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15-10-16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石油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次研究首次对南海东部地区原油进行了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南海东部M地区不同油井的原油碳同位素主要分布在-30‰~-25‰之间,且分布趋势相似程度比较高。其中,虽整体趋势比较相似,但位于浅层的L27井同位素值偏重,呈陆相原油碳同位素分布,已有研究表明L27井所处地带物源主要为陆源输入,并伴有浅层混入,或因此与其它原油样品有较显著差异。位于深层的P25井同位素值则偏轻,呈深湖相碳同位素分布。同一样品中C4-C8轻烃单体分子之间碳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异,δ13C最高可达约10‰,且甲苯及2-甲基庚烷最为明显,甲苯最轻,如L29井与P34井,表明类脂成分是生成甲苯的主要来源。原油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可以较好的显示南海东部M地区原油类型成因特征,在以后南海东部原油成因类型研究中将加强对原油轻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的应用和分析。
  • 摘要:通过对冀北中元古界高于庄组泥质白云岩岩芯样品的“剥洋葱式”切片(Slice)实验,分析了污染对分子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岩芯样品的外皮和内部切片之间,芳烃生物标志物的差异较小,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的绝对含量差异较大,这或许是由于可能的污染源的主要成分为饱和烃所致。此外,内外切片样品之间的大部分生物标志物参数也存在较大差异。外皮切片有甾烷检出,内部切片未检出甾烷,因此外皮切片检出的甾烷可能来源于污染。为了避免污染的影响,在萃取前寒武系岩芯样品中的可溶有机物之前,应该先切除岩芯样品的外皮。
  • 摘要:烃源岩生烃模式是进行烃源岩评价和盆地模拟及资源量计算的基础参数之一,烃源岩热模拟实验是建立生烃模式的重要方法.本次实验专门研制了新型的实验装置,将模拟实验温度最大值增加到1100℃左右,模拟装置耐压最大值增加到100MPa左右,模拟样品最大承载质量增大为150克,恒温时间,100h。这样,就能为后续的碳同位素分析检测提供合乎检测要求的气体产物样品。模拟实验产气量表明,600℃以上时样品还有很大的生烃潜力。含水样品在1000℃实验温度以后生烃量下降,不加水和脱水样品在900℃实验温度以后生烃量下降。
  • 摘要:中国下古生界海相高过成熟原油及烃源岩成熟度评价是目前在油气勘探过程中讨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如何判识海相高过成熟原油及烃源岩中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烃源岩,采用GC-MS分离技术,对液态烃中类异戊二烯烷烃中的姥鲛烷进行色谱分离,得到非对映异构体,并对其非对映异构体比值与模拟温度以及煤样和煤矸石的镜质体反射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姥鲛烷非对映异构体比值与模拟温度和煤样、煤矸石的镜质体反射率成两段线性关系,尤其在高过成熟状态下仍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姥鲛烷非对映异构体异构化指数可作为判识有机质高过成熟度的新指标;为高过成熟原油和烃源岩热成熟度判识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 摘要: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巨厚的第三系沉积,中央峡谷陵水17-a、25-a等大中型气田发现使其成为近期的勘探热点区.地化分析表明,中央峡谷天然气表现为高熟的煤型气特征,δ13C1主要介于-36‰~-40‰,C1/C1-C5主要介于0.91-0.94.气源对比表明,目前发现的中央峡谷黄流组高熟天然气也主要来自凹陷深部的渐新统浅海泥岩和海岸平原煤系地层,表现为近源垂向运聚的特征,异常高压和浮力是成藏的主要动力,天然气主要通过底辟、裂隙等薄弱带垂向运移至浅层聚集成藏.定量评价上述两类源岩的生烃潜力和成藏贡献,对深水区天然气拓展勘探意义重大.气源对比表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目前发现的陵水17-a大气田主要为高熟的煤型气,天然气主要来自陵水凹陷深部的崖城组浅海泥岩和海岸平原煤系地层,陵南低凸起钻井揭示崖城组海岸平原煤系地层孢粉组合草本、木本含量高,证实了南部隆起区崖城期气候湿热,高等植物繁盛,含煤三角洲可输送大量陆源有机质到滨岸地区,是富有机质气源岩形成的物质基础,通过与浅水区烃源岩资料类比,认为陵水凹陷崖城组沉积时期,在靠近滨海的内浅海区,水深适中,属弱氧化-还原环境,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形成中-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综合分析崖城组烃源岩沉积环境、有机相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浅海泥岩在地层厚度、埋藏深度及有机质保存条件等方面明显优于海岸平原煤系地层,是陵水17-a等深水大气田的主力供烃灶。
  • 摘要:钻井及地震资料揭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主要分布于台盆区主体部位.前人研究一般认为,塔里木台盆区的油气成藏期总体上主要有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山期三期.镜下观察表明,顺9井柯下段储层岩样中主要检出黄色-黄绿色荧光及蓝白色荧光的油气包裹体,但二者的产状未见明显的切割关系,并且具有相似的分布形态,均一温度分布也极为相似,可判定为同一期充注产物,与油气包裹体具有伴生关系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90℃左右,对应在埋藏一地温史曲线上的油气充注时间有两种可能性:1)晚志留世-早泥盆世,2)早二叠世。顺9井区柯上段的显示类型主要表现为沥青而非可动油气、油砂抽提物地化特征显示出多期充注,暗示了其早期油藏遭受严重破坏后,后期的油气补给相对较少,因而现今的柯下段油藏应该主要是加里东晚期一海西早期形成的早期油藏遭受微弱破坏后保存下来的,即属于“早期成藏保存为主”型油藏。
  • 摘要:在煤显微组分Raman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Raman参数与镜质组反射率值的关系公式,并进一步采用德国鲁尔盆地煤样品、澳大利亚及我国泥岩样品进行上述关系的验证。该公式结合Wilkins et al.(2014)的公式l可以有效解决海相地层无镜质组显微组分的有机质成熟度问题;油浸及海侵情况下有机质成熟度准确定量问题;实验人员难以区分镜质组、惰质组显微组分的问题。除了上述重要意义之外,这种方法需要样品量少(l-3mm大小颗粒,lOg左右),与常规镜质组反射率测定需要样品量400g(富集干酪根)相比,大大节省,使得所有地质样品都可分析。另外,此方法具有样品无损性和分析时间短的优点。一个测试点分析仅需30s左右,与常规镜质组反射率分析相比,大大缩短了样品分析周期。这种方法具有明显的可靠性、通用性、经济性,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摘要:Re-Os定年是基于187Re通过β衰变形成187Os,导致Os同位素组成随时间而改变来计算年龄的.在有机体系中Re和Os可能主要以有机络合物-化学吸附等形式存在,其中有机络合物可以使Re和Os长期稳定地保存在沥青、干酪根和原油中,同位素体系不易被后期改造作用破坏而保持良好的封闭体系.即还原-氧化环境相互转变的过程中,Re和Os也能稳定地保存在沥青、干酪根和原油中,保持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性,因此用Re-Os同位素方法对沥青、干酪跟、原油进行绝对定年成为可能.Creaser等研究表明,在油气生成和运移过程中,烃源岩中的Re和Os会随着含烃流体一起发生迁移,Os同位素比值发生均一化重新达到平衡,而Re/Os比值发生一定程度分异,但该过程对Re-Os同位素体系封闭性的影响有限,因而可以构成同位素等时线,其年龄记录了油气生成的时间,而且这一年龄不受油气成熟度高低的影响.
  • 摘要:台湾海峡盆地一直被认为是具有良好油气远景的区域,然而以往的研究都是基于沉积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成果,尚缺少直接的钻探资料或油气地球化学资料来证明该地区具有油气资源前景的地方存在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资源.本工作采用多种油气化探技术手段对台湾海峡盆地西部某调查区海底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检测,研究调查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异常带,预测调查区的含油气远景.
  •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轮南低凸起地区奥陶系凝析油气藏中凝析油的物性特征、族组分特征、轻烃组成特征、碳同位素特征、生物标志物特征、凝析气藏中天然气的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凝析油气的成因及来源、凝析油气中混源比、非烃气体成因及来源、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凝析油气藏形成特征及主控因素等相关内容。
  • 摘要: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是新生代大陆边缘断陷盆地,由北往南分为北部隆起带、珠一坳陷带、中央隆起带、珠二坳陷带和南部隆起带,陆丰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东北部珠一坳陷内.综合陆丰Al、A2构造原油特征分类以及油源分析的结果,认为该地区原油地化成藏模式为:陆丰13洼文昌组中段中—深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控洼断裂运移至不整合面,再沿不整合面和砂体横向疏导,运移至恩平组圈闭中(lOMa),以“下生上储”方式聚集成藏,该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量较大,甚至可以运移至恩平组上部圈闭;文昌组下段中—浅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控洼断裂运移至不整合面,再由不整合面和砂体横向疏导,以“下生上储”方式聚集成藏(晚期快速),但该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量一般,可能只对洼陷周边的深层圈闭有成藏贡献,同时并不排除构造上钻井钻遇的文昌组中浅湖相源岩对成藏的贡献。
  • 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二叠系统佳木河组是西北缘重要的烃源层之一,目前已在克75井区发现了佳木河组来源的天然气,但就是否存在佳木河组成因的原油一直存在争议.王绪龙等认为玛北油田及腹部石西地区部分具有高的三环萜烷和低的藿烷丰度,同时三环C20、C21、C23呈下降型的原油主要为佳木河组成因,但因此类特征原油分布较少,且缺乏充足的烃源岩特征认识的支持,尚存争议.近几年,随着玛湖西斜坡带的一系列勘探突破,发现了大量完全不同于风城组来源特征的原油,为此,对玛湖凹陷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做了一些工作,对佳木河组烃源岩生烃问题做进一步探讨.说明了烃源岩生烃潜力,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熟度特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存在好的烃源岩,具有大量生烃的基础,从原油地化特征和成熟度特征结合玛湖凹陷烃源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测,玛湖凹陷西斜坡百口泉组三环萜烷C20、C21,C23呈下降型和山谷型分布的原油主要为佳木河组和风城组来源的混源油;佳木河组来源的原油生物标志物三环萜烷C20、C21,C23主要呈下降型分布。
  • 摘要:传统理论认为有机质生烃在3.%Ro结束.近些年天然气的勘探实践,特别是成熟度Ro>3.0%区域页岩气的勘探成果表明这一理论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不同有机质生气结束界限已经成有机质生烃研究方面一个最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低熟与不同成熟度的2套ⅠⅡ型有机质样品为对象,在黄金管体系中通过分步升温和常规程序升温的模拟实验方法来研究海相有机质初次热解气量和生气结束的成熟度界限.通过低熟样品和不同成熟度序列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模拟实验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几点认识:ⅠⅡ型有机质的最大初次热解气量一般不超过140ml/g.TOC,另外ⅠⅡ型有机质生气具有阶段性,生气高峰阶段Ro<2.0%,生气结束的成熟度界限为3.5~4.0%Ro。
  • 摘要:JZK1井是近期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部署在新疆博格达山东缘吉木萨尔县东大龙口山区针对二叠系芦草沟组的油页岩参数井,设计井深960m.JZK1井钻至芦草沟组第二岩性段180~230m和280~300m深度段时发现稠油,稠油主要赋存于岩石裂隙之中,局部可见原油从裂隙中渗流,渗流段的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白云质粉砂岩和粉砂质白云岩.JZK1井稠油的发现,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大龙口地区可能有过大规模成藏过程,本文将在该稠油及潜在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基础上,进行油源分析,通过生物标志物等多因素综合对比研究表明,JZK1井原油与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地化特征一致,表明该原油来源于二叠系芦草沟页岩,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辽河坳陷曙北-雷家地区沙四段是致密油的重要产区,研究表明该区存在三种不同成熟品质的原油,分别是低熟原油(主要赋存在沙四上亚段杜三油层)、成熟原油(主要赋存在沙四中亚段高升油层和潜山油藏)和低熟-成熟混合原油(主要赋存在沙四上亚段杜三油层和沙四中亚段高升油层).文章分析了原油物性及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油源对比及油气运聚与成藏,该区原油有从曙北的沙四段洼陷中心向西斜坡和西北部运移的趋势,从含烃盐水包体均一温度分析结果看,本地区有三次成藏期。
  •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盆内资源丰富,发育三叠系延长组与侏罗系延安组两套含油层系.延长组油气主要分布在近源三角洲砂体中,以岩性油藏为主,而延安组油气主要来自延长组烃源岩,油气成藏受三叠系末深切河谷控制,油气在古河谷上覆延安组河道砂体中成藏,如马岭油田.然而近日,长庆油田在林镇地区延安组延9与延10层位中发现多个油藏,该区域油藏的发现有效拓展了延安组油藏的成藏区域.然而林镇地区在三叠系末期非古河谷发育区,延安组下伏延长组地层较连续,与以往延安组油藏成藏位置具有较大差别,考虑到延安组自身缺乏高效烃源岩层,因此推测油气仍来自延长组,但是目前对于油气的运移特征(油气来源、运移路径和运移动力)等问题都尚不清楚,未见系统报道,本文利用在研究区尚未使用过的储层地球化学手段来确定油气来源及运移特征,查明油气运移动力与运移通道,为该类油藏的进一步勘探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利用储层地球化学手段明确油气来源、运移路径及运移动力,其次系统分析储层、盖层和圈闭等成藏条件,最后动态探讨油藏的成藏机制。结果表明:林镇地区延安组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其下伏的延长组长7烃源岩。油气在高剩余压力推动下由长7烃源岩向上驱动到长6与长4+5段中,然后主要在浮力的推动下,以深切河谷做为运移通道,油气继续向上运移到延安组延10—延9段中,进入延安组河道砂体,沿储层砂体发育且砂体联通性较好的河道砂体横向运移进入林镇地区圈闭中成藏。
  • 摘要:罗依溪剖面是全球寒武系第三统古丈阶的层型剖面,目前国内外对该地区缺少系统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本文通过对湘西地区罗依溪剖面第三世花桥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尝试判断该地区花桥组沉积有机质的成熟度、来源及沉积环境.罗依溪剖面的层型点位在花桥组之内.花桥组跨越中寒武统和上寒武统,可划分为两个大的岩性段,下段为灰黑色中层状泥灰岩夹薄层状、条带状泥晶灰岩,层内含有较多的黄铁矿结核;上段为灰黑色中层状、块状泥灰岩、泥晶灰岩夹条带状灰岩;本组顶部为灰绿色薄层状泥灰岩、钙质页岩.根据剖面岩性组合特点,按5-10m的间距,在罗依溪剖面层型点位(GSSP)附近采取31件样品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 摘要:本文从构造演化对烃源岩发育和底辟活动的控制作用出发,阐明了构造演化对天然气成藏差异性的影响,指出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导致沉降、沉积中心由东方区向乐东区迁移,是莺歌海盆地中新统烃源岩发育与演化和底辟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对天然气生成、成藏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乐东区与东方区天然气成藏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东方区烃源岩生气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而乐东区烃源岩生气时间相对较晚、时间更集中,更有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乐东区底辟更发育且活动更复杂,天然气成藏与分布也更复杂;乐东区超压形成时间更早,超压对于储层可以起良好的保护作用,同时深部更强超压的烃源岩可以借助断裂或裂隙为其供烃。乐东区与东方区天然气成藏也有共同之处,即均处于高温高压带,天然气成藏均受控于底辟活动。能量相对较低的广大底辟波及区中深层,天然气成藏时间相对较早,保存条件较好,是有利的优质天然气分布地区,应当寻找有利的储层发育区开展目标评价。
  • 摘要:西湖凹陷油源条件复杂,烃源岩岩性有煤、碳质泥岩和泥岩,原油究竟来自于哪种岩性的源岩,一直是困扰该区地质勘探的重点问题.原油成因复杂,由于部分原油成熟度较高,一些与成熟度相关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指示作用已经钝化,需要寻找该区有效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进行研究,并结合地质实践对多种原油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有效的对该区原油进行分类.本文通过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和黄岩构造带37个原油样品的全油碳同位素、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原油在全油碳同位素、Pr/Ph、二环倍半萜组成特征、二萜类组成特征、甾烷系列化合物特征、芳烃甲基菲指数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选取8β(H)-升补身烷/8β(H)-补身烷、重排补身烷/8β(H)-补身烷、异海松烷/16β(H)-扁枝烷、二萜烷指数、甾烷C27/C29、甾烷C28/C29、甲基菲指数以及全油碳同位素可将西湖凹陷原油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平湖斜坡带原油,另一类为黄岩构造带原油.
  • 摘要:相对排烃效率表达的是一段泥岩本身不同位置相对排烃效率的对比;绝对排烃效率表达的是已经排出的烃占已经生成烃的比例,与烃源岩的原始生烃潜量或总生烃潜量、烃源岩的演化阶段没有明显的关系,更加侧重描述烃源岩固有的物理排烃能力;累积排烃效率表达的是已经排出的烃占烃源岩原始生烃潜量的比例,不仅与排出烃的数量或残留烃的数量有关,与烃源岩的生烃演化阶段有关,侧重反映烃源岩生烃与排烃的程度。不同概念的排烃效率无论是内涵与数值上均差异较大,只有相同概念的排烃效率才有对比研究的意义。用于研究排烃效率的方法概括起来有八种类:即残留烃量法、多相渗流理论法、含烃饱和度法、地质类比法、排烃模拟实验法、生烃潜力法、演化趋势面差减法及原始生烃潜力恢复法。本次研究利用原始生烃潜力恢复法结合校正后的地化参数对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烃源岩进行了排烃效率计算,经过归纳总结,将排烃效率的影响因素分为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源储配置关系、沉积相、不同埋藏方式这六个方面。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油气地球化学家们开始把地球化学分析与研究技术应用于油气成藏、油藏开发与油藏评价管理等领域,从而产生了油藏地球化学这一新兴的学科.在油气勘探领域,主要基于成熟度梯度和油气运移地色层分馏效应原理,油藏地球化学研究可用于示踪油气运移方向、确定优势充注路径、预测潜在烃源灶方位,从而定位"卫星"油气藏,直接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在油气运移方向与充注途径示踪分子标志物领域,传统的咔唑类中性含氮化合物相关的示踪指标,如含氮化合物总量、苯并咔唑[a]/([a]+[c])等参数在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指导了油气勘探工作,推动了油气地球化学向油藏地球化学的发展.随着油气勘探难度加大,油气勘探逐渐转向特殊复杂成因油气藏领域,在轻质油、凝析油以及生物降解油气藏成藏研究中,一些常用的分子标志物在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受到了限制,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田,采用4-/1-甲基二苯并噻吩等多项参数,示踪奥陶系岩溶型油藏的石油充注途径,刻画出大体上自南向北的石油运移优势通道,预测烃源灶位于油田南侧的顺托果勒(低)隆起方向,提出向南寻找奥陶系黑油油藏的建议,从而纠正前人对塔河油田"三面逢源"东南面满加尔坳陷是主要油源区的认识。
  • 摘要:二连盆地阿南凹陷发育三种类型烃源岩,"粘土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腾一中段及以上地层和腾一下段的下部,含"云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腾一下段上部;含"凝灰质"烃源岩则主要分布在阿尔善组.从层段来看,腾一下上部含"云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1.61%,,生烃潜量S1+S2平均值为10.45mg/g,沥青"A"平均为0.4404%,总烃2665ppm,达到了很好烃源岩标准,类型也最好,类型为Ⅱ1型;腾一中段和阿尔善组有机质丰度较高,达到了好烃源岩标准,类型为Ⅱ1-Ⅱ2型.从岩性来看,云质泥岩有机质丰度最高,其次为凝灰质泥岩、凝灰质云岩,泥岩最低.从烃源岩所含有机质性质来看,云质泥岩、泥岩、凝灰质泥云岩中,主要为固体干酪根,而有机碳含量高的凝灰岩主要为可溶有机质.从含油性来看,凝灰岩、砂岩最好,其次为沉凝灰岩,云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最差.有机质在腾一中段开始成熟,至阿尔善组大都未进入高成熟阶段.
  • 摘要:近年来,随着北美页岩气的成功大规模开发,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有了明显进展,已在四川盆地东南缘涪陵、南部威远和长宁等区块取得海相页岩气的实质性突破,尤其是在重庆涪陵焦石坝构造探明了首个千亿立方米整装页岩气田,标志着我国进入页岩气勘探开发初期阶段.四川盆地南部(简称"川南")地区是中石油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示范区,该区广泛发育下古生界海相地层,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页岩储层孔隙特征是影响页岩气藏储集性能和页岩气商业性开采的重要因素,川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样品孔隙中主孔均位于0.4~1nm、3~20nm两个区间段,微孔的孔径主要集中在0.5~1.0nm,介孔的孔径主要集中在3~10nm。川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平均孔径为4.17nm,而北美Barnett页岩和Marcellus页岩的平均孔径各为,0nm和,nm,可能是由于川南地区页岩样品热演化程度高(达过成熟阶段),页岩纳米级微孔向更大孔径微孔转化的结果。页岩纳米级孔隙发育受地质条件的控制,有机碳含量、成熟度Ro、矿物成分含量均会对川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孔隙度和纳米级孔隙发育产生复杂的影响。总体而言,页岩孔容随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增大;在高-过成熟演化阶段,页岩孔隙度随有机质成熟度Ro增加而降低;黏土矿物含量对页岩宏孔发育有较大的影响,而对介孔、微孔影响不大;页岩孔隙度与黏土矿物含量呈较明显的负相关性,而与脆性矿物含量呈较好的正相关性。
  • 摘要:当前对烃源岩生、排烃的研究表明排烃效率可以高达80%~90%,这种情况下,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TOC)和残余生烃潜力(S2)与烃源岩原始有机碳含量(TOC0)和原始裂解潜力(S20)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且二者之间的差别随着排烃效率的增高而越大.因此,在对烃源岩性质或生、排烃过程进行评价前,应首先对烃源岩原始有机碳含量和原始裂解潜力进行恢复.在对原始烃源岩进行定性评价时,残余有机碳含量和残余裂解潜力无法代表烃源岩原始性质,而经过恢复后的烃源岩原始有机碳含量和原始裂解潜力则可直接反映出烃源岩的原始性质。在对烃源岩生烃量进行定量评价时,需在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的基础上,结合烃源岩初次裂解以及原油二次裂解转化率对各油气组分产量进行评价。因此,对于烃源岩原始裂解潜力和原始有机碳含量的恢复,对于原始烃源岩的定性评价以及生烃量的定量评价均有重要意义。
  • 摘要:页岩中纳米级孔隙的发育与多种因素有关,有机质类型、TOC、成熟度、矿物成分及含量、温度和压力等,其中温度和压力是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不同页岩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受到地层中不同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有机质成熟度和孔隙的结构、形态以及孔径分布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本文选取不同时代地层(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中上奥陶统萨尔干组)的成熟页岩分别进行温度和压力的热模拟实验,并对热模拟样品进行压汞实验,以探究温度和压力对页岩孔隙度及孔径分布的影响.
  • 摘要:酒泉盆地位于甘肃省酒泉地区,处于北祁连造山带与阿尔金地块、阿拉善地块的结合部位,即走廊过渡带的西端.酒泉盆地主要分为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嘉峪关隆起位于盆地中部,把盆地分隔成酒东坳陷和酒西坳陷两个部分,呈现出两坳夹一隆的格局.本次研究的重点区域青西凹陷则位于酒西坳陷西南部,其下白垩统的下沟组、赤金堡组为青西—老君庙油田的主要烃源岩层段.近年来,随着对致密油的不断勘探,在下沟组碳酸盐烃源岩层段中陆续发现了大量具有工业价值的致密油资源.通过本次对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含碳酸盐烃源岩致密油的研究,可以初步认识到酒泉盆地含碳酸盐烃源岩具有生烃潜力;赋存其中的致密油主要为自生自储或者经历了短暂的初次运移;并且碳酸盐矿物的含量会影响致密油的丰度,碳酸盐矿物如果太高,则会造成生烃量不足,反之,则会造成致密油储集性能较差。
  • 摘要:文安斜坡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东南,东邻沧县隆起,西接霸县洼槽,自下而上发育了中、上元古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生界、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东营组、新近系馆陶组、第四系地层,平面上发育了苏桥-新安镇潜山构造带、苏桥南等4个宽缓的鼻状构造带,在潜山(寒武、奥陶、石炭-二叠系)、沙二、沙一、东营组和馆陶组发现含有构造,潜山构造一直是文安斜坡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油气资源丰富,由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组成的复合性油气聚集区.文安斜坡具有优越的油气藏形成条件,油气主要主要来自霸县凹陷石炭-二叠煤系、沙三、沙四-孔店组烃源岩,现已经成为冀中坳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区.通过对油气特征的分析和来源的判断,指出霸县凹陷四段-孔店组烃源岩厚度大,洼槽内暗色泥岩及碳质泥岩厚度达600m(其中碳质泥岩厚度近50m)全部为湖相沉积,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基本属于Ⅱ2型母质,沙四段-孔店组中下部烃源岩进入了高成熟门限,达到了凝析油湿气阶段,属于母质较差、热演化程度较高的泥质烃源岩。牛东潜山、文古3井油、气已经证实来自该层。文安斜坡其他潜山油藏基本属于古近系高成熟烃源岩与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的混合,由于构造位置不同混源比例有所差异。
  • 摘要:有机质含量、类型及成熟度,页岩矿物组成等都是影响吸附气的重要因素,气体的吸附载体主要是页岩中的有机质和黏土矿物.前人认为有机质及其含量是控制页岩吸附的主要因素,而黏土矿物含量与页岩吸附量没有相关关系;有的学者通过对不同来源和成因的泥页岩中的常见单组份黏土矿物进行实验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黏土矿物气体吸附能力差异明显,其中伊蒙混层相对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以吸附态赋存的页岩气的储集能力.
  • 摘要:珠江口盆地是在中国南海北部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历经20多年的油气勘探和研究表明,珠江口盆地西部是一个由分布在几个主要沉积相带(中深湖、滨浅湖及沼泽相)的两套主力烃源岩(即为文昌组和恩平组)和多个生油气凹陷复合成藏的油气区,其油气特征及分布比较复杂.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发现盆地南部的珠二坳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特别是白云凹陷,是盆地最大的生烃凹陷,面积约20000km3,是珠江口盆地的沉降和沉积中心,由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洼陷组成,长期沉降导致白云凹陷新生代沉积厚度超过1km.巨厚的古近系断陷期生烃凹陷与上覆多套储盖组合的叠置,以及多样化的圈闭类型为白云凹陷成为大油气区,深水极高的钻探成本及勘探的难度造成了本区域油气勘探的起起伏伏.应用成熟度参数探讨白云凹陷油气运移规律,如三环萜烷/藿烷、金刚烷、含氮化合物、三甲基萘比值、甲基菲指数、二甲基菲比值等,该些成熟度参数所示踪的路径具有较好的相似性,相互也能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这些示踪运移路径的参数,它们指示的油气运移方向沿白云主洼中心向周围运移,且邻近番禺低隆起,运移方向由西向东,即沿着成熟度由高到低方向运移。根据油气成藏体系划分的一般性原则,将白云深水凹陷划分为2大类7小类成藏体系,即北部番禺低隆起带成藏体系和东部流花-荔湾带成藏体系。在白云凹陷成藏体系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成藏模式,即开放式、封闭式和复式成藏模式:开放式成藏模式断裂非常发育,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作用;封闭式成藏模式的油气演化达到高成熟阶段,已热裂解成天然气,断裂、构造脊和砂体是其油气运移输导通道;复式成藏模式为晚期断裂、底辟带和构造脊共同控制油气成藏,其油气演化程度较高,已热裂解成天然气。北部番禺低隆起带N2,N3,N4成藏体系和东部流花-荔湾带E2,E3成藏体系均为有利的油气运聚区。
  • 摘要:在样品测试基础上,应用沉积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等学科结合的方法,对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有机非均质性分析评价,建立大民屯凹陷沉积环境对优质烃源岩的控制关系,指出发育优质源岩的有利相带,进而预测常规油气藏及致密页岩油的分布.大民屯凹陷主要发育两类优质的有效烃源岩.沙四段下部油页岩和钙质泥岩,有机碳含量很高,有机质类型优越,是大民屯凹陷最优质一套主力源岩;沙四段上部暗色泥岩,分布面积大,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好,是另一套主力源岩.
  • 摘要:以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英买2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例,主要利用数学统计法,在探讨研究区奥陶系地层水的组分特征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地层水的矿化度、离子组成、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等来研究它所反映的地层条件和环境来分析地层水与碳酸盐岩相互作用后保存下来的结果,运用测井数据评价相应储层的物性,并与地层水的矿化度建立对应关系,得出孔隙度与钙离子含量,各离子系数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由地层水的相关特性来认识储层的储集物性,从一个较新的角度去认识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水与围岩的相互作用.
  • 摘要:本文针对该地区孔二段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鉴定测试及应用问题提出新的看法,对该地区的成熟度判断提出新的认识,可以看到潍北凹陷只有凹陷北部一个成熟区域,这与覆盖层的发育情况是相一致的。所以在对镜质体反射率测试和使用时,应根据烃源岩环境的不同对镜质体或数据进行取舍,选取较可靠的数据。
  • 摘要:本研究采集四川盆地威远和长宁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采用气相色谱仪与气体质谱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化学组成及同位素等实验分析。指出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中CH4含量高,C2+组分含量极低,干燥系数高,是世界上最干的天然气之一。威远和长宁页岩气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为有机质不同热演化阶段热裂解成因气体的混合,包括干酪根初次裂解和液态烃与气态烃二次裂解成因气,含少量碳酸盐矿物分解产生的CO2;威远和长宁地区不同的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导致两地碳同位素具有较大差异。
  • 摘要: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尚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通过系统采集典型天然气样品,利用已建立的稀有气体分析方法,开展了稀有气体全组分含量评价、同位素分布特征及成因判识研究。
  • 摘要:本项研究在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涩北1号气田区,采集了第四系540-1536m不同深度的钻孔岩芯样品44块,分别进行了有机碳和可溶有机质分析,对可溶有机质中的饱和烃组分进行了色谱-质谱分析。表明第四系低TOC含量的泥岩样品中,高的可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强烈发育的微生物及其对沉积有机质的降解。
  • 摘要:本次研究拟建立煤成气、油型气判识的非烃及稀有气体联合鉴别指标及图版,丰富完善戴金星院士的天然气成因判识图版体系。建立了稀有气体与非烃气体CO2碳同位素相结合的煤成气与油型气鉴别指标及图版。建立了稀有气体、非烃气体N2含量及同位素相结合的煤成气与油型气鉴别指标及图版。
  • 摘要:经对煤层气中C02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布与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获得如下初步认识:煤层气的δ13Cco2值的分布范围极宽,约在-40‰+30‰之间,且其内部变化复杂;由于煤层中的产甲烷菌选择性的利用或还原CO2而生成CH4,导致剩余CO2的δ13C值变重。其结果或直观表现为δ13Cco2值与δ13C1值之间明显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初步的实验资料显示,C02在从煤层中解吸的过程中,可发生同位素分馏作用,其大趋势为随着解吸的进程,后解吸出C02的碳同位素组成相对变重;排采煤层气或钻孔煤芯解吸气的δ13Cco2值变高且与δ13C1值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而且的CO2的含量偏低,往往显示其中存在微生物成因甲烷。因此,δ13Cco2值以及C02的含量可作为次生生物气的地球化学示踪指标。
  • 摘要:矿物在油气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开展模拟实验进行研究.蒙脱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可以明显加快有机质的转化生烃,并改变了产物的组成.许多研究认为方解石等碳酸盐矿物对有机质生烃没有明显的催化作用,亦或抑制了烃类的二次裂解;然而也有实验证实碳酸盐矿物具有催化脱羧效果.本研究运用Micro-Scale Sealed Vessel(MSSV)热解技术,选取胆甾醇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一系列温度下(室温~330℃)下蒙脱石和方解石在有机质生烃中所起的作用,取得了新的进展,深化了有机质生烃过程中矿物具有关键作用的认识.
  • 摘要: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多套富有机质湖相泥页岩,它们既是常规油气的烃源岩,也是中国东部陆相页岩油勘探的重点目的层.与北美海相页岩比较,湖相泥页岩在成分、构造、结构以及有机质发育程度上呈现出更加强烈的非均质性.建立不同尺度的地层格架,明确造成这些非均质性的古气候、古环境、成岩作用等因素,对于页岩油有利富集层段的选取和区域性对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结合测井和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尝试在古环境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东营和沾化凹陷沙三下、沙四上烃源岩层段地层格架.
  • 摘要:南海作为环西太平洋最大、发育最完善、最复杂的边缘海,由于其半封闭的海洋环境、较高的沉积速率,且地处东亚季风带等种种特质,为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海陆交互系统的古气候/古生态环境的协同演化提供了绝佳的实验场.前人的研究表明,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陆缘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古气候/环境演变.因此对该地区复杂古气候/环境重建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摘要: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北部大陆架4个含油气盆地之一,面积约6.5万km2.其中,深水区(水深>300m)位于盆地南部,包括乐东、陵水、松南、宝岛、长昌和北礁等凹陷及中央凸起,面积约4.5万km2.2014年,中海油在盆内中央峡谷发现陵水17-2超千亿方大气田,这是中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的第一个重大油气发现.本文综合地化-地质-地震信息融合的技术方法,对盆内深水区古近系特别是渐新统崖城煤系烃源岩的进行识别与潜力评价,进而利用天然气化学及同位素组成、凝析油生物标志物及相关地质资料,并结合生烃动力学模拟分析陵水17-2气田天然气的来源及充注成藏过程,建立天然气运聚模式.
  • 摘要:四川盆地油气产出呈现油多气少的特征,原油主要产出于川中侏罗系.四川盆地蜀南地区印支期发育泸州古隆起,二叠系以下地层均演化到过成熟阶段.泸州古隆起范围内,在二叠系和三叠系海相地层产出凝析油,产层以三叠系嘉陵江组为主.宏观上产凝析油气藏受古隆起控制,主要分布于古隆起核部以及靠近核部的斜坡位置,纵向上受深大断裂的控制作用明显.
  • 摘要:祁连山地处于青藏高原北部,构造上划分为南祁连、中祁连和北祁连三大构造单元.为了解祁连山冻土区煤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祁连、木里等地区采集了大量烃源岩样品,并对研究区广泛分布的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四套含煤地层进行了有机碳、岩石热解、全岩显微组分以及镜质体反射率等常规地化分析,同时对部分样品进行抽提物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得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基础地球化学特征依据镜质体反射率的实测数据,祁连山冻土区煤系源岩样品从石炭系到侏罗系Ro分布在1.03%-2.00%,主要处于1.40%以上,为成熟到高熟阶段,已达生气阶段,是大量生烃的重要时期.祁连山冻土区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并混有少部分Ⅱ型有机质,已达成熟或高成熟阶段,为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有利气源岩。
  • 摘要:页岩气是由连续的生物成因或生物-热成因的天然气,主要见于暗色页岩或高碳页岩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页岩气的勘探最初始于美国.目前页岩气的勘探主要以志留系龙马溪为主,其次是寒武系筇竹寺组,其它层系页岩气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野外露头、岩心、钻井、地震等资料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龙潭组页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性特征,在此基础之上,预测了龙潭组页岩气资源潜力.
  • 摘要: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以煤型气为主,而油型气的含量、分布较少.通过样品的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轻烃等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四川盆地陆相油型气的分布成因情况:在川西地区主要分布于须二段,为二次裂解成因;在川中地区主要分布于中下侏罗统,少量分布于须二、须六段,为(偏)腐泥型干酪根裂解成因;在川南地区分布于须家河组各段,为二次裂解成因.因此,结合陆相烃源岩类型及构造条件研究,本文对于四川盆地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的陆相油型气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从四川盆地陆相油型气来源分析得出,川西地区须二段的油型气来自须一段的腐泥型烃源岩;川中地区侏罗统和须六段的油型气来自中下侏罗统的腐泥型烃源岩,须二段的油型气来自须一段的偏腐泥型烃源岩;川南地区上三叠统的油型气来自下伏的海相地层。
  • 摘要:蓬莱9-1油田是中海石油近10年来的最大勘探发现之一,其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3亿方,其中生代花岗岩古潜山油藏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4亿方.庙西北凸起潜山顶面形态独特,存在南北两个山头,而中间为宽缓的鞍部.潜山岩性分布与其形态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南北两个山头为变质岩,而鞍部为花岗岩.原油主要聚集在花岗岩发育的潜山鞍部,两侧变质岩山头仅见局部油气显示.通过对蓬莱9-1构造潜山岩屑及岩心样品分析与镜下鉴定认为潜山花岗岩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其次为花岗闪长岩和少量钾长花岗岩,进而分析了潜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类型,主量元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以及潜山花岗岩风化壳的形成过程,按照潜山的形成与演化→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这样一个过程,建立了蓬莱9-1油藏的成藏模式图。
  • 摘要:南堡油田潜山共完钻探井19口,其中8口井日产百吨以上;三级储量1338万吨:1号潜山177万吨,2号潜山858万吨,3号潜山303万吨;南堡2号潜山建成产能28.5万吨,累产原油34.05万吨;天然气1.2亿方,显示出南堡凹陷潜山良好的勘探前景.单其潜山油气藏含油气性复杂,小范围内单井产能差异大,增加了勘探的难度,因此摸清其油气成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包裹体的特征表明南堡凹陷的潜山油气藏共有高成熟和低成熟度两类油气充注,客观表明潜山油气藏具有两期充注,并且在后期油气藏内有原油裂解的特征。通过包裹体测温资料显示,在南堡凹陷1号构造的潜山油气藏中,单井潜山储层的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均具有两个峰值。综合以上研究认识到南堡凹陷潜山油气藏的油气主要来自于沙二+三段,部分来自于沙一段,油气藏内部的原油包裹体显示出两期油气充注的特征。
  • 摘要:基于海洋沉积确定的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约33.5Ma)的气候过渡期是新生代全球性气候事件,但长期以来相关的陆相沉积记录研究则比较缺乏.本文对形成于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的茂名油柑窝组油页岩岩心样品进行了有机质丰度、烃类组成、单烃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以期研究低纬度陆相沉积有机质对第三系E-O气候过渡期的响应.结果显示,油柑窝组油页岩处于未成熟到低成熟阶段,且其氢指数HI绝大多数均>700mg/gTOC,油页岩的有机碳含量很高,TOC平均值为12.46%.茂名油页岩饱和烃色谱分析显示有机质饱和烃呈低碳数前峰群和高碳数后峰群分布模式,主峰碳分别是n-C17和n-C27,高碳数后峰群呈绝对优势,其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在剖面上发生了正负交替偏移的小循环,其中在埋藏深度相距不到5米的油页岩沉积中,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将近10‰.依据该模型重建茂名油柑窝组油页岩母质来源中C3植物和C4植物输入的比例可知,在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急剧正偏的层段中C4植物输入明显增加,由30%急剧增加到接近100%。
  • 摘要:乌里雅斯太凹陷位于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的东北部,为一北东走向、西北断、东南超的单断箕状凹陷,基岩最大埋深约4500m,呈北东向长条形展布,长约220km,宽16~20km,面积近3000km2,分为南、中、北三个次洼槽(图1).研究表明烃源岩主要发育在阿尔善和腾格尔组.本文利用排烃理论在对北洼不同区带烃源岩特征差异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排烃对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北洼南斜坡目前已发现了ZK3块、ZK17块、ZK19块、ZK13块油藏。尽管近两年来先后在北洼主槽部署了几口井,但未获得大的突破。现阶段勘探开发现状与烃源岩排烃特征吻合。因此,只要在南斜坡带圈闭落实,有效储层发育的断块区就会发现油藏;北洼主槽区应以深层岩性油藏为主开展工作。
  • 摘要:烃源岩热演化主要是基质被逐渐压实和有机质不断发生热降解、形成油气并最终变为石墨的过程.经典的蒂索生烃模式(Tissot et al.,1978)宏观表述了有机质在温度作用下,发生从生烃到破坏的一般过程,但没有具体说明热演化高~过成熟阶段,气态烃的物质来源以及干酪根和液态烃对高~过成熟阶段气态烃生成的量化贡献.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油气在"液态窗"阶段发生排烃以后,仍然有可观数量的液态烃滞留其中(以下简称滞留烃).对这部分滞留烃在高~过成熟阶段的生气潜力与成藏贡献,国内外勘探界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都未予充分重视,烃源岩内滞留烃的数量在"液态窗"阶段存在"富集"峰值,证实烃源岩在"液态窗"阶段发生排烃以后仍有可观数量的液态烃滞留。"液态窗"阶段既是液态烃大量生成期,也是大量排出期,这个阶段得到的数据更逼近地下实际,因此对烃源岩滞留烃数量的统计,宜在"液态窗"阶段进行,在"液态窗"之后的高~过成熟阶段,由于滞留烃会发生热裂解,数量会急剧减少,不宜纳入统计。针对我国海、陆相烃源岩热解数据的统计显示,高~过成熟阶段仍有数量可观的样品可作为有效气源岩。
  • 摘要:原油裂解气是高过成熟海相盆地中重要的气源之一,这在我国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近几年勘探实践中都得到了证实.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封闭体系下的原油裂解模拟实验,在原油裂解成气机理、生气潜力及动力学模拟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如聚集型原油裂解气与分散型原油裂解气地球化学特征有何异同?天然气到底来源于古油藏原油裂解还是烃源岩内分散液态烃裂解或者是储层中分散原油的裂解与如何判识等。本研究通过不同介质、不同原油配比条件下的连续裂解模拟实验,研究原油裂解气在C6-C7轻烃组成特征方面的变化,希望为原油裂解气判识提供一些新的地球化学指标和科学证据.通过对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龙王庙组以及威远地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23个天然气样品轻烃化合物组成特征分析发现,该地区天然气具有聚集型原油裂解的特征,可初步判定为聚集型原油裂解气。
  • 摘要:湖相烃源岩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特征,这种非均质性不仅反映在不同环境形成的烃源层内,而且在相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烃源层内也有所表现,即烃源岩中既存在有机质相对较分散的一般烃源岩,也存在有机质较为富集的优质烃源岩,烃源岩的这种非均质性对页岩油气赋存和有利区带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为深层次了解东营凹陷烃源岩纵向上的非均质性和差异性,对东营凹陷的主力烃源岩进行了系统连续的取芯.取芯井牛页1井位于牛庄洼陷的洼陷带,取芯层位为沙三下亚段中下部到沙四上亚段,埋藏深度3295.00-3500.07m,总长度185.22m.根据取芯段烃源岩的沉积学、岩石学和测井资料,结合邻区其它井的资料,对整个取芯段细分到层组.在此基础上对近千块岩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并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方面对各层组烃源岩进行了精细评价.通过对东营凹陷牛页1井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的研究,得出东营凹陷牛页1井有机质丰度较高,总体达到了好烃源岩标准,具有非常高的生烃潜力,有机质类型较好。
  • 摘要: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奥陶系发育优质的海相烃源岩.受海平面升降控制,垂向上共发育四套烃源岩,分别为阿瓦提凹陷和满加尔凹陷的中-下寒武统、塔东地区中-下奥陶统黑土凹组、阿瓦提凹陷-阿满过渡带-满加尔凹陷的中-上奥陶统萨尔干组-吐木休克组-却尔却克组、阿瓦提凹陷至塔中地区的上奥陶统印干组-良里塔格组,具有鲜明的"等时异相"特征.上奥陶统烃源岩规则甾烷的分布较复杂,呈反斜线、反"L"型及不对称的"V"字型。西部印干组只局限分布在柯坪及阿瓦提地区,厚度较小,但有机质丰度高,为一套优质的烃源岩层系。油源对比认为上奥陶统印干组与原油亲缘关系较差,烃源岩多以C21三环萜烷为主峰,C21TT/C23TT一般大于,倍半萜及二萜类系列化合物呈"草帽"型,C18-C19二萜烷相对含量较低。
  • 摘要:惠州凹陷是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中一个富油凹陷,已发现了众多的油田.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凹陷内主要发育始新统文昌组湖相和渐新统恩平组煤系两套烃源岩,它们对已发现油气均有贡献.本文以HZ9-2-1井和HZ21-1-1井原油为代表,剖析两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由于两套烃源岩形成环境的性质和原始生烃母质的不同,所生原油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体现在各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上,可以用作鉴别其来源和成因的依据。
  • 摘要:赛汉塔拉凹陷位于二连盆地腾格尔坳陷的西部,二连盆地是在内蒙古华力西晚期褶皱基底上和燕山拉张翘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展起来的新生代断陷沉积盆地,在晚白垩世,盆地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对烃源岩的热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恢复剥蚀厚度,准确标定烃源岩的有机成熟度是定量表征赛汉塔拉凹陷的生烃量的关键所在.湖相烃源岩发育具有高度非均质性,包含有机相C,D/E和F相)。不同有机相的烃源岩的生烃动力学有很大差别,所以在拟合生烃曲线时,最重要的是将源岩进行分类,对每类烃源岩进行数学统计的分析,赋予不同的特征值(TOCo、HIo),当古地温梯度为40℃/km,剥蚀厚度为500m时,与岩石热解数据、甾烷异构化指数和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拟合很好。在赛汉塔拉凹陷中,由于构造背景的差异,不同区域的剥蚀厚度有所差异,通过对5口典型井的剥蚀厚度的恢复和有机成熟度的标定实现对整个凹陷埋藏热历史的恢复。综合考虑古地温梯度及剥蚀厚度,利用多种实测数据标定的生烃动力学模型进行剥蚀厚度的恢复,有利于准确评价凹陷的生烃潜力。
  • 摘要:在源岩生排烃研究中,常用到排烃阀值的概念,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新参数,用于量化表征源岩的生排烃,有以下几种:基于源岩氯仿沥青"A"/有机碳作为排烃阀值的量化表征方法;基于热解分析定量氯仿沥青“A”的方法,基于碳硫分析定量氯仿沥青“A”的方法;基于源岩总烃/有机碳作为排烃阀值的量化表征方法;基于源岩烃指数作为排烃阀值的量化表征方法;基于源岩生烃的量化表征方法。
  • 摘要:渤海海域的古近系发育三套烃源岩,即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以及渐新统东营组烃源岩.其中沙三段烃源岩的供烃能力已经得到广泛证实,由于已发现凹陷及其周边凸起已经发现的多个大中型油田的油源基本为混源,因此对于沙一段烃源岩供烃能力大小一直未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缺乏对沙一段供烃能力合理认识.沙一段烃源岩无论丰度、类型都是三套烃源岩中最好的,其生烃潜力较大,沙一段源型油“墨水效应”明显,原油生标特征容易夸大沙一段烃源岩贡献,沙一段烃源岩在绝大部分地区不能作为主力源岩存在,但其供烃能力又不容忽视,尤其是对凹陷周边凸起区贡献尤为可观,是凸起区勘探的重要油源之一。
  • 摘要:原油中常见的重排藿烷是17α(H)-重排藿烷和18α(H)-新藿烷,它们是由藿烷类化合物发生结构重排而形成的.这类化合物最早在煤和陆相原油中发现,一度被认为是陆源有机质的重要标志.四川盆地侏罗系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中不仅富含这两类重排藿烷,还检测到一类未知结构的早洗脱型重排藿烷.17α(H)-重排藿烷含量非常高,部分样品甚至高于规则藿烷;在GC/MS图谱上,早洗脱型重排藿烷出峰时间明显早于其它藿烷类化合物,其中C30早洗脱型化合物位于Ts和Tm之间,意味着这类化合物可能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尽管如此,所有分析的64个原油样品中,早洗脱型重排藿烷含量与17α(H)-重排藿烷含量的比值均在0.6左右,表明这两类化合物具有相同的成因.在川中石龙场侏罗系原油中发现过这三类重排藿烷.本研究发现,这三类重排藿烷广泛分布于四川盆地侏罗系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中.库车坳陷侏罗系也曾发现过早洗脱型重排藿烷,但丰度远低于川中地区.
  • 摘要:本文选取四川盆地二叠系长兴组泥质碳酸盐岩进行了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模拟实验系统选用了限定压力的金管封闭体系,具体过程如下:将适量(20-100mg)干酪根样品在氦气保护下封入金管(40mm×4.2mm i.d.)中,将金管分别放入不同的高压釜中.通过高压泵对高压釜注水,从而对样品施加压力.利用压力传感器调节,使生烃热解实验的压力维持在25Mpa.本实验过程中,以20℃/h和2℃/h的加热速率分别进行程序升温,从300℃开始到650℃结束,生烃热解实验完成后,将黄金管取出高压釜,对黄金管内的热模拟气体进行组分分析。经拟合计算,这些样品的动力学模拟计算曲线与热解实测数据是非常吻合的,表明本研究热解实验数据及获得的生烃动力学参数是可靠的,可以外推应用到实际地质条件下的生烃过程。
  • 摘要: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油气资源丰富,生储盖组合良好,其中古近系珠海组次生孔隙发育可以作为一套良好储集层.随着区内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的不断深入,前人逐步对珠海组砂岩储层的孔隙特征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陈国俊认为该区储层主要发育粒内溶孔,并存在一些原生孔隙,渗透率普遍较低;尤丽认为碳酸盐胶结物是珠海组深部砂岩储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原因.但对于珠海组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过程还不太不清楚,因此本次研究通过原位水岩反应实验对珠江组砂岩储层的次生溶蚀孔隙的形成过程进行模拟,并进一步探讨了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在模拟实验中可见较多粒间溶孔,而缺乏粒内溶孔是水岩反应体系中流体状态对珠海组砂岩次生孔隙形成的重要影响。另外,长石溶蚀是一个非等化学反应,需将水岩反应中产生的钾离子不断带出体系才能保证长石溶蚀的继续进行,从而形成长石粒内溶孔。因此需要水岩反应体系是一个孔隙流体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开放体系。模拟实验中增加乙酸浓度后,砂岩的次生孔隙增加显著,这主要是砂岩中大量的碳酸盐胶结物在乙酸作用下被溶解造成的,说明酸度对次生孔的形成同样起着重要影响。
  • 摘要:漠河盆地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7′-125°45′,北纬52°00′-54°00′.盆地呈东西向展布,长约300km,宽约80km,面积为21500km2,是大庆外围油气勘探的战略展开目标.前人对盆地进行了一些基础地质工作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工作,得知盆地东部研究程度比西部高,取得了诸如构造发育、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岩浆活动、成油气条件及水合物成矿条件等基础地质、石油地质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料,积累了一些资料及成果.但由于受到野外工作条件、当时的工作内容及研究对象等限制,导致研究成果与内容不够系统和全面,同时已有这些资料及成果也无法满足目前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研究的要求,制约了水合物成矿的深入研究以及勘探目标的选择.根据岩石热解数据,结合各剖面位置及泥岩厚度数据,综合绘制出漠河盆地侏罗系漠河组暗色泥岩厚度等值线图。将漠河盆地侏罗系漠河组暗色泥岩分布将别划分为8个区块,建立立体模型,分别计算出每个区块的体积,求出每个区块的生烃量,各个区块的生烃量之和即为漠河盆地侏罗系漠河组的总生烃量。
  • 摘要:不同地区发育的烃源岩在有机质丰度、类型等质量差异十分明显.优质烃源岩的发育需要有利于有机质堆积和保存的沉积环境,烃源岩形成环境对优质烃源岩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沉积介质条件和生烃母质类型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往往闭塞安静偏还原的水体条件更有利于低等水生生物群藻类的富集和保存;偏氧化环境有机质含量少,导致烃源岩质量变差.
  • 摘要:南斜坡的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共有11口探井分别在Eq、Ej、Ex中见油气显示,试油井位6口,均见到不同程度工业油流,其中位于金家场背斜带上的江深4井在Ex上段见到工业油流.2013年以来,油田在南斜坡打了多口探井,分别在Ex下段Ⅰ、Ⅱ、Ⅲ油组见到工业油流甚至高产工业油流,显示了本区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因此正确评价本区Ex下段烃源岩以及确定不同层位或油组原油的来源,可以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南斜坡Ex组原油与本区Ex下段主力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证明了Ex下段主力烃源岩对本区原油的贡献作用;但同时还应有它区埋深更深、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形成于半咸水~咸水湖相的高成熟Ex下段主力烃源岩的贡献作用。
  • 摘要:通过对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对原油物性、族组成、碳同位素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分析,对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可以确定源岩性质及油气沉积环境、母质来源及油气来源.因此,油气的的地化指标的定量分析显得非常必要.
  • 摘要:本文利用黄金管高温高压热模拟装置,对鄂尔多斯盆地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进行加水生烃模拟研究.根据实验室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结果,分析研究区不同层段、不同岩性烃源岩在不同生烃演化阶段的产率和产物特征(生物标志物,同位素,油气组分),对比分析研究区三叠系不同层段、不同岩性烃源岩模拟产物的组成演化特征,为深入讨论研究区上三叠统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油气源贡献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歧口凹陷位于黄骅坳陷中部,是黄骅坳陷内的富油气凹陷之一,自提出歧口凹陷"增储十亿吨,建设大油田"的目标以来,大港油田在歧口凹陷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沙一段陆续发现高丰度页岩及一些低熟油分布,逐步认识到低熟油在黄骅坳陷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力.为了进一步落实低熟烃源岩的资源潜力,笔者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化学及有机岩石学相结合对沙一段低熟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着重剖析歧口凹陷低熟烃源岩的生排烃特征及特点,旨在为歧口凹陷低熟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塔里木盆地近年来在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发现了大量的非热成因凝析气藏,为研究蒸发分馏复杂过程中不同组分的地球化学行为提供了新的对象。通过计算正构烷烃的损失量,分析拟组分的斜率因子,金刚烷与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定量分析,识别出该地区发育两种成因蒸发分馏凝析气藏。本研究表明干气的气洗相对湿气充注导致了更多的正构烷烃损失和金刚烷的富集,指示蒸发分馏凝析气藏的地球化学特征受到引起运移分馏的天然气性质的强烈影响。
  • 摘要:索尔库里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和青海省西部,地处阿尔金山腹地,阿尔金断裂北侧,面积近5000km2,其南为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索尔库里周缘存在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其中中生代地层发育齐全,自下而上发育有中生界侏罗系小煤沟组、大煤沟组、采石岭组、红水沟组和白垩系犬牙沟组,新生界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油砂山组、狮子沟组及第四系地层.源岩样品中Σ三环/Σ五环值主要与母质类型有关,母质类型越好,该比值越大。根据研究区饱和烃总离子流图的峰型、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的分布,可将样品分成三类。
  • 摘要:勘探向深部发展是近年来东部成熟油气区深化勘探的必然之路.深层油气勘探首先要解决油气的相态问题,原油保存深度下限的确定是深部油气勘探所必须解决的基本地质问题,2011年4月16日完钻的华北油田牛东构造带牛东1井,完钻井深6027m,在潜山井段5641.5-5741m地层测试,6mm油嘴,孔板19mm求产,折算日产油19.6m3/天,气11726m3/天;6027m井底,采用16毫米油嘴、63.5毫米孔板放喷求产,日产天然气562558m3,日产油642.91m3,折合油气当量超千吨,储层底界温度更是高达201.1℃.从而显示出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巨大前景.本文选取歧口凹陷沙河街组沙一段原油进行黄金管限定体系的原油裂解生气模拟,并以此获取原油的裂解生气动力学参数。事实上,在具体到各个油气藏的过程中,还可能由于更深层天然气的充注气侵,会使油藏提前达到所达到凝析气藏所需气油比例,从而使实际勘探过程中发现的原油的保存下限减小。如在板桥凹陷板深35井4525-4562m存在稳定油层,4823m仍有油显示,4900以下则解释为气层。
  • 摘要:祁连山冻土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4200m,分为北祁连构造带、中祁连陆块和南祁连构造带3大构造单元.自震旦纪以来,祁连山先后经历了大陆裂谷、洋底扩张、沟弧盆体系、造山等演化阶段而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JN井位于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附近,大地构造上处于加里东构造运动期(513~386Ma)形成的中祁连陆块西段,邻近南祁连构造带,属南祁连盆地的木里坳陷.为了研究JN井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本文对该井1300多米的岩心进行取芯测试,对采集的30多个泥岩、炭质泥岩样品进行有机碳、烃指数、岩石热解最高峰温、镜质体反射率等地球化学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
  • 摘要:黔北地区处于上扬子板块的西南端,位于贵州省北部,面积5.44×104km2.该区沉积泥页岩分布在震旦系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奥陶系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二叠系栖霞组-龙潭组地层中.其中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分布稳定,发育富有机质的黑色页岩和炭质页岩,是该区海相页岩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层.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伊利石和伊/蒙混层,还含有少量的方解石、白云石、长石、黄铁矿、绿泥石、蒙脱石、高岭石等矿物。石英等脆性矿物丰富、含量高(平均>40%),页岩中发育大量的微米-纳米级孔裂隙,含气量较高(平均1.5m3/t),有利于页岩气的形成和富集。研究认为,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提出东南部的石阡-余庆-施秉一带为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的有利区.
  • 摘要:沥青质是干酪根与原油之间的中间产物,由于键合在沥青质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不易受到细菌的攻击,因此键合在沥青质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可能与原有残余生物标志化合物有较大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生物降解作用下沥青质催化加氢热解产物的特征来研究沥青质的特殊结构对烃类的抗降解保护效果,以及在生物降解作用或热成熟作用下的原油中生物标志参数的变化特征.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催化加氢热解法具有生物标志物产率高、重排少、生物特征保持完整等特点,用来释放相对稳定的沥青质中所保存的原始生物标志化合物十分有效.
  • 摘要:随着天然气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和油气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油气勘探目标层系由中浅层向深层、超深层延伸成为必然趋势,盐下油气藏作为重要的接替领域颇受瞩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巨厚的膏盐岩沉积地层,尤以马五6亚段膏盐岩分布范围为最广,盐洼中心位于盆地中东部的陕北神木-米脂一带,面积约5×104km2.近年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以盆地东部奥陶系盐下天然气勘探为目标,先后部署实施了龙探1井、龙探2井两口风险探井,获低产气流.随着靖西地区奥陶系中组合天然气勘探的突破,在乌审旗桃38井奥陶系盐下马五9、马五10段试获高产工业气流(日产气129124m3,日产水9.6m3),成为首次在深层膏盐岩下试获工业气流的探井,有力助推了奥陶系膏盐岩下天然气勘探新局面的拓展.从成藏组合特征来看,盐下天然气储层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垂向距离较大(通常在两百米以上),而且中间有一定厚度的膏盐岩地层封隔,使上古煤成气难以进入盐下储层聚集成藏。而且,盐下天然气甲烷化系数与甲烷碳同位素的相关性表明盐下产出气为储层中的原生气,其整体偏轻的甲烷碳同位素特征就是自身属性的客观反映。因此,判断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天然气属于自生自储的热催化或高温裂解油型气。诚然,对于奥陶系海相烃源岩的发育机理、空间展布,生排烃潜力等问题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轮南低凸起是一个具有多个含油气层系,多种类型油气藏和多期油气充注的复式油气聚集区,产出的油气既有凝析油,又有重油,还有正常比重的原油,油气类型非常复杂.轮古东位于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东部,由轮南断垒带、桑塔木断垒带、中部缓坡带和东部斜坡带四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向南东倾的斜坡,由于其巨大的天然气储量,从其被发现就被定为气田区.但是近年来随着生产的进行,轮古东地区桑塔木断垒带相继有三分之一的井出现了"前气后油"的生产特征,轮古东呈现出整体以产出凝析气为主,部分井出现"底油"的地质现状,为了确定"底油"的类型,通过生产特征分析、典型井PVT测试、流体测试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分析了原油特征和油气来源,重新划分了油气的类型,为制定后期注水开发调整措施和对轮古东深部油藏的勘探潜力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全油气相色谱,轮古油田奥陶系不同位置的原油的正构烷烃分布各有其特点。整体上,轮古东中轻质油正构烷烃基本呈前峰性分布,轮古东原油中饱和烃色谱基线常出现"鼓包"(UCM峰),"鼓包"的出现说明原油发生过生物降解作用,结合塔北隆起烃源岩类型和成藏过程,认为轮古东地区随着油气的持续开采,特别是天然气开采量最大的桑塔木断垒带,其地下油气类型发生了转变,推测在喜山期气侵作用下,轮古东由于近源而受到大量的天然气充注,随着天然气不断开采,地层压力不断下降,下部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混合油开始进入上部储集空间。
  • 摘要:鉴于凝析油和轻质油(>50API)C15+馏份的含量很低,因此,运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对这类原油进行油源对比往往会遇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轻烃地球化学参数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当对混源油进行油源对比时,轻烃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综合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二者对成熟度、母质来源等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反映的是中高碳数化合物(C12~C35+)的母质来源和成熟度,而轻烃地球化学参数则更好的反映了凝析油(低碳数部分)的来源或次生变化.因此,只有通过对轻烃和高碳数化合物的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油源对比结论。本文根据对库车坳陷原油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和轻烃化合物的综合分析,将库车坳陷凝析油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来自三叠系的湖相油,第二类为来自中生界煤系烃源岩的煤成油,第三类为混源油,在库车坳陷陆相原油中,中生界煤系烃源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克拉苏构造带克拉和克深地区及塔北隆起北缘英买7油气田主要表现为湖相腐泥型凝析油外,其他各主要油气田原油均有来自于中生界高等植物生源的贡献,而湖相烃源岩仅在局部地区占主导作用。
  • 摘要: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磨溪地区(简称高磨地区)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单个气藏规模(4404×108m3)最大的寒武系龙王庙组整装特大型碳酸盐岩气田-安岳气田,且震旦系-寒武系三级储量规模超过万亿立方米.但高磨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龙王庙组气藏的天然气在组成、同位素值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对其天然气成因及来源等认识上的分歧,不利于勘探决策.为此,利用大量新钻探井及盆地周边野外露头资料,开展了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氢同位素,烃源岩微量元素等项目的系统测试,结果显示四川盆地高磨地区灯影组、龙王庙组天然气干燥系数大于0.9970,是以烃类气体为主的干气,低氮、低氦、中-低含硫化氢。天然气成熟度及非烃含量的微小差异造成了灯影组天然气组成有别于龙王庙组的“两低四高”特征。天然气δ13C2值和δ2HCH4值两项参数的较大差异反映了灯影组、寒武系龙王庙组天然气有不同的母质来源。
  • 摘要:莺歌海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呈北西向延伸,面积约12.7×104km2.东方区位于盆地西南部,是盆地中重要的勘探区域.目前在东方区黄流组和莺歌海组中均发现了大中型气田,如X1-1气田和X13-2气田等.盆地内发育多套烃源岩,从下至上依次为始新统、崖城组与陵水组、三亚组与梅山组以及黄流组和莺歌海组.尽管莺歌海盆地勘探多年,发现多个大中型气田,但是关于烃源岩的研究有限,主要集中于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烃源岩的演化特征,而关于烃源岩发育机制方面研究更是很少涉及.。本文重点以元素分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为手段,结合微体古生物和沉积相分析资料,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东方区烃源岩的发育主控因素。研究认为:东方区黄流组至莺歌海组有机质丰度不高,呈现出三段式变化特征,东方区黄流期至莺歌海期为浅海环境,东方区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自水生生物,但部分层段陆源有机质含量较高,东方区黄流组至莺歌海组烃源岩发育主要受古生产力和水体的氧化程度的控制。
  • 摘要:为分析两类源岩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油藏乃至致密油成藏中的成烃贡献及石油地质意义,本次研究依据多项地球化学测试资料、生烃热模拟实验结果,结合盆地中生界石油地质特征,探讨了长7段优质烃源岩、次优质烃源岩的排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长7优质烃源岩具有显著强排烃特征。烃源岩的品质是制约排烃量与排烃效率的主要因素,烃源岩的质量越好,累计生油量越大,其排烃效率就越高,排烃量也越大。高产油率、高排烃效率的长7优质烃源岩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及致密油成藏富集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连续厚度较大的中等排烃程度的黑色泥页岩在姬源西部石油成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摘要:随着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不断拓展,出现了一些用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难以解释的地质现象.如从目前已发现的含硫天然气的分布看,高含硫化氢天然气除了主要分布在开江-梁平海槽东侧石膏相对发育区外,开江-梁平海槽西侧石膏不发育处,硫化氢含量也较高,如高峰场硫化氢含量为109~135g/m3、黄龙6井为126~202g/m3、龙门为92~249g/m3、双家坝为103~132g/m3、高桥为173g/m3.勘探实践和大量的地质录井资料显示,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中不同程度地含有固体沥青.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它是液态烃类运移进入储层后因热裂解作用而形成的残留物.在模拟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川东北富固体沥青碳酸盐-硫酸盐岩沉积层中硫化氢生成过程为"六期渐进式双峰生成模式"。新的地质地球化学模型为四川盆地海相地层何以普遍含有一定量的硫化氢,尤其是开江-梁平海槽西侧的高峰场、龙门、双家坝、高桥等石膏不发育地区何以具有较高含量的硫化氢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思路。
  • 摘要:桑托斯盆地位于大西洋西岸巴西东南海上,盆地面积为20×104km2,水深最深超过4000m.盐下Jupiter油气田距离海岸290km,水深为2060~2600m,Jupiter油气田流体分析表明气顶和油环中CO2含量、气油比及原油API密度存在明显差异.气顶流体CO2含量的分布范围为76%~78%,气油比分布范围为2750~4260m3/m3,原油API密度为32o~36oAPI;而油环流体CO2含量分布范围为56%~60%,气油比分布范围为170~211m3/m3,原油API密度为16o~23oAPI.以勘探烃类为目的的海上高技术、高成本、高风险的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非烃气体的存在无疑将降低油气的经济价值.因此研究Jupiter油气田高含二氧化碳油气藏成因对于桑托斯盆地盐下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二氧化碳在石油中的溶解能力,约为甲烷的7~9倍,其抽滤、改造油气藏性质的能力应大于甲烷气体。当断裂作用发生时,伴随着压力降低,饱和油的气相从饱和气的流体中分离时发生蒸发分馏作用,分馏出来的烃类主要是轻烃、二氧化碳,并沿断裂运移至较浅处储层形成凝析油、气藏,而深部储层随着分馏作用的强度具有不同程度的重质组分。ccc井储层气顶流体中富含甲苯化合物,而油环流体中富含正构烷烃化合物是CO2蒸发分馏作用最有力的证据。研究区广泛存在着NE-NNE方向的深大断裂,这些深大断裂无疑是深部CO2气体的良好运移通道。正是由于基底深大断裂的输气配置作用,将无机CO2输送到良好的圈闭中聚集成藏。
  • 摘要:2008年以来,北美页岩层系的勘探对象逐渐由天然气转换成液态原油.2014年美国致密油产量日产超过50万吨,年产超过1.8亿吨.目前国际油价处于低位,更需要在致密油勘探过程中考虑石油富集区(即甜点区).北美地区典型的致密油区带巴肯区带、鹰滩区带勘探实践表明存在富集区、油水关系和富集机理复杂.尽管国内已经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柴达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等获得致密油勘探的进展,但是致密油富集机理仍待剖析.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含油孔喉下限与美国巴肯致密油含油孔径下限20nm的结论具有一致性。含油饱和度+体积分布推算:微纳米喉道为主,喉道下限直径20nm;溶积提取法:洗油前后孔径变化曲线,推测含油孔隙直径下限20nm。通过岩心观测和成岩-成藏研究,认为长7致密砂岩先致密后成藏。直接原油充注困难,温度和气体能降低原油粘度、增加油相对渗透率。致密砂岩洗油,不同源储配置,低熟页岩生烃体积<致密砂岩孔隙体积。生烃增压提供动力,液态窗范围流体压力50Mpa~100Mpa。模拟实验显示近源含油饱和度高,饱和度受生烃强度和源岩距离控制。长7致密油区带油水分布显示:镇北西部距源岩远、充注程度低的;合水南、陇东中部物性差、内部存在水层;合水南部大裂缝沟通,原油漏失。因此,长7致密油甜点区主要集中在邻近厚层成熟泥页岩、物性较好、微裂缝发育区。富集控制因素:源岩及厚度控面;砂体储集性能控层;裂缝网控制单砂体;源储配控宏观+微观;大断裂缝控聚集。
  • 摘要:长宁-威远地区页岩成熟度高,处于气态烃裂解阶段,导致了页岩气同位素异常分布特征。该区碳同位素倒转有望指示页岩气高产。自生自储的封闭体系中,页岩残余气体能够继承特定成熟阶段页岩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吸附确军吸作用及质量传输作用会造成碳同位素分馏,同位素分馏程度与页岩气运移距离和地层压力等因素有关。
  • 摘要:本研究首先从实验角度验证干酪根高演化阶段释放轻烃中环烷烃和芳香烃分子碳同位素具有不变性,而原油热裂解过程中产生环烷烃和苯系物富集13C。其中前者由热解仪与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仪的在线测试完成,避免了二次过程引起的同位素分馏。实验以富集后的藻质组代表Ⅰ型干酪根,富集后的镜质组代表Ⅲ型干酪根,同时选择了一个典型的海相烃源岩全岩。结果显示,在整个热演化阶段苯和甲基环己烷基本未发生明显的碳同位素分馏。原油的热裂解采用压力封闭体系下程序升温热解实验,轻烃分子碳同位素测试为直接进样法。实测结果表明,随热演化程度增高,苯发生明显的碳同位素分馏。其次,要证明研究样品在采集、运输、保存、实验过程中轻烃挥发作用对分子碳同位素的影响,这对于轻烃分子碳同位素的应用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重点考察了原油自然挥发过程中C6-C8馏程正构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单环芳烃等四类化合物自然挥发过程中碳同位素的分馏效应。实验揭示,大部分化合物在挥发度达到50%以上才开始发生显著的碳同位素分馏,挥发量达到90%以上时,正构烷烃分子的碳同位素分馏最高可达4‰以上,然而,环烷烃化合物无论在哪个挥发阶段,实验误差范围内均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显然,对于同一碳数的轻烃化合物,其分子碳同位素分馏效应严格地受控于化合物类型,与挥发量并不成正比关系。由此可见,轻烃中环烷烃分子碳同位素基本不受挥发作用影响,可作为一个有效的应用指标。
  • 摘要:近年来,我国四川、塔里木等盆地深层海相层系相继发现一系列大气田,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寒武系超大型气田,是盆地油气勘探近百年来发现的单体规模最大的气田,仅磨溪区块寒武系龙王庙组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403.8×108m3,震旦系灯影组灯四段控制储量2042.9×108m3;2014年川西地区双探1井再次获得重大突破.塔里木盆地古城低凸起上的古城6井奥陶系鹰山组获高产稳产天然气流,日产气26.4×104m3,成为碳酸盐岩层系未采取措施产量最高的一口井;中深1井在寒武系也获得重要突破,展示了深层天然气勘探的广阔前景.我国海相原型盆地发育了多套优质烃源岩,包括全球分布的黄金生烃层系寒武系和中上元古界,但海相叠合盆地经历了从古生代海相沉积到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的叠加过程,现今演化程度高,多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干酪根核磁共振分析表明高过成熟阶段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气潜力碳含量均较低,这意味着生气潜力有限.本文从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排烃热模拟实验和实际地质剖面解剖相结合,研究不同类型烃源岩在不同地质条件下滞留烃的数量。基于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排烃热压模拟实验与不同源储组合地质剖面解剖相结合的研究,确定了不同类型烃源岩在不同地质背景下的排油率rn 参数,解决了源内和源外分散液态烃的分配比例和数量问题。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化学组成和物性不同,导致原油开始裂解的温度、大量裂解的时机以及最终结束时的温度都有所差异。为剖析海相深层天然气来源,还对比分析了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威远、罗家寨、普光气田,塔里木盆地古城6井、和田河气田天然气轻烃的数据。大型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的古油藏、半聚半散型液态烃、源内滞留烃全方位的供气,为形成海相深层大型和超大型气田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 摘要:我国致密油的油气资源丰富,致密油已成为中国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是我国典型的致密油勘探领域,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共发育上、下2套甜点体,截止2013年,共钻穿芦草沟组探井10余口,且均获得工业油流.原油密度在0.89g/cm3-0.92g/cm3,致密油的密度相对较重,导致开发难度增高,在进一步提高致密油产能方面还存在较大挑战.本研究拟借助油气地球化学方法与手段,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地化特征和含油性的研究为代表,探讨致密油含油性的地球化学表征与甜点预测,为致密油的勘探与开发提供地球化学依据.,总体上来说,上、下甜点体的厚度在凹陷中心最大,呈现向边缘逐渐减小的趋势。测井预测上、下甜点体厚度基本在20米以上,上甜点体最大厚度可达77米,下甜点体厚度最大为73米。下甜点测井预测厚度与实测地化参数预测的有效甜点厚度趋势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实测样品有限,不能较好的反映整段的特征,需结合测井评价综合分析。
  • 摘要:珠江口盆地A构造文昌组钻遇低孔低渗油藏,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与周边油田原油明显不同,认为该构造文昌组原油来源于HZ26洼西次洼文昌组烃源岩.N10及N56油层是A构造两个主要油层,经过仔细对比,发现两油层原油之间存在较明显区别.N10原油Pr/Ph为2.63~2.80,平均2.72,N56原油Pr/Ph为2.35~2.73,平均2.48,说明两者母源均形成于弱还原-弱氧化环境,但氧化还原性略有不同.N10层原油饱/芳低于N56原油,碳同位素也明显轻于N56原油,饱/芳比及碳同位素的差异可能说明N10与N56原油不同源,相对较轻的碳同位素可能是由于成烃母质中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碳源的陆生植物的输入量大造成的,由此推测N10原油的母源沉积时的陆源有机质输入相对较多.HZ26洼西次洼文昌组可划分为四个层序:SQ1,SQ2,SQ3,SQ4,其中N56油层位于SQ1与SQ2,原油主要来自洼陷初期沉积的SQ1烃源岩,N10油层位于SQ3,原油主要来自SQ3烃源岩,也可能有少量SQ1烃源岩的贡献。SQ3沉积时水体略浅,氧化性略强,陆源有机质的输入量增加。
  • 摘要:卟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中,尤其是叶绿素、血红素、细胞色素P450、维生素B12等都是金属卟啉配合物;人们在石油中也发现了痕量的金属卟啉化合物的存在,所以,石油中“金属卟啉”就成了石油有机成因的铁证.本文在做“一碳有机酸钙生烃模拟实验”时偶尔发现,也能生成高丰度、结构复杂的“初卟啉”.多次模拟产物在中国北京石油大学、天津中海油渤海实验中心做了质谱分析.结果产物中“初卟啉”不但丰度高、而且质谱图可比性好.这一发现有助于石油中N元素来源的研究.
  • 摘要:经研究基本确定大庆西部斜坡的原油主要来自齐家-古龙凹陷的青山口组.本文应用含氮化合物、包裹体、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技术探讨研究油气运移路径和油气成藏期次与时间.本次研究分析原油样品22块;搜集整理以前分析的原油含氮化合物样品数据82个;烃源岩抽提物样品5个,其中嫩一段3块,青一段2块.考虑到这些样品数据是不同批次分析的样品,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因此尽量采用比值参数.加之大庆长垣西部地区油气运移距离较远,含氮化合物的地色层效应明显.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可以反映油气注入时的储层温度,因此可以应用与有机包裹体同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恢复油气成藏温度和成藏期,但若寄主矿物受到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影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会发生再平衡而不反映成藏温度,此时需要根据储层的埋藏情况进行校正。综合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各储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研究得出:扶余油层有三期成藏,成藏时间为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大安组与泰康组沉积至今三期成藏;高台子油层有三期成藏,时间为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大安组与泰康组沉积时期;萨尔图油层有两期成藏,成藏时间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大安组与泰康组沉积时期;姚一段(y1),没有K-Ar同位素数据,仅依靠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其有两期成藏,时间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大安组与泰康组沉积时期。
  • 摘要:松辽盆地外围突泉盆地"突参1井"钻获了轻质原油,实现了松辽盆地外围油气资源调查的新突破,开辟了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但尚未发现关于该地区研究的报道与进展.为深入了解该地区地层开钻了X1井,X1井位于突泉盆地"牤牛海凹陷"南部,对该井油气显示层段—侏罗统红旗组进行了系统取样共取得11块油砂并对此开展了相关的测试工作.本文以油砂为研究对象,剖析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合特征,旨在阐释其有机质生源、沉积环境及成熟度等方面的意义,主要分析了油砂族组成特征,正构烷烃与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长侧链三环萜烷、四环萜烷及五环三萜烷系列,甾烷类化合物,成熟度特征等。
  • 摘要:凯里地区是扬子区著名的下古生界油气显示分布区,处于液态烃的奥陶系、志留系油苗显示为主,包括虎庄(虎47井)、凯棠和洛棉等残余油气藏,受燕山期的强烈褶皱冲断和隆升剥蚀影响,原生油气藏遭受强烈氧化破坏,残留下来大量的储层沥青.凯里地区位于黔东南坳陷,地表出露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中、下志留统、中、上泥盆统和中、下二叠统.地表构造格局为北东向背、向斜相间,被多条北东向的断层切割.本文对虎47井原油、洛棉和凯棠剖面上储层沥青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剖析,同时对储层薄片进行了透光和荧光分析,以追溯其来源,探寻其成藏过程.这一残余油藏的成藏历史十分复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分析结果发现两个剖面的储层中均存在四组均一温度,它们可能分别代表了早期成熟原油、高成熟凝析油、晚期热裂解作用及后期调整油气再次注入的成藏事件。因此,凯里残余油藏目前之所以仍有液态石油产出,与后期调整过程中得到油气的补充是分不开的,否则只能见到热裂解成因的固体沥青,如金沙岩孔古油藏。
  • 摘要:金山地区位于梨树断陷的东南斜坡带上,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梨树断陷东南斜坡带金山地区的勘探不断深入,并取得较好的勘探成果.前人对梨树断陷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金山地区天然气成因研究成果报道较少.本文通过金山地区天然气资料的补充,为进一步明确梨树断馅天然气的成因提供依据,分析了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特征,天然气轻烃特征,CO2碳同位素组成。金山气田天然气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成因:金2井天然气具有复合来源特征,甲烷为无机成因,重烃为油型气;其余各井天然气具有单一母质来源,为煤型气。
  • 摘要:长期以来,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白碱滩组(T3b)作为油气区域盖层,分隔盆地次生和原生油气藏.但通过研究发现,该套层系发育中-好的烃源岩,但烃源岩规模及勘探潜力仍需深入研究.本文对盆地南部、中部、北部三口井及南部野外剖面上三叠统烃源岩进行系统分析,并对盆地中所有钻遇上三叠统烃源岩井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上三叠统发育类型较好的优质烃源岩,厚度分布在50-300米之间,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北部乌伦古凹陷分布广泛而平缓,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优质烃源岩局部发育.
  • 摘要:塔河油田塔深1井是为了探索寒武系深层而部署的一口探井,也是中国及亚洲陆上最深的探井.该井在7873~8408m寒武系中统的白云岩晶洞及裂缝中见到褐黄色的液态烃以及大量黑褐色的沥青,对深层的油气成因及油气成藏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沥青氯仿抽提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作者对塔深1井寒武系的沥青成因进行了研究.塔深1井寒武系沥青的族组成中,饱和烃含量中等,芳烃含量低,非烃和沥青质含量较高.其碳同位素明显偏重,分布在-29.31~-24.51‰,较塔河奥陶系的海相原油(<-30‰)要重).沥青质的碳同位素出现明显的"倒转"现象,这可能是原油早期遭受生物降解的结果.
  • 摘要:本文建立了一种可实时、在线检测,简单、快速、准确测定碳酸盐岩同位素分析方法,首次将此分析方法初步应用于塔东地区碳酸盐岩成因研究,并建立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识别白云岩成因的方法。
  • 摘要:本文针对国内外商品化的前处理装置缺乏现状,研制了天然气稀有气体纯化富集仪、真空球磨脱气装置和液体样品稀有气体收集及脱气装置等3套前处理设备,并与稀有气体同位素质谱仪实现在线联机,通过系统的条件试验,对标准空气进行分析测定得到稀有气体He、Ne、Ar、Kr、Xe组份浓度和同位素比值23个分析数据,与国际公认值一致,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一定的线性范围,成功创建了气、液、固地质样品中稀有气体全系列组分及同位素分析方法;在稀有气体分析平台的基础上,基于稀有气体He年代积累效应和油气藏保存机制,首次提出了油气藏4He成藏定年地质模型及年龄估算公式,明确了其定年地质意义为油气大规模充注后油气藏形成并保持稳定的地质时间.
  • 摘要:岩石的孔隙中可同时存在原油、地层水或天然气,油、气、水的饱和度是非常重要的物性参数.实验室测定岩石中含水率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抽提法、常压干馏法、乙醇溶解色谱法及库仑法等等,所需样品量较大.对于普通的砂岩岩心,上述方法均为常用方法,对于致密的泥页岩,由于孔隙很小,以纳米级居多,利用上述方法难于准确测定,可能耗时数日才能测得比较准确的数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建立了热释水在线色谱分析方法.该方法用样量少,快速准确,避免了其它方法分析周期过长、或试剂配制繁琐苛刻,污染环境,损害操作人员健康等问题,能准确计算出泥页岩的含水率,与其它测试手段相结合,得到比较可靠的流体饱和度等参数;该方法还可以通过外标定量获得泥页岩中C2-C6轻烃含量,为泥页岩的研究提供一种方便环保的新方法。
  • 摘要:关于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学界有着不同观点,主要有两点认识:有机质生产率是主导因素和保存条件是主导因素.通过调研发现,热水沉积深部热液提高了水体温度,带来大量营养元素和上升洋流,并易在水体下部形成缺氧环境.热水沉积中烃源岩的形成条件涵盖了有机质生产率和保存条件等多个因素,极易发育优质烃源岩.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发现,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中主要生油层系中都有热水沉积现象发生,且在我国南方扬子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中热水沉积最为发育,这一现象也为该层位页岩气的广泛分布提供一定的证据支撑。
  • 摘要:本文对这类包裹体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探讨了表现出其异常高均一温度的原因及形成机制。指出砂岩储层中常发育大量油水非均一捕获包裹体。这种包裹体因同时捕获了油和水,从而表现出荧光性质特殊、气液比差异大、均一温度异常高等特征,在油气包裹体研究中应仔细进行区分,以免对油气成藏研究造成干扰。其成因可能是在油包裹体形成过程中大部分油相被水相驱替,少量油相附着在矿物表面得以保存,孔穴或裂隙愈合后形成了油相与水相的非均一捕获。
  • 摘要:通过对塔北西段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发现塔北西段天然气主要存在油型气、煤型气和混合气三种成因类型。煤型气主要集中在羊塔、玉东和英买7井区;油型气主要分布在哈拉哈塘、东河塘和英买2井区;混合气主要集中英买35、牙哈2、牙哈4井区等。研究区干燥系数普遍较低,平均只有0.76~0.88,表现为典型的湿气。哈拉哈塘北部的Ha15、Ha16等井区存在高浓度H2S,主要是由于微生物降解作用(BSR)生成。塔北西段存在两个油气运移充注方向,南部地区油气主要从满加尔凹陷向北运移;北部地区油气主要从库车凹陷向南充注。
  • 摘要:笔者利用全油δ13C与生源及沉积环境、成熟度参数相结合,以及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的精确对比分析,基本定性落实该地区各油井的油气来源。研究指出可基本判定白云凹陷原油主要以恩平组烃源岩贡献为主,北部混有文昌组原油,东部混有珠海组原油。其中LH3,LH4,PY1原油来源于恩平组烃源岩,是工类原油;PY2,PY3,PY4,PYS,LW1原油是恩平组和文昌组烃源岩的混源油,是Ⅱ类原油;LH1,LH2,LH5原油是恩平组和珠海组烃源岩的混源油,是Ⅲ类原油。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