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川东南

川东南

川东南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9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四川统一战线、四川劳动保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0全国复杂地质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钻采工艺新技术交流研讨会等;川东南的相关文献由336位作者贡献,包括施泽进、王长城、刘树根等。

川东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64.0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40%

专利文献>

论文:89 占比:35.60%

总计:250篇

川东南—发文趋势图

川东南

-研究学者

  • 施泽进
  • 王长城
  • 刘树根
  • 俞凌杰
  • 秦启荣
  • 胡修权
  • 黄文明
  • 卢龙飞
  • 唐德海
  • 孙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月卿; 姜志远; 冯国奇; 韩文彪
    • 摘要: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对川东南地区页岩储层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低温氮气吸附实验,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开展研究,并分析其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主要以微孔和中孔为主,孔隙形态主要表现为细颈广体的墨水瓶孔、四周开放的平行板状孔和不透气的封闭性孔,且微孔和中孔是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主要贡献者,是页岩气聚集的主要空间。基于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TOC含量和矿物成分的关系图分析发现,TOC和矿物成分是影响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与TOC含量和脆性矿物呈正相关,与黏土矿物呈负相关。
    • 孙斌; 张培先; 高全芳; 蔡潇
    • 摘要: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是天然气有利勘探层系,勘探潜力大。为进一步明确该区域富集模式,以钻井岩心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普通薄片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技术,开展茅一段储层特征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川东南南川地区茅一段为深水外缓坡相,岩性以纯灰岩、泥质灰岩/碳质泥岩和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为主,发育眼球状构造;2)川东南南川地区茅一段储集空间以裂缝及孔隙型为主,各类有机孔及无机孔通过裂缝(页理、层理和粒缘缝)沟通,形成相较于泥质灰岩储集空间更好、渗流能力更强的基质孔隙储集空间;3)构造运动产生的大尺度裂缝与基质孔隙储层叠合区具有更好的储集能力及渗流能力,实钻井显示构造高部位叠合区气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该研究成果对茅口组碳酸盐深水外缓坡亚相灰泥灰岩的勘探工作具有指导价值。
    • 宋振响; 王保华; 魏祥峰; 马中良
    • 摘要: 资源评价除提供结果数据外,更重要的是要对有利区优选和勘探部署提供依据。针对传统页岩气资评方法存在的不足,结合地层孔隙热压模拟实验和最新盆地模拟技术,提出了采用“存滞系数”法开展页岩气资源评价的流程,并指出泥页岩生—排—滞留烃演化模式和页岩气“存滞系数”是两项最关键的参数。以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程度最高的川东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为例,详细阐述了新方法的应用过程,结果显示“存滞系数”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存滞系数”法既考虑到页岩气的动态演化过程,又考虑到晚期保存条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并能刻画页岩气资源的空间展布特征,在页岩气资源评价和有利区优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邓敏; 兰叶芳; 程锦翔; 王正和; 余谦; 刘安然; 赵安坤
    • 摘要: 二叠系龙潭组是四川盆地最主要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层位。通过钻井岩芯和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孔渗测试、现场解吸和等温吸附等手段,以SD1井为例,对川东南石宝矿区龙潭组烃源岩特征和页岩气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SD1井龙潭组泥页岩累计厚度约47.74 m,与煤层及粉-细砂岩交互出现,主要为分流间湾和沼泽微相沉积;2)泥页岩总体黏土矿物含量高(平均值为49.7%),富菱铁矿、黄铁矿和锐钛矿,缺乏长石和其他碳酸盐矿物;3)有机质主要由镜质组构成,干酪根δ^(13)C集中分布在–22.8‰~–24.2‰之间,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丰度高(TOC平均值为7.37%),处于过成熟生干气阶段,生烃潜力大;4)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微裂缝、有机质孔、溶蚀孔和晶间孔,孔隙度变化在3.05%~4.35%之间,平均值为3.79%;渗透率约为0.486μD,远小于0.1 mD,具超低孔超低渗特征;5)现场解吸泥页岩含气量为0.61~4.70 m^(3)/t,平均值为2.16 m^(3)/t,含气性相对较好,饱和吸附气含量均大于2.00 m^(3)/t,显示出良好的吸附性能。综合研究认为,川东南石宝矿区龙潭组页岩气开发潜力较大,龙潭组上段中部C_(14)–C_(17)碳质泥岩夹煤层组合和龙潭组中段上部C_(20)–C_(24)碳质泥岩夹煤层组合为主力勘查层段。
    • 田媛
    • 摘要: 川东南官渡构造带三叠系须家河组气藏为典型的富有机质致密砂岩气藏类型,勘探潜力巨大,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基于官渡构造带的地质特征,以赤水地区须四段三维地震资料为依据,开展综合油气评价工作,预测储层分布规律,优选有利勘探目标,对加快官渡构造带的勘探进程,进一步扩大川东南地区油气勘探成果,实现海相碳酸盐岩领域的勘探突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地理位置分析该区域构造地质特征,其次进行地震资料品质估计与道集优选,完成资料处理,再统计储层参数特征,通过储层标定进行正演模拟与反演预测,最后分析地震相、沉积相特征,结合储层烃源条件,进行重点目标的含油气性评估。
    • 王强; 穆亚蓬; 陈显; 宋振响; 马中良; 邱岐
    • 摘要: 目前在四川盆地已实现深层页岩气的勘探突破,然而对深层页岩吸附性能及页岩气赋存状态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为此,开展了川东南涪陵、丁山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典型页岩样品近地质条件下的高温高压等温吸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页岩绝对吸附量与过剩吸附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必须将过剩吸附量校正为绝对吸附量后来评价深层页岩的真实吸附能力。校正后的页岩绝对吸附量随压力的增大呈现"快速上升"、"缓慢上升"和"平稳上升"3个阶段,涪陵及丁山地区深层页岩在110°C、70 MPa条件下绝对吸附量仍可达2.0 m^(3)/t以上,结合深层页岩吸附、游离气比例,深层页岩总含气量可达4.0 m^(3)/t以上,表明深层页岩在高温高压下仍可能具有较好的含气性。深层页岩吸附能力评价可为页岩含气量研究、资源潜力评价和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针对深层与中浅层页岩游离、吸附气比例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勘探、开采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页岩气的产能及产气周期。
    • 李明阳; 黎承银; 屈大鹏
    • 摘要: 川东南涪陵地区下侏罗统凉高山组凝析气藏流体性质复杂,多井测试气油比差异大。利用原油色谱质谱、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资料,明确了原油及天然气基本特征,以天然气组分经验计算法及PVT流体相态模拟实验综合确定了气藏性质及相态。在此基础上,探讨凝析气藏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凉高山组天然气藏主要为无油环凝析气藏,原油及天然气以Ⅱ_(2)型干酪根成熟阶段生成的原生型凝析油气为主,局部地区可能存在原油裂解气。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及现今压力系统的差异是造成油气藏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成藏时期的相对深埋区与现今相对高压区的叠合区,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 张培先; 何希鹏; 高全芳; 高玉巧; 孙斌; 蔡潇; 何贵松; 张志萍; 刘娜娜
    • 摘要: 四川盆地东南缘(川东南)二叠系茅口组一段(茅一段)认识程度较低,以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等为基础,利用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普通薄片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资料,结合测井和地震属性预测技术,开展沉积相、烃源岩、储层物性及储集类型等研究,明确了茅一段页岩气地质特征及成藏富集模式.主要得到3点认识:①茅一段处于碳酸盐岩台地较深水外缓坡相,主要发育深灰色-灰黑色炭质泥岩、灰质泥岩、泥质灰岩和生屑灰岩4种岩性,炭质泥岩和灰质泥岩具有较高TOC(0.5%~5.1%),适中的热演化程度(Ro2.0%~2.3%),具备良好的烃源基础,为新类型非典型性页岩气;②茅一段发育有机质孔、溶蚀孔、粒缘缝和收缩缝等储集空间类型,形成"孔-缝-网"储集复合体,其中炭质泥岩和灰质泥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粘土矿物收缩缝和层理缝,泥质灰岩和生屑灰岩主要发育溶蚀孔、粒缘缝、收缩缝和高角度缝;③茅一段页岩气具有"源储一体、连片分布、构造-裂缝双重控藏"的成藏富集模式,研究区茅一段连续分布面积超过7000 km2,地质资源量超5000×108 m3,页岩气资源潜力大.研究成果对提高川东南地区新类型页岩气地质认识,指导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李小越
    • 摘要: 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发育较多固体沥青,在测定反射率成熟度时如何确定测点是研究该地区热演化程度的基础.通过对研究区多口钻井样品中的固体沥青进行观测,根据其镜下特征划分类型,进行反射率测试.结果显示,作为成熟度指标,应选择近圆形或半圆形沥青和无定形孔隙填充状沥青进行测定,近圆形或半圆形沥青反射率值收敛性较好.
    • 张文凯; 施泽进; 田亚铭; 王勇; 胡修权; 李文杰
    • 摘要: 为研究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海相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特征及形成机理,开展了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场发射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测试等实验分析.结果表明:①小河坝组致密储层孔隙类型有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基质孔、晶间孔及微裂缝,其中次生溶孔(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占主导,被溶物质主要为碎屑长石和方解石胶结物;②孔隙发育情况受沉积微相、长石溶蚀作用和下伏烃源岩生烃强度共同影响,离生烃中心越近、长石含量越高的远砂坝砂岩中,次生溶孔最为发育;③双流坝—冷水溪一带微观孔隙最为发育,储层物性相对较好.研究结果为川东南地区致密砂岩气勘探指明了新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