相特征研究基础上,结合单井及井间沉积微相对比研究,系统编制了研究区下石盒子组不同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精细刻画了不同时期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及垂向演化,在下石盒子沉积演化过程中,砂体具有东西向分带,南北向展布的特征,盒1段以冲积扇沉积为主,储集砂体厚度大,河道发育规模大;盒2、3段为辫状河沉积,砂体较盒1段薄,河道规模也不断变小.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储层分布规律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了主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 摘要:通过岩心、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利用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微结构分析技术,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风城组白云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并分析了白云岩的成因.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细粒的灰色-深灰色粉砂质、泥质、凝灰质半自形-自形为主的粉晶、细晶、微晶和泥晶白云岩,呈条带状、纹层状和团块状分布;其矿物组合以石英、白云石、斜长石为主,平均值依次为30.94%、21.44%、21.41%,还有少量微斜长石(7.25%)、硅硼钠石(4.31%)、黄铁矿(3.67%)、水硅硼钠石(1.92%)等;白云岩的有序度分布范围为0.36~1,有序度在0.5~0.6的占32%,0.6~0.7达22.6%,0.9~1为13%.结合区域地质分析,综合研究认为二叠系风城组白云岩形成于半深-深湖咸水湖泊环境,以浅一中埋藏白云岩为主,部分受火山作用和热液的影响.
  • 摘要:砂体的精确预测对于准确地寻找隐蔽圈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频层序格架下,实现对地层的精细划分,以体系域为单位对砂体的展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使人们对于砂体的展布特征更加清楚.通过研究古地貌对砂体分布的影响作用,可以了解到断裂系统对于沉积的充填具有控制作用,而地势的高低则往往会影响区域范围内砂层的厚度.
  • 摘要:为了精细刻画与预测松辽盆地北部西部连片三维地震工区青山口组高频层序格架内地层沉积微相,寻找新的砂体储层,本文以松辽盆地北部三维地震工区及二维地震盆地级大剖面为基础,应用地震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等时地层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基础上进行地震沉积学研究,恢复沉积充填演化史,发现青山口组发育多种类型重力流储层,依据重力流沉积构造识别出滑动岩、砂质碎屑流、浊积岩、风暴岩等多种沉积类型,研究发现重力流沉积与当时的沉积坡折及地震、山洪等触发机制有关.
  • 摘要:沙三中亚段沉积期东营凹陷三角洲-滑塌浊积体系极为发育,定量表征滑塌浊积岩的发育特征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滑塌浊积岩厚度h(m)与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前缘厚度H(m)、砂岩百分含量x(%)、斜坡坡角a(°)]以及浊积岩滑移距离s(m)可以建立定量关系.笔者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建立单因素关系:滑移距离s与浊积体厚度h呈负相关,且相关性高,作为主因素;砂体厚度H、砂岩百分含量x及斜坡坡角a与h呈正相关,作为子因素;利用灰关联分析法:计算各子因素相对于主因素的权重系数,确定灰关联系数,建立滑塌浊积岩厚度h的定量预测模型.
  • 摘要:四扣-邵家地区沙四上亚段发育广泛的厚层湖相碳酸盐岩沉积,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油气勘探效果.通过岩心和镜下微观特征的观察,依据成因和颗粒组成划分碳酸盐岩岩石类型.通过井间等时格架内不同成因类型的碳酸盐岩的对比和展布特征总结出其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不同岩石类型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不同位置间的坡度和水动力等因素的渐变导致的岩石类型上的继承性变化.结合古地貌、古气候和古物源等因素,建立适合工区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紧邻义东断层的断阶带发育湖相生物礁沉积,紧靠义和庄南缘部位发育局限台地的生物滩沉积,南部靠近陈家庄凸起的缓坡带位置发育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湖盆中央发育静水泥晶碳酸盐岩沉积.平面上碳酸盐岩不同沉积类型及分布受古构造、地形坡度、古气候、陆源碎屑注入等因素影响.
  • 摘要:根据陆相断陷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岩性、岩相、电性和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在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共识别出5个四级层序界面,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其中SQ1、SQ2、SQ3为强烈断陷阶段的湖泊层序,SQ4、SQ5、SQ6为断陷收敛阶段的湖沼层序.根据构造演化、气候条件以及物源供给的条件不同,预测了各个四级层序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认为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充填序列和砂体发育存在显著的差异.初步分析了不同层序充填演化模式与油气的关系,认为强烈断陷阶段晚期和断陷平缓阶段晚期发育的砂体与烃源岩配置关系好,形成两种类型成藏组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