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页岩储层

页岩储层

页岩储层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67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7篇、会议论文92篇、专利文献268457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51种,包括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等;页岩储层的相关文献由2098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建春、卢双舫、翟成等。

页岩储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7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9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68457 占比:99.87%

总计:268806篇

页岩储层—发文趋势图

页岩储层

-研究学者

  • 郭建春
  • 卢双舫
  • 翟成
  • 姜振学
  • 罗宁
  • 赵迪斐
  • 吴建发
  • 石文睿
  • 冯爱国
  • 张建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冠霖; 郭英海; 赵迪斐
    • 摘要: 渝西地区是重要的深层页岩气潜力区。该文以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总有机碳(TOC)测试、X射线衍射、低温氮吸附实验、地球化学元素测试等技术手段,通过对储层特征、沉积环境的系统研究,建立FHH分形模型,综合讨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储层矿物组分脆性矿物以石英为主,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TOC平均值为2.84%,达到过成熟阶段;孔隙类型主要为有机质及生物化石孔隙、溶蚀孔隙、粒间孔、晶间孔以及微裂缝。纳米孔提供了主要的比表面积和储集空间,孔隙的孔径集中于40 nm以下。分形特征明显,分形维数值为2.76~2.85,表明孔隙结构相对复杂,具有非均质性,部分样品表现为双重分形特征。将纳米孔划分为渗透孔隙和吸附孔隙,孔隙体积和平均孔径与分形维数负相关性,平均孔径越小,孔隙体积越小,分形维数越接近于3。
    • 黄嘉林; 刘德华; 商玉锋
    • 摘要: 综述了页岩储层压裂体积规模的各种监测方法,主要总结了目前常用的三大类方法:间接监测法、直接近井筒监测方法以及远场监测法。总结了各种方法具体应用,最后对比分析了这些监测方法的自身局限性以及对裂缝的监测能力。研究表明:微地震监测、测斜仪监测和电位法是监测裂缝最好的3种方法,同时通过监测能力的对比可以得出这些方法在现实生产中的适应性,对实践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王安民; 曹代勇; 魏迎春; 聂敬; 秦荣芳
    • 摘要: 煤系页岩的脆/韧性变形对孔隙结构的影响是复杂构造区煤系页岩储层评价的关键因素之一。以青海聚乎更矿区广泛发育的脆/韧性变形页岩为研究对象,挑选出矿物成分相差不大的韧性变形和脆性变形的煤系页岩样品,以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实验以及核磁共振为手段,归纳总结了脆/韧性变形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并探讨了其对煤系页岩孔隙结构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脆性变形主要使得煤系页岩出现大量的张性或剪性裂隙,并切割了原生孔隙,但并未改变矿物颗粒的排列方式;而韧性变形使得煤系页岩出现大量的揉皱、扭折带、以及不规则翻立等现象,改变了矿物颗粒紧密的排布方式,不仅使得孔容和比表面积增大,也使得原生的孔隙出现受压缩而变形的现象。同时,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对页岩孔隙类型的影响并未表现出差异性,但韧性变形使得样品的总孔容、比表面积、孔隙度以及有效孔隙度均明显高于脆性变形样品:韧性变形样品总孔容11.970×10^(-3)~13.820×10^(-3) mL/g、比表面积5.779~8.287 m^(2)/g、孔隙度4.39%~7.34%、有效孔隙度1.34%~2.52%;脆性变形样品总孔容5.546×10^(-3)~7.720×10^(-3) mL/g、比表面积4.343~4.545 m^(2)/g、孔隙度1.24%~2.76%、有效孔隙度0.43%~0.72%,且韧性变形引起的孔容和比表面积增大主要出现在小于100 nm的孔段范围内。此外,随着孔径的增大,韧性变形样品中非连通孔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而韧性变形样品中非连通孔所占比例变化并不明显,可以推断出韧性变形使得小孔径孔隙的连通性降低,但会使得大孔径孔隙的连通性增加,而脆性变形则是无差别影响不同孔径范围内的孔隙连通性。
    • 韩月卿; 姜志远; 冯国奇; 韩文彪
    • 摘要: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对川东南地区页岩储层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低温氮气吸附实验,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开展研究,并分析其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主要以微孔和中孔为主,孔隙形态主要表现为细颈广体的墨水瓶孔、四周开放的平行板状孔和不透气的封闭性孔,且微孔和中孔是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主要贡献者,是页岩气聚集的主要空间。基于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TOC含量和矿物成分的关系图分析发现,TOC和矿物成分是影响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与TOC含量和脆性矿物呈正相关,与黏土矿物呈负相关。
    • 石朝龙; 陈军斌; 王晓明; 孙晨
    • 摘要: 为研究页岩储层天然裂缝剪切滑移特性,基于GCTS TRR-1000三轴力学系统,设计了注入流体和水力裂缝共同作用下的天然裂缝剪切滑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天然裂缝在与水力裂缝相交前就发生了微小的剪切滑移(<0.02 mm),但此过程的剪切滑移是天然裂缝压实所致;裂缝相交后由于注入流体的作用天然裂缝发生破坏,进而产生剪切滑移,此过程剪切滑移量约为相交前的2~10倍。(2)天然裂缝的最大剪切滑移距离和峰值滑移速率随偏应力的增大而增大,较大的偏应力有利于天然裂缝产生剪切滑移。(3)天然裂缝起裂形式随围压的增大由张性向剪切过渡,张性起裂下裂缝峰值滑移速率高、最大滑移距离较小,剪切起裂方式下裂缝峰值滑移速率低、最大滑移距离较大,高围压下裂缝的剪切起裂更有利于裂缝的剪切滑移。(4)天然裂缝破坏前后裂缝面正应力和剪应力差随偏应力和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天然裂缝最大滑移距离又与裂缝面正应力和剪应力差正相关。
    • 郭天魁; 孙悦铭; 刘学伟; 陈铭; 刘晓强
    • 摘要: 为明确地应力差、排量以及压裂级数对页岩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基于真三轴水力压裂试验系统,以露头页岩试样(300 mm×300 mm×300 mm)为研究对象,结合分段压裂裂缝诱导应力检测和水力压裂试验后试件裂缝三维形态结构新方法,在最大水平应力>垂直应力>最小水平应力条件下,开展页岩露头水平井多级压裂试验研究,探究地应力差、泵注排量和压裂级数对页岩水平井分段多级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由于上覆应力低于最大水平主应力,且水平应力差(数值等于最大水平应力减去最小水平应力)不变,上覆应力的减小易导致层理缝的开启;水平应力差越大,产生的横切井筒水力裂缝扩展距离越远;小排量下净压力低,压裂液易滤失,不易产生深穿透的主裂缝;压裂级数少的缝间干扰弱,能够开启相应级数的水力裂缝;地应力状态影响着层理缝及岩样的压实,上覆应力低时,压裂液易渗入层理缝,诱导应力值较小,且较为波动.结合泵注压力曲线和诱导应力曲线能更准确地了解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的过程,推进对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的深入研究.
    • 湛小红; 陈学辉; 刘超; 何文斌; 张志平
    • 摘要: 以页岩储层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涪陵、南川、武隆地区构造简单、露头发育好、地层发育全、交通便利区进行踏勘优选,选择天生标准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对天生剖面进行取样分析,结合已有的地震、钻井、测井与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地层沉积特征、矿物岩石学特征、有机地化特征、储集空间特征等方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处于构造相对稳定区,各小层发育特征明显,厚度变化不大,具有良好的横向可对比性,是一条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观察研究剖面,可作为川渝地区页岩科研教学实验参考基地。同时,讨论提出了斑脱岩夹层的发育,对页岩品质及页岩气井压裂改造存在一定的影响,通过地面指示地下,为页岩气井的高效开发具有了一定指导意义。
    • 金涛; 张文济; 白蓉; 李世临; 张芮; 贾敏
    • 摘要: 四川盆地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主要为淡水湖相沉积,盆地东部地区为沉积次中心。东部地区自流井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分布在大安寨段和东岳庙段,过去主要作为烃源层进行研究,作为湖相页岩储层研究较少。本次研究利用野外剖面、岩心、薄片、X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N2吸附等方法,开展大安寨段和东岳庙段页岩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孔隙空间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部地区湖相页岩矿物组分主要包括黏土矿物、碳酸盐岩类、粉砂质及有机质4大类,其中黏土含量最高,平均为38.5%,石英平均含量为35.3%,方解石平均含量为16.9%,脆性指数较好。②页岩孔隙度平均为3.5%,渗透率平均为3.722 mD,孔渗相关性较好,裂缝较发育。③湖相页岩的黏土矿物孔比率最高,占74%,其次为有机孔,占25%,脆性矿物孔只占1%。④湖相页岩小孔孔表面积和孔体积占比最大,分别为96.8%、68.0%,其次为中孔,占比分别为2.9%、16.1%,大孔孔表面积和孔体积占比分别为0.3%、15.9%。随着孔径增大,孔表面积占比逐渐降低,而孔体积占比逐渐升高,当页岩孔隙度大于5.5%时,孔隙结构最优,孔体积主要由大孔贡献。⑤孔径大小对储集能力影响最大,其次为有机碳含量、类型和成熟度。
    • 谢佳彤; 付小平; 秦启荣; 范存辉; 倪楷; 黄曼宁
    • 摘要: 针对丁山地区龙马溪组裂缝发育分布及页岩气保存条件影响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三轴岩石力学实验,对研究区进行古构造应力场模拟,并通过莫尔-库伦准则计算岩体破裂系数,对研究区裂缝分布规律进行预测,并优选页岩气勘探目标有利区。结果表明:差应力较小的区域以及二级或三级裂缝发育区为页岩气储层裂缝优势发育区,具有良好的保存效果;在裂缝分布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优选的12个评价参数建立丁山地区保存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通过权重法和叠加法将研究区划分为2类有利区,且均具有构造部位平缓、埋深大、差应力小、远离大断裂、压力系数大、裂缝发育规模小、倾角小、发育期次早等特点。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和保存条件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 张震; 万秀梅; 吴鹏程; 李郑涛; 文莉
    • 摘要: 川南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储层在钻井过程中井壁失稳严重,井下遇阻现象频发,增加了施工成本与后期作业难度。为此,开展井下岩心水理化及力学性能实验研究,结合实验结果综合分析龙马溪组地层动、静态井壁失稳原因,并制订井壁稳定技术对策。结果表明:川南地区龙马溪组地层页岩脆性矿物含量高,岩性整体致密,力学强度高;垮塌井段内小层交替变化频繁,小层交界面处岩石层理缝较为发育,导致岩石孔渗参数和力学性能参数各向异性明显,尤其是斜井段井壁稳定性受层理缝力学弱面效应影响较大;钻井过程中井底压差加剧了钻井液沿层理缝的渗流行为,形成的压力穿透效应导致有效应力增大,降低了钻井液对井壁的有效支撑作用,进一步诱发井壁发生垮塌;对于层理缝发育的地层,需进一步加强钻井液的封堵性能,优化井眼轨迹,加强井底岩屑的冲洗携带。研究成果对深层页岩安全钻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