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黑色岩系

黑色岩系

黑色岩系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13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3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78323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岩石学报、中国地质、地质找矿论丛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等;黑色岩系的相关文献由110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胜荣、王文全、鲍振襄等。

黑色岩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3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8323 占比:99.49%

总计:78728篇

黑色岩系—发文趋势图

黑色岩系

-研究学者

  • 李胜荣
  • 王文全
  • 鲍振襄
  • 漆富成
  • 潘家永
  • 李治兴
  • 王健
  • 侯俊富
  • 夏菲
  • 易发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红雨; 苏犁; 秦红
    • 摘要: 对内蒙古大沟井钒矿床的矿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常量和微量元素、X射线粉晶衍射以及显微能谱分析,探讨矿石中钒的赋存形式、形成环境以及保存条件等。研究结果表明,矿石样品中P_(2)O_(5)含量变化范围为0.81%~6.14%,显示其磷含量普遍较高,反映地层中较为富集磷;样品烧失量的范围为7.75%~41.24%,比较大,反映云母及泥质胶结物含量较高。矿石的V含量介于1015.2×10^(-6)~4162.0×10^(-6)之间,远高于地壳中钒的平均含量。U/Th值指示样品为正常的海相沉积产物;矿石的V/Cr、Ni/Co、δU、δCe、Ce/La及V/(V+Ni)值的计算结果以及黑色岩系中的大部分Fe均已转化为黄铁矿这些信息一致揭示出,该区黑色岩系整体上形成于一种较干燥、缺氧、富H_(2)S、还原和封闭的滞留海盆环境。矿石样品中钒的主要载体矿物为原生矿物相钒云母,为鳞片状矿物,粒度均极细,多型为2M_(1),矿物化学分子式为K(V,Al,Mg)_(2)AlSi_(3)O_(10)(OH)_(2)。研究认为大量黄铁矿单晶或集合体的存在是钒元素在黑色岩系中富集和保存的有利因素。
    • 李治兴; 秦明宽; 刘鑫扬; 王文全; 王健; 李龙龙
    • 摘要: 中国和国际上不同学者使用“黑色岩系”“碳硅泥岩”和“黑色页岩”等不同的名称来命名碳酸盐岩、硅质岩、泥岩及其过渡型岩类这一特殊岩类组合,致使叫法一直比较混淆。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和研究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认识。便于统一,本文对黑色岩系、碳硅泥岩和黑色页岩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比较,系统梳理和综合归纳了黑色岩系时空分布、赋存矿产、多元素富集层物源、成矿机理等方面的成果。研究结果表明,广义的碳硅泥岩与黑色岩系近乎相同,黑色页岩为狭义的黑色岩系和碳硅泥岩,不包括与其密切联系的磷块岩。黑色岩系的分布具有全球性和等时性,有多达25种矿产(包括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稀散及分散金属、贵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产)与黑色岩系有密切的成因和空间关系,并且常常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黑色岩系多元素富集层的物源为多来源,有陆源供给、海底火山(热液)携带、岩浆喷发作用、海底热液对基底岩石的萃取和海水,成矿机理为多阶段复成因,为海底喷流热液(水)沉积作用、岩浆火山喷发作用、生物沉积作用和海水作用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地段、不同层位由于成矿地质背景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成矿作用和元素富集过程,形成不同的元素富集组合。提出了黑色岩系多元素富集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经济意义和环境意义。
    • 范伊琳
    • 摘要: 通过对昆明市会泽地区筇竹寺组地层的黑色岩系中多金属元素在矿物岩石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方面的系统对比研究,认为筇竹寺组黑色岩系形成于大陆边缘缺氧-静海还原环境,黑色岩系中的多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少部分来源于海水。
    • 林泽渊; 周宗赞; 张锡贵; 杨贵龙
    • 摘要: 通过对玉屏油茶示范园区土壤、岩石和油茶样品的系统采集,测定各指标含量,评价发现大面积富硒耕地土壤。总结富硒耕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表层土壤硒含量为0.26~0.75mg·kg^(-1),平均含量为0.48mg·kg^(-1)。富硒耕地土壤面积占90%,pH值、有机质、Cd、Hg等指标对硒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土壤硒来源于黑色岩系,热卤水沿深大断裂萃取成矿热液中的硒并运移至地表,经风化成土作用形成富硒耕地土壤。
    • 杨赟昊; 高志前; 樊太亮; 刘旺威
    • 摘要: 基于对露头剖面的精细观测,文中开展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和东北缘下寒武统黑色岩系沉积环境与控烃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黑色岩系的沉积环境差异整体反映在岩性、沉积相、厚度等方面。西北缘发育潮坪、陆棚等海相烃源岩,岩性以薄层泥页岩和薄层碳酸盐岩互层为主,厚度普遍在15~25 m,经历造陆运动,黑色岩系连片分布;东北缘发育欠补偿盆地烃源岩,岩性以硅质岩和泥岩为主,较西北缘厚,经历强烈的造山运动,黑色岩系不及东北缘发育。沉积环境差异影响了烃源岩的发育模式。热液作用有利于激发海洋底栖藻的大量繁盛,缺氧的水体环境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上升洋流虽然是形成缺氧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强烈的岩浆活动破坏了东北缘的有机质保存环境,使西北缘黑色岩系中烃源岩的品质优于东北缘。
    • 左鹏飞; 祝禧艳; 郑德顺; 孙风波; 王世炎
    • 摘要: 中元古代大气氧含量是否有变化以及何时、如何变化的,目前是尚不清楚、存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细碎屑岩常被认为可反映其沉积时的水体环境,是记录古海洋氧化还原信息的重要载体。华北克拉通自18亿年之后,处于多期裂解的陆内伸展环境,发育一系列泥页岩,其中华北克拉通南缘崔庄组(~1648Ma)泥页岩沉积于陆棚-浅海环境。本次研究选取该组杂色页岩作为研究对象,扫描电镜和粉晶衍射结果显示,绿色和紫红色页岩主要矿物包括伊利石、石英、长石,还包含了云母、绿泥石、赤铁矿。赤铁矿分布在云母内部和绿泥石边缘,指示其来自于矿物蚀变。两种页岩中的伊利石均以纤维状分布在长石、石英和云母碎屑粒间孔隙,且主要为1M型,指示其经历了浅成岩作用。紫红色页岩与绿色页岩相比,剖面上风化程度较高。主量元素显示,两种页岩的源岩都经历明显的钾化作用,经过钾校正之后,风化指数(CIA)约为80~85,说明物源区经历强烈的风化作用。同时,全铁含量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和北美页岩相似,铁并无明显富集,指示铁可能是陆源输入。稀土元素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相比明显Eu异常,无明显Ce异常,而过渡金属元素(V、Cr、Co、Ni)无显著富集,其比值显示该套页岩沉积于氧化的水体中。结合该时期海洋分层模型,推测中元古代早期浅海陆棚海水已出现氧化。黏土质泥页岩在该时期广泛发育,均指示陆壳风化作用强烈,该过程可能影响和控制氧气含量的变化。
    • 赵杰
    • 摘要: 新疆乌什-柯坪一带下寒武统地层中发现了多处沉积型磷钒矿,均赋存于下寒武统一套含炭、硅、磷质黑色岩系,矿床成因为浅海—滨海相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沉积型钒磷矿。本文对该地区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机制及成矿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 邓友国; 徐亚男; 孟德磊; 欧阳永棚
    • 摘要: 阳家山钒矿床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长江中下游坳陷带之九江坳陷。在系统分析阳家山钒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结果表明:矿区内钒矿体主要赋存于寒武系底部黑色页岩系中,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近乎一致,主矿体在走向及倾向上均延伸较稳定;主要发育炭质-钒矿石、含炭质-钒矿石和硅质-钒矿石三种矿石类型,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岩石矿化强度与炭质含量相关,且钒与铝、钾、铁存在较为密切的化学共生关系;综合分析认为阳家山钒矿床为沉积型矿床,形成于还原的海相环境。区域内荷塘组底部黑色岩系具有良好的钒矿找矿潜力,炭质含量较高的地段可能有较好的钒矿化。
    • 刘健; 汪一凡; 林钟扬; 潘少军
    • 摘要: 硒是重要的生命元素之一,对动物及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总结了建德市耕地表层土壤硒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土壤硒的分布规律及其与黑色岩系之间的成因联系,探讨了黑色岩系富硒机制,研究了水稻植株中硒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建德市耕地表层土壤硒含量介于0.06~11.5 mg/kg之间,均值为0.35 mg/kg,不同地质背景、成土母质、土壤类型中土壤硒含量差异显著。根据土壤硒和重金属含量,圈出清洁富硒土壤2647 hm^(2),主要分布于寒武系灰岩、碳质页岩、钙质泥岩等岩石出露区,指示土壤富硒与这套寒武系“黑色岩系”有密切关系。古沉积学研究认为,黑色岩系形成于缺氧滞水的沉积环境,富含有机质的海底沉积物大量吸附来自地幔的硒,成岩后形成富含硒等元素的黑色岩系。水稻根系土中硒形态组成分析表明,醋酸溶解态硒占比较小,残渣态占比较大,说明水稻根系土中硒可利用性较低。稻米、莲子、草莓及其根系土采样分析表明,稻米对土壤硒的富集系数最高,水稻植株中硒含量具有根>叶>茎≈籽实的特征。
    • 王美华
    • 摘要: 为系统研究石煤矿山周边耕地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在浙江省常山县辉埠石煤矿山周边耕地采集了表层土壤样品144件、农产品甘蔗样20件、土壤垂向剖面土壤样6件、岩石样5件和地表水样3件。通过样品Se、有机质、As、Cd、Cu、Pb、Zn、Ni、Hg、Cr等元素含量指标测定和统计,探究了该区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区内表层土壤硒含量主要集中于0.47~1.34 mg/kg之间,平均含量0.87 mg/kg,远高于浙江省平均值,且硒含量高值区与辉埠石煤矿的走向一致;硒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89.58%的土壤样品和65%的甘蔗样品达到富硒标准,但存在土壤和农产品Cd等主要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的生态风险。土壤硒含量均值在寒武系下统荷塘组最高(1.31 mg/kg),奥陶系中—下统最低(0.64 mg/kg);旱地硒均值略高于水田,但差异不显著(p>0.05);硒含量均值高低变化为粗骨土>石灰岩土>水稻土>红壤。研究认为,土壤硒含量受地质背景、土壤类型和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含石煤层黑色岩系和碳酸盐岩等富硒地层是形成富硒土壤的主要因素,小部分与矿山开采等人类活动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