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化学形态

化学形态

化学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654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6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110423篇;相关期刊300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环境工程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 、2016全国稀土冶炼与环境保护技术交流会、2016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等;化学形态的相关文献由2133位作者贡献,包括章明奎、于方明、仇荣亮等。

化学形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6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10423 占比:99.42%

总计:111071篇

化学形态—发文趋势图

化学形态

-研究学者

  • 章明奎
  • 于方明
  • 仇荣亮
  • 谢经良
  • 邓勃
  • 陈永亨
  • 党志
  • 南忠仁
  • 周小勇
  • 崔红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子涵; 任建国; 庞玉新; 王俊丽
    • 摘要: 为探讨镉胁迫下艾纳香耐镉机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土壤镉(Cd)(0、0.5、5 mg/kg)胁迫下艾纳香各器官的抗性生理、亚细胞Cd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外源Cd处理浓度的增加,艾纳香各器官Cd含量均增加,且表现为叶>茎>根;地上部Cd富集系数表现为0.5 mg/kg处理组(8.16)>对照组(2.40)>5 mg/kg处理组(1.65),Cd转运系数表现为对照组(2.35)>5 mg/kg处理组(1.90)>0.5 mg/kg处理组(1.79)。艾纳香各器官非蛋白巯基化合物总量表现为茎>叶>根。各器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随着外源Cd处理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各器官亚细胞Cd相对比率均表现为细胞壁>可溶组分>细胞器,且含量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Cd胁迫下,各器官Cd化学形态主要以迁移力、毒性处于中间水平的氯化钠提取态和迁移力弱、毒性小的醋酸提取态为主。本研究结果表明,艾纳香通过非蛋白巯基化合物的螯合作用、植株抗氧化作用以及细胞壁沉积和Cd化学形态的改变达到解毒作用。
    • 陶玲; 仝云龙; 余方可; 杨万辉; 王艺蓉; 王丽; 任珺
    • 摘要: 凹凸棒石进行碱改性后性能的提高,为其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重要基础。本文采用不同比例的氢氧化钠对凹凸棒石进行改性,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改性前后凹凸棒石理化特性的变化,并在人工配制的重金属Cd污染土壤上进行钝化实验,研究氢氧化钠改性凹凸棒石对污染土壤中Cd的化学形态变化以及环境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氢氧化钠与凹凸棒石质量比为1∶2的改性材料,土壤pH值显著升高0.85个单位。酸溶态Cd含量显著降低46.25%,残渣态Cd含量显著增加1.99倍;土壤中Cd的风险评价指数和潜在风险指数分别由36.70%和207.90降至20.08%和86.40,有效降低了土壤中Cd的迁移能力和环境风险。SEM、XRD和FTIR分析表明,凹凸棒石经过改性后表面粗糙程度增加,Si—O—Si键等化学键打开,用于吸附重金属的活性位点增加。碱改性凹凸棒石主要通过吸附作用,硅羟基和氢氧根与Cd^(2+)反应生成沉淀来固定土壤Cd,从而达到钝化修复Cd污染土壤的效果。因此碱改性凹凸棒石可对土壤中Cd进行有效钝化,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较显著的应用前景。
    • 陈思; 阎凯; 何永美; 湛方栋; 祖艳群; 李元; 陈建军; 李博
    • 摘要: 为促进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在云南高原土壤污染地区修复实践中的应用,本文在云南怒江兰坪铅锌矿区矿渣地开展种植伴矿景天的大田试验,设置遮阴处理(光照强度降低25%),以自然光照为对照,测定植株生物量、亚细胞组分和化学形态镉(Cd)、铅(Pb)、锌(Zn)含量及全量,研究遮阴处理对伴矿景天Cd、Pb、Zn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遮阴处理导致伴矿景天茎、叶中Cd、Pb、Zn含量和累积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含量降幅范围为15.2%~52.1%,累积量降幅范围为17.6%~67.4%;且遮阴条件下伴矿景天Cd、Zn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显著小于未遮阴条件下生长的伴矿景天(P<0.05)。2)遮阴条件下,伴矿景天植株叶细胞壁Cd含量显著降低(P<0.05),Pb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伴矿景天茎、叶中细胞器和可溶部分Zn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降幅范围为11.8%~57.3%。3)伴矿景天茎、叶中Zn以醋酸提取态(F_(HAc))和盐酸提取态(F_(HCl))为主,Cd、Pb以氯化钠提取态(F_(NaCl))为主;且遮阴处理导致伴矿景天叶片中FHAc-Cd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去离子水提取态(F_(W))Cd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茎、叶中乙醇提取态(F_(E))Zn和F_(HAc)-Zn、F_(HCl)-Zn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所述,遮阴导致伴矿景天的液泡区隔化和细胞壁固持作用降低,且其体内难溶的磷酸盐类惰性态重金属含量减少,最终降低伴矿景天对Cd、Zn的富集和转运能力。
    • 朱龙; 陈友媛; 苑公静; 张翔宇; 江晓倩; 杨新如; 王秀海
    • 摘要: 城市道路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在降水径流的冲刷下会对受纳水体产生生态风险.基于重金属的总量、毒性、形态,分别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_(i))、生态风险指数法(RI)和风险编码评价法(RAC)对青岛市崂山区11条主干道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Cu、Zn、Pb、Cd)的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差异较大,建立新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对这3种评价方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①道路沉积物中的Cu、Zn、Pb、Cd均存在累积现象,4种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为交通活动、大气沉降以及路面标识用漆.重金属各形态分布不均匀,Cu以可氧化态为主,Zn以弱酸提取态为主,Pb以残渣态为主,Cd以生物可利用态(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为主.②P_(i)评价结果显示,Cu、Zn、Pb、Cd的P_(i)值分别为3.80、27.61、1.21、8.33,Zn和Cd表现为重度污染水平,Cu和Pb分别表现为中度和轻微污染水平;RI综合评价结果为高风险,其中Cd属于高风险,其他3种重金属为低风险;RAC评价结果为Zn(40.44%)>Pb(28.24%)>Cd(25.37%)>Cu(3.80%),Zn表现为高生态风险,Pb和Cd表现为中等生态风险,Cu表现为低生态风险.导致3种评价结果不同的原因是评价方法分别侧重重金属的总量、毒性或形态.③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体系,设置了新的综合评价标准,优化评价结果表现为Cd(87.4)>Zn(72.04)>Pb(53.96)>Cu(53.56).这表明重金属的毒性对其生态风险的影响要大于重金属的总量和形态,总量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结果.研究显示,在实际工作中,当各种评价方法所得结果存在分歧时,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更准确地了解重金属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
    • 魏浩; 朱苏加; 徐良伟; 贾文茹; 李炜
    • 摘要: 为定量评价某金矿对下游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基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风险评价编码法,从重金属总量及化学形态两个维度来评价土壤的生态风险,并在分析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与次生态、原生态相关性基础上,应用Pb同位素比值示踪土壤重金属来源。结果显示,随着与矿区距离的增大,除Cr外土壤中重金属大致逐渐减弱。土壤重金属总体呈现低风险。Cd具有较高的单项系数(均值72.50),但其有效态占比较低,集中在10%~17%,而Pb虽然总量较少,但具有较高的有效态占比,集中在15%~30%,Pb、Cd元素带来的潜在生态风险应重点关注。Pb、Cd、Zn次生态含量与其富集系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2)值分别为0.7657、0.9115、0.6029,表明这三种重金属与矿区生产活动更为相关,即人为来源可能性更大,而Cu、Cr主要以自然来源为主。Pb同位素比值关系显示,土壤样品整体位于尾矿源(人为源)及成土母质(自然源)端元之间。随着与矿区距离的减小,重金属含量及可交换态大致呈现增大的趋势,^(206)Pb/^(207)Pb同位素比值呈现下降趋势,更偏向人为源,表明矿区生产活动对靠近矿区的土壤区域输入的重金属贡献更大,结合采样点位,矿区西北边界400 m以内区域需要重点关注。
    • 苏焱; 全妍红; 宦紫嫣; 姚佳; 苏小娟
    • 摘要: 以烟杆炭(Y)和竹炭(Z)及磷改性烟杆炭(PY)和磷改性竹炭(PZ)作为修复材料,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3%和5%)对矿区附近农田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pH,有效磷,水溶态Pb、Zn及其赋存形态转化的影响,并通过毒性淋溶提取法(TCLP法)对4种钝化材料的钝化效果及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施用生物炭可明显提高土壤pH和有效磷含量,与CK相比,土壤pH增加了0.01—0.30个单位,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了6.4%—72.9%。(2)土壤水溶态Pb和Zn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与CK相比,培养结束后生物炭和磷改性生物炭处理土壤水溶态Pb和Zn分别降低了17.5%—92.6%和15.2%—76.8%,其中PY5处理效果最显著。(3)与CK相比,随着生物炭施用的增加,土壤弱酸态和可还原态Pb、Zn含量显著降低,而可氧化态和残渣态Pb、Zn所占比例则明显增加。(4)培养结束后,PY_(5)(添加量为5%的PY处理)土壤TCLP提取态Pb、Zn浓度降至最低,分别为14.53、21.88 mg·L^(−1)。(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有效磷含量与重金属形态显著相关。综上所述,生物炭及磷改性生物炭促进土壤重金属形态向残渣态转化,降低了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磷改性生物炭钝化效果优于未改性生物炭。
    • 李兰; 高巍
    • 摘要: 复杂样品中的痕量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在痕量元素的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地质矿物样品中痕量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方法。实验部分,选取主要仪器与试剂,做好实验准备。选用实验方法,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与土壤浸提法相结合进行实验。样品采集与制备,配置地标准溶液。经过样品处理与测定,对痕量元素进行化学形态分析。经实验结果分析,对矿物样品中痕量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与其分布规律一致,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较好,说明本文方法具有实用性。
    • 陶雪莹; 徐应明; 王林; 刘畅; 孙约兵; 梁学峰
    • 摘要: 为探究叶面施锌(Zn)对叶用油菜镉(Cd)和Zn生物可给性的影响与调控机理,通过盆栽试验,采用体外消化和连续提取方法,研究喷施不同浓度ZnSO_(4)和EDTA·Na_(2)Zn对两种油菜(Cd低积累品种华骏和普通品种寒绿)地上部Cd/Zn含量、生物可给性以及化学形态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线性拟合方法研究叶面施Zn影响下Cd/Zn生物可给性的变化与形态占比的关系。结果表明,叶面施Zn对油菜地上部Cd含量无显著影响,Zn含量显著升高。喷施ZnSO_(4)降低了油菜Cd和Zn的生物可给性比例,最大降幅分别为24.37%和6.07%;而喷施4 mmol·L^(-1) EDTA·Na_(2)Zn则显著提高了油菜生物可给态Cd含量,同时提高了Zn的生物可给性比例,最大增幅分别为49.19%和8.40%。喷施ZnSO_(4)明显降低油菜乙醇提取态Zn的占比,最大降幅为10.88%;而喷施EDTA·Na_(2)Zn则明显提高油菜乙醇、H_(2)O提取态Cd以及乙醇提取态Zn的占比,最大增幅分别为25.59%、52.74%以及13.23%。油菜Cd/Zn的乙醇和H_(2)O提取态含量与其生物可给态含量、乙醇和H_(2)O提取态占比与其生物可给性比例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表明油菜Cd/Zn的乙醇和H_(2)O提取态对其生物可给性贡献最大,叶面施Zn主要通过影响乙醇和H_(2)O提取态Cd/Zn进而调控其生物可给性。
    • 段海栋; 孙桓五; 纪刚强; 杨冬亮; 李思雪
    • 摘要: 目的研究不锈钢经电解质等离子体抛光后,表层元素化学形态的变化及机制,为材料去除机理、表面性能、工艺参数、抛光液处理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表面粗糙度测试仪、扫描电镜分别对加工前后试样表面粗糙度、形貌变化进行测试表征。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对加工前后试样表面及抛光液沉积物中主要元素的组成、化学态、分子结构进行测试表征。结合加工现象及材料去除机理,分析加工过程中固、液、气、等离子体之间的界面反应。结果电解质等离子体抛光后,试样表面平整光亮,预处理中粗磨的痕迹已被完全去除。Ra平均值由0.311μm降低至0.045μm,Rq平均值由0.442μm降低至0.059μm,Rz平均值由3.260μm降低至0.369μm。与抛光前试样相比,抛光后试样表层检测到S^(+6)和Ni^(+2),沉积物中的Fe均为Fe^(+3),Cr主要为Cr^(+3),含有少量Cr^(+6)。抛光后试样表面及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主要为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结论电解质等离子体抛光316LVM不锈钢有显著效果,抛光后试样表面粗糙度明显降低。抛光过程中,试样表面主要发生氧化反应,氧化性物质主要来自水。硫酸根离子在加工中与金属离子生成了硫酸盐,可能未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试样表面的铁、铬、镍以氧化态形式被去除,抛光液中氧化态的铁、铬以沉淀形式存在,氧化态的镍以络合物的形式存在。
    • 黄蕊; 辛建攀; 田如男
    • 摘要: 为探究镉胁迫对大薸(Pistia stratiotes)生长的影响及其体内镉积累与分布特征,用不同镉浓度(0、10、25、50、75、100μmol·L^(-1))的营养液处理大薸18 d,测定植株生物量、生长形态及其体内镉含量,并分析叶片中镉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大薸生物量、冠径、叶片数、分株数和镉富集系数均呈降低趋势,地上部镉含量和镉转移系数呈上升趋势,地下部镉含量、总镉含量、单株富集量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各处理下,大薸地下部镉含量均大于地上部。当镉浓度>10μmol·L^(-1)时,大薸叶片细胞壁组分镉的占比最大(42.61%~46.91%),其次是细胞器组分(27.04%~39.72%)和可溶性组分(17.68%~26.06%)。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镉的占比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细胞器组分则呈下降趋势。大薸叶片中镉主要以醋酸提取态为主(35.00%~59.06%),其次是氯化钠提取态(16.72%~26.45%)和水提取态(7.77%~33.22%)。研究表明:大薸通过根系固持、细胞壁固定和液泡区室化避免严重镉胁迫损伤,通过醋酸提取态贮藏降低镉毒性和移动性;10~100μmol·L^(-1)镉处理18 d后,大薸可维持较高的镉富集量和较低的生物量,在进行镉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同时避免因其快速生长而引起水体二次污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