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油气藏

油气藏

油气藏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511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28篇、会议论文1003篇、专利文献28301篇;相关期刊422种,包括沉积学报、海相油气地质、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261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等;油气藏的相关文献由9784位作者贡献,包括付广、庞雄奇、李春光等。

油气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28 占比:10.75%

会议论文>

论文:1003 占比:3.05%

专利文献>

论文:28301 占比:86.20%

总计:32832篇

油气藏—发文趋势图

油气藏

-研究学者

  • 付广
  • 庞雄奇
  • 李春光
  • 汤玉平
  • 金之钧
  • 李军
  • 蒋廷学
  • 蒋有录
  • 师永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杰城; 范翔宇; 刘建军; 尹国庆; 张晓龙; 王志民
    • 摘要: 油气藏开发中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的改变导致储层岩石力学性质变化,造成岩石变形,进而影响到流体渗流,温度变化、岩石变形和流体渗流同时发生且三者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因此研究热—流—固耦合作用对于油气藏开发至关重要。从油气藏热—流—固耦合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系统总结了热—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在油气藏领域的应用,结合当前油气藏开发技术需求,提出了深层致密非常规油气藏热—流—固耦合理论的研究重点,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刘海涛; 甘华军; 李宏军; 赵长毅; 杨润泽; 李志胜; 马恒
    • 摘要: 上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勘探领域,迄今为止发现了多个与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相关的原生油气藏,展示了该领域良好的勘探前景。由于东部渤海湾盆地及南华北地区古生界遭受了强烈的造山运动改造,油气成藏条件异常复杂,该领域持续增储上产面临与生烃成藏、资源潜力相关的一系列关键地质问题与技术难题。立足渤海湾盆地北部,以煤系烃源岩精细地质评价、多层系油气充注成藏过程及残留盆地原生油气藏勘探评价技术研发为重点,重新认识渤海湾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油气藏地质特征,评价勘探潜力。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既生气又生油,尤其是太原组更利于煤中富氢组分形成和保存;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证实太原组煤系烃源岩更早进入生油门限和生气门限,具有更好的生油和生气潜力;生烃范围比原有认识扩大,黄骅坳陷大港探区石炭—二叠系总生气量达56.17万亿m^(3),生油总量20.63亿t,提升了潜山内幕油气藏勘探潜力。基于油气藏解剖与油气充注物理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潜山多元内幕油气差异富集模式,提出靠近输导通道附近的优势厚层储集体、断层转折部位、低角度逆冲断裂输导体是潜山内幕油气藏优势运聚区,有效支撑油气勘探部署。
    • 摘要: 1征稿范围《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坚持面向油田科研与生产,促进我国油田开发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石油及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办刊方针,主要报道国内有关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工程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并有重点和针对性地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发展水平和方向。
    • 乔荣臻; 陈中红; 李趁义; 王东晔; 高阳; 刘金友
    • 摘要: 近年来东营凹陷北带古近系沙四下亚段深层发现大量的轻质油气藏,其油气相态特征和成藏模式还缺乏深入认识。通过对油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埋藏史-热演化史等的研究,结合原油裂解实验产物和沙四下亚段深部储层中油气PVT模拟,对该地区深部油气成因、相态演化和成藏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原油裂解程度的增加,临界凝析温度逐渐降低;在较高压力(20 MPa)条件下,重烃气组分裂解受到抑制,流体组分中甲烷摩尔分数降低,流体包络线的临界凝析压力降低,并呈非线性波动变化。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特征显示,天然气成熟度参数镜质体反射率(R_(o))介于0.9%~1.5%,所检测的天然气样品为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降解气混合成因。原油中检测到的金刚烷及甾烷等绝对含量表明,所检测的深部原油样品处于高成熟状态,但仍处于裂解早期阶段,原油裂解气为凹陷深部的异地原油裂解向上运移而来。埋藏史、热演化史模拟和储层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FS2井沙四下亚段储层主要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分别为沙三段沉积末期的原油(含干酪根降解气)充注和明化镇组沉积早期来自深部储层的原油裂解气充注。晚期高成熟原油裂解气充注引起了蒸发分馏和气洗作用,这是该地区深层轻质油藏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最终形成了次生未饱和的凝析气藏和挥发性油藏。
    • 廖荣峰; 汤晶; 宋晓波; 郝哲敏; 王文楷; 刘勇
    • 摘要: 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主体为一套克拉通台地相沉积,其西南部地区具有埋深浅、储层薄、含气性较好的特点,早期发现了麻柳场、磨溪、赤水为代表的中小型气藏,近年来中国石化在川西南探区井研JS1井嘉四段测试获气2.32×10^(4)m^(3)/d、威远JH1井嘉五段测试获气5.58×10^(4)m^(3)/d。为了进一步明确川西南嘉陵江组孔隙型储层分布及下步勘探的有利目标区,通过区域地质特征、钻井岩心岩屑、铸体薄片及实验地质分析等研究,对嘉陵江组四段—五段孔隙型储层进行了地质评价。嘉四—五段孔隙型储层主要分布于嘉四;、嘉五;层段,灰岩和白云岩储层均有发育,纵向上表现为(灰)云坪与颗粒滩多期叠置的发育模式;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晶粒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颗粒灰岩,优质储层孔隙结构表现为大孔中喉、大孔细喉及中孔细喉的特征。有利沉积微相云坪和颗粒滩控制了储层的分布,准同生期溶蚀是形成优质孔隙型储层的关键,印支—燕山中晚期流体充注抵御了后期成岩压实和胶结作用对孔隙的破坏;位于泸州古隆起西缘的川西南井研、荣县—宜宾、威远一带是下步勘探评价的有利目标区。
    • 龚荣林
    • 摘要: 根据南鄱阳坳陷油气显示资料,阐述了区内烃源岩的源岩层、烃源性质、成烃期,储集层的层位、岩性、类型,盖层的层位、岩性、封闭性,得出了该区特别是鸣山西地区具有海相晚期生烃、区域运移和油气聚集、成藏条件和过程,分析了油气勘探前景。
    • 李超; 孙鹏程; 孟会明; 王登红; 周利敏; 李欣尉; 赵鸿; 屈文俊
    • 摘要: Re、Os亲有机质的特性使得Re-Os同位素在富有机质地质样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沥青由大量重组分有机质组成,对Re、Os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并且沥青样品中Re-Os同位素封闭性较好,因此沥青Re-Os同位素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上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沥青Re-Os同位素年龄究竟是代表烃源岩的沉积时代、油气成藏时代、还是油气藏破坏后油气运移时代,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论。本文对新疆乌尔禾沥青矿、四川矿山梁沥青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乌尔禾沥青矿Re-Os同位素年龄为269±9Ma,老于周围白垩系砂岩地层沉积时代,Os同位素初始比值^(187) Os/^(188 )Os(Os i)为0.367±0.028,小于二叠纪海水的Os i同位素比值,表明得到的乌尔禾沥青Re-Os同位素年龄反映的是乌尔禾油气藏的成藏时代。矿山梁沥青矿Re-Os同位素年龄为537.3±5.2Ma,老于围岩(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地层)沉积时代,Os同位素初始比值为0.716±0.028,与早寒武世海水的Os_(i)同位素比值一致,表明得到的矿山梁沥青Re-Os同位素年龄代表烃源岩的沉积时代。结合前人发表的沥青Re-Os同位素数据,沥青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可能反映烃源岩的沉积时代,也可能代表油气藏的形成时代,这主要取决于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不同Re-Os同位素特征的原油是否能够混合均匀。沥青Re-Os同位素年龄能否反映油气藏遭受破坏而发生运移的时代,主要取决于沥青的热演化程度以及油气藏破坏过程中原油的混合程度。沥青Re-Os同位素研究不仅能够为油气成藏时代的厘定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而且对于油气烃源岩的判别以及油气成因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李明刚
    • 摘要: 为了揭示反转构造的成藏特征,系统总结了反转构造的类型特征、构造样式及形成机制,并对桑托斯盆地的勘探实例开展了分析。研究表明,正反转构造是一种重要的含油气圈闭,其发育演化与所受的挤压应力强度相关,在轻微、中等反转阶段,主要发育挠曲褶皱反转构造,在强烈和全部反转阶段,主要表现为断层强烈逆冲反转,发育断层相关型构造;反转构造是区域构造事件的响应,热体制变化和区域构造体制变化是2种主要的构造反转动力机制。正反转构造具有近源供烃,断裂-裂缝等运移通道发育以及圈闭可靠、规模大等特征,油气“生-汇-聚”时空匹配关系良好,是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
    • 辛小军
    • 摘要: 光纤温压监测技术作为新型的井下监测技术具有性能稳定,无电子元件、不受电磁干扰的特点。为全面、准确、实时的获取油气藏动态监测数据,通过设备设计、研发和优化,形成一套高精度、高可靠性、长寿命、适合海上平台井下高温高压高腐蚀的温压动态监测系统,并在南海西部油田成功的完成施工,对于南海西部油田油气藏动态监测提供了一项新技术。
    • 摘要: 为充分贯彻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重要论述,使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与油气田生产现状有益结合,《新疆石油天然气》编辑部将于2023年3月发布油气藏绿色开发提高采收率专刊,系统展示近年来国内外油气藏绿色开发提高采收率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广大专家、学者提供交流平台,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特征稿如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