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沉积微相

沉积微相

沉积微相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5篇、会议论文173篇、专利文献290647篇;相关期刊289种,包括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04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等;沉积微相的相关文献由6059位作者贡献,包括马世忠、张春生、胡望水等。

沉积微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55 占比:0.74%

会议论文>

论文:17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90647 占比:99.21%

总计:292975篇

沉积微相—发文趋势图

沉积微相

-研究学者

  • 马世忠
  • 张春生
  • 胡望水
  • 田景春
  • 林承焰
  • 吴胜和
  • 张伟
  • 李建明
  • 侯加根
  • 彭仕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旭; 欧荣生; 斯尚华; 董玉文; 柯钦
    • 摘要: 浪控三角洲砂体是海陆交互带沉积有利的油气储层和勘探目标,目前业界对其微相划分、沉积机理和沉积模式研究较少。以巴基斯坦N区块为例,依据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测试资料,开展受波浪改造作用的海相三角洲沉积相带划分、展布及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大量沉积相标志分析,研究区白垩系处于砂质高能海岸带,三角洲入海口受到强烈的波浪、沿岸流和风暴浪的改造、破坏和再分配作用,形成浪控三角洲沉积,表现为沿平原亚相向海洋延伸的环岸砂坝发育带。其格架相与建设性三角洲明显不同,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不发育,在河口两侧形成滩砂复合沉积,具有砂岩质纯、厚层、平行海岸线、大面积连片分布、延伸规模广的特点,构成了浪控三角洲骨干砂体类型。外前缘相带始终受波浪冲洗和扰动,形成了平坦、席状的砂泥互层。平面上为向广海方向凸出的朵叶状轮廓,垂向上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微相类型保存不完整,为破坏性三角洲沉积。最后总结了实例区浪控三角洲沉积模式,为三角洲储层评价提供基础。
    • 邓德坤
    • 摘要: 粒度分布特征是判断沉积环境及水动力条件的一个重要标志。概率累积曲线是粒度分析结果的一种直观表现形式,在以沉积相分析为参照的基础上,对取心井岩心展开精细观察与描述并通过所获得的粒度资料绘制东濮凹陷濮卫洼陷沙三中亚段砂岩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总结研究区主要沉积环境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为:水下分流河道为典型两段式、三段式及多段式类型;辫状水道微相以代表重力流沉积作用的两段式和三段式为主;坝顶、坝侧和席状滩微相多形成“高斜多跳”式曲线。
    • 李储华; 郑元财; 刘志敏; 吴峰
    • 摘要: 高邮凹陷阜三段(E_(1)f_(3))是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油藏勘探的主要领域,也是隐蔽油藏拓展的重要阵地。基于岩心观察,结合粒度和电测曲线特征分析等,开展高邮凹陷E_(1)f_(3)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特征与规律研究,总结控砂模式,提出高邮凹陷E_(1)f_(3)发育河流作用控制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湖浪作用控制的滩砂、坝砂,以及陡坡带重力滑塌控制的近岸水下扇水道等3类6种沉积微相。物源条件、动力机制和构造格局共同控制了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形成斜坡带控砂和断裂带控砂两类模式;斜坡带发育河流控砂和湖浪控砂两种模式,断裂带发育断坡控砂和陡坡控砂两种模式。E_(1)f_(3)砂体展布及控砂机制分析为高邮凹陷E_(1)f_(3)隐蔽型油气藏勘探指出方向,为资源接替奠定了基础。
    • 尹楠鑫; 罗超; 吴斌; 代洁; 陈岑; 罗波波; 范人杰; 李乐乐
    • 摘要: 针对文南油田文33断块沙二下亚段油藏储层沉积微相展布特征认识不清、开发效果差、开发方案的部署及调整难度大等问题,笔者综合利用研究区的地质、测井等资料,通过岩石成分、结构、泥岩颜色、沉积构造及测井响应等沉积相标志综合分析,再结合研究区区域沉积背景,精细刻画了沙二下亚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剖析了沉积微相的展布规律。结果表明,文33断块沙二下亚段浅水三角洲由于其湖水较浅,河流营力起主导作用,储层以条带状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其次是薄层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和席状砂,河口坝欠发育;储层测井响应存在4个大类、10个亚类的曲线形态特征;最后,根据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建立沙二下亚断的沉积相模式,从而为油田下一步挖潜提供地质依据。
    • 常梁杰; 庞军刚; 王欣月
    • 摘要: 随着合水地区致密油藏的深入勘探与开发,现有的沉积成因分类已不足以支撑重力流类型的准确划分。为了进一步细分沉积成因类型,以便实现重力流类型的准确划分,通过构型要素分析的方法对合水地区长7段的重力流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刻画。研究认为,合水地区长7段主要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可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种沉积亚相。在内扇亚相,发育近源限制性水道沉积微相;在中扇亚相,发育远源水道和溢岸沉积微相;在外扇亚相,发育浊积朵叶体微相。
    • 高照普
    • 摘要: 以东胜气田什股壕气区盒2+3段为研究对象,刻画该区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开展沉积微相与天然气分布的关系研究。由于复杂的古地貌特征对沉积体系展布特征的影响,通过古地貌精细刻画,明确了沉积碎屑搬运通道及沉积体系展布空间。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归纳出14种岩相类型和5种岩相组合,识别出盒2+3段,发育了心滩、辫流水道和河漫沉积3种沉积微相。剖析典型井的垂向沉积序列,以粒度较粗的正粒序为主,形成单期大套厚层的含砾中粗砂岩。刻画出辫状河沉积相垂向及平面展布特征,砂体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展布,河道侧向迁移摆动频繁。结合储层物性参数,总结不同微相类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分析含气储层在沉积微相中的分布规律,确定辫状河中心滩微相物性及含气性好,具有较大的天然气开发潜力。
    • 熊明依; 文慧俭; 马田田
    • 摘要: 针对布木格油田SⅢ组沉积微相类型不清楚、沉积环境模糊的问题,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岩石学的理论指导下的方法采用了封闭骨架剖面控制对比的方法,在研究区内选择顺直物源方向的2条横贯全区的主干纵剖面和垂直物源方向的2条横贯全区的主干横剖面,构成区域骨架封闭剖面网的基础下进行了全区对比。根据研究区沉积环境等建立了8种测井相模式,绘制了SⅢ油层组11个小层的沉积相图,对最发育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Ⅲ油层组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深湖半深湖亚相,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席状砂、一类席状砂、二类席状砂、深湖半深湖等微相。总结布木格油田SⅢ油层组沉积微相类型,为后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 张建亭; 王昊; 夏春明
    • 摘要: 结合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岩心和生产资料等,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独贵加汗南区致密气藏盒3、盒1段的产能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基于研究区气藏地质特征研究,分析沉积微相特征、构造特征以及构造位置等因素对高产层分布的影响和水平井开发对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产能主控因素主要与沉积微相、气藏类型、水平井开发及构造位置有关。沉积微相心滩位置控制着气藏高产;岩性气藏比构造气藏封闭性好,发育高产气层;高部位类产气高于低部位类产气;水平井的开发效果好于直井和斜井的开发效果。
    • 童璐一; 李标; 王文涛; 卢艳; 李潇潇
    • 摘要: A油田生产层位为ZJ_(1)Ⅱ_(下)油组,平面上分为A1、A2两个井区生产。在过去的研究中,普遍认为ZJ_(1)Ⅱ_(下)油组属于一套临滨砂坝沉积。随着油田的开发生产,A1井区和A2井区在生产动态特征上表现出较大差异,用原先的沉积模式已经不能进行合理解释。通过古生物分析、FMI成像测井分析、岩心观察和地震相分析,提出了新的沉积模式认识:ZJ_(1)Ⅱ_(下)油组沉积时期属于浅海沉积环境,A1井区属于滨外滩坝沉积、A2井区属于滩砂沉积,两套砂体为不同期次的沉积物,因此并不连通。该认识不仅解释了之前沉积模式无法解释的种种矛盾,更为油田后续挖潜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 向巧维
    • 摘要: 新近系韩江组是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的油气主要储集层段,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寻找岩性油气藏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为了系统地研究该地区岩性圈闭的发育类型,在“沉积层序”理论模型的指导下,划分出高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低位体系域,并通过井震结合、岩芯观察,结合RGB属性融合技术增强关键沉积单元的刻画,开展了精细的沉积微相研究,共识别出辫状河道、串沟河道、曲流河道、河口坝、海岸砂脊和远砂坝6种沉积微相类型。在微相砂体刻画的基础上,结合构造特征,总结了该地区发育的构造-岩性圈闭、多砂体类型岩性圈闭以及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三大岩性圈闭类型,其中凹陷中部、西南部以河道砂为储层的构造-岩性圈闭为最具勘探潜力的目标类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