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密砂岩

致密砂岩

致密砂岩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8篇、会议论文128篇、专利文献7510篇;相关期刊246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测井技术等; 相关会议69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致密砂岩的相关文献由5801位作者贡献,包括康毅力、游利军、张浩等。

致密砂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8 占比:16.03%

会议论文>

论文:128 占比:1.41%

专利文献>

论文:7510 占比:82.56%

总计:9096篇

致密砂岩—发文趋势图

致密砂岩

-研究学者

  • 康毅力
  • 游利军
  • 张浩
  • 庞雄奇
  • 朱如凯
  • 刘忠华
  • 卢双舫
  • 唐洪明
  • 尹帅
  • 张海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朱讯; 冯林杰; 吕乐; 蒋裕强; 王小娟; 李明秋; 李雪松
    • 摘要: 为查明川中北部沙溪庙组沙二^(1)亚段致密砂岩储层的演化历程,通过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阴极发光、常压物性测试等方法,在明确储层特征的基础之上,对沙二^(1)亚段河道砂岩成岩作用类型及时序进行了厘定,引入定量成岩参数对成岩相类型进行了细分,并通过增、减孔曲线叠加的方法对不同成岩相的砂体孔隙演化历程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1)川中北部沙二^(1)亚段主要发育河流相低—特低孔、超低渗致密砂岩储层;2)依据成岩参数划分出中等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相(Ⅰ)、中等压实-中等胶结-中等溶蚀相(Ⅱ)、强压实-弱胶结相(Ⅲ)和弱压实-强胶结相(Ⅳ)4类成岩相;3)成岩相Ⅰ为最有利成岩相,主要发育于边滩底部;成岩相Ⅱ为次一级的优质成岩相,常见于边滩中部;成岩相Ⅲ为不利成岩相,主要发育于边滩顶部和河床滞留沉积中;成岩相Ⅳ基本属于非储层,主要发育于河漫泥岩段,以及高泥质质量分数段附近。
    • 沈渭滨; 赵之晗
    • 摘要: 致密砂岩储层经过水力压裂施工后,支撑剂通常会嵌入裂缝壁面导致有效缝宽减小,进而导致裂缝导流能力的降低,影响压裂施工的效果。以鄂尔多斯盆地某致密砂岩油藏储层段岩样为研究对象,评价了不同类型支撑剂、支撑剂粒径以及铺砂浓度条件下支撑剂嵌入对裂缝缝宽和导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石英砂在致密砂岩板上的嵌入对缝宽和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要大于陶粒;支撑剂粒径和铺砂浓度越小,有效缝宽越小,支撑剂嵌入导致裂缝导流能力的下降幅度越大。在致密砂岩储层压裂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优化压裂施工设计,选择合适的压裂施工参数,尽可能地降低支撑剂嵌入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
    • 阚洪阁; 张昆; 狄翔; 胡苗; 胡静; 薛杰
    • 摘要: 延113—延133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二叠系山23储层发育低孔、低渗、低压致密砂岩气藏,以水力压裂开发为主。为了评价储层改造效果,井区在压裂改造前利用测井和录井数据,运用Kohonen神经网络岩性识别的方法实现了山23储层试气无阻流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压裂条件下,储层厚度和岩性是控制产能的主要因素,石英砂岩储层压裂试气单米无阻流量为0.8×10^(4)~1.0×10^(4) m^(3)/d,岩屑石英砂岩储层单米无阻流量为0.3×10^(4)~0.5×10^(4) m^(3)/d,岩屑砂岩储层压裂后产能较低,排活困难。该研究成果对井区山23气藏的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 魏小燕; 叶美芳; 朱津蕊; 张慧
    • 摘要: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观测松辽盆地营城组致密砂岩时,发现一些不同于一般陆源碎屑的颗粒。详细的微观形貌和微区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颗粒为火山灰,且以玻屑为主。低倍镜下,火山灰粒径以粉砂级为主,呈凹面棱角状、弧状或者长条状,排列无方向,与泥质紧密接触;颗粒表面平坦,干净,且常见贝壳状或平行线状断口。高倍镜下,火山灰由外及内脱玻化作用明显,呈港湾状边缘,内部可见微纳米气液包体孔。脱玻化后的矿物有微纳米级(0.5~5μm)的石英和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能谱分析结果显示,火山灰的Si∶O原子比通常为1∶1~4∶1不等,其比值普遍大于石英的Si和O原子比1∶2。这些微纳米现象的揭示与认识为识别细粒碎屑岩中的分散状火山灰提供了新的依据和途径。
    • 王丽琼; 王志恒; 马羽龙; 曾庆雄; 郑凡
    • 摘要: 为提高老井侧钻的有效储集层钻遇率,以苏里格气田苏中某区块为例,结合气田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从优化部署和地质导向2方面总结了老井侧钻水平井配套关键地质技术,以此为基础;再从钻探效果、生产指标、效益评价等方面,研究老井侧钻水平井开发效果,综合分析各因素对侧钻井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心滩坝边部、辫状河道及主河道砂带内的心滩坝中部和底部为剩余气富集区;基于经济评价建立了侧钻井井位优选标准,即纵向上可动用有效厚度下限为4 m,平面上剩余储量的丰度下限为0.42×10^(8)m^(3)/km^(2);利用三维地质模型、地层倾角评价、导眼井信息及随钻数据,多手段协作形成侧钻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并总结了3种水平段导向模式。研究区内23口侧钻水平井有效储集层平均钻遇率为59.7%,平均初期日产气量为2.9×10^(4)m^(3),累计增产3.13×10^(8) m^(3)。
    • 王爱; 钟大康; 王威; 周志恒; 唐自成
    • 摘要: 通过普通岩石薄片和孔隙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X衍射分析及压汞实验等手段,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及孔隙类型和孔隙演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多期次构造运动对不同物源成分砂岩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印支晚期,研究区盆缘造山活动的强弱控制了须家河组物源供给和物源区母岩类型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砂岩,包括元坝西须二段岩屑砂岩、元坝西须三段钙屑砂岩、巴中须四段长石岩屑砂岩、马路背须家河组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持续影响下,从大巴山前陆挤压带向盆地内由近及远依次发育马路背强变形区、巴中中等变形区和元坝西弱变形区,不同构造部位不同类型砂岩经历了不同的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过程。构造部位控制了构造挤压强弱与裂缝及断层发育程度及规模,进而决定了原始孔隙与后期溶蚀孔隙保存程度以及孔隙的连通性,也控制了源储关系与油气充注程度,最终控制天然气产能。
    • 冉清昌; 钟安宁; 周翔; 王超; 杨丹丹
    • 摘要: 通过岩芯、砂岩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X衍射等综合分析,系统剖析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储层成岩相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沙河子组发育泥质杂基充填相、长石岩屑溶蚀相、石英次生加大相、绿泥石环边胶结相和碳酸盐胶结相等5种成岩相;由沉积作用形成的碎屑矿物组分、结构差异决定了各成岩相初始孔隙度,各成岩相中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差异导致其孔隙演化路径各不相同,造成平面上宏观物性和微观孔隙结构的差异性分布。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中长石岩屑溶蚀相和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中绿泥石环边胶结相在天然气充注前仍具有较高的物性,是研究区致密砂砾岩最有利的成岩相带;泥质杂基充填相、碳酸盐胶结相和石英次生加大相在天然气充注前已完成致密化过程,不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
    • 刘志远
    • 摘要: 为了搞清克拉通盆地区域裂缝分布特征,针对裂缝带识别与横向延展性判断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段为例,采用测井综合裂缝指数进行单井裂缝识别,依据裂缝优势走向,开展裂缝井间对比以识别区域裂缝带,并进一步分析裂缝带横向发育特征,明确裂缝带对油气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鄂南镇泾地区裂缝主要为高角缝,在水平井中表现为电阻率降低、声波时差增大等明显响应特征,采用综合裂缝敏感指示算法可有效识别;裂缝横向上呈束状发育,产状稳定,走向以北东东—南西西向为主,横向延伸形成长达0.6~3.0 km裂缝带,成组发育,组距1~2 km;裂缝带纵向穿透性强,能够有效沟通烃源岩与相邻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带不但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也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对鄂南致密砂岩储层油气富集产出起到关键作用。该成果认识,对克拉通盆地区域裂缝带分布规律认识、油气藏发育特征研究、甜点储层识别以及深化勘探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卢振东; 刘成林; 臧起彪; 吴育平; 杨熙雅; 阳宏; 曾晓祥; 李闻达
    • 摘要: 孔隙结构制约着油气在储层中的储集能力和流动能力,是研究致密砂岩储层的关键要素,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致密储层为例,结合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分析技术,对储层孔隙结构、可动流体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①利用常规方法,线性最小二乘法将核磁共振T_(2)谱转换孔隙半径时,这种通过线性关系得到的结果精度较低,相关系数为(0.87~0.98)/0.92,通过分形理论,计算出压汞曲线对应的拐点,进行分段换算出对应的T_(2),以此为界限将核磁共振T_(2)谱分段转换,结果显示转化后曲线叠合程度高,相关系数(0.97~0.99)/0.98;②通过分析流体可动性的影响因素,岩石的物性具有直接的关系,其中孔隙度更适合表征储层的储集空间大小,相关性为0.9,和可动流体饱和度的相关性更好;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与可动流体参数相关性较好,致密的孔隙结构制约着流体的可动性。
    • 游利军; 王阳; 康毅力; 唐际锐; 刘江; 杨东升
    • 摘要: 致密砂岩储层基块孔喉细小,同时气藏开发全过程易产生水相圈闭损害,制约致密气开发进程。矿场试验与室内实验研究均已证明储层热处理技术可以解除储层水相圈闭损害并增加渗透率,但受限于其适应的储层物性条件不清而一直未推广应用。选取库车凹陷、惠民凹陷、冀东凹陷地区典型致密砂岩岩心,为模拟热处理压裂液滞留的裂缝面或生产过程水相聚集的近井带,利用3%KCL溶液完全饱和实验岩心,开展了升温速率为2°C/min的热激实验,测试了不同RQI(储层品质系数)的致密砂岩热激前后渗透率,分析了储层品质系数RQI与增渗幅度之间关系。研究表明,致密砂岩岩样从室温加热至100°C,渗透率变化不明显,加热至200°C,渗透率略微降低,加热至300~400°C,部分岩样渗透率增幅达200%~500%,但也有部分岩样渗透率无明显变化,这与岩样的储层品质系数RQI有关;适合热激增渗的含水致密砂岩储层品质系数临界值为0.25,当RQI值小于0.25时,岩样热激增渗幅度与RQI值呈单调递减的函数关系;在RQI值一定且热激温度大于200°C的情况下,温度越高热激增渗效果越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