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扫描电镜

扫描电镜

扫描电镜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7821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口腔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69篇、会议论文812篇、专利文献62024篇;相关期刊1992种,包括昆虫学报、西北植物学报、解剖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10种,包括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第十五届冶金及材料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CCATM2010)、第二届全国医学系统、第八届全国农林系统电子显微镜学术交流会等;扫描电镜的相关文献由1980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丽、张跃飞、张泽等。

扫描电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69 占比:8.94%

会议论文>

论文:812 占比:1.18%

专利文献>

论文:62024 占比:89.88%

总计:69005篇

扫描电镜—发文趋势图

扫描电镜

-研究学者

  • 王丽
  • 张跃飞
  • 张泽
  • 孙京田
  • 韩晓东
  • 张伟
  • 王磊
  • 陈永
  • 刘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渠艳; 李洁银; 庄秀妹; 叶剑涛; 叶秀华
    • 摘要: 背景:不同气压热处理对钯银合金内氧化和金瓷结合强度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且钯银合金的金瓷结合机制存在争议.目的:评价不同气压热处理对钯银合金与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用失蜡铸造法制备钯银合金试件(尺寸:25 mm×3 mm×0.5 mm),随机分成7组,分别进行常压热处理(0.1 MPa)与减压热处理(氧分压分别为0.0018,0.0023,0.0036,0.0046,0.0054,0.0071 MPa),使用配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的显微形貌和合金元素成分.将经处理后的7组合金进行模拟的遮色瓷烧结程序,分析合金元素成分.制备钯银合金-瓷试件,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的显微形貌,使用三点弯曲测试评价金瓷结合强度.结果 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热处理合金表面出现小瘤状突起结构,随着热处理氧分压的增加,合金表面的小瘤数量迅速增多、体积增大;当氧分压升至0.0071 MPa时,合金表面的小瘤相互融合连接成条索状或网状,最后几乎覆盖合金表面,与常压热处理合金表面小瘤覆盖情况相似.与热处理前相比,热处理后合金表面的氧化物含量明显增加,随着氧分压升高,合金表面氧化物含量呈减少趋势.②扫描电镜显示,各组金瓷界面显微结构相似,瓷与合金结合紧密,合金表层下可见条索状结构,随着氧分压升高,条索状结构增多,其渗透进金属的深度增大.模拟遮色瓷烧结后,合金表面的氧化物含量继续减少.③0.0018,0.0023,0.0036 MPa组金瓷结合强度显著大于0.0046,0.0054,0.0071,0.1 MPa组(P0.05).④结果表明,上瓷前在较低的气压(≤0.0036 MPa)下对钯银合金进行热处理能获得较高的金瓷结合强度,钯银合金的内氧化和表面氧化物含量与热处理气压关系密切.
    • 渠艳; 李洁银; 庄秀妹; 叶剑涛; 叶秀华
    • 摘要: 背景:不同气压热处理对钯银合金内氧化和金瓷结合强度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且钯银合金的金瓷结合机制存在争议。目的:评价不同气压热处理对钯银合金与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用失蜡铸造法制备钯银合金试件(尺寸:25 mm×3 mm×0.5 mm),随机分成7组,分别进行常压热处理(0.1 MPa)与减压热处理(氧分压分别为0.0018,0.0023,0.0036,0.0046,0.0054,0.0071 MPa),使用配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的显微形貌和合金元素成分。将经处理后的7组合金进行模拟的遮色瓷烧结程序,分析合金元素成分。制备钯银合金-瓷试件,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的显微形貌,使用三点弯曲测试评价金瓷结合强度。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显示,热处理合金表面出现小瘤状突起结构,随着热处理氧分压的增加,合金表面的小瘤数量迅速增多、体积增大;当氧分压升至0.0071 MPa时,合金表面的小瘤相互融合连接成条索状或网状,最后几乎覆盖合金表面,与常压热处理合金表面小瘤覆盖情况相似。与热处理前相比,热处理后合金表面的氧化物含量明显增加,随着氧分压升高,合金表面氧化物含量呈减少趋势。(2)扫描电镜显示,各组金瓷界面显微结构相似,瓷与合金结合紧密,合金表层下可见条索状结构,随着氧分压升高,条索状结构增多,其渗透进金属的深度增大。模拟遮色瓷烧结后,合金表面的氧化物含量继续减少。(3)0.0018,0.0023,0.0036 MPa组金瓷结合强度显著大于0.0046,0.0054,0.0071,0.1 MPa组(P0.05)。(4)结果表明,上瓷前在较低的气压(≤0.0036 MPa)下对钯银合金进行热处理能获得较高的金瓷结合强度,钯银合金的内氧化和表面氧化物含量与热处理气压关系密切。
    • 李婧瑜; 苏盈盈; 白丁
    • 摘要: 背景: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降解和软骨下骨硬化为主要病理改变的退行性关节疾病,骨细胞在软骨下骨硬化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负荷加重导致的小鼠膝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的病理特点、骨矿化指标以及骨细胞形态学和骨硬化蛋白分泌水平的改变.方法:选取10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共20只,随机分为骨关节炎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只.骨关节炎组全麻下行前交叉韧带横切术建立膝骨关节炎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术后4周处死小鼠并收取膝关节样本,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评分;Micro-CT评价软骨下骨松质和软骨下硬骨板的骨矿化密度及相对骨体积分数值;扫描电镜观察骨细胞及软骨下骨板的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OST/sclerostin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显示前交叉韧带横切术后4周,小鼠膝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均出现明显骨关节炎表型,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评分增高(P<0.05);②Micro-CT结果显示,前交叉韧带横切术后4周,膝骨关节的软骨下骨松质和软骨下硬骨板区域骨矿化密度值减少(P<0.05),而相对骨体积分数值增高(P<0.05),提示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硬化是由骨矿化密度的下降和骨体积分数增高形成的;③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骨关节炎组小鼠膝关节软骨下骨板中的骨细胞失去正常的形态和排列方式,软骨下骨板矿化沉积形态不规则;④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骨关节炎组小鼠膝关节中SOST/sclerosti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较少,提示骨细胞形态的改变可能和骨硬化蛋白分泌水平改变有关;⑤结果表明,骨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硬化主要体现为骨矿化密度值减少、相对骨体积分数值增高以及软骨下骨微观形态的不规则改变;前交叉韧带横切诱导下,在骨关节炎早期骨细胞即出现明显形态和排列的改变,分泌骨硬化蛋白的量亦受到影响.
    • 邵小龙; 徐文; 王潇; 杨晓静; 沈飞; 刘琴
    • 摘要: 【目的】基于食品水分吸附解吸理论,检测粳稻裂纹与水分含量,探讨籽粒裂纹的发展变化原因,总结粳稻裂纹的发展规律。【方法】以‘软玉’‘淮稻5号’和‘南粳5055’3种粳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成像技术检测粳稻籽粒的裂纹粒及裂纹程度;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南粳5055’籽粒裂纹断裂面的微观结构;使用LF-NMR技术检测粳稻籽粒的水分在解吸过程中的特征变化,分析粳稻籽粒水分解吸过程中裂纹数据和水分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利用LF-NMR技术可以准确地预测不同品种粳稻籽粒的水分含量。裂纹率随籽粒的水分解吸程度而上升,‘软玉’‘淮稻5号’和‘南粳5055’籽粒裂纹率分别在水分含量低于14.96%、15.21%和17.84%后明显增加。低水分籽粒内裂纹数量高于高水分籽粒。粳稻裂纹粒与非裂纹粒内部断裂面的淀粉和细胞结构差异明显。水分解吸导致淀粉粒间断裂面发展为细胞间断裂面,即初期裂纹。当裂纹数量继续增加,初期裂纹发展成为可被观察到的裂纹,裂纹类型从轻度发展到中度或重度。水分解吸导致籽粒横向弛豫时间T21和T22缩短;结合水含量减少,"自由水"含量先减少后增多,各状态水分间存在迁移和转化现象。部分"自由水"在水分解吸过程中挥发离开籽粒,同时部分"结合水"转化为"自由水"。总体表现为"结合水"面积和相对面积比例随水分解吸过程逐渐减小,而"自由水"的面积有增有减,但相对面积比例呈上升趋势。因此,在稻谷水分解吸过程中,除了含水量下降,各组分水分流动性下降,"结合水"含量降低也是水分变化的重要特征。裂纹与水分数据相关分析表明,裂纹变化与各组分水的横向弛豫时间和"结合水"含量的变化相关,与"自由水"含量不相关。【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将稻谷籽粒按照裂纹数量和种类分成4类裂纹粒的方法。粳稻水分解吸过程中裂纹类型变化与水分分布密切相关,籽粒水分的迁移和转化,特别是"结合水"下降,是籽粒裂纹变化的重要原因。
    • 姚俊辉; 陈辉; 管伟明; 张军辉
    • 摘要: 为从微观层面研究微波对煤层顶板砂岩的热作用,实验前对砂岩样品进行预处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MR)和扫描电镜(SEM)对微波辐射前后砂岩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对砂岩孔隙结构的改性作用包括扩大孔隙的分布范围、增加大孔隙的数量以及增强孔隙间的连通性;随着微波在样品中的传播,孔隙的改性行为明显减弱;砂岩中石英、长石颗粒受热膨胀及其附着黏土脱水的耦合作用产生的晶间断裂和晶内断裂是导致较大孔隙(T_(2)>10 ms)数量增加和孔隙体积增大的主要原因;工程中利用微波加热进行煤层脱气时,首先要对煤层取样分析,根据煤中碳酸盐类、硫化物类矿物和水分的含量来研判微波的脱气效果;此外,为避免微波注热煤层时对顶板岩石的损伤,作业时需根据煤层气的抽采范围选择合适波长的微波输出。
    • 陶玲; 仝云龙; 余方可; 杨万辉; 王艺蓉; 王丽; 任珺
    • 摘要: 凹凸棒石进行碱改性后性能的提高,为其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重要基础。本文采用不同比例的氢氧化钠对凹凸棒石进行改性,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改性前后凹凸棒石理化特性的变化,并在人工配制的重金属Cd污染土壤上进行钝化实验,研究氢氧化钠改性凹凸棒石对污染土壤中Cd的化学形态变化以及环境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氢氧化钠与凹凸棒石质量比为1∶2的改性材料,土壤pH值显著升高0.85个单位。酸溶态Cd含量显著降低46.25%,残渣态Cd含量显著增加1.99倍;土壤中Cd的风险评价指数和潜在风险指数分别由36.70%和207.90降至20.08%和86.40,有效降低了土壤中Cd的迁移能力和环境风险。SEM、XRD和FTIR分析表明,凹凸棒石经过改性后表面粗糙程度增加,Si—O—Si键等化学键打开,用于吸附重金属的活性位点增加。碱改性凹凸棒石主要通过吸附作用,硅羟基和氢氧根与Cd^(2+)反应生成沉淀来固定土壤Cd,从而达到钝化修复Cd污染土壤的效果。因此碱改性凹凸棒石可对土壤中Cd进行有效钝化,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较显著的应用前景。
    • 谢森林; 万文; 周宏伟; 贾文豪; 张雷; 魏青; 陈伟
    • 摘要: 为探究地下水对岩石的侵蚀损伤,通过开展酸腐蚀条件下的石膏岩单轴压缩蠕变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石膏岩单轴压缩蠕变特性以及酸腐蚀前后试样的微观变化。结果表明:酸腐蚀加快了试样的蠕变速度,酸性越强,蠕变速率越快;试样主要以劈裂和剪切破坏形式为主,端部出现损伤破坏的现象,酸性越强,损伤破坏越明显。微观上,干燥试样结构完整;而酸腐蚀后的试样,随着酸性增强,孔隙增多、增大,结构疏松。为描述酸腐蚀条件下石膏岩蠕变过程,通过引入酸腐蚀劣化衰减系数β对变系数Abel黏壶进行改造,用改造后的变系数Abel黏壶元件代替西原体中黏塑性体部分的牛顿黏壶,建立了考虑酸腐蚀条件下的分数阶蠕变本构模型。通过试验数据与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参数拟合,确定了模型中的参数,并对引入的参数β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酸腐蚀条件下石膏岩的蠕变三个阶段,尤其是加速蠕变阶段。
    • 张熠阳; 钟福军; 杜景勇; 严杰; 潘春蓉; 黄卉; 康清清; 潘家永
    • 摘要: 东秦岭碳酸岩型钼成矿带是全球最大的钼成矿带。该带内的黄龙铺矿床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碳酸岩型钼矿床之一。最近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部分钼矿石具有较高的放射性异常,但其放射性元素的赋存形式和矿物学特征尚不明确。本文借助聚毛细管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μ-XRF)分析速度快、原位无损、高灵敏度的分析优势,快速查明铀矿物的空间位置,再结合扫描电镜分析(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EDS),确定铀矿物的种类及其次生变化。研究表明:黄龙铺矿床高放射性矿石中主要的铀矿物为钛铀矿、铌钛铀矿和晶质铀矿,它们与方解石、长石、黄铁矿、辉钼矿和黄铜矿呈共生关系。矿石中铀矿物后期均遭受氧化性流体改造,发生了明显的蚀变,钛铀矿蚀变之后转变为含Nb的钛铁氧化物,铌钛铀矿和晶质铀矿蚀变后矿物内部形成大量空洞,流体来源可能为大气降水。背散射电子(BSE)图像上灰度差异明显,暗示着矿物中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
    • 舒秀阁; 唐贵敏; 梁静; 刘丙花; 贾明; 吴桂春; 侯立群; 赵登超
    • 摘要: 【目的】通过对核桃枝接愈伤组织形成过程的显微观察,为选择适宜的砧木、提高核桃嫁接成活率和苗木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香玲’‘黑核桃’‘鸡爪绵’和‘枫杨’的实生苗为砧木,采用枝接的方法分别嫁接‘元林’核桃品种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砧穗结合体愈伤细胞和愈伤组织的形成过程。【结果】‘香玲’核桃、‘黑核桃’和‘枫杨’砧木分别嫁接‘元林’后,第20天发现愈伤组织细胞,而‘鸡爪绵’核桃砧木嫁接‘元林’后第10天已经发现有愈伤组织,第30天后不同砧穗结合部位均产生大量的愈伤组织。枝接后第30天,接穗萌芽新梢开始快速生长。【结论】‘鸡爪绵’核桃砧木与‘元林’核桃愈合能力较强,扫描电镜观察枝接后第10天到第30天是愈伤组织产生期,为嫁接管理的关键时期。
    • 杨梅花; 郑新开; 刘升学; 黄祥; 程锦涛; 徐迎春
    • 摘要: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4种睡莲(雪白睡莲、万维莎、伊丽莎白、蓝美人)的花粉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4种睡莲花粉极面观为近圆形,萌发孔均为环槽类型;雪白睡莲、万维莎和伊丽莎白均为左右对称型的异极花粉,而蓝美人为辐射对称型的等极花粉;雪白睡莲和万维莎属于中等花粉类型,伊丽莎白和蓝美人属于小花粉类型。4种睡莲除雪白睡莲外,其他3种睡莲花粉形态特征均为首次报道,为睡莲属植物的分类和进化关系研究提供了直观的孢粉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