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3年内共计686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96篇、会议论文584篇、专利文献98095篇;相关期刊627种,包括沉积学报、海相油气地质、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285种,包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2年天然气学术年会等;碳酸盐岩的相关文献由13496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安江、杨海军、邬光辉等。

碳酸盐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96 占比:4.91%

会议论文>

论文:584 占比:0.56%

专利文献>

论文:98095 占比:94.53%

总计:103775篇

碳酸盐岩—发文趋势图

碳酸盐岩

-研究学者

  • 沈安江
  • 杨海军
  • 邬光辉
  • 邓兴梁
  • 李勇
  • 潘文庆
  • 郭建春
  • 于红枫
  • 刘伟
  • 韩剑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欧阳柳芸; 贺琦; 刘昆; 杨巍; 毛凯楠
    • 摘要: 马岭地区位于贵州省兴义市,其沉积地层经历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沉积环境演化,是研究早三叠世沉积环境变化的理想地区。通过对马岭地区嘉陵江组的野外踏勘,以获得的实测剖面资料为基础,结合室内薄片观察,并根据14种主微量元素的结果,进而探讨其沉积环境的演变。马岭河剖面主要出露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可分为四段,共取16件岩石样品进行送样分析,结合沉积相、古气候指标SiO_(2)/Al_(2)O_(3)比值和古盐度指标,古水深指标CaO/MgO、Sr/Ba比值,可指示马岭地区在早三叠世经历了如下变化:①由异常炎热、干燥气候逐渐过渡为整体湿润的气候,这可能为早三叠世及后期生物复苏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②发生浅海、深海的交替变化。嘉陵江组一~四段分别以开阔台地相、潮坪相、开阔-局限-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沉积为主,每段的古盐度变化、海平面升降等现象,加上腹足、双壳等生物碎屑的局部出现,印证了该区早三叠世海洋环境异常多变,并具有多期次恶化-改善的演化过程。
    • 杜连龙; 周宝锁; 张兴华; 陈光峰; 王雪飞
    • 摘要: 随着海上勘探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深层低渗碳酸盐岩油藏被发现,这些油气藏经常规DST测试,大多无自然产能或自然产能较低,严重制约储层评价,亟需储层改造。文章结合渤海深层碳酸盐岩油藏的特点,兼顾测试与酸压改造,分析了该类储层酸压改造的难点,制定了适合海上探井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测试工艺,并且成功进行了应用,为后续渤海深层碳酸盐岩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 常媛; 贾鹏飞
    • 摘要: 为了获得塔里木盆地的连续型碳酸盐岩内的大量油气资源,研究塔里木盆地连续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地质特征及形成原因,选取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勘探可知该地区连续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地质特征,即油气同时存在于构造高点与构造低点、高压与低压同时存在于含油气层、储层为局部高孔渗发育与普遍致密。分析其形成原因为:充足的油源供给以及良好的物质基础、油气运、聚格局由古斜坡、古隆起以及断裂系统控制、油气相态与分布由多期油气充注所形成。综合研究结果可知,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由多个烃源岩所提供,在长期低温环境下成藏。
    • 姜龙燕; 杨斌; 王巍; 刘璐
    • 摘要: 为了解决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类型复杂、变化快、难识别以及部分老井无测井解释剖面,地质研究人员无法快速有效判别岩性等问题,以富县地区马家沟组马五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岩性识别方法,通过取心资料确定了主要的岩石类型,结合碳酸盐岩中主要矿物的测井响应数值,得出了可采用光电吸收截面指数曲线与补偿密度曲线、补偿密度与补偿中子曲线两两包络的包络法与聚类分析—最小临近算法实现岩性解读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1)包络法操作简便,能快速识别白云岩、石灰岩、石膏,尤其在含膏地层中优势明显,适用于生产中对岩性的预判,其操作关键点在于曲线左右刻度值的调整,其判别准确与否的关键在于曲线质量是否可靠;(2)聚类分析—最小临近算法结果更精确,其预测符合率高达92.31%,更适用于后期科研所需,但是该方法需要一定量的取心数据作为支撑;(3)目前上述两种方法在坍塌角砾岩的识别中都还存在着局限性,对于坍塌角砾岩的识别还需要借助成像测井以及地质认识来实现。
    • 李韶昱
    • 摘要: 碳酸盐岩对全球油气开发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碳酸盐岩的深入研究对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碳酸盐岩的研究中,微相分析是较为常规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对碳酸盐岩微相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开发技术、最新进展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与应用方法,剖析微相分析对于碳酸盐岩研究的意义,并对其在沉积领域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 田清华; 刘俊; 李浮萍; 黄丹
    • 摘要: 苏里格气田是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的采气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是区内重要的目的层段之一。其中,准同生期岩溶作用对马家沟组储集层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建设性作用,是研究区下古生界储集性能最重要的贡献者。笔者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取心资料和配套分析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内广为分布的高频暴露特征及(准)同生期岩溶,识别总结出6种(准)同生期岩溶的典型证据;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提出(准)同生期岩溶改造过程和发育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准)同生期岩溶发育受到内部和外部2种因素影响,不仅加强了对研究区岩溶类型的了解及识别特征,同时也丰富了古岩溶理论。
    • 张文彪; 段太忠; 何治亮; 赵华伟; 刘彦锋; 鲍典
    • 摘要: 碳酸盐岩地下古溶洞及其内部充填结构一直以来是地质建模的难点。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资料,提出了溶洞复合体、单一溶洞及溶洞内部充填结构3个层次逐级约束建模的思路,探索了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的溶洞内部充填结构建模方法。其中溶洞复合体属于较大尺度地质体单元,地震分辨率基本可识别,井震联合反演约束下采用截断高斯模拟方法建立溶洞复合体模型;单一溶洞是溶洞复合体的重要组成单元,属于中等尺度地质体单元,地震分辨率难以直接识别,基于大量露头实测数据,在溶洞复合体约束下采用基于目标的方法建立单一溶洞分布模型;溶洞内部充填结构属于小尺度地质体单元,地震分辨率很难识别,在单一溶洞约束下,尝试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溶洞内部充填结构模型。以上层级约束建模思路有助于提升地下古溶洞及其内部储集体地质建模的准确度,在塔河油田某缝洞单元测试中取得了初步效果,同时讨论了存在问题及攻关方向。该研究对于精细表征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指导和启示作用。
    • 陈佳; 董树义; 张自贤; 朱明忠; 程文斌; 曾敏; 陈荣彬
    • 摘要: 研究重庆市城口县高燕锰矿床含锰碳酸盐岩化学成分标型的特点,探讨化学成分标型与锰矿床成因的关联性。通过对高燕锰矿床开展野外调查,对含锰岩系进行岩石学与矿物学分析以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锰矿床含锰碳酸盐岩中Mn/Fe值为14.51~58.22,其中围岩普遍低于矿层内部,Ca/Mg值集中在0.95~1.31,Fe^(2+)含量与(Ca^(2+)+Mg^(2+))的含量呈正相关;痕量元素中Ba、Sr、Ni、Zn、V含量较高,含锰岩系中顶板与底板岩石Sr/Ba值高于矿层内部,U/Th平均值大于1.25,Ni/Co平均值大于7,V/(V+Ni)值较小(0.27~0.56)。锰元素的富集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富集过程受陆源物质影响较小,成矿环境为高盐度半深海相;Fe^(2+)与Mn^(2+)的含量呈负相关,U/Th与Ni/Co的值与锰的含量也呈负相关,即Fe^(2+)含量或相关矿物含量、U/Th与Ni/Co值对高燕锰矿床含锰碳酸盐岩中锰的富集程度具有标型意义。
    • 杨庆坤; 刘勇; 张小亮; 李海龙
    • 摘要: 近年,在江南地层区奥陶系宁国组下段陆续发现了多处透镜状灰岩及菱铁矿等碳酸盐岩夹层,前人对其岩相学特征的研究多限于定性描述,缺乏系统的成因分析。通过对其开展岩石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其形成与热水作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样品Σ(CaO+MgO+LOI)为95.67%~89.89%,分布范围较窄,反映了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SiO_(2)和TFe_(2)O_(3)与Σ(CaO+MgO+LOI)呈负相关关系,Al_(2)O_(3)、MnO、P_(2)O_(5)、TiO_(2)与Σ(CaO+MgO+LOI)不具有明显相关性;Co/Ni值为0.24~0.28(<1.0),Mn/Sr值为0.14~0.33(<10);ΣREE为(13.89~40.73)×10^(−6),远低于上地壳平均值,略高于球粒陨石;在Al-Fe-Mn、(Cu+Co+Ni)×10-Fe-Mn、Ni-Co-Zn三角图和lgU-lgTh关系图中,样品全部落入热水沉积碳酸盐岩区域;δ^(13)C_(V-PDB)为0.33‰~0.67‰,δ^(18)O_(V-PDB)为-9.76‰~-10.1‰,δ^(18)O_(SMOW)为12.56‰~12.9‰,与正常海相或湖相碳酸盐岩的灰岩碳氧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碳氧同位素分布图指示其形成所需热水主要来自岩浆热液与加热海水的混合。丰富的断裂系统为海水下渗和热液混合提供了运移通道,海水与热液的对流活动为海盆持续输入热量并提供成岩所需物质。
    • 孙斌; 张培先; 高全芳; 蔡潇
    • 摘要: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是天然气有利勘探层系,勘探潜力大。为进一步明确该区域富集模式,以钻井岩心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普通薄片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技术,开展茅一段储层特征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川东南南川地区茅一段为深水外缓坡相,岩性以纯灰岩、泥质灰岩/碳质泥岩和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为主,发育眼球状构造;2)川东南南川地区茅一段储集空间以裂缝及孔隙型为主,各类有机孔及无机孔通过裂缝(页理、层理和粒缘缝)沟通,形成相较于泥质灰岩储集空间更好、渗流能力更强的基质孔隙储集空间;3)构造运动产生的大尺度裂缝与基质孔隙储层叠合区具有更好的储集能力及渗流能力,实钻井显示构造高部位叠合区气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该研究成果对茅口组碳酸盐深水外缓坡亚相灰泥灰岩的勘探工作具有指导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