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子探针

电子探针

电子探针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7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0篇、会议论文188篇、专利文献707923篇;相关期刊369种,包括岩石学报、地球化学、矿床地质等; 相关会议109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九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暨第三届青年论坛会议等;电子探针的相关文献由3018位作者贡献,包括尹京武、陈振宇、赵同新等。

电子探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0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8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07923 占比:99.84%

总计:709041篇

电子探针—发文趋势图

电子探针

-研究学者

  • 尹京武
  • 陈振宇
  • 赵同新
  • 周剑雄
  • 伍超群
  • 田地
  • 张文兰
  • 王微
  • 范光
  • 毛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娟; 张妍; 宋传中; 石永红; 侯振辉; 王智慧; 彭春蕾
    • 摘要: 石榴石是最重要的造岩矿物之一,通常能够保留早期的矿物结构和物质并记录较为晚期的变形和变质反应。石榴石钇(Y)元素环带特征丰富、复杂,不同的环带特征通常暗示不同的形成环境或经历了不同的变质事件,是变质演化历史研究的重要媒介之一。以往的研究中,多以LA-ICP-MS作为石榴石Y元素的主要分析手段,EPMA主要用于主量元素的分析。但是,LA-ICP-MS的束斑尺寸(44μm)和基底效应较EPMA(0~5μm)大,当石榴石颗粒小、包体和裂隙发育或成分环带以微区尺寸内存在较大变化时,大束斑更容易覆盖某些特殊信息。通过对石榴石Y元素测试参数的调试和标样验证,最终确定峰位测试时长和背景测试时长分别为140s和70s,并进行了PHA谱峰干扰剥离,降低检测限至54×10^(-6)。本文将通过对比佛子岭石榴云母片岩(LD025)4颗石榴石的EPMA主、微量原位分析(Ca、Mg、Mn、Fe、Y、Al、Si、Cr、Ti、Na)和LA-ICP-MS石榴石Y元素分析结果,论证EPMA分析Y元素的可行性。石榴石X-ray Mapping和主量成分剖面揭示该4颗石榴石均为生长环带,Mn呈钟形分带,Y与X Sps呈强烈正相关性,与X Grs、X Alm、X Prp相关性不清晰。EPMA和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Y含量曲线在核部和幔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Grt1~Grt3中Y均表现出自核部(500×10^(-6)~1200×10^(-6))向幔部(200×10^(-6)~500×10^(-6))逐渐降低,极边部Y含量低(20×10^(-6)~200×10^(-6))且变化复杂;Grt4中Y含量差异相对较小(180×10^(-6)~450×10^(-6)),仅在边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降。因EPMA对于Y元素含量较低(<200×10^(-6))时灵敏度不够或者LA-ICP-MS束斑尺寸大容易掩盖边部窄带成分真实变化等原因,二者在边部Y元素差异较大。分别对EPMA和LA-ICP-MS的分析结果应用Grt-Xtm温度计和Grt单矿物压力计获得的变质PT结果显示Grt1~Grt3(核-幔-边)和Grt4(核-边)均记录较为完整、统一的温压演化过程。M1→M2→M3的变质温压变化分别为T=530~544°C、P=0.78~0.82GPa→T=577~616°C、P=0.89~0.98GPa→T=631~661°C、P=1.01~1.07GPa,表现为顺时针演化型式,M1至M3反映的是一个“暖俯冲”过程。根据温度评价结果,Grt1~Grt3(1.2~1.4mm,自形程度高)形成时间应早于Grt4(0.8mm,自形程度低)。由此可知,大颗粒的石榴石Y元素含量及变化特征通常更容易揭示相对完整的变质演化历史。本次研究为变泥质岩演化历史、变质温压评价等研究提供了不同视角和思路,结合EPMA主量(矿物成分、X-ray mapping、BSE分析)和微量元素(Y等)分析能够更加精准、全面地解读地质信息。
    • 杨波; 杨莉; 孟文祥
    • 摘要: 随着对钪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世界各国近年陆续开展钪成矿机理研究及找矿工作,核心内容之一是厘清钪的赋存特征。据前人研究,各类钪矿床中钪主要以类质同象、离子吸附形式存在,目前发现的含钪矿物种类已逾800种。对于白云鄂博矿床,钪资源储量较大,无独立钪矿物产出,钪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其他矿物,分布分散、含量低。囿于测试技术及取样限制,目前尚无利用精确定量技术系统探究钪在白云鄂博矿床不同矿物中赋存特征,因而主要富钪矿物查明程度不够,难以进一步探讨钪在矿床中富集机制,亦不利于下一步钪资源的利用和勘查找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白云鄂博矿床34种矿物进行系统测定。测试结果表明,6种矿物中钪(Sc;O;)平均含量大于0.100%,从高到低为铌钇矿(2.485%)、铌铁矿(1.263%)、铌锰矿(0.251%)、黑紫色萤石(0.181%)、方钍石(0.145%)、富钇易解石(0.124%),其中铌钇矿是各矿物中单点钪含量最高的矿物(3.093%);16种矿物中钪含量介于0.004%~0.067%,分别为褐钇铌矿(0.067%)、碱性角闪石(0.062%)、铁钍石(0.060%)、黄绿石(0.049%)、铌钙矿(0.031%)、氟碳铈矿(0.028%)、磷灰石(0.028%)、铈硅磷灰石(0.025%)、独居石(0.023%)、霓石(0.02%)、黑云母(0.019%)、硅镁石(0.011%)、褐铈铌矿(0.008%)、钾长石(0.007%)、磁铁矿(0.005%)、钠长石(0.004%);12种矿物未检出钪。通过分析发现:(1)本次研究矿区钪含量最高的矿物为铌钇矿,主要6种富钪矿物为铌钇矿、铌铁矿、铌锰矿、黑紫色萤石、方钍石、富钇易解石;(2)34种矿物中,22种矿物钪含量高于电子探针检出限,钪呈稀散分布;(3)钪的赋存与钛、钇及钍有关,钪与钛、钇、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9、0.835、0.720。主要分布在铌、铁、钍稀有氧化物、黑紫色萤石、钛铌酸盐的复杂氧化物和链状硅酸盐中,进入矿物时与矿物晶体结构可能有相关性;(4)钪与铌铁矿、铌钙矿、铌锰矿、富钇易解石等铌矿物关系密切,可考虑将钪资源与铌资源同时综合利用。
    • 隋建立
    • 摘要: 大兴安岭第四纪火山岩(包括诺敏河火山区和哈拉哈河-绰尔河火山区)地幔包体中含有少量石榴子石,普遍发育矿物反应边。根据显微照片和BSE图像特征,石榴子石反应边可分为3类:(1)冠冕状石榴子石反应边,包裹在石榴子石矿物外部,具有一期或者多期反应的特征,厚度通常为0.1~1 mm,反应边矿物组合为Opx+Glass、Cpx+Glass、Grt+Sp等;(2)脉状石榴子石反应边,深入矿物内部,呈脉状分布特征,宽度为几百微米,长度为几毫米,通常为一期反应的产物,反应边矿物组合为Opx+Glass;(3)微裂隙石榴子石反应边,石榴子石内部发育极细的网脉状分布的微裂隙,沿着裂隙发育几微米到十几微米的薄层反应边,反应边矿物组合为Sp+Glass。结合电子探针分析研究,将这些石榴子石反应边的成因机制归为两类:(1)岩浆/熔体与石榴子石反应成因。石榴子石反应边的化学成分与石榴子石明显不同,K_(2)O、Na_(2)O等元素含量比石榴子石高一两个数量级,暗示地幔硅酸盐熔体或者碱性岩浆参与石榴子石分解反应,石榴子石外面包裹的冠冕状反应边大多属于该类成因;(2)等化学分解成因(isochemical breakdown)。石榴子石反应边的总体成分与石榴子石相当,无明显的外源物质加入,暗示在封闭环境下石榴子石发生等化学分解,脉状石榴子石反应边和微裂隙石榴子石反应边通常属于该类成因,冠冕状石榴子石反应边是否属于该类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大兴安岭第四纪地幔包体中发现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石榴子石反应边,记录了地幔熔体反应和富集的过程以及地幔温度变化和隆升历史,为深入研究地幔地球化学成分变化和热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
    • 徐爽; 徐聪聪; 郭腾达; 林培军; 李凤春; 王继林; 顾清宇; 栾日坚; 张玉强; 李增胜; 杨慧; 魏玮
    • 摘要: 近年来对稀有多金属矿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微区化、微量化,作为其重要研究手段之一,电子探针定量分析在微量元素测试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在微量测试过程中,除了增大测试束流,提高测试时间来降低检出限以外,更要注意去除来自其他元素,特别是主量元素的干扰。在日常测试稀有多金属样品的过程中,Si、Ta、W三个元素存在相互干扰,这种干扰对影响微量元素的测试结果,且因含量低不易被察觉,从而影响最终结论的准确性。本文以SPI标样公司的SiO;、金属Ta和W为研究对象,查明Si、Ta、W三者之间在不同测试条件下的干扰关系并给出建议:硅酸盐测试中,Si建议使用TAP-Kα,Ta和W建议使用LIF-Lα;铌钽矿测试中,Si、Ta、W建议分别使用PET-Kα、PET-Mα和TAP-Mβ,并配合Ta对Si的干扰校正测试结果更为准确。
    • 刘佳辉; 曲扬; 李伟强; 魏广祎; 孙倩元; 凌洪飞; 陈天宇
    • 摘要: 太平洋铁锰结壳在中新世以前大多经历了磷酸盐化,一般认为其形成代表了高生产力时期富磷组分对先期已形成结壳的交代作用,即磷酸盐化事件的产物。然而,前人对铁锰结壳磷酸盐化的机制研究多基于点-线分析元素或同位素,对铁锰结壳生长结构及二维元素分布特征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西太平洋水成铁锰结壳MDD53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EPMA)进行高分辨率元素定量分析,并结合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μXRF)面扫得到结壳元素二维分布图。电子探针和μXRF结果揭示了该结壳中下部发生了磷酸盐化。μXRF结果显示该结壳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磷酸盐富集特征:第一类是结壳顶部中出现零星的Ca、P富集,同时伴随着强烈的后期改造特征,如结壳呈破碎状结构,Fe丢失、Mn相对富集。电子探针数据进一步表明,在成岩改造中,Co、Ni等微量元素发生了相对富集,而Pb则发生了丢失,这一现象反映了这些元素与Fe、Mn不同的亲和力,与大量有机质在结壳海水界面分解导致的成岩扰动特征相符。第二类是结壳底部连续出现的纹层状Ca、P富集特征,且无后期扰动现象,暗示MDD53结壳底部磷酸盐是同沉积/早成岩作用的产物,而不是反映后期磷酸盐化事件成岩改造的影响。这类未报道过的同沉积磷酸盐可能表明结壳形成早期,其水深相对较浅时,海水中大量磷酸盐与铁锰氧化物胶体共沉淀而产生的磷酸盐富集现象,因而为重建晚白垩世-早新生代高时间分辨率古海洋演化提供了可靠载体。
    • 王英鹏; 祝培刚; 张文; 王立功; 王金辉; 彭观峰; 王永彬; 李慎斌
    • 摘要: 胶东地区-1000 m以下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使得探明储量已达5000多t,成为探讨深部金的赋存状态及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招贤金矿为焦家成矿带近年深部找矿重大突破之一,矿体主要产于-1260 m以深的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中,受控于焦家断裂。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和银金矿等,脉石矿物包括石英、绢云母、方解石、钾长石等。围岩蚀变以钾长石化、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为主。金矿物以自然金和银金矿为主,呈裂隙金或包体金分布于黄铁矿中,少数不可见金呈晶隙金分布于黄铁矿等矿物中。其中,黄铁矿w(S)=52.227%~54.915%、w(Fe)=44.749%~47.134%,原子个数比S/Fe=1.99~2.11,化学式FeS_(1.99)~FeS_(2.11);黄铜矿w(S)=34.282%~35.140%、w(Fe)=29.263%~30.268%,w(Cu)=33.130%~34.114%,化学式Cu_(0.96)FeS_(2.01)~Cu_(1.01)FeS_(2.10),平均化学式为Cu_(0.99)FeS_(2.06);金矿物的w(Au)=55.430%~95.473%,w(Ag)=2.908%~44.961%。金成色较高(538~951),具有自浅到深不断增加的趋势。另外,黄铁矿中的Co/Ni整体大于1,自浅到深总体变大;w(As)较高,自浅到深总体变小。综上所述,文章推断招贤金矿为岩浆成因,且深部具有成矿潜力。
    • 陈松; 代吉祥; 陈松林; 刘兴平; 蒋之飞; 邹院兵; 杨振; 刘锐
    • 摘要: 鄂东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新元古代锰成矿域,孙冲锰矿床位于鄂东北东部的蕲春地区。目前对该矿床的矿物学特征还不清楚。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调查基础上,运用电子探针分析(EMPA)方法对该锰矿床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并基于此探讨了其矿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类型主要为氧化锰矿石和碳酸锰矿石,其中前者锰矿物组成以软锰矿、硬锰矿、黑锰矿及褐锰矿为主,后者所含锰矿物则主要为菱锰矿、锰方解石、锰白云石、黑锰矿及褐锰矿等。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和共结边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等。矿物世代关系表明,锰成矿过程分为三个成矿期,第一期为沉积成岩成矿期,主要形成菱锰矿、锰方解石及锰白云石等原生沉积锰矿物;第二期为变质改造期,主要形成重结晶菱锰矿、黑锰矿、褐锰矿及锰铝榴石等锰矿物;第三期为表生氧化期,主要形成硬锰矿、软锰矿及锰钡矿等锰矿物,造成了锰的进一步富集。结合上述锰矿物学特征及区域研究资料,认为孙冲锰矿床属于典型的沉积变质型锰矿床。
    • 李积山; 张军杰; 刘伟; 余翠
    • 摘要: 豫南史庄一带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分布有金伯利岩,为了确定岩石中的石榴子石矿物种类及其与金刚石的关系,通过人工重砂鉴定,对挑选出的40件石榴子石矿物单晶进行了电子探针微区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区内石榴子石矿物族化学通式A_(3)B_(2)[SiO_(4)]_(3)中的A组阳离子主要由Mg^(2+)、Fe^(2+)和少量Ca^(2+)占位,B主组阳离子主要由Al^(3+)和少量Fe^(3+)、Cr^(3+)、Mn^(3+)占位,表明区内石榴子石主要为铁铝榴石(Alm)-镁铝榴石(Pry)-钙铝榴石(Gro)系列组合。根据矿物化学特征,区内镁铝榴石为榴辉岩型(E型),具有含钛钙低铬富铁的特征,属Grutter等划分的G4-G5组(含钛、钙)镁铝-铁铝榴石,与金伯利岩、金刚石包体或者A组榴辉岩中的石榴子石特征相同。区内发现有超硅石榴子石,经计算其形成压力范围为10.2~10.9 GPa,对应深度超过250 km。
    • 周炜坚; 邵拥军; 赵廉洁
    • 摘要: 为探讨黄沙坪多金属矿床绿泥石的成矿意义,运用电子探针分析了黄沙坪矿床W-Mo矽卡岩(301;)和Cu矽卡岩(304;)两套成矿系统中从岩体至围岩各位置上石英-硫化物阶段形成的绿泥石。结果显示,301;系统的绿泥石主要为辉绿泥石和铁辉绿泥石,304;系统绿泥石主要为鳞绿泥石和鲕绿泥石,均为富铁绿泥石,指示形成于还原环境。两套系统绿泥石结构的离子置换主要为Fe对Mg的置换,反映其形成于富铁及相对酸性环境。由绿泥石地质温度计估算出301;系统绿泥石形成温度为301~468°C,属中-高温热液蚀变范围,而304;系统绿泥石形成温度为201~261°C,属中-低温热液蚀变范围。在成矿过程中,随着温度下降,热液流体的pH值逐渐降低。两套系统的绿泥石主要由溶蚀-迁移-沉淀结晶机制形成。绿泥石的形成过程与成矿热液的运移以及成矿元素的沉淀密切相关,是一种重要的找矿标志。
    • 李亚; 王英凯; 牛艳萍; 何章辉
    • 摘要: 针对黑龙江某含钒超贫磁铁矿矿石,对原矿主要化学成分、金属矿物铁物相和矿石结构构造进行了分析,采用MLA、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先进手段对矿物组成、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发现矿石中全铁含量12.40%(磁性铁占67.34%),V;O;含量0.186%,矿石中磁铁矿和钛铁矿、磁黄铁矿紧密共生,对选矿指标会产生影响。通过选矿试验研究,在磁场强度和不同磨矿细度磁选试验基础上,对铁精矿产品进行化学分析和有用成分回收情况分析,推荐最佳选矿工艺流程及指标:原矿在磨矿细度—0.074 mm占95%的条件下,经过两次磁选,获得全铁品位64.18%、回收率61.25%(磁性铁含量63.91%、回收率90.58%)的铁精矿;铁精矿中V;O;得到富集,含量为0.96%,回收率为61.08%。研究结果为该矿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