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赋存状态

赋存状态

赋存状态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50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地质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7篇、会议论文453篇、专利文献94948篇;相关期刊423种,包括矿床地质、金属矿山、现代矿业等; 相关会议208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等;赋存状态的相关文献由4964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冬云、李波、任德贻等。

赋存状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7 占比:1.59%

会议论文>

论文:453 占比:0.47%

专利文献>

论文:94948 占比:97.95%

总计:96938篇

赋存状态—发文趋势图

赋存状态

-研究学者

  • 梁冬云
  • 李波
  • 任德贻
  • 王守敬
  • 刘桂建
  • 李磊
  • 马驰
  • 惠博
  • 王玲
  • 陈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蒋佳君; 李建立; 朱仁林; 余岳; 朱航宇
    • 摘要: KR脱硫渣中主要成分(CaO)为转炉冶炼的优质造渣原料,通过氧化性气氛将渣中硫脱除后可将其用于转炉冶炼。但由于炉渣冷却制度不同,渣中硫的析出行为和赋存状态会发生变化,对炉渣氧化脱硫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以合成渣的形式探究冷速对KR脱硫渣中硫析出行为的影响,旨在明确KR脱硫渣中硫赋存状态及析出行为与冷却速率的关系,为后续通过氧化性气氛有效脱除KR脱硫渣中的硫提供理论参照,实现KR脱硫渣在转炉冶炼工艺的综合利用。采用热力学数据库FactSage8.1对炉渣的凝固过程进行模拟,采用SEM-EDS和XRD对玻璃管内冷却(快速冷却)、坩埚内冷却(中等冷却速率)以及随炉冷却(较慢冷却)渣样进行分析、检测,采用Image-ProPlus6.0对炉渣中CaS颗粒平均面积进行统计。试验结果表明,在合成渣中含有弥散分布的硫和CaS颗粒形式存在的硫。玻璃管内快速冷却渣样的硫主要弥散分布在炉渣基质相中,少量以CaS相的形式析出。坩埚内和炉内冷却渣样中硫主要以CaS颗粒形式赋存,少量硫弥散分布在基质中。随着冷却速率降低,炉渣中弥散分布的硫含量逐渐减少而CaS相析出量逐渐增加,且析出的CaS颗粒平均面积逐渐增大。
    • 张辉; 王志章; 杨亮; 李忠诚; 邢济麟
    • 摘要: 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资源丰富,多口井试油获得工业及高产油流,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本文以青山口组一段下段为研究对象,以页岩油赋存状态为切入点,重点针对研究区页岩油富集优质岩相,即高有机质薄片状页岩和中有机质纹层状页岩中溶胀油、吸附油以及游离油量进行定量评价,揭示页岩油在地下页岩层系储层中的赋存特征.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主要以干酪根溶胀态、干酪根吸附态、有机质孔隙游离态、无机矿物吸附态及无机孔隙游离态等5种赋存形式存在于页岩层系储层中.其中:高有机质薄片状页岩中页岩油赋存状态以干酪根溶胀油、干酪根吸附油和有机质孔隙游离油等有机赋存油为主,有机赋存油量可高达253.0mg/gTOC,以TY1井页岩油赋存量最大,其次为CY8井,H238井页岩油量最低;中有机质纹层状页岩中页岩油赋存状态以无机矿物吸附油、无机孔隙游离油等无机赋存油为主,可达167.0mg/gTOC,CY8井页岩油赋存量最大,H258井次之,H238井页岩油量最低.TY1井、CY8井位于半深湖—深湖区,发育大套泥页岩;H238井位于三角洲外前缘,离物源区较近,导致其页岩油赋存量明显低于半深湖—深湖区.因此,沉积环境是导致不同工区页岩油赋存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 左贵彬; 李鸿豆; 孙明晓; 蔺敬妍; 王志勇; 田泽奇; 肖林
    • 摘要: 对宁武煤田轩岗矿区13个煤矿2#煤采集了98(含夹矸)个样品,运用煤地球化学以及沉积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ICP-MS)等技术手段对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宁武煤田轩岗矿区2#煤中锂的载体主要为硅酸盐矿物。锂元素含量总体变化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北部矿区沉积物源主要是来自北部阴山古陆和吕梁半岛的花岗岩、玄武岩和沉积岩类,南部矿区沉积物源主要是沉积岩类,相对于北部较为单一。
    • 曾花森; 霍秋立; 张晓畅; 范庆华; 王雨生; 逯瑞敬; 庞龙
    • 摘要: 页岩油赋存状态对评价页岩油的可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不同演化阶段古龙页岩油赋存状态不清楚的问题,选取不同成熟度的页岩样品,综合应用岩石热解、氯仿抽提、热解气相色谱等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研究了古龙页岩干酪根生烃演化规律,结合页岩油组成特征分析,探讨了岩石和干酪根中游离态与吸附态页岩油的分布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当R_(o)=0.8%~1.2%时,古龙页岩干酪根处于生烃的主要窗口,R_(o)=1.0%左右处于生烃高峰期;页岩油形成早期,非烃、沥青质等重质组分含量高,进入生烃高峰后,重烃组分随R_(o)增大呈快速降低的趋势,饱和烃等轻质组分含量则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干酪根生烃及产物组分演化特征决定了页岩油赋存状态的演化具有阶段性,可划分为3个阶段:(1)早期形成阶段,R_(o)1.2%,吸附油大量裂解转化,页岩油主要以游离态赋存于岩石矿物中,在高演化阶段(R_(o)>1.4%)游离油开始裂解,气和轻烃比例增大,油质变轻。研究成果为古龙页岩油可动性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技术支撑。
    • 张红雨; 苏犁; 秦红
    • 摘要: 对内蒙古大沟井钒矿床的矿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常量和微量元素、X射线粉晶衍射以及显微能谱分析,探讨矿石中钒的赋存形式、形成环境以及保存条件等。研究结果表明,矿石样品中P_(2)O_(5)含量变化范围为0.81%~6.14%,显示其磷含量普遍较高,反映地层中较为富集磷;样品烧失量的范围为7.75%~41.24%,比较大,反映云母及泥质胶结物含量较高。矿石的V含量介于1015.2×10^(-6)~4162.0×10^(-6)之间,远高于地壳中钒的平均含量。U/Th值指示样品为正常的海相沉积产物;矿石的V/Cr、Ni/Co、δU、δCe、Ce/La及V/(V+Ni)值的计算结果以及黑色岩系中的大部分Fe均已转化为黄铁矿这些信息一致揭示出,该区黑色岩系整体上形成于一种较干燥、缺氧、富H_(2)S、还原和封闭的滞留海盆环境。矿石样品中钒的主要载体矿物为原生矿物相钒云母,为鳞片状矿物,粒度均极细,多型为2M_(1),矿物化学分子式为K(V,Al,Mg)_(2)AlSi_(3)O_(10)(OH)_(2)。研究认为大量黄铁矿单晶或集合体的存在是钒元素在黑色岩系中富集和保存的有利因素。
    • 纪祥辉; 罗果萍; 张婧; 贺腾
    • 摘要: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了解磷元素对钢的危害,通过研究矿石中磷的赋存状态和存在形式,对不同种类的矿石进行了微生物浸出法、化学法、普通烧结气化法、直接还原焙烧法、微波法等不同脱磷技术的研究,并对其优缺点做出归纳总结。对钢铁冶炼制备过程中磷的脱除机理这一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对脱磷过程进行动力学机理的分析,从而对实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绿色高效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希望后期可以帮助更多的学者研究出可以提高脱磷率更成熟的技术,对世界的钢铁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 吴伟华
    • 摘要: 采用质子转移反应时间飞行质谱(PTR-TOF-MS)对四种白茶种类(白牡丹、寿眉、贡眉、白毫银针)样品进行了挥发性香气分析。通过质谱分析初步确认相应的质量峰对应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采用双向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2PLS-DA)识别不同种类的白茶之间的差异性,并且通过方差分析(cross-validate residuals)和排列检验(permutation test)来评估O2PLS-DA模型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通过选择VIP值和P值来找出识别不同种类白茶的关键质谱峰。通过层次聚类分析(HCA)进一步验证不同种类白茶可以通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因此,O2PLS-DA判别模型可用于识别不同种类白茶样品。
    • 谢菱芳; 任帅鹏; 高利远; 侬阳霞
    • 摘要: 上芒岗金矿是滇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红色黏土型金矿之一。为研究潞西上芒岗某金矿堆浸尾矿综合利用技术,指导尾矿综合利用工艺,提升尾矿中有价金属的回收,采用化学多元素分析、偏光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MLA分析、电子探针成分分析、人工重砂单矿物化学分析等手段对堆浸尾矿进行金赋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堆浸尾矿主要由含粉砂泥质岩、白云质灰岩、泥硅质灰岩、白云岩组成。尾矿中金的品位为0.18 g/t,矿物组分简单,主要是白云石、石英、白云母及少量褐铁矿等。有价元素主要为金,金矿物的种类仅为含银自然金一种,含金88.179%、银6.202%。堆浸尾矿中84%的金以独立矿物的形式赋存于含银自然金中,其嵌布粒度以亚微米-微米级为主,集中于1μm左右,包裹于白云石中;11%的金以晶格金等机械混入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约67%的金颗粒为包裹金,包裹于白云石中,约33%的金颗粒为隙间金,嵌布于白云石晶粒间,无单体解离的金颗粒,磨矿工艺中大部分的金矿物难以实现单体解离,制约了金的综合回收利用。
    • 李宝庆; 庄新国; 宁树正; 李晶; 汪小妹; 黄少青; 杜红毅; 刘旭; 杨林键
    • 摘要: 对务川—正安—道真(务正道)地区桥溪河矿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底部煤系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测试和分析,以便查明煤系战略性金属的活化、迁移和富集过程,并评价其综合利用潜力。依据矿物组成和高岭石的结晶程度,自上而下确定了4个矿物组合层段(层A、层B、层C和层D)。层A(煤层顶板)的矿物主要由方解石、石英和伊利石组成;层B(煤层)由高岭石、黄铁矿、黄钾铁矾和伊/蒙混层组成;层C(直接底板黏土岩)由有序高岭石组成;层D(间接底板黏土岩)由无序高岭石组成。REY,Zr(Hf),Nb(Ta),Ga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依次是:层C+D>层B>层A。层A,B,C和D中的REY分别赋存于磷灰石、独居石、锆石+高岭石、高岭石+磷酸盐矿物中。层A,B中的Nb(Ta)和Zr(Hf)主要赋存于锆石和钛矿物中,层C,D中则主要赋存于锆石中。层A,B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峨眉山玄武岩和少量的碱性火山灰,层C黏土岩起源于过碱质中酸性火山灰的沉降和蚀变,层D黏土岩起源于碱性基性火山灰的沉降和蚀变。煤系剖面中REY,Zr(Hf)和Nb(Ta)的活化、迁移和富集受控于载体矿物的控制:①Zr(Hf)和Nb(Ta)主要赋存于耐蚀变性的锆石或钛矿物中,水/岩作用过程中Zr(Hf)和Nb(Ta)无明显的活化、迁移和分异,故它们的分布受控于火山灰性质(过碱质、中酸性火山灰)和输入量的控制;②REY主要来源于火山碎屑或峨眉山玄武岩,水/岩作用过程中容易解离出来而随溶液迁移和沉淀,引起REY质量分数和REY地化参数的不均匀分布。煤层(层B)和黏土岩(层C+D)可作为REY-Zr(Hf)-Nb(Ta)-Ga的潜在来源,可考虑综合勘探和利用。
    • 孙蓓蕾; 孔艳磊; 王国权; 刘超; IKEH Justin Tobechukwu
    • 摘要: 煤和含煤岩系中Li是全球Li资源潜在来源之一,引起了国内外高度重视。沁水盆地局部地区煤中Li异常富集,探讨其同位素组成特点与演化有助于深化锂富集分配机制认识。以盆地北部阳泉矿区新景矿8号无烟煤层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Li质量分数和矿物组成,结合逐级化学提取试验,确定煤中Li的赋存状态。利用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测试煤样和不同赋存状态Li的同位素组成,探讨了煤化作用过程中Li同位素分馏特征。结果表明:煤样Li平均质量分数达138.04μg/g,高于世界硬煤中的平均质量分数(14μg/g);主要载体为高岭石,有少量Li以有机结合态的形式存在;原煤样中δ7Li的均值为-2.13‰,硅酸盐结合态δ7Li的均值为-1.15‰,有机结合态δ7Li均值为-1.53‰,不同赋存状态Li同位素组成相似。研究认为,无烟煤中Li同位素组成趋同机理为:①煤化作用过程中轻的6Li从有机结构中脱除,再次吸附到黏土矿物中,导致煤中有机结合态Li同位素组成变重,硅酸盐结合态Li同位素组成变轻;②在水-岩反应过程中,硅酸盐矿物中重的7Li很容易被溶液萃取,导致硅酸盐结合态中重的7Li流失,Li同位素组成变轻;③煤化作用升温过程有助于Li元素的扩散,促使Li同位素达到动力学分馏平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